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科学技术厅关于印发《河北省燕山山区农村特色产业科技发展规划(2008-2012-2015)》的通知
冀科山函[2008]8号2008年11月8日河北省科学技术厅

河北省科学技术厅关于印发《河北省燕山山区农村特色产业科技发展规划(2008-2012-2015)》的通知


  各有关设区市科技局、扩权县科技局,省直各有关单位:
  
  为了贯彻落实省委七届四次全会精神,科学组织实施“两山科技工程”,加快燕山特色产业集群建设,省科技厅组织有关部门编制了《河北省燕山山区农村特色产业科技发展规划(2008-2012-2015)》(以下简称《规划》),并通过了专家论证。此规划将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内我省燕山山区经济技术开发工作的重要指导依据。
  
  现将《规划》印发给你们,请你们结合本地区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组织制定实施方案,认真组织实施。在实施《规划》的过程中,注意及时总结各地的经验和创新性做法,确保《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附件:《河北省燕山山区农村特色产业科技发展规划》
  
  
二OO八年十一月八日

  
  附件:
  
  
《河北省燕山山区农村特色产业科技发展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重要意义
  
  环渤海经济圈是继珠三角和长三角之后,又一新的经济增长极。国家“十一五”规划明确把发展环渤海经济作为推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这为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河北省委七届四次全会通过的《中共河北省委关于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意见》,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作出了重要部署。燕山横亘在京、津、冀的北部,是我省重要的农业生产区域,是首都的绿色屏障和水源地,也是环首都生态建设的重点地区,在环渤海经济圈中占有重要位置,是河北省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强省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国家在该地区实施了一系列的治沙工程、水资源工程和退耕还林还草等措施,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但由于受当地自然条件和区位特点的限制,燕山山区经济社会发展还相对滞后,在全省39个国家级贫困县中,燕山地区就占有13个,仍然是环京津贫困带的主要区域。
  
  加快燕山山区经济社会发展,是新时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的重要举措,是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和服务京津的客观需要。根据全省科技工作会议提出的实施“两山科技工程”的山区科技开发战略,科学制定燕山山区特色产业科技发展规划,实施燕山特色产业科技开发,全面提升燕山山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
  
  (二)区域特点
  
  燕山山脉位于39°45′~41°N,115°40′~119°50′E,呈东西走向,与太行山相接形成“弧状山脉”,横亘在京、津、冀的北部,东西长约330公里,南北宽约120公里,毗邻渤海,环抱华北平原。该区域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年平均日照在2600~2800小时,年总辐射在130千卡/平方厘米左右;区域内积温变化较大,大约在2200~4000℃;无霜期约在100~180天;年平均降水量在607.5毫米,西北部地区在500毫米以下。总起来讲,燕山地区年日照和总辐射多于我省中南部而少于坝上高原;热量资源较我省中南部地区少,但比坝上高原多;降水资源分布不均,东南部多,西部少;风能资源比较优越,农业气象灾害繁多。
  
  燕山河北辖区内包括承德、唐山、张家口、秦皇岛和廊坊5市36个县(市、区),占全省172个县(市、区)的20.9%,占河北省山区县(区、市)的55.4%;总面积7.97万平方公里,占河北省国土总面积的42.4%,占河北省山区总面积的68.1%;总人口1385万人,占河北省总人口的20.1%,占河北省山区人口的56.8%。综合来看,该区域具有如下特点:
  
  一是环抱京津,生态和战略位置十分重要。燕山与京津两地山水相依,生态环境息息相关,是京津的重要生态屏障。燕山环绕京津的地理特点,决定了其保障首都生态安全、战备安全和水资源安全的战略地位,区域位置十分重要。
  
  二是资源丰富,产业发展和开发潜力巨大。该区资源丰富,不但有重要的矿产资源,还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和独特的旅游资源。经过多年的开发与建设,在燕山山区已初步形成了一批特色产业,但科技含量还不够高、产业链条比较短,大量独特的资源优势还没有很好地转化成经济优势,科技开发的潜力巨大。
  三是相对落后,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还不高。燕山山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特别是与北京、天津相比,更加落后,形成了明显的环京津贫困区域。同时,在燕山区域内部经济发展水平也存在很大差异。如果重视不够,直接影响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战略的实施与和谐社会建设的速度。
  
