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关于实施《书刊印刷产品分类》等7项行业标准的通知
新出技[1999]1109号1999年09月1日新闻出版署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局,各有关单位:

  由全国印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组织制、修订的《书刊印刷产品分类》等7项行业标准草案,业经我署批准为新闻出版行业标准。编号和名称如下:

  CY/T1-1999  书刊印刷产品分类

  CY/T2-1999  印刷产品质量评价和分等导则

  CY/T3-1999  色评价照明和观察条件

  CY/T5-1999  平版印刷品质量要求及检验方法

  CY/T27-1999 装订质量要求及检验方法——精装

  CY/T28-1999 装订质量要求及检验方法——平装

  CY/T29-1999 装订质量要求及检验方法——骑马订装

  以上标准自1999年9月1日起实施,希遵照执行。

  标准已由印刷工业出版社出版。标准的订购和标准的宣贯培训,请与全国印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联系。

  地址:北京翠微路2号(邮编:100036)

  电话:(010)68164685,(010)68219966-218

  联系人:魏欣、马智勇

  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行业标准书刊印刷产品分类

  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1999-5-7批准、1999-9-1实施、CY/T1-1999代替CY1-91

  前 言

  CY1-91《书刊印刷产品分类》是1991年发布实施的新闻出版行业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和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的要求,经新闻出版署批准,对其进行了修订。本标准对原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点修订:

  ①由于印刷技术的发展和客户对某些印刷品的特殊要求,出现了使用二种以上印刷方式(如,平版印刷与凹版印刷)进行产品生产的情况,并有增多的趋势。因此,在此次修订中,将这种印刷产品单立一类,即“综合印刷产品”。

  ②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印刷领域的广泛应用,出现了有别于传统模拟式印刷的数字式印刷。为此,修订时增加了“3.2按转换模式分”类,在这一类目下列出了“模拟印刷产品”和“数字印刷产品”。

  本标准自生效之日起,同时代替CY1-91.

  本标准的附录A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全国印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印刷总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魏志刚、廉 洁。

  本标准的首次发布日期:1991年7月1日。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印刷产品分类的原则与方法。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在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9851-1990 印刷技术术语

  3 分类

  本标准的本章及其它章节采用GB/T9851的定义。

  3.1 按印版特征分

  a) 凸版印刷产品;

  b) 平版印刷产品;

  c) 凹版印刷产品;

  d) 孔版印刷产品;

  e) 综合印刷产品;

  f) 其他印刷产品。

  3.2 按转换模式分

  a) 模拟印刷产品;

  b) 数字印刷产品。

  3.3 按印后加工形式分

  a) 精装产品;

  b) 平装产品;

  c) 骑马订装产品;

  d) 古线装产品;

  e) 其他印后加工产品。

  3.4 按最终产品分

  a) 图书;

  b) 期刊;

  c) 报纸;

  d) 其它。

  3.5 按出版和印刷要求分

  a) 精细产品;

  b) 一般产品。

  附录A (提示的附录)印刷产品分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A1 印刷产品分类的基本原则

  A1.1 科学性

  选择分类对象最稳定的本质属性或特征作为分类的基础和依据。

  A1.2 系统性

  将选定的分类对象按一定顺序予以系统化,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分类体系。

  A1.3 可扩延性

  在增加新的分类对象时,不会打乱原来建立的分类体系,可以延拓和细化。

  A1.4 兼容性

  与有关标准协调一致。

  A2 印刷产品分类的基本方法

  A2.1 线分类法

  线分类法又称层级分类法。该法将初始分类对象按选定的若干属性或特征,逐次地分成相应的若干个层级的类目,并排成有层次的、逐级展开的分类体系。同位类目之间存在着并列关系,下位类目与上位类目之间存在着从属关系。

  A2.2 面分类法

  将选定的分类对象的若干个属性视为若干个“面”,每面又可分为独立的若干个类目,将这些类目加以组合,形成一个复合类目。

  书刊印刷产品可采用面分类法,按印版特性、转换模式、印后加工形式和使用价值等面进行分类。

  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行业标准印刷产品质量评价和分等导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1999-5-7批准、1999-9-1实施、CY/T2-1999代替CY2-91

  前 言

  CY2-91《书刊印刷产品质量评价和分级方法》是1991年发布实施的新闻出版行业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和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的要求,经新闻出版署批准,对其进行了修订。本标准对原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点修订:

  ①本次修订以GB/T12707《工业产品质量分等导则》为指导,对印刷产品质量等级的划分进行了修改,并以该标准对产品质量等级的评定原则作为印刷品质量等级的评定原则。

  ②原标准名称为《书刊印刷产品质量评价和分级方法》,考虑到标准的覆盖面,本次修订将“书刊”二字去掉,又考虑到与GB/T12707《工业产品质量分等导则》的标准名称相对应,故将“分级方法”改为“分等导则”,这样,本标准的名称为《印刷产品质量评价和分等导则》。

  本标准自生效之日起,同时代替CY2-91.

  本标准由全国印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印刷总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廉 洁、魏志刚。

  本标准的首次发布日期:1991年7月1日。

  引 言

  科学地分析和评价产品质量水平,需要建立宏观评价质量的指标体系,产品质量等级品率是该指标体系的主导指标,是产品质量水平的综合反映。为使印刷工业产品质量分等工作规范化,特制定本导则。

  1 范围

  本导则规定了印刷产品质量等级的划分和评定原则,印刷行业应按本导则的规定,制定本行业的产品质量分等方法,并确定分等产品目录。

  本导则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生产和销售的印刷产品。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在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12707-1991 工业产品质量分等导则

