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直属单位,驻佳中省直单位: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扩大内需方针,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促进全省经济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省政府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扩内需、调结构、保增长”的总体要求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着力建设八的经济区,抓好十大工程”的战略部署,确定了我省扩内需、促发展的工作目标,下发了《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全省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意见》,提出了“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扩大固定资产投资;抓住重点,力保重点行业、重点产业和重点企业不下滑;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经济发展新活力;加快推进重大民生工程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五要加强财政和金融工作,为经济增长提供有力支撑;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中小企业加快发展;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促进消费增长;推进节能减排,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八个方面的工作要求。为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文件精神,全力做好扩内需、促发展工作,深入推进十项重点工程,结合我市实际,提出了我市扩内需、促发展工作意见,各地、各部门要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落实。 佳木斯市人民政府 二○○九年三月二十三日 关于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全市经济社会科学跨越发展的意见 按照国家和省扩内需、促发展的总体要求,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着力扩大内需,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实现科学跨越发展,现提出进一步扩大内需工作意见如下:(二○○九年三月十九日) 一、扩大消费需求,提高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消费需求作为社会再生产的最终环节和最终实现形式,是拉动经济长期增长的根本动力和决定性力量。我市区位条件优越,经济增长消费性特征明显,积极有效发挥区域中心的辐射和服务作用,千方百计优化消费和服务环境,努力保持社会消费需求的持续快速增长,确保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70亿元,增长15%以上,总量力争突破175亿元。 (一)努力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消费能力。围绕提高农民收入,认真落实好国家涉农补贴等各项惠农政策,确保补助资金及时足额发放。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完善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保障政策,解决好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最低生活保障问题,提高优抚对象等人员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加快机关事业单位规范津贴补贴政策的实施,切实提高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水平。 (二)积极培育消费热点,拓展消费空间。着力推进高端服务中心建设,培育高端服务业品牌,构建高端服务业体系,加快打造“国内先进、省内一流、省东北部龙头”的高端服务业中心,努力拓展消费新领域。以“家电下乡”为契机,加强农村流通体系和售后服务体系建设,努力扩大农村地区消费规模。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改善消费环境。完善房地产业调控政策,贯彻国家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把放宽改善型二套房贷、取消城市房地产税等政策真正落到实处。规范发展二手房和住房租赁市场。积极引导和促进汽车合理消费,鼓励城市居民加快家电更新换代。以三江杏花节、三江国际旅游节、三江知青节和三江国际泼雪节为契机,积极开发与节假日相适应的旅游产品,促进旅游消费。 (三)完善消费政策,优化消费环境。积极发展和完善信贷消费。抓好涉农、交通、教育、医药、房地产等价格收费和监督检查,规范市场秩序,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推进商贸、餐饮、房地产等行业服务标准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 (四)改善居民消费预期,增强消费意愿。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政府支出用于改善民生、支持居民扩大消费的比重,努力消除制约消费的制度和政策障碍,减少居民扩大消费的后顾之忧。对扶贫救济等扶助以及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福利,鼓励以实物和等价代金券发放,增加即期消费。 二、加快大项目建设,增强发展动力 坚持把投资作为保增长、促发展的主要拉动力量,着力把握国家扩大内需机遇,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支持,努力扩大投资有效需求,促进投资结构优化。2009年重点推进千万元以上项目260个,其中开工建设项目130个,前期谋划项目130个。努力在重大续建、新建及前期项目上取得突破性进展,集中力量、重点攻关,全力以赴抓好60个投资亿元以上重大项目推进工作,确保重点项目建设预期目标顺利实现,全年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50亿元,增长35%以上,力争达到160亿元。 |