  (三)发展基础
  
  1. 产业发展基础
  
  经过多年的开发与建设,燕山山区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建成了一批在全省占有重要地位的林果、畜牧、蔬菜、粮油等农产品生产基地,区域化布局日趋明显。其中薯类、牛奶、生猪、牛羊肉、果品、蔬菜的产量分别占全省的52.7%、40.0%、27.1%、25.3%、23.2%、22.2%。开发形成了板栗、葡萄、仁用杏、山楂、特色杂果、食用菌、错季蔬菜、甘薯马铃薯、道地药材和皮毛动物等一批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的优势特色产业;培育了一批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加工、旅游、矿产等产业密集区。产业竞争能力不断增强,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科技支撑基础
  
  在河北燕山山区,分布有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河北北方学院、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昌黎果树研究所、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张家口分院及各市农科院(所)等一批农业或涉农的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已成为当地产业发展的科技主力军。随着燕山特色产业开发力度的加强,逐步形成了一些专业化的研究机构,如燕山科学实验站、秦皇岛市甘薯研究中心等;随着许多大型龙头企业的兴起,相继成立了一些专门的研发中心,如承德绿源公司食用菌研究所等,为燕山科技开发提供了新的活力。同时,在该区临近地域,还有河北农业大学、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等省内高校与研究机构,以及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国家级科技力量,可为燕山山区的特色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四)发展优势和制约因素
  
  燕山山区发展的优势,主要在于丰富的自然资源、环京津的地理优势和有一定基础的特色产业。燕山具有的多样、独特、丰富的自然资源,为特色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环京津的市场需求为发展绿色和有机农产品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已有的产业基础和产业密集区,为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燕山山区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第一,由于燕山地区处于环京津的特殊地理位置,属于生态建设的重点区域,产业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第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难以为山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第三,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资源的粗放式开发和掠夺,经济长期处于低水平均衡陷阱,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弱;第四,科技水平和劳动者素质与产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较低,使得具有资源优势的特色产业,未能发挥出应有的潜力。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特色产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为中心,以科技和经济的结合为着力点,以发展现代农业和改善民生为目标,以壮大优势产业、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为基本途径;坚持“科技引领、龙头带动、突出特色、持续发展”的方针,按照特色产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充分利用区域内外科技力量,开展联合攻关,加强创新团队和研发平台建设,强化自主创新,加速成果转化,重点解决制约燕山特色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增强特色产业核心竞争力,以科技支撑和引领燕山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推动产业联盟建设,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把特色产业做强做大,实现燕山山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在特色产业科技开发中,应遵循如下基本原则:
  
  --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利用相结合。围绕特色产业发展、生态改善和新农村建设,加强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同时着力推进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重点研究和引进产业发展所需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方法,提高特色产业的科技含量和创新内容,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坚持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相结合。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科研院所在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推进产学研相结合,集中攻克制约燕山特色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同时,通过建立科技传播网络,培育新型农民,使研究开发的新成果、新技术及时得到推广应用,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和水平。
  --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坚持公益性研究与市场化开发相结合,优化政策环境,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形成多元化的投入体系,进一步改善科技研发和推广的条件和环境;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和机制的创新,提高科技对特色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
  
  --坚持经济效益与生态、社会效益相结合。在特色产业的发展中,正确处理好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生产发展与消费者利益的关系,重点发展绿色环保产业,开发安全食品,建立起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产技术体系,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
  
  --坚持当前目标与长远目标相结合。在燕山开发工作中,要处理好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产业发展与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系,实现资源开发与保护并重,实现现有产业发展与未来产业开发相结合,注重应用基础研究,为培育新兴产业提供技术储备,增强燕山特色产业发展的后劲。
  
  --坚持分步实施与总体推进相结合。根据燕山特色产业和科技发展的要求,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科学布局,重点突破,示范引领,整体推进。在规划实施中,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优先选择一批对特色产业发展影响重大的科技项目,集中力量攻关,支撑特色产业跨越式发展。同时,加大对薄弱地区科技工作的支持力度,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三、规划范围和发展目标
  
  (一)规划范围
  
  规划的区域范围,主要涵盖5个设区市(张家口、承德、唐山、秦皇岛、廊坊)的共36个县(市、区)。即张家口市的涿鹿县、怀来县、蔚县、阳原县、怀安县、万全县、宣化县、宣化区、赤城县、崇礼县和下花园区;承德市的承德县、宽城自治县、兴隆县、隆化县、平泉县、滦平县、丰宁自治县、围场自治县、鹰手营子矿区、双滦区、双桥区;唐山市的迁西县、迁安市、遵化市、丰润区、玉田县、滦县;秦皇岛市的青龙自治县、抚宁县、卢龙县、昌黎县、海港区、山海关区、北戴河区;廊坊市的三河市。
  
