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县市人民政府,州级各部门: 为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确保粮食安全的决定》(川府发〔2008〕15号)要求,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粮食生产稳步发展,确保粮食供求平衡,结合我州实际,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粮食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保障,粮食安全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当前,国际粮食供求矛盾加剧,国内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凉山州作为粮食生产大州,近年来,粮食生产稳步发展,2007年粮食总产199.08万吨,人均有粮食443.9公斤,基本实现供求平衡,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但我州粮食生产方式落后、产业化水平低、市场竞争力不强,要实现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生产,迫切需要转变粮食发展方式。我州人多地少,自然灾害频繁,粮食生产受资源环境、市场等约束加剧,在工业化联动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保障粮食自给是我州的必然选择。在消费升级、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新形势下,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在现代农业建设的首位,对统筹区域城乡发展、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全面小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粮食生产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新增3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工程,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主线,以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目标,以高产创建、重点区域布局、建设重点基地、主抓重点作物、突出重要季节为抓手,以推进土地流转、发展种粮大户、实行规模经营为着力点,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加快转变粮食发展方式,构建供给稳定、储备充足、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科学发展,确保粮食安全。突出主产区粮食生产,稳定全州粮食产需平衡大局,兼顾非主产区粮食生产,提高粮食自给水平。 坚持可持续发展,夯实粮食基础。保护、开发、挖潜并重,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稳定面积,提高单产,增加总产。 坚持协调发展,优化农业结构。发挥资源优势,面向市场,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饲则饲,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 坚持创新发展,提高种粮效益。加快土地流转,培育种粮大户,发展粮食加工龙头企业和多种形式的农业专业合作组织,衔接产销,推进加工转化增值。 坚持多轮驱动,促进粮食发展。通过政策调动、产业带动、订单联动、投资推动、科技驱动、服务拉动、市场牵动等多种形式,调动和保护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 (三)目标任务。 重点建设马铃薯、水稻、玉米和荞麦四大优势作物主产区,到2015年,全州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750万亩左右,总产225万吨以上,其中主要作物马铃薯、水稻、玉米、荞麦、麦类面积稳定在680万亩以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粮食产业化经营水平明显提高,优势粮食产业带初步形成。各级粮食储备保持在2.48亿斤以上。 按照上述总体目标,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到2015年实现粮食主要作物产量和加工迈上新台阶。水稻面积稳定在110万亩,单产达到473公斤,总产52万吨以上;建成马铃薯面积200万亩、单产达到350公斤(五折一原粮,下同)、年生产能力70万吨的全国绿色食品原料马铃薯标准化生产基地;玉米面积稳定在150万亩以上,单产达到350公斤,总产53万吨以上;建成荞麦面积100万亩,春、夏、秋平均单产达到110公斤以上,年生产能力11万吨以上的全国重要的战略性的荞麦产业开发基地;大(小)麦面积达到120万亩,麦类单产250公斤,总产30万吨;豆类种植面积67万亩(豌豆24万亩、胡豆18万亩、大豆10万亩,杂豆15万亩),单产120公斤,总产9万吨以上;依托粮食加工龙头企业,水稻精深加工率达到30%,马铃薯加工营销率达50%以上,荞麦精深加工率达50%以上。 三、加强耕地保护和提升耕地质量 (一)确保耕地质量。 各级政府对本辖区内耕地红线负全责。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层层落实耕地保护目标责任,狠抓基本农田保护,严格实行土地用途管理制度,严格控制非农建设项目占用耕地的规模,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全州基本农田保有量稳定在620万亩以上。 |
