关于工交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财务处理的规定
1989年12月11日

  
发文文号:  财工字[1989]450号  
 
发文部门:  财政部 
发文时间:   
实施时间:  1989-12-11 
失效时间:    
法规类型:  其他财务法规 
所属行业:  所有行业 
所属区域:  全国 
阅读人数:  95 
发文内容:  根据国务院批转劳动部、财政部、国家计委《关于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意见的 通知》的精神,现对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企业有关财务处理规定如下:
一、关于采取总挂分提办法企业工资基金的列支办法。
(一)采取总挂分提办法的企业,当年在成本中列支的工资,包括当年工资总额基数中的成本工资和在成 本中列支的新增效益工资;当年在企业留利中列支的工资,包括当年核入工资总额基数中的奖励基金和在企业 留利中列支的新增效益工资。新增效益工资中在成本列支的工资和在企业留利列支的奖励基金,必须按第一年 挂钩工资总额基数中成本工资和奖励基金的比重分别计算。
(二)采取总挂分提办法后,企业留利仍应按挂钩前财政部门核定的比例提取生产发展基金、新产品试制 基金、后备基金、职工福利基金和职工奖励基金。
(三)当年在企业留利中提取的职工奖励基金,必须按国家规定交纳能源交通重点建设基金和预算调节基 金。扣除应交纳的能源交通重点建设基金和预算调节基金后的奖励基金提取数,与计算的挂钩奖励基金进行比 较,确定实际提取的挂钩奖励基金:若扣除应交纳能源交通重点建设基金和预算调节基金后的奖励基金提取数 大于计算的挂钩奖励基金,则按计算的挂钩奖励基金确定为实际提取的奖励基金,并转入企业工资基金专户, 超过部分建立奖励基金储备,以丰补歉,未经财政部门批准,不得动用;若扣除应交纳能源交通重点建设基金 和预算调节基金后的奖励基金提取数,小于计算的挂钩奖励基金,则应以奖励基金提取数和奖励基金储备按计 算的挂钩奖励基金数额,确定实际提取的挂钩奖励基金,并转入企业工资基金专户。若动用奖励基金储备后仍 不足的,只能按现有数额确定挂钩的奖励基金,不得进成本。
二、挂钩的奖励基金交纳能源交通重点建设基金和预算调节基金有关问题。
1988年10月1日以前未经国务院或劳动部、财政部批准,已采取总挂总提办法的企业,按1989 年5月18日财政部发布的《关于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企业如何缴纳国家能源交通重点建设基金和国家预 算调节基金的具体规定》,其由成本开支的奖励基金均应交纳能源交通重点建设基金和预算调节基金。由成本 开支的奖励基金按第一年挂钩核入工资总额基数的奖励基金占工资总额基数的比例计算。应交纳能源交通重点 建设基金和预算调节基金的计算公式如下:

企业应交纳的能源交通重点建设基金和预算调节基金在工资基金中支付。
采取总挂分提办法企业仍按现行办法交纳能源交通重点建设基金和预算调节基金。
三、1989年起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企业,以前年度的奖励基金结余数应全额转入本年工资基 金年初数。违反国家规定,用其它资金垫支奖励基金超支数的,其超支的奖励基金也应全额转入并冲减工资基 金年初数。
四、挂钩企业均应以当年承包上交任务或应上交利润计划作为否定指标,凡未完成上交任务的,一律不得 提取新增效益工资。
五、挂钩企业职工福利基金的提取办法由原来按提取工资总额计提改为按实发工资总额计提。即所有挂钩 企业均按当年实发工资总额扣除实发各种奖金(包括企业实行的提成、超额计件和浮动工资等超过标准工资的 部分)和副食品价格补贴(包括1979年、1985年和1988年国家统一规定的副食品价格补贴)后的 工资总额的11%计提职工福利基金。
六、关于实行工资总额同上交税利挂钩企业新开征税种调整上交税利基数的办法。
对上年新开征税种,所有挂钩企业都要按在本年翘尾的应交税款调增本年挂钩的上交税利基数,对未实行 承包的挂钩企业同时还要按应上交利润率计算的影响上交利润减少额调减本年挂钩的上交税利基数。
1988年第四季度新开征的印花税和土地使用税,须按以上原则调整1989年挂钩的上交税利基数:


