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农业厅关于调整优化早籼稻生产结构座谈会纪要的通知
湘政发[1999]16号1999年07月6日湖南省人民政府

发文单位:湖南省人民政府

文  号:湘政发[1999]16号

发布日期:1999-7-6

执行日期:1999-7-6

生效日期:1900-1-1

娄底地区行政公署,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直有关单位:

  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将省农业厅《关于调整优化早籼稻生产结构座谈会纪要》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各地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一九九九年七月六日

关于调整优化早籼稻生产结构座谈会纪要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全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工作会议精神,切实调整优化我省早籼稻生产结构,最近省农业厅派出5个调查组,会同地市州县农业部门对全省早籼稻生产及流通情况进行了调查,并于6月30日组织有关专家进行了座谈分析,省委领导同志到会听取了座谈意见并作了重要讲话。现将座谈会议情况纪要如下:

  一、正确认识我省早籼稻的产销形势

  我省是全国早籼稻的主产省份之一,常年早籼稻种植面积为2400万亩左右,年产量为180亿斤左右,面积和总产量占全国的份额均在20%以上,是全国早籼稻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多的省份。从自然生产条件来看,我省上半年光、热、水同步上升,最适宜早籼稻生产,特别是早稻大多在大旱之前就能收获,是我省诸多作物中所能够避开旱灾稳产高产的大宗作物。从粮食消费需求来看,目前我省农民、部分低收入的城镇居民和打工仔以食用早籼米为主,饲料用粮、工业用粮对早籼稻的需求量也比较大。据统计,我省40个商品粮大县(市、区)年产早籼稻122亿斤,其中49亿斤为口粮,37亿斤作饲料粮,2.4亿斤作种子用粮,只有33.6亿斤作商品粮,其他县(市、区)的早籼稻基本上是自产自销。从稳定农民收入来看,早稻仍是我省农民比较稳定的收入来源,特别是近几年我省自然灾害频繁,农民大都把夺取早稻丰收作为全年增收的重要依托,收了一季早稻后,即使下半年遇上大的灾害,全年的生活也有了一定的物质保障。但是从目前的形势来看,我省早籼稻生产尚存在如下问题:一是部分早籼稻品质较差;二是生产布局不够合理;三是我省早籼稻与当前的市场需求不相适应。为此,我们必须正确认识早籼稻的产销形势,下决心改善早籼稻品质,努力调整优化早籼稻生产结构,充分发挥粮食大省的优势。

  二、把握早籼稻生产结构调整的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因地制宜。调整早籼稻生产结构,要分别不同情况,因地制宜。40个商品粮基地县(市、区)应在大力改善早籼稻品质的同时,调减早籼稻种植面积;粮食生产水平较低的县(市、区)应继续把粮食自给作为主攻目标,着力提高粮食单产和总产,确保有效供给;粮食生产中等水平的县(市、区)应实行增加产量和改善早籼稻品质并重的方针。

  二是坚持以效益为中心。要加强早籼稻高产优质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坚持做到高产优质并举,通过提高早籼稻质量来提高生产效益。要着力搞好粮食内部结构调整,调减早籼稻种植的面积应主要用于发展中稻和玉米生产。要坚持生产与产后消化两手抓,既抓好早籼稻的生产环节,又抓好产后的加工转化,提高早籼稻生产的综合效益。

  三是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用价值规律引导调整。要正确处理政府引导和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关系,根据市场供求变化,运用价格、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适时进行宏观调控,实现总量平衡和区域平衡,积极引导农民合理调整种植结构。

  四是坚持尊重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要继续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切实尊重农户自主生产经营权力,在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时,不搞“一刀切”,严禁强迫命令。在粮食收购中,既要做到按保护价格敞开收购农民的余粮,又不要强迫农民交售早籼稻。