  (二)发展目标
  
  河北省燕山山区农村特色产业科技发展规划的核心内容是实施“23531工程”,即发展20个特色产业,建立30个科技园区,扶强50个龙头企业,组建30个产业研发中心或科技传播站,建设100个新农村科技示范村。
  
  1. 到2012年,先期重点支持15个特色产业的发展,建成25个科技园区,示范面积1.67万公顷(25万亩),辐射带动区面积100万公顷(1500万亩);到2015年,重点支持的特色产业达到20个,科技园区达到30个,示范面积达到2万公顷(30万亩),辐射带动区面积达到113.3万公顷(1700万亩)。
  
  2. 到2012年,先期扶强35个龙头企业,开发新产品300个,其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新产品200个,企业总产值达到140多亿元;到2015年,扶强龙头企业50个,开发新产品400个,其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新产品300个,企业总产值达到190多亿元。
  
  3. 到2012年,先期组建25个研发中心和科技传播站,取得科技成果50项,累计应用推广新技术470余项,年均培训各类技术人员50余万人次;到2015年,组建成30个研发中心和科技传播站,取得科技成果100项,累计应用推广新技术650余项,累计培训各类技术人员500余万人次。
  
  4. 到2012年,先期重点支持建设70个新农村科技示范村,带动700个新农村发展;到2015年,建设100个新农村科技示范村,带动1000个新农村发展,推进农民知识化、农村信息化。
  
  5. 农民人均纯收入,科技园区由2007年的4050元增加到2012年的6460元,2015年达到7650元;辐射带动区由2007年的3620元增加到2012年的5260元,2015年达到6280元。
  
  6. 项目区(科技园区、示范区、辐射带动区)森林覆盖率由2007年的40.6%提高到2015年的45%左右。
  
  四、重点产业研发内容和示范基地建设
  
  根据燕山区域的产业发展现状,重点选择20个特色产业进行科技开发,同时通过科技开发建设相应的示范基地,以支撑和引领产业的发展。
  
  (一)优势特色产业
  
  燕山具有特殊的自然、气候条件,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一些具有比较优势、甚至绝对优势的地方特色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市场竞争能力日益增强。但从总体来看,这些产业发展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包括生产的标准化程度不高、产量较低、品质较差,龙头企业加工能力和加工层次低、名优产品少、外向度低、带动能力弱等,还存在着巨大的发展潜力需要挖掘。
  
  1. 燕山板栗产业
  
  燕山板栗是我国的特产树种,其所产板栗以香、甜、糯的独特优异品质享誉国内外,在国内外市场上长期占据优势地位,常年出口量约占全国的70%~80%,稳居全国第一位。2006年燕山板栗的栽培面积为14.73万公顷(221万亩),产量为11.76万吨,占全省板栗总产量的87.18%,年创汇达6000万美元。形成诸如迁西金地甘栗食品有限公司、遵化栗源集团、唐山山源食品有限公司、迁西县远洋食品有限公司等十几家龙头企业,开发出了“富亿农”、“栗乡园”、“紫玉”、“栗之花”、“栗源”、“迁西板栗”等板栗食品商标,研发了速冻栗仁、小包装甘栗仁、干板栗仁、板栗粉、蜂蜜栗子肉、糖水板栗丁等多系列产品,促进了板栗产业化经营和出口创汇。板栗产业已成为迁西、遵化、兴隆、宽城、青龙等燕山地区农业生产的主导产业,但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良种化程度低,尤其是缺乏适于加工的优良品种;二是标准化栽培技术体系不够完善;三是产后加工相对滞后,关键技术有待突破,缺乏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产品。
  (1)研究内容
  
  针对燕山板栗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关键技术问题,以实现品种化栽培和创优质品牌为目标,重点开展外向型燕山板栗产业化综合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
  
  --外向型高产优质板栗新品种选育。主要开展大粒优质、寡雄丰产、抗褐变适宜加工等新品种选育。
  
  --密植持续丰产栽培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主要开展新建密植园适宜品种、适宜树形、适宜栽植密度以及与新品种配套的控冠技术研究;同时,针对退耕还林形成的大量的密植郁闭低产园开展树形改造、间伐和产量恢复、持续高产技术研究。
  