| (一)加快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着力解决制约长远发展的薄弱环节。重点加快市区防洪工程等一批农田水利项目建设;加快铁路、公路、港口、机场等一批重大通道项目建设;加快城市污水、供气供热管网等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二)加快重点社会事业项目建设,着力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社会建设。重点抓好城镇廉租房、农村泥草房和市区危房改造以及中医院迁建等项目建设,积极向上申报广电大厦、艺体中心等项目,争取资金扶持,加快项目实施进程。 (三)加快重点产业和财源项目建设,着力促进财政增收和产业优化升级。围绕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业,加快核电电机、新型掘进机、大型联合收割机、大马力拖拉机、超高压电缆、铸造中心等项目的开发和实施;围绕做精做深食品业,加快益海粮油、雨润生猪等龙头企业项目建设;围绕打造新材料基地,加快新型水泥、优质玻璃、海绵钛等新型材料及矿产品加工项目建设;围绕打造新能源产业基地,加快风电、水电、生物质发电等新型能源项目建设;围绕打造林产业加工基地,加快谋划开发造纸及木材深加工等项目。 三、努力开拓国际市场,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 着力克服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和影响,抢抓黑瞎子岛回归、同江铁路大桥建设等历史性机遇,进一步加强口岸通道建设,发展壮大贸易主体,努力构建区域开放合作大平台、进出口贸易大基地、中俄区域合作桥头堡和示范区,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确保2009年进出口额完成25.1亿美元,增长15%。 (一)推进市场多元化战略深入实施。抓住国家提高出口退税率、取消或降低部分出口关税的政策机遇,巩固和开拓俄罗斯市场,拓展中东、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促进我市农副产品、机电、轻纺、建材等优势产品与国际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 (二)大力推进自主品牌建设。引导传统产业和现有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增强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努力扩大地产品出口比重。 (三)进一步完善贸易结构。支持企业扩大关键设备进口,加快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鼓励企业增加铁矿石、燃料油等国内短缺的大宗资源性商品和加工贸易原料性产品的进口规模。 (四)进一步壮大贸易主体。加大对企业扶持力度,促进外贸企业快速发展。充分利用对俄地缘优势和口岸基础设施优势,吸引外地客商到我市落户。 (五)便利通关条件。发挥同江浮桥口岸设施优势,打造方便、快捷、经济的对俄运输通道,提高过货量。规范边境贸易秩序,优化通关环境。做好同江市、抚远县俄罗斯旅客人员落地签证的实施工作,积极为中俄贸易创造便利条件。 四、加强经济运行调节,稳定工业增长势头 工业是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金融危机暴露出我市工业企业不强、拳头产品不多、抗风险能力较弱等诸多问题,许多工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发展面临压力较大,需着力解决。各县(市)区政府和相关部门要紧紧围绕实施工业跨越发展工程,认真落实省政府关于帮助企业保增长、促发展的政策措施,因企施策,实施“一保二增三减”,确保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22%,工业利税增长9%以上,工业三年翻番取得新进展,努力为保增长、促发展做出新贡献。 (一)确保骨干企业稳定增长。对销售额在亿元以上的37户骨干企业按旬进行跟踪监控,每10天召开一次会议,进行经济运行分析与调控。要逐企、逐产品挖掘市场潜力,力争失去的市场有所替代,失去的定单有所补充,煤机、迪尔佳联、发电、沃尔德、龙江福公司等125户企业要新增销售收入39.5亿元,电机、益海粮油、北方金锣、哈啤佳凤、赛瑞糖业等82户企业销售收入要力争与去年持平。 (二)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集中力量力保43项拟投产项目早竣工、早投产、早达效。强化服务,促进已投产8个主要项目达产达效。重点抓好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发电厂、迪尔等5户企业项目扩建,销售收入超千万元的风电项目群、同江木材加工园区等一批项目新建和续建,力保新增销售收入21亿元。 (三)减少困难企业亏损。对困难企业实施特殊扶持,努力助其度过难关,使其亏损降到最低,保住发展的基础。做好扭亏增盈工作,力保黑龙农药、佳星玻璃、三和亚麻等27户减少销售收入不超过2.5亿元。 通过实施“一保二增三减”,全市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要在上年163.7亿元的基础上,净增37亿元,总量突破200亿元。 |