七、退出挂钩企业的财务处理。
(一)挂钩期限未到而中途退出挂钩的财务处理
为了保持政策的稳定,企业在工效挂钩期间一般不能退出挂钩。确有特殊困难的企业,经财政、劳动部门 批准,方可退出挂钩。凡挂钩期限未到而中途退出挂钩的企业,从挂钩第一年到挂钩最后一年期间内,每年均 按以下办法处理:采取总挂分提办法企业将累计(包括当年和以前年度,下同)在成本中列支的新增效益工资 ;采取总挂总提办法企业将第一年挂钩核入工资总额基数的奖励基金和累计新增效益工资,退出成本同时调增 当年利润总额,并将调增后的利润总额,按挂钩前财政部门核定的利润分配方案(利改税企业按挂钩前核定的 第二步利改税方案)进行分配,与同年财务决算上的利润分配进行对比,计算当年多拿的工资,同时计算应补 交所得税、调节税(承包企业按承包上交任务计算)及剩余部分。
企业当年多拿工资的计算公式如下:


根据上述办法计算的累计数额须在退出挂钩后的第一年进行处理:1.将各年累计多拿的工资冲减工资基 金,并将冲减后的工资基金数额转入奖励基金科目。若不够冲减,则在奖励基金科目中以负号表示;2.调整 上年利润总额;3.计算累计应补交所得税、调节税和能源交通重点建设基金及预算调节基金;4.累计剩余 部分按挂钩前核定的留利分配比例分配并转入除奖励基金以外的其它各项专用基金。若多拿工资,不予补提。
企业按上述方法办理退出挂钩后,重新恢复挂钩前财政部门核定的利润分配方案(利改税企业恢复原第二 步利改税方案)。
(二)挂钩到期后退出挂钩的财务处理
挂钩到期后退出挂钩的企业,对挂钩期内的利润分配和提取的工资基金不作调整。退出挂钩后,废止挂钩 时期的利润分配方案,同时,重新恢复挂钩前财政部门核定的利润分配方案(利改税企业恢复挂钩前核定的第 二步利改税方案)。原实行总挂总提办法的企业奖励基金不能再在成本中开支。
(三)退出挂钩的企业一律取消“工资基金”科目,采取总挂总提办法的企业还要恢复“奖励基金”科目 ,同时将挂钩期内工资基金结余数或超支数,全额转入奖励基金年初数。
八、实行工资总额同实物(工作)量(包括同产值、销售收入等挂钩的,下同)上交税利或实现税利复合 挂钩的企业,在工资基金清算时,首先应计算与实物(工作)量挂钩提取的工资基金及应在成本中列支的新增 效益工资,然后再计算与上交税利或实现税利挂钩提取的工资基金。上交税利或实现税利中均应扣除与实物( 工作)量挂钩在成本中列支的新增效益工资。
以前年度颁发的有关挂钩企业的财务处理,凡与上述规定不符的,一律按此规定执行。
  附件:一、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企业提取新增效益工资的计算公式
二、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企业工资清算表和编制说明
三、企业中途退出挂钩财务处理举例说明(略)
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企业提取新增效益工资的计算公式
一、工资总额同上交税利挂钩形式
公式1(采取总挂总提办法):
净应上交税利增加额=上交税利基数×毛应上交税利增加额÷[上交税利基数+工资总额基数×工资浮动 系数×(所得税率+调节税率×0.3)]
公式2(采取总挂分提办法):
净应上交税利增加额=上交税利基数×毛应上交税利增加额÷[上交税利基数+工资总额基数×第一年挂 钩工资总额基数中成本工资占工资总额基数的比重×工资浮动系数×(所得税率+调节税率×0.3)]
公式3:

二、工资总额同实现税利挂钩形式
公式4(采取总挂总提办法):

公式5(采取总挂分提办法):


公式6:

三、工资总额同实物(工作)量挂钩形式
公式7:

四、工资总额同实物(工作)量、上交税利复合挂钩形式
(一)与实物(工作)量挂钩
公式8:

(二)与上交税利挂钩
公式9:(采取总挂总提办法):
净应上交税利增加额=上交税利基数×毛应上交税利增加额÷[上交税利基数+工资总额基数×与上交税 利挂钩的工资浮动系数比重×工资浮动系数×(所得税率+调节税率×0.3)]
公式10(采取总挂分提办法):
净应上交税利增加额=上交税利基数×毛应上交税利增加额÷[上交税利基数+工资总额基数×第一年挂 钩工资总额基数中成本工资占工资总额基数的比重×与上交税利挂钩的工资浮动系数比重×工资浮动系数×( 所得税率+调节税率×0.3)]
公式11:

五、工资总额同实物(工作)量、实现税利复合挂钩形式
(一)与实物(工作)量挂钩:
计算公式同公式8。
(二)与实现税利挂钩
公式12(采取总挂总提办法)

公式13(采取总挂分提办法)

公式14:

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企业工资清算表和编制说明
一、工资总额同上交税利挂钩工资清算表和编制说明
(一)工资总额同上交税利挂钩工资清算表
编制单位:                                                            单位:元
项        目 

次 
金  额 

一、本年毛应上交税利的计算                                         
     
 

1.应交纳的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城建税、资源税、房产          
    税、车船使用税、印花税、土地使用税                             
1 
 

2.毛应纳税所得额                                                 
2 
 

3.复合挂钩企业与实物量等指标挂钩在成本中列支的新增              
    效益工资或工资下浮数(工资下浮以“一”号表示)                 
3 
 

4.调整后的毛应纳税所得额(4行=2行-3行)                     
4 
 

5.按调整后的毛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的应交所得税                       
5 
 

6.按调整后的毛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的应交调节税                       
6 
 

7.承包企业按毛应交所得税、调节税计算的承包上交任务               
7 
 

8.减免各项税金转作归还借款和专用基金数                           
8 
 

9、年初欠交各项税利合计                                           
9 
 

10.毛应上交税利合计[10行=1行+7行(或5行+6行)-      
      8行+9行]                                                 
10 
 

11.核定的上交税利基数                                           
11 
 

12.毛应上交税利增加额(12行=10行-11行)                 
12 
 


           续表一
编制单位:                                                            单位:元
项        目 

次 
金 额 

二、本年净应上交税利的计算                                         
 
 

1.净应上交税利增加额(按本文件附件一公式10计算)               
13 
 

2.应新增效益工资(按本文件附件一公式11计算)                   
14 
 

      其中:应在成本中列支的新增效益工资(15行=14行×        
            55行)  
15 
 

3.净应纳税所得额(16行=4行-15行)                         
16 
 

4.按净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的应交所得税                               
17 
 

5.按净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的应交调节税                               
18 
 

6.承包企业按净应交所得税、调节税计算的承包上交任务               
19 
 

7.净应上交税利合计[20行=1行+19行(或17行+18行)    
    -8行+9行)]                                               
20 
 


            工资总额同上交税利挂钩工资清算表(续二)
项              目 

次 
金 额 

三、本年实际上交税利的计算                                         
 
 

1.实际交纳的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城建税、资源税、房产        
    税、车船使用税、印花税、土地使用税                             
21 
 

2.实际上交所得税                                                 
22 
 

3.实际上交调节税                                                 
23 
 

4.承包企业按实际上交所得税、调节税计算的承包上交任务             
24 
 

5.年初超交各项税利合计                                           
25 
 

6.实际上交税利合计[26行=21行+24行(或22行+23行)+25行]                                                       
26 
 