  --燕山板栗有机栽培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主要从基地选择、品种选育、栽培管理技术等方面开展研究,形成系统化、标准化的有机栽培技术体系。
  
  --板栗贮藏保鲜和精深加工产品开发研究与示范。重点研究板栗的贮藏保鲜技术和深加工关键技术、功能食品关键技术(包括板栗功能因子的筛选、加工过程中功能成分的保留等一些基础性的研究工作),研究板栗品种的加工特性,研发板栗高档和功能食品等精深加工产品;研究板栗副产品(栗花、栗蓬、栗壳等)的综合利用技术。
  
  (2)示范基地建设
  
  通过科技开发,重点搞好四大示范基地建设。一是燕山板栗新品种示范基地:通过对新优品种的比较试验,确定最适宜的推广品种;二是密植丰产示范基地:为生产上提供持续高产的高水平生产示范样板,带动燕山板栗整体生产水平的提高;三是郁闭园改造示范基地:针对退耕还林营造的郁闭板栗园,通过技术改造,实现持续丰产;四是新产品加工示范基地:通过扶持大型龙头企业、不断开发新产品和深加工产品,提升板栗产业的加工水平,增强加工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和产业的经济效益。
  
  (3)发展目标
  
  到2012年,在燕山地区建立四大板栗科技示范基地1200公顷(1.8万亩);通过实施良种工程,使新建园良种覆盖率由目前的80%提高到90%;辐射带动和建成燕山板栗外向型基地15万公顷(225万亩),实现产量12万吨,产值18亿元。
  
  到2015年,该区建成四大板栗科技示范基地0.3万公顷(4.5万亩);新建园的良种率提高到95%;辐射带动和建成燕山板栗外向型基地18万公顷(270万亩),实现产量15万吨,产值22亿元。
  
  (4)实施地点
  
  示范基地主要选择在唐山的迁西县、遵化市,承德的兴隆县,秦皇岛的青龙自治县。
  
  2. 仁用杏产业
  
  仁用杏主要包括杏扁和山杏。燕山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杏扁产区,其中张家口市辖区内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一位。目前,该区域杏扁基地面积达11.33万公顷(170多万亩),常年产量1万吨,种植面积占全国的三分之一,总产量占全国的二分之一。张家口市杏扁生产基地覆盖了15个县(区)、120多个乡(镇)、1300多个村,近10万农户,形成了10个专业乡,305个专业村。燕山地区也是我国重要的山杏产地,2006年燕山地区的山杏面积为37.27万公顷(559万亩)、杏仁产量1.28万吨,分别占全省的97.96%和82.06%。仁用杏加工企业有蔚县东方杏扁开发公司、涿鹿县果仁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万全昌源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几十家。但发展中也存在产量低、易受冻灾、加工产品单一和附加值低等问题,提高杏扁和山杏产业化生产水平,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山区农民奔小康意义重大。
  
  (1)研究内容
  
  针对杏扁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关键技术问题,以防止冻害、提高产量、产品深加工为核心,重点开展仁用杏产业化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加工新产品开发:
  
  --高产抗冻杏扁和山杏新品种选育。主要通过芽变选种、实生选种和杂交育种等,选育能够抗冻或避晚霜的杏扁和山杏新品种。
  
  --防止杏扁和山杏冻花冻果技术开发与示范。主要开展增强树势、化学调控等方面的技术研究,提高杏扁和山杏抗冻花冻果的能力。
  
  --杏扁和山杏高产高效标准化生产技术开发与示范。主要围绕高产高效和标准化栽培技术开展研究,树立高产高效科技示范样板。
  
  --杏扁和山杏深加工技术开发与应用。主要开展深加工技术和新产品开发方面的研究,提高龙头企业对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
  
  (2)示范基地建设
  
  通过科技开发,重点抓好三大科技示范基地建设。一是防冻技术示范基地:通过从品种到管理技术配套防冻技术研究与示范,减少晚霜带来的严重危害;二是密植丰产示范基地:树立集约化密植丰产示范样板,带动整体生产水平的提高;三是新产品加工示范基地:通过不断开发新产品和深加工产品,提升仁用杏产业的加工增值水平,增强加工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
  (3)发展目标
  
