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食品添加剂规范使用和产业发展指导意见
2008年12月17日浙江省经贸委

浙江省食品添加剂规范使用和产业发展指导意见


  
  食品添加剂是用以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防腐和加工工艺需要,加入食品的天然或化学合成物质。食品添加剂的应用是现代食品工业发展的重要取向。浙江是全国食品添加剂生产、出口的重要基地和消费大省。规范使用食品添加剂,引导食品添加剂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对于保障食品安全,推动全省食品工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一、全省食品添加剂使用的基本情况
  
  食品添加剂在食品制造中应用十分广泛,全省食品加工企业中,多数都使用了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与非食用的化工原料有本质区别,三聚氰胺、苏丹红、吊白块等属于非食用物质,根本不是食品添加剂。按国家标准使用食品添加剂的食品是安全的。食品中超量使用、滥用食品添加剂,对人体有害。
  
  我省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总体比较规范。一是对食品生产经营实行卫生许可制度。2007年,全省持有卫生许可证的食品生产经营户共453423家,其中生产加工业18207家,批发零售业296175家,饮食服务业110900家,食品摊贩8761家。二是加强对使用食品添加剂的监管。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2007),适时组织食品安全检查抽查。目前,正规企业生产加工食品使用添加剂均实行了备案制,餐饮企业使用食品添加剂均实行了采购索证登记制。三是对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管理比较规范。一方面,按照规定程序办理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严格市场准入;另一方面,强化部门管理和社会监督。到今年9月,全省经卫生部门许可的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共269家,这些企业的总体情况较好。
  
  目前食品添加剂使用方面的主要问题:一是食品添加剂的流通领域比较混乱。行业进入门槛较低,小企业不断进入,管理难度很大。食品添加剂的销售尚未实行登记制度,无法控制进货渠道,经营许可管理处于空白。二是存在超量使用、超范围使用和造假使用色素、甜蜜素、防腐剂和亚硝酸盐等添加剂或化工原料的问题。小型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和小作坊的问题更为突出。三是中小型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和基层卫生监督员缺乏食品添加剂的相关知识,影响了食品添加剂规范使用和有效监管。这些问题的解决,关系到食品工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中国制造”的声誉,关系到食品安全和社会稳定,必须高度重视。
  
  二、全省食品添加剂产业发展情况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省食品添加剂行业得到长足发展,逐步成为一个新兴产业。显示四个特点:
  
  一是在国内形成较大规模。目前全省食品添加剂的产值约55亿元,连续多年居全国前列,成为食品工业1400多亿元产值的重要拉动因素之一。除香精香料外,我省的生产品种有102种,涵盖18个门类。嘉兴中华化工、新昌制药、宁波王龙、浙江华康、浙江银象等骨干企业的同类产品生产规模位居全国第一。
  
  二是企业创新能力提高较快。全行业中有高新技术企业36家,销售收入占全行业的36%以上。山梨酸、乳酸链球菌素、木糖醇、AK糖、天然Ve、β胡萝卜素、结冷胶等优势产品的生产技术国内领先,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辛葵酸甘油脂、丝肽素、鸡蛋免疫球蛋白、月桂酸甘油脂、茶氨酸、虾青素等新品种的开发,填补了国内空白。特别是复配定制产品和制剂产品迅速发展,涌现出11家专业从事复配产品研发经营的企业,产品竞争力明显增强。
  
  三是产品出口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近十年来,我省食品添加剂的出口品种和数量一直呈上升态势,出口产品有40多种。香兰素、山梨酸及盐类、乳酸链球菌素、AK糖、天然Ve、木糖醇、司潘、吐温等产品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定份额。嘉兴中华化工、新昌制药、宁波王龙、浙江华康等企业的出口交货值均超亿元。
  
  四是行业经济效益较好。由于我省多数产品质量好、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部分产品定价由企业主导,行业呈现较强盈利能力。2007年,全行业(不包括味精和食品配料)净资产税利率和销售收入税利率分别为38.34%和24.93%,在工业各行业中处于较高水平。行业带动的相关产业产值和效益是食品添加剂行业的10―20倍。
  
  当前食品添加剂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行业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省食品添加剂企业规模偏小,产品档次、品质质量偏低,缺少核心技术,企业管理和经营理念存在较大差距。目前规模以上食品添加剂企业只有65家,最大的企业销售额不足10亿元,产品结构仍以低端产品为主,行业“低、小、散”特征十分明显。
  二是应用技术有待进一步完善。企业技术力量薄弱,多数中小型企业对食品添加剂的应用和安全性不了解。食品添加剂的标识较为混乱,大部分食品标注只有产品主要成分,几乎没有食品添加剂成分及含量。许多食品生产厂家甚至故弄玄虚,用广告或标签来标榜自己的产品安全无害,误导消费者。
  