           工资总额同上交税利挂钩工资清算表(续三)
项              目 

次 
金  额 

四、本年工资增长的计算                                             
 
 

1.实际上交税利增加额(27行=26行-11行,若下降则在        
    43行填列)                                                   
27 
 

2.新增效益工资(若26行≥20行,则按15行填列;若26行      
    <20行,则重新按本文件附件一公式11计算)                   
28 
 

3.复合挂钩企业与实物量等指标挂钩的新增效益工资或工              
    资下浮数(工资下浮以“一”号表示)                             
29 
 

4.复合挂钩企业新增效益工资合计(30行=28行+29行,        
    若合计数为负数,则在45行填列)                               
30 
 

5.未完成承包上交任务或上交利润计划应扣新增效益工资               
31 
 

6.未完成产品质量指标应扣新增效益工资(32行=30行×          
    61行)                                                       
32 
 

7.未完成其他考核指标应扣新增效益工资(33行=30行×          
    应扣比例)                                                     
33 
 

8.扣除末完成各项考核指标后的新增效益工资(34行=30          
    行-31行-32行-33行)                                   
34 
 

      其中:在成本中列支的新增效益工资(35行=34行×55行)                                                   
35 
 

            在企业留利中列支的新增效益工资(36行=34行×56行)                                             
36 
 

9.核定的工资总额基数                                             
37 
 

      其中:在成本中列支的工资                                     
38 
 

            在企业留利中列支的奖励基金                             
39 
 

10.实际提取的挂钩奖励基金(按本文件第一条第3款规定计算)                                                       
40 
 

11.实际提取的工资总额(41行=35行+38行+40行)         
41 
 


           工资总额同上交税利挂钩工资清算表(续四)
项              目 

次 
金  额 

五、本年工资下浮的计算(工资下浮以“一”号表示)                   
     
 

1.最高工资下浮数(42行=37行×20%)                       
42 
 

2.上交税利下降额                                                 
43 
 

3.工资下浮数(按本文件附件一公式11计算)                       
44 
 

4.复合挂钩企业的工资下浮数合计(45行=44行+29行,        
    若为正数,则改在30行填列计算;若大于42行,则按42        
    行填列)                                                       
    
45
     
 

      其中:在成本中列支的工资下浮数(46行=45行×55        
            行)                                                   
46     
 

            在企业留利中列支的工资下浮数(47行=45行×        
            56行)                                               
47     
 

5.实际提取的挂钩奖励基金(按本文件第一条第3款规定计            
    算)                                                           
48     
 

6.实际提取的工资总额(49行=38行+46行+48行)           
49 
 

六、本年单列工资的计算                                             
     
 

1.新安置的复转军人工资                                           
50 
 

2.新扩建企业增人增加的工资                                       
51 
 

3.成建制划入划出增减工资(成建制划出减少工资以“-”号          
    表示)                                                         
52     
 

4.单列工资合计(53行=50行+51行+52行)                 
53  
  

工资总额同上交税利挂钩工资清算表(续五)
项              目 

次 
金  额 

七、全部提取的工资总额(54行=41行+53行)                   
54 
 

八、补充资料:                                                     
 
 

