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发展稻田养鱼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意见
1994年10月28日农业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我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和完善,农业内部结构的逐步优化,稻田养鱼得到了迅速发展。
一是稻田养鱼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1993年全国稻田养鱼面积发展到1475万亩,产鱼23万吨,增产稻谷45万吨。1994年全国稻田养鱼达1540万亩,预计鱼产量为26万吨,增产稻谷48万吨。
二是稻田养鱼发展的区域不断扩展,已覆盖到全国许多地区。稻田养鱼过去只局限在有传统生产习惯的四川、贵州等西南地区,以后扩展到气温较高、雨水充沛的中南、华南及华东部分地区,而近几年来稻田养鱼迅速扩展到我国北方地区,稻田养鱼地域发展到20多个省(区、市)。黑龙江省位处高寒地区,近几年稻田养鱼异军突起,1990年稻田养鱼面积只有12.8万亩,今年全省稻田养鱼面积达到140万亩,稻田养鱼农户达11万户,预计增加收入1.2亿元。
三是生产模式和经营方式发生了可喜的变化:稻田养鱼正由传统的平板式粗放低产模式向沟凼结合、沟塘结合、高埂深沟、垄稻沟鱼等高产高效养殖模式转变;由过去主要在单一的“冬水田”养殖向油(菜)一稻田、麦田一稻、稻一稻田养殖转变;由单一品种养殖向多品种养殖特别是名特优品种养殖转变;由低水平的自给型生产向适度规模商品生产转变。
随着稻田养鱼规模扩大和生产水平提高,稻田养鱼的效益愈来愈明显,既有可观的经济效益,也有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一是稻田养鱼促进了粮食的稳定增长。稻田养鱼由于改善了生态条件,不仅不影响粮食产量,还促进粮食稳步增产。这几年凡是稻田养鱼发展快的地方,粮食生产也在同步发展,他们的实践证明,稻田养鱼后,粮食单产可提高5-10%。特别令人欣喜的是,由于稻田养鱼效益好,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有些地方的农民过去嫌种粮效益差而弃田不种,外出打工。现在看到了稻田养鱼效益好,又纷纷返乡承包稻田。四川等地反映,推广稻田养鱼以来,出现了外出劳力“回归热”,对稳定粮食面积,稳定农业生产队伍起了很好的作用。农民高兴地说,“稻田养鱼是在稻田里搞‘企业’,这样种田有甜头,有奔头”。
二是稻田养鱼为社会增加了大量的水产品,丰富了“菜篮子”。这几年稻田养鱼产量逐步增长,每年为社会提供水产品数十万吨,占全社会水产品总量的比重趋于上升。如四川、贵州两省,稻田养鱼产量分别占全省水产总产量的29.7%、50.1%。稻田养鱼易于收捕,可以做到均衡上市,对于稳定水产品供应,平抑市场价格,改善人们膳食结构起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一些水资源缺乏且交通闭塞地区,发展稻田养鱼,有效地解决了这些地区群众“吃鱼难”问题。
三是稻田养鱼使农民收入有了显著增长。稻田养鱼既增粮食又增鱼,而且可使稻田少施化肥、少喷农药,节约开支,使农户收入大大增加。1993年全国稻田养鱼区为农民增收26亿元,平均每亩增收180元。实施高标准建设的稻鱼工程,一般每亩可增加收入300-500元。生产经营水平高的,每亩稻田增收超过千元。如辽宁省盘锦市1993年稻田养蟹1.9万亩,创产值8329万元,获利润4560万元,平均亩利润2465元,其效益比未养蟹的同类稻田高出数倍。去年黑龙江省全省11.5万亩稻田养鱼农户户增收均超千元,不少农户迅速增收,摆脱了贫困。四是稻田养鱼促进了生态环境的优化,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由于稻田养鱼,相应加高加固田埂,开挖沟凼,大大增加了蓄水能力,有利于防洪抗旱。在一些丘陵地区,实施稻鱼工程,每亩稻田蓄水量可增加200立方,大大增强了抗旱能力,在一些干旱缺水地区效果尤为明显。今年,四川省遭受严重旱灾,养鱼的稻田由于蓄水量大,有效地缓解了旱情,减轻了损失。当地干部群众讲,搞一个稻田养鱼工程相当于搞一个小型水利工程。有的县算了一笔帐,搞10万亩稻田养鱼工程,多蓄水2000万方水个相当规模的水库。
我国稻田养鱼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发展不平衡。有些大省稻田养鱼面积比重还不大;有些地方起步较早,但仍在低水平上徘徊;服务体系薄弱,跟不上稻田养鱼生产的需要;投入严重不足,制约了稻田养鱼的发展。
稻田养鱼不仅仅是一项生产技术措施,而且是关系到稳定粮食生产,农民增收,振兴农村经济的大事。在我国发展稻田养鱼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一是我国稻田面积3.2亿亩,适合搞稻田养鱼的达1亿亩,而现在仅利用六分之一,今后发展的潜力很大;
二是我国气候温暖,很多地区均可推行;
