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实施中低产田土改造的意见
凉府办函[2008]306号2008年12月1日凉山州人民政府办公室

凉山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实施中低产田土改造的意见


  各县市人民政府、州级有关部门: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强化农业基础、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中低产田土改造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加快农业结构调整,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设优质特色农产品基地和绿色产业集群,把我州建成全省最大的特色效益农业基地,实现新增3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业可持续发展,妥善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现就实施中低产田土改造提出如下意见。
  
  一、我州耕地及中低产田土改造现状和发展潜力
  
  (一)耕地资源现状。
  
  我州土地资源丰富。据土地详查,全州耕地面积765.76万亩,人均耕地1.70亩,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由于地貌地形特殊,山高坡陡,水土流失严重,普遍存在“陡、薄、瘦、蚀、旱”和“冷、烂、串”等问题,耕地土壤肥力低,坡耕地多,土壤沙化进程加快、粗骨性强,导致中低产田土比重大,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一遇极端天气,对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产生较大威胁。
  
  (二)中低产田土改造现状。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我州开始实施大规模的中低产田土改造,以农业综合开发、以工代赈、水土保持、扶贫开发、现代烟草农业农田建设、国土整治等国家投入为主体的项目先后实施建设并持续至今,较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基本条件,为我州粮食生产连续多年丰收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项目实施涉及发改、财政、国土、水利、农业、林业、牧业、农机、农能等部门,投入大、牵涉面广。从1989年到2005年,仅农业综合开发、以工代赈两个项目就完成中低产田土改造面积443万亩,投入资金11亿元(其中财政投入8.3亿元)。我州中低产田土改造虽然开展多年,但由于中低产田土量大面广,项目建设改形的多、改质的偏少,改后耕地维护不善等原因,全州实际中低产田土面积所占比重仍然很大,“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仍然较低。这种状况远不适应我州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中低产田土改造潜力巨大。
  
  我州是全省重要的粮仓,也是全省粮经作物增产潜力最大的地区之一,土地资源开发潜力巨大。一是宜农荒地面积大。“十一五”期间经改造开发可用于种粮经的宜农荒地面积达100余万亩。二是土地改造后增产潜力大。现有中低产田土面积约占全州耕地面积的四分之三,经改造后可大幅度提高粮经作物单产。三是可改造利用田土面积大。全州田块零碎,田埂面积很大,经改造后可新增耕地面积约150万亩。因此,充分依托中低产田土改造项目,大力开发宜农荒地,不断提高土地质量,对于确保粮食生产安全、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特色优势粮食产业带、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实现“新增3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今后一个时期中低产田土改造目标任务
  
  今后一个时期,我州中低产田土改造的总体目标是:按照《凉山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要求,以增加农产品供给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目标,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灾减灾能力为重点,以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为中心,为国家粮食安全、防洪安全、饮水安全和生态安全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着力抓好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中低产田土改造,坚持按流域和灌区统筹规划,加大耕地地力建设力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特别是粮食生产能力,推进我州农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为全州农民钱粮增收、脱贫致富和实现全面小康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主要任务是:“十一五”期间,每年建设不低于20万亩高标准基本农田,到2010年共建设100万亩。
  
  三、中低产田土改造项目建设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构。
  
  为确保中低产田土改造项目的顺利实施,必须加强领导、健全机制,实现统一指挥、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加强相关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州政府决定成立凉山州中低产田土改造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名单附后),由分管副州长任组长,农业、发改、财政、国土等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下设办公室主管全州中低产田土改造开发项目的具体实施等工作。各县市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领导小组要加强对中低产田土改造工作的领导,统一认识,统筹规划,捆绑使用项目资金,充分利用资源,努力实现改造效益最大化。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做到统一规划、按类建档、分年实施、整村推进、流域开发、形成规模,体现建一片、成功一片、巩固一片、发挥效益一片。
  (二)明确职责,各司其职。
  
  坚持项目监管与实施分开,明确相关单位职责。农业综合开发、以工代赈、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建设等中低产田土改造开发项目,由农发办、以工代赈办、退耕还林办等主管部门分别负责项目的申报、资金管理和检查、监督、验收等工作,农业局具体负责规划、立项、实施、质量监管、验收等工作。各县市政府要强化对中低产田土改造项目办公室的领导,发挥其技术力量的作用。各级农业部门要对改田改土项目因地制宜、统一规划、统一实施,避免重复建设,同时要接受各有关部门的监督、管理,形成规范的项目运行机制。
  
  (三)统筹规划,捆绑资金。
  
  坚持“性质不变、渠道不乱、配套使用、各交各的帐,各记各的功”的原则,按照各资金来源部门对土地整治项目的具体要求,加强项目资金整合,优化资源配置。农业部门要牵头做好统筹规划和实施工作,合理布局、突出重点、集中资金、有序实施,确保建设质量,发挥资金的规模效益,推动土地改造、开发、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四)中低产田土改造与发展现代农业相结合。
  
  中低产田土改造要立足实际,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要。一是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要集中资金用于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沟、渠、田、林、路综合配套建设,提高项目区农田建设标准,确保项目区农田耕地质量。二是加大土壤改良投入。按照“良壤、良灌、良种、良法、良制”配套原则,通过“一改带五改”,将田形调整、增厚土层、秸杆覆盖、免耕、沃土工程、清洁工程、测土配方施肥等地力培肥技术组装配套,综合运用到项目区,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粮食高产稳产、经济作物增产增收提供坚实的土地保障。三是扶持优势主导产业。项目安排上要突出优势主导产业,围绕高效优势特色产业,将项目实施与发展产业相结合,充分发挥资源、技术优势,引导和带动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烤烟、蚕桑、马铃薯及优质粮油等生产基地,强化基地和企业的对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五)加强工程建后管护。
  