  到2012年,建立杏扁和山杏三大科技示范基地0.2万公顷(3万亩),辐射带动杏扁种植面积达到20多万公顷(300多万亩),总产量将达到2.5万吨左右;加工龙头企业,年加工能力达到1.8万多吨,产品产量达到1.1万多吨;规划建设在全国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京西杏扁交易市场”,年加工销售和交易额达到4亿元。辐射带动山杏仁产量,由2006年的1.28万吨提高到2.5万吨,加工销售收入和市场交易额达到5亿元。
  
  2015年在技术上能有效解决冻花冻果问题,标准化栽培技术体系初步形成,杏扁和山杏总产量达到7万吨,加工企业销售收入和市场交易额达到12.2亿元。
  
  (4)实施地点
  
  杏扁以张家口的蔚县和涿鹿县为科技示范基地,山杏以秦皇岛的青龙自治县、承德的平泉县和隆化县、张家口的赤城县为科技示范基地,向整个产区进行示范辐射。
  
  3. 苹果产业
  
  河北省是我国苹果生产大省之一,总面积25万公顷(375万亩),居全国第三位;产量248万吨,居全国第四位。燕山山区是我省苹果适宜生产的集中区域,面积占全省45%,在我省苹果的三大产区(燕山产区占45%、太行山产区占29%、平原产区占26%)中位居第一。2006年结果面积7.8万公顷(117万亩),产量82万吨。在农业部公布的《苹果优势区域发展规划》(2003年1月29日)中,燕山的秦皇岛地区是河北省唯一被列入苹果优势生产带的区域,具有生产苹果的自然生态优势。燕山区域内拥有秦皇岛大湖新鲜果汁食品有限公司、富人公司和唐山蓝猫饮品集团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但产业发展中存在着单产较低,整体质量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贮藏加工能力不足,名优产品少,龙头企业少,产品附加值较低等问题。提升燕山地区苹果产业的总体水平,对于促进山区林业的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具有重要意义。
  
  (1)研究内容
  
  针对苹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关键技术问题,以生产精品苹果、培育知名品牌为核心,重点开展燕山精品苹果产业化开发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
  
  --精品苹果标准化生产技术开发研究与示范。主要针对当地主栽苹果品种,研究乔砧密植条件下适宜树体结构和配套的精品苹果管理技术;选择较抗寒苹果矮化砧木,进行基砧和矮化中间砧比较研究,确定适宜发展的矮化苹果砧木。
  
  --成龄苹果树体结构改造与优质配套技术开发。主要针对各地成龄苹果树树体结构和果品质量存在的问题,展开成龄苹果树体结构改造与优质综合配套技术开发研究,实现“树开心、枝拉平、无公害、质先行”的技术目标。
  
  --苹果中早熟新品种优选利用与配套综合技术开发。主要选择苹果中早熟品种进行对比研究,对各品种的生态适应性、果品质量、市场前景和经济效益进行全面分析,确定出适宜燕山发展的中早熟苹果品种。
  
  --苹果加工专用品种引进筛选与果汁新产品开发。加大引进筛选适于果汁加工专用新品种力度,为促进果汁加工业发展提供品种保证;进一步加强对果汁新产品的开发研究,扩大加工能力,提高加工质量,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
  
  (2)示范基地建设
  
  通过科技开发,建设好四大科技示范基地。一是精品苹果示范基地:通过推广十项关键技术,努力实现由“数量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二是苹果新品种示范基地:为实现品种结构的调整和更新换代,提供技术支撑;三是成龄苹果树体改造示范基地:以实现优质生产为目标,从整体上提升苹果果品的质量水平;四是产业化经营示范基地:通过培育、扶持贮藏保鲜和加工销售方面的龙头企业或公司,延长苹果产业链,提升苹果的产业化经营水平。
  
  (3)发展目标
  
  到2012年,在燕山地区建立四大苹果科技示范基地0.4万公顷(6万亩);完成树体改造5万公顷(75万亩);通过品种更新,改善品种结构,使中早熟品种占到15%左右;示范园区内一级果率总体达到80%,精品果率占到70%以上;新建苹果园矮化技术(矮砧密植、乔砧密植)普及率达到80%;在总产量102万吨的基础上提高50%左右,达到151万吨,新增产值5.6亿元。
  
  到2015年,辐射面积达到6万公顷(90万亩);中早熟品种占20%左右;辐射区内一级果率总体达到80%,精品果率占到70%以上;总产量达到165万吨,新增产值3.9亿元。
  