  3 内容

  3.1 产品设计评价

  产品设计评价包括:

  a)装帧设计;

  b)原稿质量;

  c)产品总体要求。

  3.2 原辅材料评价

  原辅材料评价包括:

  a)印刷用原辅材料质量;

  b)印后加工用原辅材料质量。

  3.3 加工工艺评价

  加工工艺评价包括:

  a)各工序加工工艺;

  b)各工序的质量标准;

  c)成品的质量。

  3.4 产品外观的综合评价。

  3.5 牢固程度和是否便于使用。

  4 印刷产品质量等级的划分原则

  本标准采用GB/T12707的产品质量分等原则。

  印刷产品质量水平划分为优等品、一等品和合格品三个等级。

  4.1 优等品

  优等品的质量标准必须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物质量水平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达到近五年内的先进水平。

  4.2 一等品

  一等品的质量标准必须达到国际一般水平,实物质量水平应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一般水平或国内先进水平。

  4.3 合格品

  按我国一般水平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或企业标准)组织生产,实物质量水平必须达到相应标准的要求。

  5 印刷产品质量等级的评定原则

  5.1 印刷产品质量等级的评定,主要依据印刷产品的标准水平和实物质量指标的检测结果。

  5.2 印刷产品质量等级的评定,由行业归口部门统一负责,并按国家统计部门的要求,按期上报统计结果。

  5.2.1 优等品和一等品等级的确认,须有国家级检测中心、行业专职检验机构或受国家、行业委托的检验机构出具的实物质量水平的检验证明;合格品由企业检验判定。

  5.2.2 印刷产品质量等级评定工作中标准水平的确认,须有部级或部级以上标准化机构出具的证明。

  5.2.3 经国家、行业检验机构证明印刷产品的实物质量水平确已达到相应的等级水平,才可列入等级品率的统计范围。

  5.3 为使印刷产品实物质量水平达到相应的等级要求,企业应具有生产相应等级产品的质量保证能力。

  6 印刷产品标准水平的划分原则

  6.1 印刷产品标准水平划分为国际先进水平标准、国际一般水平标准和国内一般水平标准三个等级。

  6.1.1 国际先进水平标准,是指标准综合水平达到国际先进的现行标准水平。

  6.1.2 国际一般水平标准,是指标准综合水平达到国际一般的现行标准水平。

  6.1.3 国内一般水平标准,是指标准水平虽然达不到国际先进和国际一般两个等级标准水平,但是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的规定,达到仍在使用的现行标准水平。

  6.2 标准综合水平是指对标准中规定的与产品质量相关的各项要求的综合评价。

  对比标准的水平,也是指综合水平,不应将各国标准的高指标拼凑在一个标准中。

  6.3 标准水平的对比对象为现行的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

  无对比对象的标准水平的确认,采取与国际、国外类似标准对比的方法,完全取决于我国资源优势的标准,如其最低一级产品技术要求不低于国外先进标准的水平,即认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标准,不低于国际一般水平,即认为具有国际一般水平的标准,也可与收集到的国外实物进行对比。

  6.4 与印刷产品质量相关的指标中任一项关键指标达不到国际先进标准水平或国际一般标准水平的,则不能认为是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标准或国际一般水平的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行业标准色评价照明和观察条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1999-8-8批准、1999-9-1实施、CY/T3-1999代替CY3-91

  前 言

  由于1991年版的《色评价照明和观察条件》的技术内容与当前印刷技术的发展水平和相关国际标准是一致的,因此,本版只是根据GB 1.1-1993《标准化工作导则》对标准的结构进行了编辑上的修改。

  本标准自生效之日起,同时代替CY 3-91.

  本标准的附录A和附录B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全国印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印刷学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魏瑞玲、刘浩学。

  本标准的首次发布日期:1991年7月1日。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印刷行业观察颜色样品的照明和观察条件。

  本标准适用于出版和印刷行业对彩色原稿(透射稿和反射稿)及其复制品观察评定的环境条件,也适用于与印刷相关的行业对颜色观察和评定的环境条件。

  2 引用标准

  GB/T 5702-1985 光源显色性评价方法

  3 标准照明体和标准光源

  3.1 CIE标准照明体D50

  CIE标准照明体D50代表相关色温为5003K的典型昼光。在CIE 1931色品图上,照明体的色品坐标为x=0.3457,y=0.3586;在CIE 1960 UCS色品图上的色品坐标为u=0.2091,v=0.3254,其相对光谱功率分布见附录B.

  3.2 CIE标准照明体D65

  CIE标准照明体D65代表相关色温为6504K的典型昼光。在CIE 1931色品图上,其色品坐标为x=0.3127,y=0.3291;在CIE 1960 UCS色品图上的色品坐标为u=0.1978,v=0.3122,其相对光谱功率分布见附录B.

  3.3 标准光源

  光源的指标应是照明装置的整体指标,包括光源的反光、散射装置的作用,或者是在观察面上测量的数值。

  观察颜色样品所用的人工光源应为3.1和3.2中所述两种照明体的模拟体,光源与标准照明体的色品偏差值△C应小于0.008,相当于20mireds.色品偏差值△C的计算方法见附录A.

  3.4 光源的显色指数

  光源的一般显色指数Ra 应不小于90,特殊显色指数Ri (检验色样9~15)应不小于80.关于光源显色指数的计算见GB/T 5702.

  4 照明条件

  4.1 透射样品的照明条件

  观察透射样品所采用的参照照明体为3.1中CIE标准照明体D50,所用光源为D50的模拟体。光源应均匀漫射照明观察面,使观察面的亮度为(1000±250)cd/平方米。在观察面上不应看到光源的轮廓或有亮度突变,亮度的均匀度应不小于80%。

  4.2 反射样品的照明条件

  用于观察反射样品(反射原稿和复制品)所采用的参照照明体为3.2中CIE标准照明体D65,所用人工光源为D65的模拟体。

  用于观察反射样品的光源应在观察面上产生均匀的漫射光照明,照度范围为500lx~1500lx,视被观察样品的明度而定。观察面不应有照度突变,照度的均匀度不小于80%。

  4.3 照明均匀性的测量

  根据观察面的面积,把观察面等分成9块或更多等分的数量。在垂直于每块面积的中心进行测量,平均亮度或照度为各点测量值的平均值,亮度或照度的均匀度为最大值与最小值之比。