  三、明确早籼稻生产结构调整的重点

  我省早籼稻生产结构的调整要突出三个重点:一是提高品质。大力实施早籼稻品质改良工程,坚决淘汰劣质品种,实现早稻优质化。二是优化结构。要积极发展稻田玉米,适度发展酒用高梁,改变粮食单一生产的局面。三是调整布局。不适宜种双季稻的稻田要改种中稻,发展高效经济作物。2000年全省早籼稻种植面积要努力压缩到2000万亩,优质早稻扩种到1000万亩。具体调整方案是:

  (一)扩种中稻200万亩。扩大中稻种植的面积重点放在40个商品粮大县(市、区)。在早籼稻种植面积达50万亩以上的鼎城区、桃源县、宁乡县、衡南县、衡阳县、浏阳市、汉寿县、湘潭县、长沙县、湘乡市10个县(市、区),每个县(市、区)在压缩普通早籼稻种植面积的基础上,新扩种中稻10万亩;其余的30个县(市、区)共扩种中稻 100万亩。其他县(市、 区)可根据本地粮食生产实际情况调整生产计划。各县(市、区)在水利条件较好的地方可蓄留一季中稻再生稻。

  (二)稻田玉米种植发展到200万亩。在城郊区和40个商品粮大县(市、区)新发展稻田玉米70万亩,使全省稻田玉米的种植面积由现在的130万亩扩种到200万亩。

  (三)发展高效经济作物50万亩。在城镇郊区,采取经济作物搭配优质晚稻的耕作方式,发展早熟甜瓜、西瓜、蔬菜等市场适销的经济作物,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四)适度发展酒用高梁和豆类。常德市、益阳市、岳阳市、长沙市、邵阳市、衡阳市等6市可采取以酒厂为龙头。、企业连农户、产销一体化的方式建设酒用高梁生产基地。此外,各地可适当扩大春大豆、绿豆等豆类生本

  (五)发展优质早籼稻 1000万亩。在40个商品粮大县(市、 区)中,早籼稻常年面积在50万亩以上的10个县(市、区),每个县(市、区)发展30万亩优质早籼稻,其他每个县(市、区)发展20万亩。省继续抓好24个优质稻生产示范基地县建设。全省特别是在40个商品粮大县(市、区)要淘汰浙辐802、红410、桂朝13、原丰早、竹系26、温选青、湘早籼12号、湘早籼16号、湘早籼 11号、沪红早1号等劣质早籼稻品种, 主要推广中优早5号、中鉴100、香两优68、中优早81、湘早籼15号等优质品种。

  四、落实早籼稻生产结构调整的各项措施

  一是实行优质优价。各地要根据中央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精神和粮食收购价格政策,进一步拉开品种质量差价,实行合理的等级、季节、地区差价。从我省购销情况来看,现阶段早稻优质稻的加价幅度可在普通早籼稻的基础上提高10%以上。

  二是大力发展优质稻加工龙头企业。在重点扶持现有26家省定优质稻加工龙头企业的基础上,再扶持一批新的确有前途的优质稻加工龙头企业。新的龙头企业由各地根据扩大优质稻开发的需要和粮食加工企业生产能力、技术设备条件,逐级上报,经省粮食局、省农业厅严格筛选审核。确定为省级优质稻加工龙头企业的,允许在对口基地与农户签订优质稻产销合同,并按合同收购优质稻。各级政府要制定优惠政策,银信部门要帮助龙头企业解决收购资金,为龙头企业的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三是努力提高科技含量。推进早籼稻生产结构调整,必须以农业科技进步为依托。要重视优质品种的研究和推广,加强优质稻品种的选育、提纯复壮和优质种子繁育基地建设,积极研究和探索早籼稻品质改良和结构调整的技术措施,大力推广保优栽培技术和施用优质配方肥。要加强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努力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广大农技人员要深入乡村农户搞好技术培训,开展技术咨询,加强现场指导,提供科技服务。

  四是切实加强领导。各地要按照省委、省政府实施十二大农业工程的要求,进一步加快早籼稻品质改良步伐,切实做好优质新品种的选育、引进、繁殖和推广工作。各级财政要积极支持早籼稻品质改良工程。要继续加强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稳定农技推广队伍。各级领导都要办好高标准样板示范点,引导农民合理调整生产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