| 五、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抓住全省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和建设三江平原现代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的机遇,加快推进我市250亿斤粮食产能工程和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核心区建设。加快推进水利化、农机化、科技化、社会化服务体系等专项工程建设,构筑现代农业发展的保障。大力发展优质粮食工程,进一步加强良种工程建设,扩大水稻、玉米等优质专用品种种植面积,规模化生产面积达到700万亩,新增300万亩;标准化生产达到80%以上,以“双高”大豆、优质水稻、专用玉米为主体的优质粮食产能稳定在80亿斤以上,力争跨上90亿斤台阶。大力发展畜牧业,进一步调动广大农民养殖积极性,着力增加畜禽存、出栏量,努力提高畜牧业在农业中的比重,进一步增强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加快雨润集团200万头生猪屠宰加工项目,生猪生产基地项目,桦南、郊区两个肉鸡屠宰加工项目建设,力争早日投产。以推进标准化规模化养殖为重点,推动效益型现代畜牧业发展。以生猪、奶牛规模化养殖为突破口,重点扶持发展一批500头以上的原种猪场、二元母猪300头以上的扩繁场和年出栏商品猪200头以上的育肥场;鼓励引导发展一批奶牛存栏500头以上的养殖示范场、示范小区和存栏30头以上的专业养殖场。进一步加强农村水、电、路、沼气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力保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以上。 六、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切实保障群众利益 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推进社会保障事业,实施劳动就业保障,深入推动创业带动就业,城乡新就业总量突破12.5万人,再就业6.5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5万人。切实做好就业再就业人员培训,拓宽就业渠道。实施养老失业保障,在确保城镇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的同时,及时兑现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相关待遇,并努力做好扩面工作,全力提高困难群体、优抚群体、孤老孤残孤儿等特殊群体生活保障水平。认真落实农村低保制度,扩大保障覆盖面,实现动态条件下的应保尽保。实施住房保障,扩大廉租户租赁补贴和实物配租。继续推进城市棚户区和农村泥草房改造,力争完成棚户区改造100万平方米,泥草房改造9000户。 七、加强财税金融工作,提升支持发展能力 强化收支管理,加强税收征管,加强对重点行业和产业的监管,争取应收尽收;加强分散税源征缴,做好服务业、房屋租赁等行业税收;发挥区域优势,打造总部经济,完善总分机构税收办法。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制度,将非税收入全部纳入财政管理。全面实施土地收储和“招拍挂”制度,对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土地、房屋等大宗资产统一管理,拓展国有股权融资范围,保证政府可控资源的高效使用,促进城市有效经营。加快培育新的税收增长点,启动实施到2011年一般预算收入实现20亿元的财源建设工程。严格预算管理,增强预算刚性,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加强政银企合作平台建设, 制定、出台相关政策, 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我市的信贷支持。引进域外金融机构,争取哈尔滨银行等外埠商业银行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大力发展新型农村服务金融机构,筹组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及市级统一法人联社,上半年完成同江、富锦农村合作银行的挂牌,小额贷款公司开业4家以上。充分发挥城投公司融资平台作用,加大筹集资金规模,拓宽经营城市领域,提高经营效益。加快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拓宽融资渠道。 八、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加快建设沃尔德电缆等5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积极申报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着力加强企业关键技术和重点新产品研发,集中力量在生物制药、新型农药、核用电机、重型掘进机、大型农用机械、新型电缆等优势产品研发上取得新突破。 积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把调整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与调整就业结构结合起来,做大做强装备制造、农副产品加工、能源等优势产业,加快农机城建设,推进新材料、新型化工、生物产业等新型产业发展。促进工业发展向园区集中,推进中心城区工业退城进园,引进战略投资者,围绕大企业、大项目,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尽快形成优势产业发展的集聚效应。 突出抓好节能减排工作。积极开展节能降耗对标工作,加强对列入国家千家节能行动计划和30户重点耗能企业节能降耗工作的监控。严格执行建筑标准,大力推进墙体材料革新和建筑节能。严把新上项目准入和验收的审批关口;加快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抓好赛瑞南华糖业、三和亚麻能量系统化工程、东兴煤化工煤气发电等节能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中福阳塑胶公司年产5万吨环保精细胶粉等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全力抓好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项目的组织实施工作,确保列入规划的7个未竣工项目全部实现竣工。全年单位GDP能耗下降5%以上,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2.6%和0.4%。 |