  为保证观察透射样品的光源装置所发出的光是均匀散射光,在与观察表面法线成0°~45°角之间任意角度的亮度测量值与垂直方向测量值之比不能低于85%。

  测量用亮度计或照度计的光谱灵敏度应符合CIE明视觉光谱光效率函数V(λ)。

  5 观察条件

  5.1 观察者

  进行色评价工作的观察者必须是非色盲和非色弱的正常色觉观察者。

  5.2 透射样品与复制品比较时的观察条件

  透射样品应由来自背后的均匀漫射光照明,在垂直于样品的表面观察。观察时应尽量将样品置于照明面的中部,使其至少在三个边以外有50mm宽的被照明边界。当所观察透射样品的面积总和小于70mm×70mm时,应适当减小被照明边界的宽度,使边界面积不超过样品面积的4倍,多余部分用灰色不透明的挡光材料遮盖。

  5.3 直接观察透射样品的观察条件

  直接观察透射样品而不与复制品比较的观察条件同5.1,只是被照明边界要用透射密度为(1.0±0.1)D的透射漫射材料遮盖,遮盖材料颜色与中性灰的偏差△C应符合3.3中的规定。

  5.4 反射样品的观察条件

  观察反射样品时,光源与样品表面垂直,观察角度与样品表面法线成45°夹角,对应于0/45照明观察条件,如图1所示。作为替代观察条件,也可以用与样品表面法线成45°角的光源照明,垂直样品表面观察,对应于45/0的照明观察条件,如图2所示。但此时观察面照度的均匀度应符合4.2中的规定。

  图1(图略)  图2(图略)

  当观察光泽度较大的样品时,观察角度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调整,以找出最佳的观察角度。

  5.5 环境色和背景色

  观察面周围的环境色应当是孟塞尔明度值6~8的中性灰(N6/~N8/),其彩度值越小越好,一般应小于孟塞尔彩度值的0.3.若观察面周围的墙壁和地面不符合上述要求,则应用符合上述要求的挡板将样品围起来,或者使用环境反射光,在观察面上产生的照度小于100lx.

  观察反射样品时的背景应是无光泽的孟塞尔颜色N5/~N7/,彩度值一般小于0.3,对于配色等要求较高的场合,彩度值应小于0.2.

  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行业标准平版印刷品质量要求及检验方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1999-5-7批准、1999-9-1实施、CY/T5-1999 代替CY/T5-91

  前 言

  本标准是在CY/T5-91的基础上修订的。

  本标准依照既要向国际标准靠拢,又要与国内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的原则,对前版标准的“质量要求”、“实地密度”、“套印误差”、“网点增大值”和“相对反差值”等项数据作了适当的修改。其中,主要是调整了套印误差和实地密度的范围。

  本标准与正在实施的CY系列书刊印刷行业标准在内容上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关系。在本标准前版发布后陆续制定的一批CY行业标准中,多项内容和技术指标数据都引自本标准前版,因此,在实施这类CY标准时,应以本标准为准。

  本标准自生效之日起,同时代替CY/T5-91.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都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全国印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印刷总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廉洁、徐世垣、郭雄。

  本标准的首次发布日期:1991年7月1日。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平版印刷品的质量要求及检验方法。本标准适用于以纸为承印物的平版图像印刷品。其他平版印刷品也可参照使用。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在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 9851-1990 印刷技术术语

  CY/T 3-1999 色评价照明和观察条件

  3 分类

  本标准的本章及其它章节采用GB/T 9851的定义。

  3.1 精细印刷品:使用高质量原辅材料经精细制版和印刷的印刷品。

  3.2 一般印刷品:除3.1外的符合相应质量要求的印刷品。

  4 质量要求

  4.1 阶调值

  4.1.1 暗调

  4.1.2 亮调

  亮调用网点面积表示。

  精细印刷品亮调再现为2%~4%网点面积;

  一般印刷品亮调再现为3%~5%网点面积。

  4.2 层次

  亮、中、暗调分明,层次清楚。

  4.3 套印

  多色版图像轮廓及位置应准确套合,精细印刷品的套印允许误差≤0.10mm;一般印刷品的套印允许误差≤0.20mm.

  4.4 网点

  网点清晰,角度准确,不出重影。精细印刷品50%网点的增大值范围为10%~20%;一般印刷品50%网点的增大值范围为10%~25%。

  4.5 相对反差值(K值)

  4.6 颜色

  颜色应符合原稿,真实、自然、协调。

  4.6.1 同批产品不同印张的实地密度允许误差为:青(C)、品红(M)≤0.15;黑(B)≤0.20;黄(Y)≤0.10.

  4.6.2 颜色符合付印样。

  4.7 外观

  4.7.1 版面干净,无明显的脏迹。

  4.7.2 印刷接版色调应基本一致,精细产品的尺寸允许误差为<0.5mm,一般产品的尺寸允许误差为<1.0mm.

  4.7.3 文字完整、清楚,位置准确。

  5 检验

  5.1 检验条件

  5.1.1 作业环境呈白色。

  5.1.2 作业环境防尘、整洁。

  5.1.3 作业间温、湿度的要求

  温度:23℃±5℃;相对湿度:(60-10)%。

  5.1.4 观样光源符合CY/T 3的规定。

  5.2 检验形式

  印刷过程中检验和产品干燥后抽检。

  5.3 检验仪器或工具

  ——密度计(具体要求见附录A)。

  ——30~50倍读数放大镜。

  ——常规检验用10~15倍放大镜。

  ——符合规定的计量工具。

  ——网点增大值的计算方法见附录B.

  ——相对反差值(K值)的计算方法见附录C.

