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7号),加快发展服务业,根据省九次党代会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加快发展服务业的紧迫感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实施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两大战略,把繁荣发展服务业放在事关全局的战略位置,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了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十五”期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2006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达7230.03亿元,同比增长14.6%,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2.6%.我省服务业发展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先进省市相比,服务业发展仍相对滞后,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低、行业结构不合理;缺少服务业大企业、大集团,发展载体不强;服务业投资相对较少,发展速度不快;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要求还不相适应,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各级、各部门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加快发展服务业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作为衡量是否实现工作指导转变的重要标志。要通过加快发展服务业,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缓解资源瓶颈制约;通过加快发展服务业,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全省综合竞争力;通过加快发展服务业,吸纳城乡新增就业、解决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为站在新起点、实现富民强省的新跨越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服务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思想,尽快实现工作指导上的转变,把繁荣发展服务业作为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规范提升传统服务业,充分发挥服务业吸纳就业的作用,优化行业结构,提升技术结构,全面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促进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尽快使服务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带动全省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
在工作指导上,要把握五条原则:(1)明确发展重点,突出发展特色;(2)科学规划布局,提高整体产业发展水平;(3)加大投入,调整投资结构;(4)实施人才战略,为发展服务业提供智力支持;(5)增强节约环保意识,实现可持续发展。
“十一五”期间服务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是:到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达到37%以上;就业人数占全社会就业人员的比重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达到35%以上;服务贸易总额达到40亿美元;济南、青岛要率先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其他市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要达到20%以上。到2020年,实现经济结构向以服务经济为主转变,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0%,实现服务业总体发展水平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相适应,切实做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
三、科学规划服务业发展布局,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服务业发展布局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一体两翼”、“五大板块”的总体要求展开,突出发展特色,发挥区位优势,细化分工合作,推进资源整合,提升服务资源的配置效率。
济南要充分发挥在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中的核心作用,青岛要充分发挥在半岛城市群中的龙头作用,布局建设服务山东、面向全国的服务经济中心。两市要发挥工业化进程快、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高的优势,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研发设计、教育科技等高端服务业,带动传统服务业的资源整合,加快服务业升级换代,尽快形成全国性的服务经济中心城市,进一步提高对全省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
设区城市要按照国家和省里的长期规划,依据各自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实际,引导科技、信息、研发、设计、商务服务等辐射效应较强的服务行业,依托市政府驻地和周边卫星城区,发挥产业规模集聚大、装备水平高、科研实力强的优势,大力发展科技研发、工业设计、信息服务等为制造业配套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发挥港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优势,依托交通枢纽和城市物流基础设施,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发挥文化、旅游资源优势,重点打造一批旅游目的地、休闲度假胜地和文化休闲娱乐中心,促进文化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其他城市要积极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服务业,承接大城市服务业的转移,使服务业尽快上一个新台阶,不断提高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四、调整优化结构层次,重点发展服务业六大产业
大力促进金融、现代物流、科技与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互动发展,做大做强六个重点产业:(1)有序发展金融保险业。提高银行、信托、保险、证券等金融服务水平,大力促进金融服务多样化和现代化,加快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创新。构建符合现代市场要求的金融体系,积极推动济南、青岛两大区域金融中心的培育和建设,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进入和落户,努力把地方金融企业做强做大。(2)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抓紧构建鲁中、鲁东、鲁南、鲁西四大物流集聚区。充分发挥我省港口众多、交通发达、产业集聚的优势,推动物流资源的整合与优化。深化物流企业改革,完善经营管理机制,促进企业物流专业化与社会化,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提升物流企业的集团化经营和现代化管理水平。(3)健全完善科技与信息服务业。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软件产业,拓宽互联网业务,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形成完善高效的信息服务体系。充分发挥科技对服务业的引领作用,鼓励专业化的科技研发、技术推广、工业设计、节能环保等行业的发展,推动企业自主创新和科研成果的转化。(4)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业。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打造具有山东特色的文化品牌,培植一批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充分发挥我省文化底蕴深厚、自然资源丰富的优势,搞好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打造“文化圣地、度假天堂”的山东旅游形象品牌。(5)规范发展房地产业。综合运用多种经济手段,推动我省房地产业加快发展;建立合理的住房供给体系,努力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要;培育和完善房地产交易市场、中介服务、物业管理服务体系。(6)积极发展商务服务业。加快发展律师、公证、会计、审计、资产评估、咨询服务业;不断完善证券、保险、人才、劳动力等市场中介服务业;大力推广代理、代办、经纪、拍卖、担保服务业,为企业经营管理、居民消费和社会信息沟通提供有效服务。