|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直属单位,驻佳中省直单位: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扩大内需方针,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促进全省经济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省政府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扩内需、调结构、保增长”的总体要求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着力建设八的经济区,抓好十大工程”的战略部署,确定了我省扩内需、促发展的工作目标,下发了《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全省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意见》,提出了“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扩大固定资产投资;抓住重点,力保重点行业、重点产业和重点企业不下滑;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经济发展新活力;加快推进重大民生工程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五要加强财政和金融工作,为经济增长提供有力支撑;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中小企业加快发展;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促进消费增长;推进节能减排,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八个方面的工作要求。为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文件精神,全力做好扩内需、促发展工作,深入推进十项重点工程,结合我市实际,提出了我市扩内需、促发展工作意见,各地、各部门要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落实。 佳木斯市人民政府 二○○九年三月二十三日 关于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全市经济社会科学跨越发展的意见 按照国家和省扩内需、促发展的总体要求,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着力扩大内需,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实现科学跨越发展,现提出进一步扩大内需工作意见如下:(二○○九年三月十九日) 一、扩大消费需求,提高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消费需求作为社会再生产的最终环节和最终实现形式,是拉动经济长期增长的根本动力和决定性力量。我市区位条件优越,经济增长消费性特征明显,积极有效发挥区域中心的辐射和服务作用,千方百计优化消费和服务环境,努力保持社会消费需求的持续快速增长,确保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70亿元,增长15%以上,总量力争突破175亿元。 (一)努力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消费能力。围绕提高农民收入,认真落实好国家涉农补贴等各项惠农政策,确保补助资金及时足额发放。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完善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保障政策,解决好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最低生活保障问题,提高优抚对象等人员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加快机关事业单位规范津贴补贴政策的实施,切实提高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水平。 (二)积极培育消费热点,拓展消费空间。着力推进高端服务中心建设,培育高端服务业品牌,构建高端服务业体系,加快打造“国内先进、省内一流、省东北部龙头”的高端服务业中心,努力拓展消费新领域。以“家电下乡”为契机,加强农村流通体系和售后服务体系建设,努力扩大农村地区消费规模。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改善消费环境。完善房地产业调控政策,贯彻国家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把放宽改善型二套房贷、取消城市房地产税等政策真正落到实处。规范发展二手房和住房租赁市场。积极引导和促进汽车合理消费,鼓励城市居民加快家电更新换代。以三江杏花节、三江国际旅游节、三江知青节和三江国际泼雪节为契机,积极开发与节假日相适应的旅游产品,促进旅游消费。 (三)完善消费政策,优化消费环境。积极发展和完善信贷消费。抓好涉农、交通、教育、医药、房地产等价格收费和监督检查,规范市场秩序,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推进商贸、餐饮、房地产等行业服务标准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 (四)改善居民消费预期,增强消费意愿。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政府支出用于改善民生、支持居民扩大消费的比重,努力消除制约消费的制度和政策障碍,减少居民扩大消费的后顾之忧。对扶贫救济等扶助以及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福利,鼓励以实物和等价代金券发放,增加即期消费。 二、加快大项目建设,增强发展动力 坚持把投资作为保增长、促发展的主要拉动力量,着力把握国家扩大内需机遇,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支持,努力扩大投资有效需求,促进投资结构优化。2009年重点推进千万元以上项目260个,其中开工建设项目130个,前期谋划项目130个。努力在重大续建、新建及前期项目上取得突破性进展,集中力量、重点攻关,全力以赴抓好60个投资亿元以上重大项目推进工作,确保重点项目建设预期目标顺利实现,全年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50亿元,增长35%以上,力争达到160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