  三是企业竞争秩序与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规范。目前行业竞争秩序较为混乱,盲目跟风发展、同质低价竞争,对企业技术创新和开发新产品造成严重挫伤。管理法规体系建设滞后,现行法规对复配型添加剂产品的限制不合理。行业监管存在多头管理、交叉管理和管理缺位现象,新产品及老产品扩大使用范围申报时间长、费用大、程序复杂。
  
  三、依法推进食品添加剂的规范使用
  
  坚持以人为本,突出改善民生,把规范使用食品添加剂作为确保食品安全的重要环节来抓,严格执行国家有关使用规定,着力改善食品卫生状况,减少食源性疾病,让老百姓买得放心、吃得安全。
  
  (一)规范食品添加剂的生产
  
  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必须严格执行《卫生部食品添加剂申报与受理规定》,在取得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发放的卫生许可证后,方可按质量标准组织生产。生产过程应严格按照《食品添加剂卫生管理办法》和《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卫生规范》的规定要求进行操作,并建立企业生产记录和产品留样制度。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加强对生产企业的质量监管,建立动态管理制度。
  
  (二)加强食品添加剂的流通监管
  
  销售食品添加剂,必须提供相应产品的卫生许可证复印件和产品检验合格证明,必须有与经营的品种、数量相适应的贮存和营业场所,必须按照相应的食品添加剂标签要求使用产品标识,必须专柜或专架定位存放,不得与非食用产品或有毒有害物品混放。禁止经营无卫生许可证、无产品检验合格证明的食品添加剂。食品生产企业和餐饮单位,必须由专人负责食品添加剂的采购登记、使用和储存。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做好食品添加剂产品流通环节的日常监管工作。
  
  (三)落实食品添加剂应用规范
  
  一是严格执行有关标准和法规。食品企业和餐饮单位使用食品添加剂,必须符合GB2760-2007《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14880《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卫生标准》或卫生部公告名单规定的品种及其使用范围、使用量,不得超量、超期使用。禁止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餐饮单位应尽量不使用亚硝酸盐。
  
  二是加强产品标识、广告的管理。食品企业必须在产品包装标识上明确标示“食品添加剂”字样,公开有关使用信息,让消费者在知情后自己做出选择。禁止虚假宣传和误导消费者。
  
  三是完善溯源管理机制。一方面,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名称、地址、组织机构代码、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食品生产许可证、企业经营类型、企业规模、产品名称、产品标准等内容分项进行登记备案;另一方面,建立食品添加剂使用备案台帐,完善使用申报、监测预警和不安全食品召回制度。
  
  四是加大对滥用食品添加剂的处罚力度。各职能部门加强对食品企业和餐饮单位采购、使用食品添加剂的督查,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食品企业和餐饮单位应加强自律,完善规章,自觉规范使用食品添加剂。
  
  (四)加强宣传和培训
  
  以2008年6月1日开始实施《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2007)为契机,通过媒体宣传、专家授课、专题培训、开展大型活动等多种形式,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及专业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企业依法经营的意识,提高消费者选择食品的能力,让生产者和消费者共同参与和监督食品添加剂的规范使用,消除对食品添加剂的误解和恐惧,杜绝因缺乏专业知识而违规使用食品添加剂的现象。
  
  四、着力推进食品添加剂产业发展
  
  全面贯彻“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以自主创新为动力,以品牌培育为抓手,加快推进食品添加剂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促进食品工业健康发展。力争到2012年,全行业产品销售产值达100亿元,培育销售产值亿元以上的骨干企业12―15家。
  
  (一)加强规划引导
  
  认真编制《浙江省食品添加剂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确定行业发展方向、阶段性目标和工作重点,合理布局食品添加剂产业的品种、区域和规模,避免无序竞争和重复建设。
  
  (二)实施品牌战略
  
  建立品牌培育、发展和保护的新机制,结合实施“双千品牌培育创建工程”,大力推进浙江省食品添加剂品牌建设。引导企业提高创牌意识和品牌经营能力,培育品牌产品和品牌企业,依托产业集群发展区域品牌,努力实现国际知名品牌的突破。
  (三)加快产业整合升级
  
  坚持扶优扶强,重点扶持已具有较大规模和产品影响力的企业。鼓励骨干企业与国际食品添加剂知名企业合资、合作、借力加速发展。以企业品牌和资产为纽带,加大中小企业整合和资产重组的力度,鼓励产品有特色的中小型企业走“高、精、专”道路,从低价竞争转向产品差异化竞争。淘汰一批生产设施落后、产品质量差的小企业。加快食品添加剂生产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着力培育国内、亚洲乃至国际一流的生产企业。
  
  (四)推进企业技术创新
  
  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的各项政策,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强产学研政联合,充分发挥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作用,推进研究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创新能力,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
  
  (五)加快新产品研究开发
  
  继续保持红曲系列产品、竹叶黄酮、乳酸琏球菌素、山梨酸及盐类等产品的出口优势,加强出口或替代出口产品的研发,重点扶持竹叶抗氧化物等世界级新产品的深度研发和推广应用。加快发展复配型乳化剂、甜味剂、营养强化剂等产品,加强高效复配型添加剂的研发,提高产品使用效果和企业效益。做精做好香精香料、营养强化剂、着色剂等品种,逐步占领国内高端市场。积极培育三氯蔗糖、纯胶、虾青素、丝肽素、茶氨酸、银杏黄酮等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新产品,重点发展功能性食品添加剂,不断增强行业发展后劲。
  