  ——测控条(见附录D)。

  ——对光谱无选择、漫反射、具有1.50±0.20 ISO视觉反射密度的黑色底衬。

  5.4 检验方法

  5.4.1 测量法:用规定的仪器和工具检验印刷品质量,印刷品应放置在符合要求的黑色底衬上,如果印刷承印物透光程度很高,则应使用白色底衬。

  5.4.2 计算法:用专门的数学模型检验印刷品质量。

  5.4.3 目测法:目测或借助工具检验印刷品质量。

  5.4.4 比较法:以常规条件印刷的色标、梯尺和测控条为参照物,检验印刷品质量。

  5.4.5 专家鉴定法:由出版、设计和印刷专家检验印刷品质量。

  附录A (提示的附录)反射密度计

  密度计是用于测量产品的实地密度和网点积分密度的仪器。配合相应的测控条,还能测量图像密度反差、网点增大值、相对反差值等,是检验图像印刷产品质量的重要仪器。密度计误差范围如下:

  1.单机对同一点密度重复数值的允许误差为≤1%。

  2.单机密度测量线性度的允许误差为≤1%。

  3.多机对同一点密度量度数值的允许误差为≤2%。

  网点增大值是指印刷品某部位的网点面积与相应分色片上的网点面积之间的差值。

  测控条是用已知特定面积的几何图形作参照物来测控产品质量的,是供目测、测量、计算、专家鉴定使用的检验产品质量的工具。

  D1 测控原理

  D1.1 网点面积的增大与网点边缘的总长度成正比。

  D1.2 利用几何图形的面积相等,阴、阳相反来测控网点的转移变化。

  D1.3 图形变化时,夹角处比弧长处变化明显,起放大作用。

  D1.4 利用等宽或不等宽的折线测控水平和垂直方位的变化。

  D1.5 利用等距同心圆测控任意方位的变化。

  D1.6 能够提供测试单元图形。

  D2 使用条件

  使用测控条的条件要与晒版、打样和印刷的条件一致。

  D3 使用方法

  应使用长条测控条,放置在印张的末端,与印刷机滚筒轴向平行,以便测控图像着墨的均匀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行业标准装订质量要求及检验方法——精装

  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1999-5-7批准、1999-9-1实施、CY/T27-1999

  前 言

  CY/T 7.2~7.9-91《印后加工质量要求及检验方法》系列标准是按照《印刷工业标准体系表》的要求编写的。1991年7月发布,1991年10月1日实施。几年来,由于印刷技术、设备、原辅材料和检验手段的变化,上述标准的内容已不适应当前生产的需要。此外,为方便使用,对上述标准的结构进行了如下调整、修订:将CY/T7.3-91《精装书芯质量要求及检验方法》、CY/T 7.4-91《胶粘装订质量要求及检验方法》、CY/T 7.5-91《锁线订质量要求及检验方法》、CY/T 7.6-91《精装书壳质量要求及检验方法》、CY/T 7.7-91《覆膜质量要求及检验方法》、CY/T 7.8-91《烫箔质量要求及检验方法》、CY/T 7.9-91《裁切质量要求及检验方法》的有关内容合并,吸收CY/T13-95《胶印印书质量要求及检验方法》、CY/T 16-95《精装书刊质量分级与检验方法》、CY/T20-1995《精装画册质量分级与检验方法》、CY/T21-1995《经典著作质量分级与检验方法》的有关内容,修订成为《装订质量要求及检验方法——精装》。其它标准与本标准的内容不一致时,以本标准为准。

  本标准的附录A和附录B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全国印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印刷总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淮珠、魏瑞玲、孔 奇。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精装书的装订质量要求及检验方法,其它精装印刷产品也可参照使用。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引用而构成本标准的条文。在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9851-1990 印刷技术术语

  GB/T788-1999 图书和杂志开本及其幅面尺寸

  3 质量要求

  本标准的本章及其它章节采用GB/T 9851的定义。

  3.1 书页与书帖

  3.1.1 三折及三折以上书帖,应划口排除空气。

  3.1.2 59g/平方米以下纸张最多折四折;60g/平方米~80g/平方米纸张最多折三折;81g/平方米以上纸张最多折二折。

  3.1.3 书帖平服整齐,无明显八字皱折、死折、折角、残页、套贴和脏迹。

  3.1.4 书帖页码和版面顺序正确,以页码中心点为准,相连两页之间页码位置允许误差≤4.0mm,全书页码位置允许误差≤7.0mm;画面接版允许误差≤1.5mm.

  3.1.5 书帖与零散页张、图表的粘连位置要准确,遇有横图粘天头,不漏粘、联粘,牢固平整。

  3.2 书芯订联

  3.2.1 锁线订

  a)锁线订针位与针数要求见表2.针位应均匀分布在书帖的后一折缝线上。

  b)用线规格:42支纱或60支纱、4股或6股的白色蜡光塔线,或相同规格的塔形化纤线。

  c)订缝形式:40g/平方米及以下的四折页书帖,41g/平方米~60g/平方米的三折页书帖,或相当以上厚度的书帖可用交叉锁。除此以外均用平锁。

  d)锁线前根据开本尺寸与要求,调好订距、针数,并检查配页有无差错。

  e)锁线后书芯各贴应排列正确、整齐,无破损、掉页和脏迹,书芯厚度应基本一致。

  f)锁线松紧适当,无卷帖、歪帖、漏锁、扎破衬、折角、断线和线圈,缩帖≤2.5mm.