| (二)提升耕地质量。 在巩固提高现有高产稳产田土的基础上,通过实施现代烟草农业“一基四化”工程和农业综合开发、以工代赈、水土保持、土地整理、测土配方施肥等项目,每年改造中低产田土10万亩,并通过工程措施与秸秆还田、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节水栽培等农艺措施相结合,耕地质量提高一个等级。加强耕地质量监测,防治农田污染,防止水土退化,建立和完善耕地质量评价体系,努力提高耕地质量和产出水平。力争到2015年全州高标准粮田达到240万亩。 (三)防止耕地撂荒。 县、乡两级人民政府对防止耕地撂荒工作负直接责任,加强耕地利用监控,对外出务工人员、无力耕种农户,要采取土地流转、集体经济组织代耕等形式实现撂荒耕地复种。 四、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加强骨干水利工程建设,完成大桥水库灌区一期工程续建和沟渠配套工程建设,续建会东新华水库、会理红旗水库等配套工程,加快建设甘洛斯觉大堰灌区、安宁河沿河老灌区、会东野牛坪灌区、美姑九口灌区、宁南竹寿水库渠系配套工程、雷波马湖南干渠、金阳东风大堰等,突出病险水库整治和会理震损水利工程恢复,大力开展以治水为中心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积极发展户办、联办等小微水利工程。加强提灌工程设施的维修和改造,解决无水源保证地区的用水问题。进一步完善人工增雨作业体系,积极开发云水资源。到2015年全州新增有效灌面32.47万亩。 五、增强粮食生产科技支撑 (一)构建粮食产业技术服务体系。 增加对科研创新的财政投入,走出去、请进来,发挥科研、教学、生产、推广各方面力量,加强技术协作攻关,建成全国规模最大、内容最齐全的苦荞麦研发中心,建设一批马铃薯、荞麦、水稻、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新品种区域试验站和马铃薯、荞麦良繁基地、新品种展示示范基地,加快突破性优质高产抗病广适新品种选育步伐。集成不同区域、不同土壤、不同作物、不同品种、不同生产水平粮食生产技术,形成具有区域特色,适应现有生产和水平的简单化、标准化技术规程。建立健全农作物种子质量监督检验体系,确保生产用种安全。 (二)加强基层农技服务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以州为中心、县为桥梁、乡为纽带、村为基础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以良种良法推广应用、农业重大病虫害监测与预警、农产品生产过程的质量安全检测监测和强制性检验、应急管理与防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等为主要内容的乡(镇)农技站服务体系建设,通过3~5年的努力,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基本具备必要的办公场所、仪器设备,成为试验示范基地。 (三)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大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宽领域的农民科技培训,按照“774222”要求,广泛开展定地点、定目标、定人员、定责任、定农户的粮食高产创建活动,主导品种、主推技术进村入户到田。重点推广水稻增种、增苗、增窉、增穗,改分户育秧为集中育秧、改单选大穗型品种为抗病耐密品种、改人工翻耕栽插为机耕机栽、改分散施肥为测土配方施肥、改病虫害分散防治为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改单季种植粮食为粮经饲结合的配套技术;马铃薯重点推广脱毒良种、双行垄作、增加密度、增施磷钾肥、加强田管、综防病虫害等标准化综合生产配套技术;玉米主要抓主产区增加种植密度、改种耐密品种、改套种为平播、改粗放用肥为配方施肥、改人工种植为机械化作业的栽培技术;荞麦施磷增氮、选用优质高产抗病良种、适时精量播种、合理密植、配方施肥、加强田管、综合防治病虫草鼠等增产技术;麦类重点实施选用良种、药剂拌种、疏株密植、配方施肥技术。全州粮食总产年均增长3%以上。 (四)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加强灾害性天气和重点地区、作物、时段和主要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及时把躲、避、防、抗信息和技术传递到千家万户。大力扶持植保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建设,提高服务水平,推进粮食作物重大病害专业化防治。因地制宜引进示范和集成推广抗干旱和洪涝的防灾减灾技术措施,把自然灾害和病虫害造成的损失控制在5%以下。 (五)提高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 加强适合我州耕制特点的农机化技术、新机具的引进、集成和示范,河谷沟坝地区重点发展高性能的水稻、小麦收割种植机械和大中型耕整地机械,二半山区优先发展马铃薯、玉米的种植、收耕、加工机械和中小型耕整地机械,高山地区优先发展农副产品初加工和农村运输机械,积极发展农机大户和专业服务组织。到2015年全州适宜地区耕播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5%。 |