  (六)发挥信息平台和行业协会的作用
  
  加快食品添加剂网站建设,建立信息平台,及时向广大企业和消费者提供卫生标准、产品标准、管理办法等信息,普及专业知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研究制订企业公约,引导企业诚信经营、公平竞争。强化行业自律,增强企业社会责任,决不以损害人民健康为代价换取暂时的经济利益。

浙江省食品添加剂规范使用和产业发展指导意见


  
  食品添加剂是用以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防腐和加工工艺需要,加入食品的天然或化学合成物质。食品添加剂的应用是现代食品工业发展的重要取向。浙江是全国食品添加剂生产、出口的重要基地和消费大省。规范使用食品添加剂,引导食品添加剂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对于保障食品安全,推动全省食品工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一、全省食品添加剂使用的基本情况
  
  食品添加剂在食品制造中应用十分广泛,全省食品加工企业中,多数都使用了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与非食用的化工原料有本质区别,三聚氰胺、苏丹红、吊白块等属于非食用物质,根本不是食品添加剂。按国家标准使用食品添加剂的食品是安全的。食品中超量使用、滥用食品添加剂,对人体有害。
  
  我省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总体比较规范。一是对食品生产经营实行卫生许可制度。2007年,全省持有卫生许可证的食品生产经营户共453423家,其中生产加工业18207家,批发零售业296175家,饮食服务业110900家,食品摊贩8761家。二是加强对使用食品添加剂的监管。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2007),适时组织食品安全检查抽查。目前,正规企业生产加工食品使用添加剂均实行了备案制,餐饮企业使用食品添加剂均实行了采购索证登记制。三是对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管理比较规范。一方面,按照规定程序办理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严格市场准入;另一方面,强化部门管理和社会监督。到今年9月,全省经卫生部门许可的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共269家,这些企业的总体情况较好。
  
  目前食品添加剂使用方面的主要问题:一是食品添加剂的流通领域比较混乱。行业进入门槛较低,小企业不断进入,管理难度很大。食品添加剂的销售尚未实行登记制度,无法控制进货渠道,经营许可管理处于空白。二是存在超量使用、超范围使用和造假使用色素、甜蜜素、防腐剂和亚硝酸盐等添加剂或化工原料的问题。小型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和小作坊的问题更为突出。三是中小型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和基层卫生监督员缺乏食品添加剂的相关知识,影响了食品添加剂规范使用和有效监管。这些问题的解决,关系到食品工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中国制造”的声誉,关系到食品安全和社会稳定,必须高度重视。
  
  二、全省食品添加剂产业发展情况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省食品添加剂行业得到长足发展,逐步成为一个新兴产业。显示四个特点:
  
  一是在国内形成较大规模。目前全省食品添加剂的产值约55亿元,连续多年居全国前列,成为食品工业1400多亿元产值的重要拉动因素之一。除香精香料外,我省的生产品种有102种,涵盖18个门类。嘉兴中华化工、新昌制药、宁波王龙、浙江华康、浙江银象等骨干企业的同类产品生产规模位居全国第一。
  
  二是企业创新能力提高较快。全行业中有高新技术企业36家,销售收入占全行业的36%以上。山梨酸、乳酸链球菌素、木糖醇、AK糖、天然Ve、β胡萝卜素、结冷胶等优势产品的生产技术国内领先,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辛葵酸甘油脂、丝肽素、鸡蛋免疫球蛋白、月桂酸甘油脂、茶氨酸、虾青素等新品种的开发,填补了国内空白。特别是复配定制产品和制剂产品迅速发展,涌现出11家专业从事复配产品研发经营的企业,产品竞争力明显增强。
  
  三是产品出口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近十年来,我省食品添加剂的出口品种和数量一直呈上升态势,出口产品有40多种。香兰素、山梨酸及盐类、乳酸链球菌素、AK糖、天然Ve、木糖醇、司潘、吐温等产品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定份额。嘉兴中华化工、新昌制药、宁波王龙、浙江华康等企业的出口交货值均超亿元。
  
  四是行业经济效益较好。由于我省多数产品质量好、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部分产品定价由企业主导,行业呈现较强盈利能力。2007年,全行业(不包括味精和食品配料)净资产税利率和销售收入税利率分别为38.34%和24.93%,在工业各行业中处于较高水平。行业带动的相关产业产值和效益是食品添加剂行业的10―20倍。
  
  当前食品添加剂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行业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省食品添加剂企业规模偏小,产品档次、品质质量偏低,缺少核心技术,企业管理和经营理念存在较大差距。目前规模以上食品添加剂企业只有65家,最大的企业销售额不足10亿元,产品结构仍以低端产品为主,行业“低、小、散”特征十分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