  3.2.2 胶粘装订

  a)胶粘装订用粘合剂粘度适当,严禁使用植物类粘合剂。

  b)书帖划口排列正确,均在最后折缝线上。

  c)锯口深度:2.0mm~3.0mm,锯口宽度:1.5mm~2.5mm.锯口数见表3.

  d)胶粘装订以使粘合剂能渗透到书帖最里页张上,并粘牢为准。

  e)胶粘装订后的书芯,每本厚度应基本一致,书背平直。

  3.3 书芯加工

  3.3.1 书芯加工形式:方背、圆背。圆背分有脊、无脊,方角、圆角,有无堵头布,软、硬衬,有无筒子纸。

  3.3.2 半成品书芯加工前必须压平,排除书芯内部空气。压平后的书芯平实,厚度基本一致。

  3.3.3 书芯裁切尺寸及误差符合GB/T788的规定,非标准尺寸按合同要求;纸板尺寸误差±1.0mm;护封尺寸误差≤1.5mm;书芯、纸板歪斜度以对角线测量为准。

  3.3.4 扒圆起脊要求如下:

  a)书芯圆背的圆势应在90°~130°之间;起脊高度为3.0mm~4.0mm,书脊高与书芯表面倾斜度应是120°±10°。

  b)扒圆起脊后的书芯四角应垂直,书背无呲裂、皱折、破衬。

  3.3.5 堵头布粘贴前,应用粘合剂将其过浆,干燥挺括后使用。具体要求如下:

  a)方背堵头布的长以书背宽为准,误差±1.5mm;圆背堵头布的长以书背弧长为准,误差范围1.5mm~2.0mm.

  b)堵头布粘贴平服牢固、不歪斜,外露线棱整齐。

  3.3.6 丝带书签应粘贴在书背上方中间位置,粘正、粘平、粘牢。

  丝带长应比书芯对角线长10.0mm~20.0mm;丝带宽:32开本及以下为2.0mm~3.0mm,16开本及以上为3.0mm~7.0mm.

  3.3.7 书背布应居中,粘正、粘平、粘牢。

  书背布的长应短于书芯长15.0mm~25.0mm,书背布的宽应大于书背宽(方背)或书背弧长(圆背)40.0mm~50.0mm.

  3.3.8 书背纸粘贴位置应准确,粘平、粘牢。

  书背纸的长应短于书芯长4.0mm~6.0mm,宽应与书背宽(方背)或弧长(圆背)相同;8开以上画册书背纸的宽可与书背布宽相同。

  3.3.9 筒子纸应粘贴平整、牢固。

  a)筒子纸的长应短于书芯长2.0mm~4.0mm,宽应是书背宽(方背)或弧长(圆背)的两倍加5.0mm粘口。

  b)筒子纸应使用牛皮纸。

  3.3.10 书芯加工的各种粘结,严禁使用植物类粘合剂。

  3.4 书壳加工

  3.4.1 书壳加工形式包括:整面、接面、圆角、方角、包角、不包角、活套、死套、烫箔、烫压凸凹印。

  3.4.2 书壳应使用挺、平、光滑的灰白纸板。

  3.4.3 纸板含水量不应高于12%,贮存温度应为5℃~30℃,相对湿度应为50%左右,严禁露天放置。

  3.4.4 书壳尺寸要求:

  a)中缝尺寸:方背(假脊)应是两张书壳纸板厚度加6.0mm(槽宽);圆背应是一张书壳纸板厚度加6.0mm(槽宽)。

  b)中径宽:圆背应是书背弧长加两个中缝宽;方背(假脊)应是书背宽加两个中缝宽和两张书壳纸板厚。

  c)飘口宽:32开本及以下为3.0mm±0.5mm;16开本为3.5mm±0.5mm;8开本及以上为4.0mm±0.5mm.

  d)包边宽:15.0mm.

  e)接面联接边宽:12.0mm~14.0mm;粘口宽:4.0mm~6.0mm.

  f)书壳纸板:长应是书芯长加两个飘口宽,宽应是书芯宽减2.0mm~3.0mm.

  g)中径纸板:长应与书壳纸板长相同;方背假脊宽应是书背宽加两张书壳纸板厚;圆背宽应是书背弧长,或加1.5mm.

  h)整面面料:长应是书壳纸板长加两个包边宽;宽应是两张书壳纸板宽加中径宽和两个包边宽。

  i)接面书腰:长与整面长相同;宽应是中径宽加两个联接边宽。

  j)接面面料:长与整面长相同或加长5.0mm;宽应是纸板宽加8.0mm~10.0mm.

  3.4.5 书壳制作要求:

  a)应使用水份少、干燥快、粘结牢固的动物胶或性能相近的合成树脂胶糊制书壳。

  b)动物胶应提前浸泡,要用套锅形式。

  c)动物胶在使用中应保持胶体流动的均匀性。

  d)使用动物胶时,胶温应保持在75℃±10℃之间,胶与水的比例一般为1∶3左右。

  e)使用聚乙稀醇(PVA)合成树脂胶时,应使用套锅形式水浴加热。

  f)聚乙稀醇(PVA)的使用温度应是45℃±10℃,胶与水的比例一般为1∶2左右。

  g)涂胶应少而均,不溢不花。

  h)书壳纸板和中径纸板组合正确,尺寸允许误差:长≤1.5mm,宽≤2.5mm.

  i)书壳糊制后,应表面平整,无胶脏粘联,方角整齐;圆角塞折至少五折,圆势适当、整齐;包边坚实、牢固,无空套。

  j)书壳糊制后应面对面堆积、压平。压平后,将其立放,自然干燥10小时以后,再进行堆积,自然压平。不得烘干暴晒。

  3.5 烫箔与压印

  3.5.1 烫箔与压印分为单一烫箔、单一压凹凸印、混合烫和套烫几种形式。

  3.5.2 烫印要求:

  a)上版正确、牢固,根据所烫面积调定压力。

  b)根据烫印形式、封面材料和烫箔种类确定烫印温度和时间,详见附录B.书壳应字迹、图案清晰,不糊版、花版,烫箔牢固,光泽度好。

  c)压烫凹凸印应图文清晰。

  d)以书背中心线为准。

  3.6 套合加工

  3.6.1 套合形式

  套合形式有方背的假脊、平脊、方脊,圆背的真脊、假脊,粘合中的软背、硬背、活腔背等。

  3.6.2 书芯与书壳套合要求

  a)套合前,中缝(或书背)必须涂粘合剂,粘合剂不得涂在书壳纸板上,严禁使用植物类粘合剂。

  b)套合时,以飘口规矩为准,符合3.4.4中c)的规定。

  c)套合后,三面飘口一致,书的四角垂直,歪斜误差≤1.5mm.