三是稻田养鱼经过多年实践,已形成了比较系统的高产高效技术。因此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应不失时机地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发展步伐,使我国稻田养鱼事业在新形势下有一个更大的发展。初步设想,从明年开始,争取全国稻田养鱼面积每年增加500万亩以上,到2000年全国稻田养鱼面积占可养面积的50%以上。实现这一规划,可增产稻谷15亿公斤,产鱼100万吨,增加产值100亿元以上。为此,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抓好稻田养鱼的紧迫感和自觉性。
发展稻田养鱼是稳定、增产粮食,改善食物结构,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根据国务院发布的《九十年代中国农业发展纲要》提出的目标,“九五”期间我国粮食在现有基础上需增加1千亿斤,同时要求增加动物蛋白的比重。而稻田养鱼是一种内涵扩大再生产,是对国土资源的综合利用,立体开发,不需额外占用耕地就可以增产粮食和水产品,是一条既符合我国国情又符合效益原则的增加食物总量的有效途径。同时还应看到发展稻田养鱼是促进我国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需要。我国农民在本世纪末要达到小康水平,任务还很艰巨,从现在起必须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对于水稻主产区的农民来说,完全可以在稻田养鱼上大做文章,以鱼补粮,粮鱼互促,从单一种粮比较效益差、“高产低效”的困境中摆脱出来。总之,发展稻田养鱼是农村中一项具有综合效益的系统工程,既是抓“米袋子”,也是抓“菜篮子”,还是抓群众的“钱夹子”。是一项一举多得,利国利民,振兴农村经济的重大举措。各级领导务必早认识,早组织,早行动,扎扎实实抓出成效。
二、实行优惠鼓励政策,尽快增加投入,扶持发展。
稻田养鱼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投入,特别是稻田养鱼的收入相当一部分可以补偿粮食生产效益,以达到稳粮增收的目的,具有很大的社会效益。但粮产区农户自我投入能力较差,因此各级政府要倾斜扶持,在稻田养鱼起步阶段应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放水养鱼”,启动发展。各地要树立大农业的思想,把发展稻田养鱼生产同农业综合开发、商品粮大县建设、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低产田改造、“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菜篮子”工程建设等结合起来,在制订规划时,都应把稻田养鱼作为这些大的开发项目的一个重要内容,统一安排投资,统一组织建设,统一检查管理。在今后的农牧渔业“丰收计划”中,仍应把稻田养鱼作为重点项目给予支持。
三、坚持全方位做好社会化服务工作。
稻田养鱼技术是一项多部类、多学科结合的综合性技术。要组织科研机构,围绕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开展科技攻关,为稻田养鱼的快速发展,提供技术储备和技术服务。下力气抓好广大农民的技术培训,在农民中培养出一大批种养技术上的“明白人”。要千方百计搞好苗种生产供应,有条件的地方要集中新建一批苗种场,扩大苗种生产能力,搞好优良苗种的供应。各级渔政管理部门,要加强稻田养鱼的渔政管理,维护生产秩序,依法保护生产者的合法权益,打击偷、抢、毒鱼的不法行为,为发展稻田养鱼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各地地理、气候、耕作制度差异很大,发展的水平不平衡,因此在指导上切忌“一刀切”,防止不讲条件,生搬硬套,一哄而上,劳民伤财。应根据各自的资源和经济、技术条件,选择适合本地实际的稻田养鱼生产模式,实行分类指导,因地因户制宜。稻田养鱼发展好的地区,应向深度发展,在稳定和扩大面积的同时,积极发展名特优品种养殖,提高经济效益;起步晚、有潜力的地区,首先抓好一些不同类型的示范点,用典型引路,逐步使农民得到实际效益,再进一步推广,实现健康快速发展。
五、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千方百计狠抓落实。
各级政府要把稻田养鱼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重要内容来抓,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做到每年集中力量抓几次,抓出实效来。稻田集中的地区、渔业、农业主管部门要积极主动向政府领导汇报工作,当好参谋,取得领导的重视和支持。计划、水利、财政、金融、科技等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对稻田养鱼要给予大力支持。各地要大胆探索创新,不断总结经验,走出一条高速高效发展稻田养鱼的新路子,为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增加收入,全面振兴农村经济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