  (4)实施地点
  
  示范基地主要设在秦皇岛的青龙自治县、抚宁县,唐山的迁安市,承德的承德县,张家口的怀来县。
  
  4. 葡萄产业
  
  河北省是我国葡萄生产大省,葡萄种植面积、葡萄产量和葡萄酒产量均居全国第二位。燕山山区是河北省葡萄种植最适宜且较集中的区域,2006年葡萄的栽培面积为3.18万公顷(47.4万亩),占全省的54.38%;产量54.49万吨,占全省的62.03%;其中,主产地昌黎、怀来、卢龙酿酒葡萄面积0.78万公顷(11.7万亩),占全国的16.7%。拥有华夏葡萄酿酒有限公司、中国长城葡萄酿酒有限公司、香格里拉葡萄酒有限公司、朗格斯酒庄、中法庄园、地王酿酒有限公司、涿鹿益利葡萄酒有限公司等加工企业几十家。葡萄产业已经成为燕山地区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其中酿酒产业已经成为昌黎、怀来的立县产业。目前,燕山山区的葡萄产业还存在较多问题,其中葡萄品种结构不合理、优质标准化栽培管理技术相对落后,葡萄酒产品同质化问题表现较为突出。因此,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技术问题,是增强燕山葡萄产业竞争力,提高产业化水平的重要举措。
  (1)研究内容
  
  针对葡萄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关键技术问题,重点开展葡萄绿色优质标准化生产综合配套技术研究与新产品开发:
  
  --葡萄新品种选育与示范。主要开展大粒优质鲜食葡萄新品种选育与应用、酿酒葡萄新品种的引选与示范研究。
  
  --绿色和有机葡萄标准化生产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主要开展精品鲜食葡萄标准化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绿色酿酒葡萄优质原料基地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开展有机葡萄园地选择与评价、有机葡萄生产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
  
  --设施葡萄优质栽培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主要以提高质量为目标,针对鲜食葡萄促成和延后栽培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和示范,整体提升设施葡萄栽培的水平。
  
  --鲜食葡萄贮藏与保鲜技术开发。主要开展鲜食葡萄新型保鲜材料的开发和无公害保鲜方法的研究。
  
  --葡萄酒新工艺新产品的开发与示范。主要开展闪蒸工艺、超提工艺、冷浸工艺以及葡萄新品种(系)酿酒特性研究,进行自然甜型葡萄酒、半干型葡萄酒、起泡葡萄酒、保健葡萄酒、有机葡萄酒等新产品的研制;开展产地葡萄酒堡建设工艺设计等方面的技术研究,为发展家庭酒堡提供技术支撑。
  
  (2)示范基地建设
  
  通过科技开发,重点建设六大科技示范基地。一是鲜食葡萄新品种示范基地:通过新品种比较试验,优选出适宜当地推广的新品种,为更新换代提供技术支撑;二是精品鲜食葡萄玫瑰香生产示范基地:以优质为目标,实施标准化生产,开发形成知名品牌;三是酿酒葡萄新优品种(系)示范基地:针对目前主栽酿酒葡萄品种单一且存在混杂退化的问题,通过引种和选优,建立新优品种(系)示范基地,为酿酒葡萄产业品种多样化创造条件;四是酿酒葡萄绿色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通过示范推广酿酒葡萄绿色产品生产技术及有机产品生产技术,为酿造AA级绿色葡萄酒提供优质原料;五是葡萄酒新工艺新品种开发示范基地:依托大型酿酒企业和大专院校,研究开发新一代葡萄酒品种,为长远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六是葡萄酒文化旅游示范基地:建设与现有旅游资源相结合,以葡萄生态观光、酒堡酒窖参观、葡萄酒酿造体验、葡萄酒品尝体验等为特色的文化旅游示范基地。
  
  (3)发展目标
  
  到2012年,使燕山地区优质鲜食葡萄产量达到50万吨,葡萄加工企业达到80家,生产优质葡萄酒20万吨。其中,主产地昌黎县酿酒葡萄种植面积达到0.53万公顷(8万亩),常年产量达到10万吨;年葡萄加工能力达到15万吨,灌装能力达到15万吨,葡萄酒产量达到11万吨,出口量达到1万吨,实现产值18亿元,利税4.8亿元。主产地怀来县葡萄种植总面积达到1.1万公顷(16.5万亩),其中新发展0.3万公顷(4.5万亩);葡萄产量达到12万吨;葡萄酒加工企业达到15家以上,开发葡萄酒庄(酒堡)50家;品牌葡萄酒生产、销售能力达到5万吨以上。
  