1.第一年挂钩工资总额基数中成本工资的比例(%)                   
55 
 

2.第一年挂钩工资总额基数中奖励基金的比例(%)                   
56 
 

3.核定的工资浮动系数                                             
57 
 

4.复合挂钩企业与上交税利挂钩的工资浮动系数比重(%)             
58 
 

5.年平均职工人数(人)                                           
59 
 

6.未完成考核指标应扣新增效益工资的比例(%)                     
60 
 

      其中:产品质量                                               
61 
 

            消    耗                                               
62 
 

            安    全                                               
63 
 


    (二)工资总额同上交税利挂钩工资清算表编制说明
    1.本表按“总挂分提”办法计算设置,采取“总挂总提”和“分挂分提”办法的企业也应参照本表清算。
    2.本表按工资总额同上交税利和某一经济效益指标复合挂钩形式设置,实行工资总额同上交税利单项指标挂钩也参照本表清算。
    3.本表第一层次“毛应上交税利的计算”是指上交税利中未扣除在成本中列支的新增效益工资,第二层次“净上交税利的计算”,是指上交税利中已扣除在成本列支的新增效益工资。
    4.实行定额上交承包形式的企业,不必进行第二层次“净上交税利的计算”,直接按毛应上交税利和实际上交税利对比后计提新增效益工资。
    5.本表各行指标解释:
    (1)第3行“复合挂钩企业与其它经济效益指标挂钩在成本中列支的新增效益工资或工资下浮数”,按“工资总额同实物(工作)量挂钩清算表”中第5行或第20行填列。
    (2)第7、19、24行“承包企业按毛应(或净应、实际)交所得税、调节税计算的承包上交任务”,是指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的企业,根据承包前财政部门规定的利润分配方案和承包合同规定计算的毛应或净应上交及实际上交的全部承包上交任务。实行定额上交承包形式的企业,直接按承包上交目标填列。
    (3)第8行“减免各项税金转作归还借款和专用基金数”是指经税务部门批准减免的挂钩流转税,并且直接转作归还借款和专用基金,不能相应增加上交利润的数额。
    (4)第9行“年初欠交各项税利合计”,是指年初欠交挂钩的各项流转税、所得税、调节税和利润、承包企业上年未完成承包上交任务,同时又未能用自有资金补足的欠交部分,也包括在欠交税利范围内。企业欠交的各项税利不能与超交的各项税利合并相抵计算。
    (5)第13行“净应上交税利增加额”,复合挂钩并采取“总挂总提”办法的企业,按本文件附件一公式9计算,采取“总挂分提”办法的按附件一公式10计算。实行单项指标挂钩企业,采取“总挂总提”办法按本文件附件一公式1计算,采取“总挂分提”办法按本文件附件一公式2计算。
    (6)第14行“应新增效益工资”,实行单项指标挂钩企业,按本文件附件一公式3计算。
    (7)第25行“年初超交各项税利合计”是指企业上年超交挂钩的各项流转税、所得税、调节税和利润,经财政税务部门批准,抵顶本年各项上交税利的数额。
    (8)第28行“新增效益工资”,实行单项指标挂钩企业,若26行<20行,则重新按本文件附件一公式3计算。
    (9)第29行“复合挂钩企业与其它经济效益指标挂钩的新增效益工资或工资下浮数”,按“工资总额同实物(工作)量挂钩工资清算表”中的第4行或第19行填列。
    (10)第40行、48行“实际提取的挂钩奖励基金”,即为本文件第一条第3款中的“实际提取的挂钩奖励基金”。第36行加39行或36行加47行为本文件第一条第3款中的“计算的挂钩奖励基金”。
    (11)第44行“工资下浮数”,实行单项指标挂钩企业,按本文件附件一公式3计算。
(12)第53行“单列工资合计”,是指属于挂钩工资总额范围内,但当年不参与挂钩浮动,年终工资
清算单列的工资项目。该行数按当年实际发生数填列。
(13)第58行“复合挂钩企业与上交税利挂钩的工资浮动系数比重”,是指复合挂钩企业与上交税利
挂钩部分的工资浮动系数占全部工资浮动系数的比重。
二、工资总额同实现税利挂钩工资清算表和编制说明
(一)工资总额同实现税利挂钩工资清算表
编制单位:                                                          单位:元

项目 
行次 
金额 

一、本年毛应实现税利的计算 
 
 

1.应交纳的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城建税、资源税、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印花税、土地使用税 
1 
 