  3.6.3 压槽要求

  压槽用铜、铝或塑料线板。

  a)压槽线板的高应为3.0mm,宽应为3.0mm~4.0mm.

  b)先用热压板加热,温度要适当,压力要正确,然后用压槽板定型,或直接用压槽板及压槽金属条定型。槽形应牢固,整齐。

  3.6.4 扫衬

  a)根据书壳面料和环衬的质地选用适当的粘合剂。

  b)扫衬粘合剂的粘度应适当,涂抹时应少而均,不溢不花。

  c)扫衬压平后的精装书,错口堆积12小时以上,方可作为成品检查与包装。

  3.6.5 精装成品质量要求

  a)表面应平整、无明显翘曲,书的四角垂直符合3.6.2中c)的规定;飘口符合3.4.4中c)的规定;圆背圆势符合3.3.4中a)的规定。

  b)烫印字迹、图案清晰,不糊、不花,牢固有光泽。

  c)书槽整齐牢固,深、宽度为3.0mm±1.0mm.

  d)环衬和书芯前后无明显皱折。

  e)烫印歪斜误差要求见3.5.2的d)。

  f)全套书的书背字上下误差≤2.5mm.

  4 检验方法

  4.1 测量法

  按有关标准的要求,用符合规定的计量工具检验页码、粘口、针距、针数、圆势、脊高、飘口和书背、封面的烫印印迹。

  4.2 目测法

  按有关标准的要求,目测相应部位的质量。

  5 包装、运输、贮存

  5.1 包装

  按客户要求的每包数量进行打包,用专用包装材料包紧、包实,每包应加上标识。

  5.2 运输

  运输中不许将包件由高处扔下。不许砸、踏。注意防雨、防潮、防晒、防腐,不能重压。

  5.3 贮存

  贮存环境应温湿度适宜。注意防潮、防晒、防燥热、防油、防蛀、防腐。不能重压。

  附录A (提示的附录)精装工艺流程

  A1 书芯生产工艺流程

  A1.1 锁线订

  A1.2 胶粘订

  撞页→开料→折页→粘套页→捆帖→配帖→半成品检查(锯口或铣背)→捆书→涂粘合剂→分本→裁切半成品→润湿→扒圆→起脊(方背例外)→涂粘合剂→粘书签丝带和堵头布→涂粘合剂→粘书背布→涂粘合剂→粘书背纸。

  A1.3 精装书生产线(锁线以后开始)

  压平→涂粘合剂→烘干→压实定型→裁切半成品→夹丝带→扒圆→起脊→涂粘合剂→粘书背布→涂粘合剂→粘堵头布和书背纸并托平→扫衬→书芯与书壳套合→压平和压槽→成品。

  A2 书壳生产工艺流程

  A2.1 制硬壳

  计算书壳各部位用料尺寸→裁切书壳料→涂粘合剂→组壳→糊壳包边角→压平→自然干燥。

  A2.2 制软壳

  计算软面料尺寸→裁切软面料→热压粘合→烫箔→削边。

  A2.3 烫箔

  检修烫版→调定烫版和底板规矩→调定温度、时间、压力→烫箔。

  A3 套合工艺流程

  涂中缝粘合剂→套壳→压槽→扫衬→压平→自然干燥→成品检查→包护封→套书盒→包装→贴标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行业标准装订质量要求及检验方法——平装

  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1999-5-7批准、1999-9-1实施、CY/T28-1999

  前 言

  CY/T7.2~7.9-91《印后加工质量要求及检验方法》系列标准是按照《印刷工业标准体系表》的要求编写的。1991年7月发布,1991年10月1日实施。几年来,由于印刷技术、设备、原辅材料和检验手段的变化,上述标准的内容已不适应当前生产的需要。此外,为方便使用,对上述标准的结构进行了如下调整、修订:将CY/T7.2-91《平装书芯质量要求及检验方法》、CY/T7.4-91《胶粘装订质量要求及检验方法》、CY/T7.5-91《锁线订质量要求及检验方法》、CY/T7.7-91《覆膜质量要求及检验方法》、CY/T7.8-91《烫箔质量要求及检验》、CY/T7.9-91《裁切质量要求及检验方法》的有关内容合并,吸收CY/T13-95《胶印印书质量要求及检验方法》、CY/T14-95《教科书印制质量要求及检验方法》、CY/T15-95《平装书刊质量分级与检验方法》、CY/T19-1995《平装画册质量分级与检验方法》的有关内容,修订成为《装订质量要求及检验方法——平装》。其它标准与本标准的内容不一致时,以本标准为准。

  本标准的附录A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全国印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印刷总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魏瑞玲、王淮珠、孔 奇。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平装书刊的装订质量要求及检验方法,其它平装印刷产品也可参照使用。

  本标准适用于锁线订、胶粘装订、铁丝平订、缝纫订的平装产品。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在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9851-1990 印刷技术术语

  GB/T788-1999 图书和杂志开本及其幅面尺寸

  3 质量要求

  本标准的本章及其它章节采用GB/T 9851的定义。

  3.1 书页与书贴

  3.1.1 三折及三折以上书帖,应划口排除空气。

  3.1.2 59g/平方米以下纸张最多折四折;60g/平方米~80g/平方米纸张最多折三折;81g/平方米以上纸张最多折二折。

  3.1.3 书帖平服整齐,无明显八字皱折、死折、折角、残页、套帖和脏迹。

  3.1.4 书帖页码和版面顺序正确,以页码中心点为准,相连两页之间页码位置允许误差≤4.0mm,全书页码位置允许误差≤7.0mm;画面接版允许误差≤1.5mm.

  3.1.5 胶粘装订书帖的划口排列正确,划透,均在折缝线上。

  3.1.6 书芯粘连的零散页张应不漏粘、联粘,牢固平整,尺寸允许误差≤2.0mm.

  3.1.7 涂蜡均匀、不溢,蜡口宽度为1.5mm~2.5mm.