| 六、加强粮食宏观调控 (一)加强粮食价格宏观调控。 认真落实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及早发布最低收购价。建立粮食“卖难”应急预案,适时启动粮食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避免出现粮贱伤农。做好粮食收储工作,保证市场供应,保护农民利益。 (二)加强粮食市场监管。 严厉打击掺杂使假、囤积居奇、哄抬粮价及压级压价等各类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保持粮食市场稳定。 (三)完善粮食市场预警机制。 加强对粮食市场供求形势的监测,确定粮食预警调控指标,建立和完善粮食市场体系,通过各级粮食批发市场平台,发布粮食消费、价格、质量等信息,引导各方行为。进一步完善粮食应急预案,细化各项应急处理措施,确保州内粮食安全。 (四)建立和完善粮食储备体系。 加强粮食仓储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西昌中央储备粮和德昌、雷波、昭觉、金阳、冕宁省级储备粮作用,尽快充实和完善州县粮食储备,严格储备粮食管理制度,确保各级储备粮数量足、质量好、调得动、用得上。 (五)厉行节约粮食。 大力发展“粮食银行”,指导农户建设小粮仓,推广先进适用储粮技术,加强粮食贮存和加工管理,减少产后损失。广泛开展节约粮食、反对食品浪费的宣传教育,培养文明节约的饮食习惯,引导群众科学合理消费粮食。 七、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 (一)落实和完善惠农政策。 认真落实中央各项惠农强农政策,积极探索完善补贴种粮农户的有效办法,使补贴资金真正落实到粮食种植面积上、真正落实到种粮农民头上,增强惠农政策对种粮农民的激励作用。 (二)发展粮食适度规模经营。 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大力扶持和发展粮食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促进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鼓励和支持种粮大户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提高集约化水平,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提高组织化程度,积极发展粮食订单生产。到2015年全州发展1000户种植面积20亩以上的粮食高产种植大户。 (三)促进粮食加工转化增值。 按照布局集中、用地节约、产业集聚的要求,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合理布局。鼓励和支持豪吉集团、科兴薯业、成都吉鑫、世富农业、西昌攀星绿色食品公司、冕宁粳米加工厂、西昌正中食品公司、西昌环太、西昌邛都苦荞麦制品公司、甘洛彝家山寨科技公司等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发展马铃薯、稻谷、荞麦精深加工。采取公司+专合组织(大户)+基地+农户等模式,密切与粮农的联系,建好第一车间,保障加工原料供应。充分利用主产区丰富的饲料资源,积极发展畜牧业,带动粮食转化增值。 (四)保障农资供应。 各地要建立化肥淡储旺供制度,保证市场供应,加强农资价格监测和市场监管,控制农资价格过快上涨。适时抓好农资组织、调运和供应,加强农资市场监管,杜绝假农资产品及农业生产禁用品、限用农药进入市场,让农民放心购买种子、化肥和农药,保障生产所需农资供应。 (五)建立和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 逐步扩大粮食作物保险品种和区域,鼓励粮食专业合作组织为其成员统一投保,鼓励以村为单位联户投保,提高种粮农民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八、加强粮食生产扶持 (一)切实加大财政投入。 各地要硬化预算约束,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和支农资金的增量要重点向粮食生产特别是主产区倾斜,确保粮食生产投入稳步增长。逐步扩大粮食作物良种补贴范围,提高良种补贴标准。增加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入,加大农业科技推广扶持力度,支持新品种繁育、新技术引进示范、农民科技培训以及节水节肥、先进耕作、病虫害防治等重大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大力推广科技入户。各地要将土地出让金平均纯收益计提的农业土地开发资金主要用于耕地保护和提升耕地质量,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二)完善产粮大县奖励政策。 中央财政产粮大县奖励资金的增量部分全部用于粮食产业发展,重点支持重大粮食增产技术推广。 九、加强领导 (一)强化组织领导。 各级党委、政府要坚持把粮食生产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在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财力投放、干部配备上切实体现重中之中的要求。严格实行“米袋子”行政首长负责制,各级政府主要领导要对本地区保护基本农田、发展粮食生产、搞好总量平衡、保障市场供应、稳定市场价格负全责。实行州对县、县对乡粮食生产的目标管理考核,把粮食播种面积、单产和总产纳入目标考核内容。 |
| (二)加强部门协调。 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切实增强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协作,密切配合。农业部门要认真履行发展粮食生产的职责,搞好生产规划与布局,抓好技术推广与耕地质量建设。发展改革部门要把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加大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力度,积极推进确保粮食安全的重点项目建设。财政部门要安排落实好粮食生产资金,加强资金调度和管理。经委、监察、国土资源、科技、粮食、水利、环境保护、林业、供销、农机、气象、工商行政管理、物价、税务、金融等部门,要抓紧研究和认真落实确保粮食安全的具体政策和措施。 (三)严格奖惩。 建立粮食生产奖励制度,州政府对粮食生产贡献突出的县、市给予奖励。加强耕地使用管理,建立撂荒地责任追究和惩戒制度。对当年撂荒面积超过辖区耕地面积2%的县、市,要扣减粮食生产目标考核分值;对因工作不力,成片常年撂荒耕地20亩以上的,追究乡镇政府主要领导责任;成片撂荒100亩以上的,追究县、市政府领导责任。 二00九年一月四日