  到2015年,优质鲜食葡萄产量达到60万吨,葡萄加工企业达到100家,生产优质葡萄酒30万吨;生产的鲜食葡萄、酿酒葡萄和葡萄酒达到国家绿色或有机食品标准。
  
  (4)实施地点
  
  示范基地主要设在秦皇岛的昌黎县和张家口的怀来县。秦皇岛包括昌黎县葡萄沟、中粮华夏长城葡萄酿酒有限公司和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朗格斯酒庄和有机酿酒葡萄园、卢龙县香格里拉葡萄酒有限公司和酿酒葡萄生产基地等。张家口包括怀来县龙眼葡萄生产基地、中粮沙城长城葡萄酿酒有限公司和绿色食品生产基地、中法庄园和酿酒葡萄基地、宣化县白牛奶葡萄生产基地、涿鹿县益利葡萄酒有限公司、红地球葡萄生产基地等。
  
  5. 山楂产业
  
  据2006年统计,燕山地区山楂栽培面积为2.2万公顷(33万亩)、产量为17.49万吨,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省的89.93%和91.22%。其中,兴隆县山楂栽培面积为0.57万公顷(8.55万亩)、产量12.53万吨,分别占全省的23.31%和65.33%,产值达1.8亿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36%,在种植面积、株数和产量方面均居全国县级首位,被誉为“全国红果第一县”。目前,该产业已建成了河北怡达集团、承德红源果业有限公司、承德御室金丹有限公司、遵化广野格瑞兰山楂生物食品有限公司等加工龙头企业。当前,制约山楂产业发展的因素,主要是优质早熟的鲜食品种缺乏,加工产品的质量和效益不高,产业化程度较低,新产品开发特别是保健的深加工产品开发薄弱等。发展好山楂产业,进一步提高产业化程度,对于增加农民收入和改善山区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研究内容
  
  针对山楂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关键技术问题,以品种选育、标准化栽培和精深加工为主线,以促进山楂产业的升级换代为目标,重点开展山楂绿色优质标准化生产综合配套技术与深加工新产品开发研究与示范:
  
  --山楂新品种选育与示范。主要通过引种、杂交育种等开展早熟优质鲜食山楂品种的选育。
  
  --山楂高产优质无公害标准化和有机果品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主要开展整形修剪等栽培技术、主要害虫的安全高效防治技术,特别是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技术、农药残留和环境污染物监测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与示范。
  
  --山楂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主要开展山楂功能活性物质(如黄酮等)提取分离和成分鉴定,高附加值新产品和功能食品的研制与开发,以及叶、果、花、核综合开发利用等方面的研究与示范。
  
  (2)示范基地建设
  
  通过科技开发,重点建设好三大示范基地。一是山楂新品种选育示范基地:根据市场需要,通过新品种比较试验,选出适合燕山区域生产的鲜食和加工品种,为进一步提升产业水平提供技术支撑;二是高产优质无公害标准化和有机果品生产技术示范基地:通过树立高产优质的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示范样板,带动整个山楂产业栽培管理水平的提高;三是精深加工产品开发示范基地:以大型山楂加工龙头企业为基地,开发具有保健功能的精深加工产品,增加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能力,增强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
  
  (3)发展目标
  
  到2012年,建成山楂科技示范基地200公顷(3000亩),新发展山楂0.2万公顷(3万亩),使燕山地区山楂的栽培面积由目前的2.2万公顷(33万亩)增加到2.4万公顷(36万亩),产量由2006年的17.49万吨增加到27.50万吨;开发3~5项高附加值新产品,打造出2~5个知名品牌,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
  
  到2015年,燕山地区主要山楂生产基地(承德的兴隆县、隆化县和唐山的遵化市等)全部达到无公害山楂果品标准;不同成熟期的加工、鲜食品种比例合理;使燕山地区山楂产业规模和效益居国内首位,在国内外享有良好的信誉和稳定的市场份额。
  