2.毛利润总额 
2 
 

3.复合挂钩企业与实物量等指标挂钩在成本中列支的新增效益工资或工资下浮数(工资下浮以“一”号表示) 
3 
 

4.年初欠交各项税金合计 
4 
 

5.减免各项税金转作归还借款和专用基金数 
5 
 

6.毛应实现税利合计(6行=1行+2行-3行+4行-5行) 
6 
 

7.核定的实现税利基数 
7 
 

8.毛应实现税利增加额(8行=6行-7行) 
8 
 

二、本年净应实现税利的计算 
 
 

1.净应实现税利增加额(按本文件附件一公式13计算) 
9 
 

2.应新增效益工资(按本文件附件一公式14计算) 
10 
 

其中:在成本中列支的新增效益工资(11行=10行×45行) 
11 
 

3.净利润总额(12行=2行-3行-11行) 
12 
 

4.净应实现税利合计(13行=1行+12行+4行-5行) 
13 
 

三、本年实际实现税利的计算 
 
 

1.实际交纳的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城建税、资源税、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印花税、土地使用税 
14 
 

2.年初超交各项税金合计 
15 
 

3.实际实现税利合计(16行=14行+12行+15行) 
16 
 

四、本年工资增长的计算 
 
 

1.实际实现税利增加额(17行=16行-7行,若下降则在33行填列) 
17 
 

2.新增效益工资(若16行≥13行,则按10行填列;若16行<13行,按本文件附件一公式14计算= 
18 
 

3.复合挂钩企业与实物量等指标挂钩的新增效益工资或工资下浮数(工资下浮以“一”号表示) 
19 
 

4.复合挂钩企业新增效益工资合计(20行=18行+19行,若为负数,则改在35行填列) 
20 
 

5.未完成承包上交任务或上交利润计划应扣新增效益工资 
21 
 

6.未完成产品质量指标应扣新增效益工资 
22 
 

7.未完成其他考核指标后的新增效益工资 
23 
 

8.扣除未完成各项考核指标后的新增效益工资(24行=20行-21行-22行-23行) 
24 
 

其中:在成本中列支的新增效益工资(25行=24行×45行) 
25 
 

在企业留利中列支的新增效益工资(26行=24行×46行) 
26 
 

9.核定的工资总额基数 
27 
 

其中:在成本中列支的工资 
28 
 

在企业留利中列支的奖励基金 
29 
 

10.实际提取的挂钩奖励基金(按本文件第一条第3款规定计算填列) 
30 
 

11.实际提取的工资总额(31行=25行+28行+30行) 
31 
 

五、本年工资下浮的计算(工资下浮以“-”号表示) 
 
 

1.最高工资下浮数(32行=27行×20%) 
32 
 

2.实现税利下降额 
33 
 

3.工资下浮数(按本文件附件一公式14计算) 
34 
 

4.复合挂钩企业的工资下浮数合计(35行=19行+34行,若为正数,则改在20行填列计算;若大于32行,则按32行填列) 
35 
 

其中:在成本中列支的工资下浮数(36行=35行×45行) 
36 
 

在企业留利中列支的工资下浮数(37行=35行×46行) 
37 
 

5.实际提取的挂钩奖励基金(按本文件第一条第3款规定计算填列) 
38 
 

6.实际提取的工资总额(39行=28行+36行+38行) 
39 
 

六、本年单列工资的计算 
 
 

1.新安置的复转军人工资 
40 
 

2.新扩建企业增人增加的工资 
41 
 

3.成建制划入划出增减工资(成建制划出减少工资以“-”号表示) 
42 
 

4.单列工资合计(43行=40行+41行+42行) 
43 
 

七、全部提取的工资总额(44行=31行+43行) 
44 
 

八、补充资料: 
 
 