  3.2 书芯订联

  3.2.1 锁线订

  a)针位应均匀分布在书帖的最后一折缝线上。

  b)用线规格:42支纱或60支纱、4股或6股的白色蜡光塔线,或相同规格的塔形化纤线。

  c)订缝形式:40g/平方米及以下的四折页书帖,41g/平方米~60g/平方米的三折页书帖,或相当以上厚度的书帖可用交叉锁。除此以外均用平锁。

  d)锁线前根据开本尺寸与要求,调好订距、针数,并检查配页有无差错。

  e)锁线后书芯各贴应排列正确、整齐,无破损、掉页和油脏。

  f)锁线松紧适当,无卷帖、歪帖、漏锁、扎破衬、折角、断线和线圈,缩帖≤2.5mm.

  3.2.2 胶粘订

  a)胶粘订用粘合剂应粘度适当,以使粘合剂能渗透到书帖最里页张上,并以粘牢为准,严禁使用植物类粘合剂。

  b)书帖划口排列正确,均在最后一折缝线上。

  c)锯口深度:2.0mm~3.0mm,宽度:1.5mm~2.5mm.

  d)铣背深度:三折书帖为2.0mm~3.0mm,四折书帖为2.5mm~3.5mm,以书帖最里面一页能粘牢为准,铣削歪斜≤2.0mm.

  e)粘书背纸

  1)书芯厚度在15mm以上时,应粘书背纸;书芯厚度在15mm以下时,可以不粘书背纸。

  2)封面用纸≥150g/平方米时,可不粘书背纸。

  3)用胶粘装订联动机粘贴书背纸时,其长度应比书芯长度长5.0mm~8.0mm,宽度与书背的宽度相同或两边各小于书背宽度1.0mm.

  4)手工粘贴书背纸,其长度应比书捆长20.0mm~40.0mm,宽度应与书芯的长度相同,误差应≤3.0mm.

  5)捆书时,天头或地脚的书芯缩帖≤2.5mm,书背缩帖≤1.0mm.书背纸应粘平、粘牢、不断裂、无歪斜。

  6)分本正确,书背无岗线,不割坏书页。

  3.2.3 铁丝平订

  a)铁丝平订的订位为钉锯外订眼距书芯上下各1/4处,允许误差±5.0mm.钉锯与书脊间的距离:书芯厚度≤4mm时,为3.0mm~6.0mm;书芯厚度>4mm时,为4.0mm~7.0mm.

  b)无坏锯、漏订、重订,订脚平服牢固。

  c)根据纸质及书芯厚度,选用直径为0.50mm~0.70mm的铁丝。

  3.2.4 缝纫订

  a)订线与书脊的距离要求:100页及以下为4.0mm~6.0mm,100页以上为5.0mm~8.0mm.

  b)16页以下针距为3.0mm~4.0mm.

  c)订线平直,无漏针、出套、扎豁和破碎,断线不超过1针。订线歪斜≤2.0mm,天头地脚空针≤15.0mm.

  d)订缝的上线和底线对称锁紧,无线圈。

  e)缝纫订应使用60支纱或60支纱以上的6股白色蜡光塔线,或规格相同的化纤线。

  3.3 包封面

  3.3.1 胶粘装订封面

  a)机械粘贴封面的侧胶宽度为3.0mm~7.0mm.

  b)粘贴封面应正确、牢固、平整。

  c)定型后的书背应平直,岗线≤1.0mm.无粘坏封面,无折角。

  d)粘合剂粘度要适当,书背纸和封面应粘牢,无粘合剂溢出。

  3.3.2 铁丝平订和锁线订封面

  a)根据书芯和封面纸的厚度,正确选用粘合剂的种类、粘度和用量。以书背为准,浆口≤7.0mm.封面与书芯应吻合,包紧、包平,无双封面,上下误差≤3.0mm.

  b)烫背后,书背应平整,无马蹄状压痕及杠线、变色等。

  c)封面用纸超过200g/平方米时,粘口应压痕。

  d)书背及粘口压痕误差≤1.0mm.

  3.4 成品质量

  3.4.1 封面与书芯粘贴牢固,书背平直,无空泡,无皱折、变色、破损。粘口符合要求。

  3.4.2 成品尺寸符合GB788的规定,非标准尺寸按合同要求。

  3.4.3 成品裁切歪斜误差≤1.5mm.

  3.4.4 成品裁切后无严重刀花,无连刀页,无严重破头。

  3.4.5 书背字平移误差以书背中心线为准,书背厚度在10mm及以下的成品书,书背字平移的允许误差为≤1.0mm;书背厚度大于10mm,且小于等于20mm的成品书,书背字平移的允许误差为≤2.0mm;书背厚度大于20mm,且小于等于30mm的成品书,书背字平移的允许误差为≤2.5mm;书背厚度在30mm以上的成品书,书背字平移的允许误差均为3.0mm.书背字歪斜的允许误差均比书背字平移的允许误差小0.5mm.

  3.4.6 成品护封上下裁切尺寸误差≤2.0mm.护封或封面勒口的折边与书芯前口对齐,误差≤1.0mm.

  3.4.7 成品书背平直,岗线≤1.0mm.无粘坏封面,无折角,不显露钉锯。

  3.4.8 成品外观整洁,无压痕。

  3.5 封面覆膜

  3.5.1 粘结牢固,表面平整不模糊,光洁度好。无皱折、起泡、粉箔痕和亏膜。

  3.5.2 分割尺寸准确,不出膜,无明显卷曲,破口≤4.0mm.

  3.5.3 干燥程度适当,无粘坏表面薄膜或纸张的现象。

  3.5.4 覆膜后放置10h~20h,覆膜质量应无变化。

  3.5.5 覆膜环境应防尘、整洁,室内温度适当,涂胶装置应密封。

  3.6 烫箔质量

  3.6.1 烫箔后字迹、图案清晰,不糊版、花版,烫箔牢固,光泽度好。

  3.6.2 烫箔后书背字居中,歪斜误差见3.4.5.