|
|
各县市人民政府,州级各部门: 为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确保粮食安全的决定》(川府发〔2008〕15号)要求,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粮食生产稳步发展,确保粮食供求平衡,结合我州实际,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粮食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保障,粮食安全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当前,国际粮食供求矛盾加剧,国内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凉山州作为粮食生产大州,近年来,粮食生产稳步发展,2007年粮食总产199.08万吨,人均有粮食443.9公斤,基本实现供求平衡,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但我州粮食生产方式落后、产业化水平低、市场竞争力不强,要实现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生产,迫切需要转变粮食发展方式。我州人多地少,自然灾害频繁,粮食生产受资源环境、市场等约束加剧,在工业化联动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保障粮食自给是我州的必然选择。在消费升级、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新形势下,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在现代农业建设的首位,对统筹区域城乡发展、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全面小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粮食生产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新增3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工程,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主线,以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目标,以高产创建、重点区域布局、建设重点基地、主抓重点作物、突出重要季节为抓手,以推进土地流转、发展种粮大户、实行规模经营为着力点,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加快转变粮食发展方式,构建供给稳定、储备充足、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科学发展,确保粮食安全。突出主产区粮食生产,稳定全州粮食产需平衡大局,兼顾非主产区粮食生产,提高粮食自给水平。 坚持可持续发展,夯实粮食基础。保护、开发、挖潜并重,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稳定面积,提高单产,增加总产。 坚持协调发展,优化农业结构。发挥资源优势,面向市场,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饲则饲,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 坚持创新发展,提高种粮效益。加快土地流转,培育种粮大户,发展粮食加工龙头企业和多种形式的农业专业合作组织,衔接产销,推进加工转化增值。 坚持多轮驱动,促进粮食发展。通过政策调动、产业带动、订单联动、投资推动、科技驱动、服务拉动、市场牵动等多种形式,调动和保护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 (三)目标任务。 重点建设马铃薯、水稻、玉米和荞麦四大优势作物主产区,到2015年,全州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750万亩左右,总产225万吨以上,其中主要作物马铃薯、水稻、玉米、荞麦、麦类面积稳定在680万亩以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粮食产业化经营水平明显提高,优势粮食产业带初步形成。各级粮食储备保持在2.48亿斤以上。 按照上述总体目标,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到2015年实现粮食主要作物产量和加工迈上新台阶。水稻面积稳定在110万亩,单产达到473公斤,总产52万吨以上;建成马铃薯面积200万亩、单产达到350公斤(五折一原粮,下同)、年生产能力70万吨的全国绿色食品原料马铃薯标准化生产基地;玉米面积稳定在150万亩以上,单产达到350公斤,总产53万吨以上;建成荞麦面积100万亩,春、夏、秋平均单产达到110公斤以上,年生产能力11万吨以上的全国重要的战略性的荞麦产业开发基地;大(小)麦面积达到120万亩,麦类单产250公斤,总产30万吨;豆类种植面积67万亩(豌豆24万亩、胡豆18万亩、大豆10万亩,杂豆15万亩),单产120公斤,总产9万吨以上;依托粮食加工龙头企业,水稻精深加工率达到30%,马铃薯加工营销率达50%以上,荞麦精深加工率达50%以上。 三、加强耕地保护和提升耕地质量 (一)确保耕地质量。 各级政府对本辖区内耕地红线负全责。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层层落实耕地保护目标责任,狠抓基本农田保护,严格实行土地用途管理制度,严格控制非农建设项目占用耕地的规模,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全州基本农田保有量稳定在620万亩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