1.第一年挂钩工资总额基数中成本工资的比重(%) 
45 
 

2.第一年挂钩工资总额基数中奖励基金的比重(%) 
46 
 

3.核定的工资浮动系数 
47 
 

4.复合挂钩企业与上交税利挂钩的工资浮动系数比重(%) 
48 
 

5.未完成考核指标应扣新增效益工资的比例(%) 
49 
 

其中:产品质量 
50 
 

消耗 
51 
 

安全 
52  
  
 
(二)工资总额同实现税利挂钩工资清算表编制说明
1.本表按“总挂分提”办法计算设置,采取“总挂总提”和“分挂分提”办法的企业也应参照本表清算。
2.本表按工资总额同实现税利和某一经济效益指标复合挂钩形式设置,实行工资总额同实现税利单项指标挂钩形式也应参照本表清算。
3.复合挂钩企业工资总额与实物量等指标挂钩所计算的新增效益工资或工资下浮数,因已转到本表20行“新增工资合计(或下浮合计)”中,因此,本表31行实际提取的工资总额即为复合挂钩企业提取的全部挂钩工资总额,则与实物量等指标挂钩所计算的新增效益工资不得再另外计提。
4.本表第一层次“毛应实现税利”中,是指未扣除在成本中列支的新增效益工资;第二层次“净应实现税利”是指已扣除在成本中列支的新增效益工资。
5.本表各行指标解释:
(1)第3行“复合挂钩企业与其它经济效益指标挂钩在成本中列支的新增效益工资或工资下浮数”,按“工资总额同实物(工作)量工资清算表”中的第5行或第20行填列。
(2)第4行“年初欠交各项税金合计”,是指年初欠交挂钩的各项流转税,欠交的各项流转税不能与超交的各项流转税合并相抵计算。
(3)第5行“减免各项税金转作归还借款和专用基金数”,是指经税务部门批准减免的挂钩流转税,并且直接转作归还借款和专用基金,不能相应增加利润的数额。
(4)第9行“净应实现税利增加额”,若复合挂钩企业采取“总挂总提”办法,则按本文件附件一公式12计算,采取“总挂分提”办法企业按附件一公式13计算,若单项指标挂钩企业,采取“总挂分提”办法按本文件附件一公式5计算,采取“总挂总提”办法按本文件附件一公式4计算。
(5)第10行“应新增效益工资”,复合挂钩企业按附件一公式14计算,若单项指标挂钩企业,按本文件附件一公式6计算。
(6)第15行“年初超交各项税金合计”,是指上年超交挂钩的各项税金,同时经税务部门批准采取抵顶本年应交税金数,超交的各项税金不能与欠交各项税金合并相抵计算。
(7)第18行“新增效益工资”,采取单项指标挂钩企业,若16行<13行,按本文件附件一公式6计算。
(8)第19行“复合挂钩企业与实物量等指标挂钩的新增效益工资或工资下浮数”,由复合挂钩企业按“工资总额与实物(工作)量挂钩工资清算表”中第4行或第19行填列。
(9)第30、38行“实际在企业留利中提取的奖励基金”,为本文件第一条第3款中的“实际提取的挂钩奖励基金”,第26行加第29行或第29行加37行为本文件第一条第3款中“计算的挂钩奖励基金”。
(10)第34行“工资下浮数”,采取单项指标挂钩企业,按文件附件一公式6计算。
(11)第43行“单列工资合计”,其解释与“工资总额同上交税利挂钩工资清算表编制说明”的第五条第12款一致。
(12)第48行“复合挂钩企业与实现税利挂钩的工资浮动系数比重”,是指复合挂钩企业与实现税利挂钩的工资浮动系数占全部工资浮动系数的比重。
三、工资总额同实物(工作)量挂钩工资清算表和编制说明
    (一)工资总额同实物(工作)量挂钩工资清算表
编制单位:                                                            单位:元
项目 
行次 
金额 

一、本年实物(工作)量的计算 
 
 

1.实际完成的实物(工作)量 
1 
 

2.核定的实物(工作)量基数 
2 
 

3.实物(工作)量增加数(3行=1行-2行,若下降,则改在18行填列) 
3 
 

二、本年工资增长的计算 
 
 