  4 检验方法

  4.1 测量法

  按有关标准的要求,用符合国家规定的计量工具检查相应部位的尺寸。

  4.2 目测法

  按有关标准的要求,目测相应部位的质量。

  5 包装、运输、贮存

  5.1 包装

  按客户要求的每包数量打包,用专用包装材料包紧、包实,每包应加上标识。

  5.2 运输

  运输中不许将包件由高处扔下。不许砸、踏。注意防雨、防潮、防晒、防腐,不能重压。

  5.3 贮存

  贮存环境应温湿度适宜。注意防潮、防晒、防油、防蛀、防腐,不能重压。

  附录A (提示的附录)平装工艺流程

  A1 铁丝平订工艺流程

  折页→捆帖→粘套插页→上蜡→配帖→撞捆浆背→干燥分本→订书→半成品检查→涂粘合剂→包封面→烫背干燥→裁切成品→检验→包装→贴标识。

  A2 缝纫订工艺流程

  折页→捆帖→粘、套插页→上蜡→配帖→撞捆浆背→干燥分本→订书→粘衬纸→半成品检查→涂粘合剂→包封面→烫背→干燥→裁切成品→检验→包装→贴标识。

  A3 锁线订工艺流程

  折页→捆帖→粘、套页→粘环衬→配帖→锁线→半成品检查→压平→捆书涂粘合剂→粘书背纸→干燥→分本→涂粘合剂→包封面→烫背→干燥→裁切成品→检验→包装→贴标识。

  A4 胶粘装订工艺流程

  A4.1 机械加工

  折页→捆帖→粘、套插页→粘环衬→配帖→半成品检查→托平、夹紧、铣背→涂粘合剂→粘书背纸→涂粘合剂→包封面→托打、夹紧、定型→裁切成品→检查→包装→贴标识。

  A4.2 半机械加工

  折页(划口)→捆帖→粘、插套页→粘衬纸→配帖→半成品检查→锯口→撞捆涂粘合剂→粘书背纸(或纱布)→干燥、分本→涂粘合剂→包封面→烫背、干燥→裁切成品→检验→包装→贴标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行业标准装订质量要求及检验方法——骑马订装

  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1999-5-7批准、1999-9-1实施、CY/T29-1999

  前 言

  CY/T 7.2~7.9-91《印后加工质量要求及检验方法》系列标准是按照《印刷工业标准体系表》的要求编写的,1991年7月发布,1991年10月1日实施。几年来,由于印刷技术、设备、原辅材料和检验手段的变化,上述标准的内容已不适应当前生产的需要。此外,为方便使用,对上述标准的结构进行了如下调整、修订:将CY/T 7.9-91《裁切质量要求及检验方法》、CY/T 7.7-91《覆膜质量要求及检验方法》、CY/T 7.8-91《烫箔质量要求及检验方法》的有关内容合并,吸收CY/T22-1995《骑马订书刊质量分级与检验方法》的有关内容,修订成为《装订质量要求及检验方法——骑马订装》。其它标准与本标准的内容不一致时,以本标准为准。

  本标准的附录A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全国印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印刷总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孔 奇、王淮珠、魏瑞玲。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骑马订装书刊的装订质量要求及检验方法,其它骑马订装印刷产品也可参照使用。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引用而构成本标准的条文。在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 9851-1990 印刷技术术语

  GB/T 788-1999 图书和杂志开本及其幅面尺寸

  3 质量要求

  本标准的本章及其它章节采用GB/T 9851的定义。

  3.1 使用铁丝规格

  根据纸质与厚度,铁丝直径为0.5mm~0.6mm.

  3.2 书页与书帖

  3.2.1 三折及三折以上书帖,应划口排除空气。

  3.2.2 59g/平方米以下纸张最多折四折;60g/平方米~80g/平方米纸张最多折三折;81g/平方米以上纸张最多折二折。

  3.2.3 书帖平服整齐,无明显八字皱折、死折、折角、残页、套帖和脏迹。

  3.2.4 书帖页码和版面顺序正确,以页码中心点为准,相连两页之间页码位置允许误差≤4.0mm,全书页码位置允许误差≤7.0mm,画面接版允许误差≤1.5mm.

  3.3 装订质量

  3.3.1 配(或贮)帖应正确、整齐。

  3.3.2 订位为钉锯外钉眼距书芯长上下各1/4处,允许误差±3.0mm.

  3.3.3 订后书册无坏钉、漏钉及重钉,书册平服整齐、干净,钉脚平整、牢固,钉锯均钉在折缝线上,书帖歪斜≤2.0mm.

  3.3.4 全书整洁,成品尺寸应符合GB/T788的规定。非标准尺寸按合同要求。

  3.4 成品质量

  3.4.1 成品裁切歪斜误差≤1.5mm.

  3.4.2 成品裁切后无严重刀花,无连刀页,无严重破头。

  3.4.3 成品外观整洁,无压痕。

  4 检验方法

  4.1 测量法

  按有关标准的要求,用符合国家规定的计量工具检查相应部位的尺寸。

  4.2 目测法

  按有关标准的要求,用目测检验书本幅面及钉位的尺寸。

  5 包装、运输、贮存

  5.1 包装

  按客户要求的每包数量打包,应使用专用包装材料包紧、包实,每包应加上标识。

  5.2 运输

  在运输中不许将包件由高处扔下。不许砸、踏。注意防雨、防潮、防晒、防腐,不能重压。

  5.3 贮存

  贮存环境应温湿度适宜。注意防潮、防晒、防油、防蛀、防腐,不能重压。

  附录A (提示的附录)骑马订装工艺流程

  A1 单机工艺流程

  折页→配帖→撞齐→订书→数册→压紧或捆书→裁切产品→计数→包装→贴标识。

  A2 联动机工艺流程

  折页→配帖→订书→裁切成品→计数→包装→贴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