  一要创新机制。州、县市农业部门要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管护办法和措施,把建后管护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来抓,定期对建后工程追踪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县市政府要建立奖惩机制,将工程管护工作纳入考核目标,确保建后管护工作落实。二要科学管理。项目主管部门和农业部门要对项目开展效益评估,实行效益追踪制,坚决杜绝项目实施完成验收后就完事的思想和作法。
  
  附件:凉山州中低产田土改造项目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二00八年十二月一日

  
  附件:
  
  
凉山州中低产田土改造项目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组长:
  
  达久木甲州人民政府副州长
  
  副组长:
  
  李杰州农业局局长
  
  赵 玉 聪州发改委常务副主任
  
  邓激州财政局常务副局长
  
  成员:
  
  杨振州农业局副局长
  
  李 荣 刚州国土资源局副局长
  
  张 之 栋州水利局副局长
  
  杨 洪 彬州林业局副局长
  
  胥 国 荣州扶贫两资办副主任
  
  李 怀 东州农机局副局长
  
  郑 和 平州以工代赈办副主任
  
  贾 纪 三州财政局副调研员
  
  州中低产田土改造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州农业局,由州农业局局长李杰兼任办公室主任,副局长杨振兼任副主任。土肥站全体人员为工作人员。

凉山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实施中低产田土改造的意见


  各县市人民政府、州级有关部门: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强化农业基础、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中低产田土改造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加快农业结构调整,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设优质特色农产品基地和绿色产业集群,把我州建成全省最大的特色效益农业基地,实现新增3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业可持续发展,妥善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现就实施中低产田土改造提出如下意见。
  
  一、我州耕地及中低产田土改造现状和发展潜力
  
  (一)耕地资源现状。
  
  我州土地资源丰富。据土地详查,全州耕地面积765.76万亩,人均耕地1.70亩,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由于地貌地形特殊,山高坡陡,水土流失严重,普遍存在“陡、薄、瘦、蚀、旱”和“冷、烂、串”等问题,耕地土壤肥力低,坡耕地多,土壤沙化进程加快、粗骨性强,导致中低产田土比重大,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一遇极端天气,对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产生较大威胁。
  
  (二)中低产田土改造现状。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我州开始实施大规模的中低产田土改造,以农业综合开发、以工代赈、水土保持、扶贫开发、现代烟草农业农田建设、国土整治等国家投入为主体的项目先后实施建设并持续至今,较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基本条件,为我州粮食生产连续多年丰收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项目实施涉及发改、财政、国土、水利、农业、林业、牧业、农机、农能等部门,投入大、牵涉面广。从1989年到2005年,仅农业综合开发、以工代赈两个项目就完成中低产田土改造面积443万亩,投入资金11亿元(其中财政投入8.3亿元)。我州中低产田土改造虽然开展多年,但由于中低产田土量大面广,项目建设改形的多、改质的偏少,改后耕地维护不善等原因,全州实际中低产田土面积所占比重仍然很大,“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仍然较低。这种状况远不适应我州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中低产田土改造潜力巨大。
  
  我州是全省重要的粮仓,也是全省粮经作物增产潜力最大的地区之一,土地资源开发潜力巨大。一是宜农荒地面积大。“十一五”期间经改造开发可用于种粮经的宜农荒地面积达100余万亩。二是土地改造后增产潜力大。现有中低产田土面积约占全州耕地面积的四分之三,经改造后可大幅度提高粮经作物单产。三是可改造利用田土面积大。全州田块零碎,田埂面积很大,经改造后可新增耕地面积约150万亩。因此,充分依托中低产田土改造项目,大力开发宜农荒地,不断提高土地质量,对于确保粮食生产安全、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特色优势粮食产业带、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实现“新增3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今后一个时期中低产田土改造目标任务
  
  今后一个时期,我州中低产田土改造的总体目标是:按照《凉山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要求,以增加农产品供给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目标,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灾减灾能力为重点,以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为中心,为国家粮食安全、防洪安全、饮水安全和生态安全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着力抓好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中低产田土改造,坚持按流域和灌区统筹规划,加大耕地地力建设力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特别是粮食生产能力,推进我州农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为全州农民钱粮增收、脱贫致富和实现全面小康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主要任务是:“十一五”期间,每年建设不低于20万亩高标准基本农田,到2010年共建设100万亩。
  
  三、中低产田土改造项目建设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构。
  
  为确保中低产田土改造项目的顺利实施,必须加强领导、健全机制,实现统一指挥、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加强相关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州政府决定成立凉山州中低产田土改造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名单附后),由分管副州长任组长,农业、发改、财政、国土等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下设办公室主管全州中低产田土改造开发项目的具体实施等工作。各县市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领导小组要加强对中低产田土改造工作的领导,统一认识,统筹规划,捆绑使用项目资金,充分利用资源,努力实现改造效益最大化。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做到统一规划、按类建档、分年实施、整村推进、流域开发、形成规模,体现建一片、成功一片、巩固一片、发挥效益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