1.新增效益工资(按本文件附件一公式7计算) 
4 
 

其中:在成本中列支的新增效益工资(5行=4行×28行) 
5 
 

2.未完成承包上交任务或上交利润计划应扣新增效益工资 
6 
 

3.未完成产品质量指标应扣新增效益工资 
7 
 

4.未完成其他考核指标应扣新增效益工资 
8 
 

5.扣除未完成各项考核指标后的新增效益工资(9行=4行-6行-7行-8行) 
9 
 

其中:在成本中列支的新增效益工资(10行=9行×28行) 
10 
 

在企业留利中列支的新增效益工资(11行=9行×29行 
11 
 

6.核定的工资总额基数 
12 
 

其中:在成本中列支的工资 
13 
 

在企业留利中列支的奖励基金 
14 
 

7.实际提取的挂钩奖励基金(按本文件第一条第3款规定计算填列) 
15 
 

8.实际提取的工资总额(16行=10行+13行+15行) 
16 
 

三、本年工资下浮的计算(下浮以“一”号表示) 
 
 

1.最高工资下浮数(17行=12行×20%) 
17 
 

2.实物(工作)量减少数 
18 
 

3.工资下浮数(按本文件附件一公式7计算,若计算结果大于17行,则按17行填列) 
19 
 

其中:在成本中列支的工资下浮数(20行=19行×28行) 
20 
 

在企业留利中列支的工资下浮数(21行=19行×29行) 
21 
 

4.实际提取的挂钩奖励基金(按本文件第一条第3款规定计算填列) 
22 
 

5.实际提取的工资总额(23行=13行+20行+22行) 
23 
 

四、本年单列工资的计算 
 
 

1.新安置的复转军人工资 
24 
 

2.新扩建企业增人增加的工资 
25 
 

3.成建制划入划出增减工资(成建制划出减少工资以“一”号表示) 
26 
 

4.单列工资的合计(27行=24行+25行+26行) 
27 
 

补充资料: 
 
 

1.第一年挂钩工资总额基数中成本工资的比重(%) 
28 
 

2.第一年挂钩工资总额基数中奖励基金的比重(%) 
29 
 

3.核定的工资浮动系数 
30 
 

4.复合挂钩企业与实物(工作)量挂钩的工资浮动系数比重(%) 
31 
 

5.年平均职工人数 
32 
 

6.未完成考核指标应扣除新增效益工资的比例(%) 
33 
 

其中:产品质量 
34 
 

消耗 
35 
 

安全 
36 
 

(二)工资总额同实物(工作)量挂钩工资清算表编制说明。
1.本表按“总挂分提”办法计算设置,采取“总挂总提”和“分挂分提”办法的企业,也应参照本表清算。
2.本表按工资总额同实物(工作)量单项指标挂钩形式设置,实行工资总额同实物(工作)量和上交税利或实现税利复合挂钩形式,也应参照本表清算,但计算到工资总额与实物(工作)量挂钩的新增效益工资(即本表第5行)或工资下浮数(即第20行)后,下面指标不需再计算。进一步转入工资总额与上交税利或实现税利挂钩的新增效益工资或工资下浮数中计算。
3.本表各行指标解释
(1)第1行“实际完成的实物(工作)量”如品种规格不一,还应折算为标准量。
(2)第4行“新增效益工资”,复合挂钩企业应按本文件附件一公式8计算。
(3)第5行“在成本中列支的新增效益工资”仅由复合挂钩企业计算填列。
(4)第15、22行“实际在企业留利中提取的奖励基金”,为本文件第一条第3款中“实际提取的挂钩奖励基金”第11行加14行或第14行加21行为本文件第一条第3款中“计算的挂钩奖励基金”。
(5)第19行“工资下浮数”,复合挂钩企业按本文件附件一公式8计算填列,不必再与第17行比较。
(6)第27行“单列工资合计”,其指标解释与“工资总额同上交税利挂钩工资清算表编制说明”的第五条第12款一致。
(7)第31行“复合挂钩企业与实物(工作)量挂钩的复合比重”,是指复合挂钩企业与实物(工作)量挂钩的工资浮动系数占全部工资浮动系数的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