五、全力培育服务业三大载体,增强发展活力
服务业发展要有载体作支撑,省里将集中力量培育服务业发展三大载体,即重点培育50个重点服务业城区、50个重点服务业园区和100个重点服务企业。重点城区要按照“统筹协调、分类指导,因地制宜、规划先行,集团带动、项目支撑,强化领导、政策配套”的要求,进一步提升服务业总量规模和发展质量。坚持扩张规模、优化结构、提升素质并举,使重点城区在全省率先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带动全省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重点园区要搞好功能定位,明晰规划思路,充分利用存量土地,通过整合资源,集聚发展,形成一批带动能力强、辐射范围广的服务业新的增长极,尽快改变服务业发展布局分散、无序发展的状况。重点企业要按照主业突出、特色突出、优势突出的要求,加快发展,发挥在服务业发展中的领军作用,坚持走大企业、大集团带动中小服务企业全面发展的新路子,尽快改变我省服务企业规模小、实力弱、分布散的状况。
六、完善投融资体制,加大对服务业的投资力度
投资结构与产业结构密不可分,调整三次产业结构,必须调整好投资结构,尽快把产能过剩和高污染、高耗能行业的投资增速降下来,加大对服务业的投资,尽快形成以政府资金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民间资本和境外资本为支撑的多元化的投融资格局,努力为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管好用活政府引导资金。各级要加大对服务业的投入,明确使用方向,规范管理,加强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各级安排的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要重点扶持“三大载体”建设,充分发挥政府引导资金的作用,正确处理突出重点和带动全面的关系。
积极吸引社会资金投向服务业。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拓宽融资渠道。选择一批符合条件的服务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通过发行股票、企业债券等多渠道筹措资金。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适应服务企业需要的金融产品,提高金融服务质量。鼓励创业投资机构和信用担保机构支持服务企业运用新技术、发展新业态,积极支持中小服务企业发展。采取银企洽谈、项目推介的方式,吸引更多信贷资金投向服务业领域。鼓励资本实力雄厚的工业大企业、大集团向服务领域拓展,带动资金向服务业集聚。
七、深化服务业领域改革,进一步完善发展机制
八、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积极发展服务贸易
抢抓国际服务业资本转移的机遇。充分利用“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大规模吸引国外服务项目、资金、管理、技术和人才的进入,力争服务业招商引资实现重大突破。要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努力提升服务业招商项目的策划水平。大力推动区域招商和大企业招商,突出抓好服务业“区位招商”,充分发挥服务业集聚区、重点功能区和特色园区的作用,吸引境外大财团、大公司的进入,借鉴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理念、服务业态、经验技术和管理方式,促进服务业提升质量和水平。
大力发展服务贸易,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充分发挥我省人力资源丰厚、港航条件优越、交通通信发达的优势,把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作为发展服务贸易的重中之重,选择部分城市加快创建一批外包服务产业基地,建设一批重点外包服务园区,培育一批具有国际资质的外包服务企业,承接跨境服务外包。要把实施服务贸易品牌战略放到重要位置,选择一大批有影响、有规模、有前景的服务贸易产品,实施重点突破,扩大服务品牌的带动和集聚效应。引导企业走兼并、联合、重组之路,扩大经营规模,提高竞争力,鼓励龙头企业走出去在境外设立服务机构。加快文化产品“走出去”步伐,积极传播齐鲁文化。要创新促进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发展的政策体系,按照国际通行规则,搞好财税、金融、投资、科技、人力开发等政策的配套,推动政府职能、政策法规和企业管理运营创新,努力提升国际竞争力。
九、强化人才培养,提供智力支持
科技和人才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支撑,要牢固树立“人才兴业”的思想,高度重视服务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充分发挥我省高等院校的作用,加快服务业相关学科建设,增设紧缺专业,扩大急需人才的培养规模;科研院所要发挥人才密集的优势,加强科技研发,为服务业发展提供更多的科技成果;各类职业院校要面向市场,扩大与服务业企业的合作,实行订单式教育培训;各级培训机构要定期对服务业管理干部进行培训,提高领导干部服务业管理水平;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和在职培训,提高从业人员业务技能。有计划地选派一批公务员、研究人员和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到服务业发达国家学习,培养造就一批开放型人才;大力引进高层次、高技能、通晓国际规则、熟悉现代管理的高级服务人才;以大型服务业建设项目、科研开发课题为纽带,吸引科研型、技能型优秀人才,积极创造良好的聚才用才环境,努力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为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保障。
十、健全政策保障体系,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
对国家和省里出台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规定,各级、各部门要不折不扣地抓好贯彻落实,充分发挥政策的促进作用,加快服务业发展。要积极创新扶持政策,以投资、财税、信贷、土地和价格政策为主体,进一步创新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发展改革部门要依据国家产业政策和服务业发展指导目录,引导投资结构调整,规范投资管理,扩大服务业投入。财税部门要研究提出支持农村流通设施建设和物流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服务外包企业等方面的财税扶持政策。物价部门要深化服务业价格体制改革,研究提出促进国家鼓励类服务业发展的价格政策。国土资源和规划部门要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修编中,充分考虑服务业发展的需要,合理确定用地比例,科学安排发展布局。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研究提出降低准入门槛、促进连锁经营等发展的政策措施。其他有关部门也要根据各自职能,研究提出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山东省人民政府
二00七年九月三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