  (4)实施地点
  
  示范基地主要选择在承德的兴隆县、隆化县和唐山的遵化市。
  
  6. 特色杂果产业
  
  燕山独特的自然和气候形成了许多名优特色杂果,如山海关和北戴河的甜樱桃,遵化、迁安和青龙的安梨,京东一带的京白梨,阳原的供佛杏、蔚县的木瓜杏、遵化的香白杏,怀来的八棱海棠等等。本次规划中所说的特色杂果主要是指安梨、京白梨、甜樱桃等燕山地区特有的或具有区域优势的特色果品。其中安梨、京白梨主要分布在燕山东段的冀东地区,安梨栽培面积近1万公顷(15万亩),年产量近3万吨,年产值达3600万元;甜樱桃主要分布在秦皇岛市范围内,秦皇岛是我国甜樱桃的三大适生地区之一,面积0.173万公顷(2.6万亩),产量8790吨,在国内市场上享有盛誉。这些果品虽然面积不大,但特色和优势明显,发展很快,正在成为当地具有发展潜力的优势产业。制约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问题是:安梨、京白梨产业--成龄树缺乏标准化管理技术,果品质量较差;安梨品种类型虽较多,但缺乏优良的鲜食品种与加工品种;京白梨品种严重退化,急需进行品种优选;安梨加工技术与京白梨贮藏保鲜技术滞后,缺乏大型龙头企业的带动。甜樱桃产业--品种老化,缺少丰产性强、品质优良的早、中、晚熟合理搭配的系列化品种;栽培管理技术相对落后,成龄树良种化程度和产量低,露地和设施栽培的幼树进入结果期普遍较晚。
  
  (1)研究内容
  
  针对特色杂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关键技术问题,以实现品种化栽培和创优质品牌为目标,重点开展燕山特色杂果无公害标准化生产与贮藏加工技术开发:
  
  --燕山小杂果资源调查与评价。通过对燕山各种特色小杂果资源进行调查与评价,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甜樱桃无公害优质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一是开展甜樱桃新品种的引进与示范,主要筛选出果大、色艳、耐贮运的早中晚熟优良品种;二是开展甜樱桃密植丰产栽培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三是开展适龄不结果或低产果园改造技术的研究与示范;四是开展甜樱桃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五是开展甜樱桃贮藏保鲜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
  
  --安梨产业化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一是开展加工和鲜食型优良品种筛选;二是开展大树丰产、稳产、优质技术改造研究与示范;三是开展优质安梨丰产优质标准化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四是开展安梨深加工技术研究与应用,研究新的加工工艺,开发新的加工产品。
  --京白梨品种选优与优质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主要以个大、肉细、汁多、味甜为主要目标(同时兼顾耐贮性与抗病性),开展芽变选种,选育出新一代京白梨新品种,并开展优质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努力把燕山京白梨打造和培育成知名品牌。
  
  (2)示范基地建设
  
  通过科技开发,重点建设五大科技示范基地。一是甜樱桃新品种示范基地:树立科技先导型新品种生产示范样板,使之成为推广高产优质新品种的辐射源;二是甜樱桃优质高产示范基地:通过优质高产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示范,带动整个产业生产水平的提高;三是加工专用型安梨新品种示范基地:通过加工品种选优和示范基地建设,促进安梨加工业的发展;四是安梨加工新产品开发示范基地:以安梨加工龙头企业为基地,不断开发新产品,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五是京白梨新优品系示范基地:通过对京白梨品种选优和比较试验,建立优系示范基地,培育优质精品。
  
  (3)发展目标
  
  甜樱桃产业:建成甜樱桃科技示范基地200公顷(3000亩),筛选出适宜燕山区域栽培的樱桃新品种3~5个;高标准新建园实现3年结果,5~6年生亩产500公斤以上;6~8年生适龄不结果大树通过2~3年的技术改造亩产达1000公斤以上;同时带动3~5个高标准生态观光采摘园建设。到2012年,甜樱桃种植面积达到0.213万公顷(3.2万亩),实现产值1.3亿元,与2007年相比面积增长23.1%,产值增加47.9%。到2015年总面积达0.267万公顷(4万亩),实现产值2.24亿元。
  
  安梨产业:建成安梨科技示范基地200公顷(3000亩),筛选出适宜加工的安梨新品系3~5个,开发加工新产品3个以上,安梨年加工能力达到3万吨以上。到2012年,安梨种植面积达到1.2万公顷(18万亩),实现产值0.644亿元,与2007年相比面积增长20%,产值增加78.8%。到2015年,总面积达1.33万公顷(20万亩),实现产值1.02亿元。
  
  (4)实施地点
  
  甜樱桃以秦皇岛的山海关区、海港区为科技示范基地,安梨以唐山的迁安市为科技示范基地,京白梨以秦皇岛的昌黎县为科技示范基地,向燕山其他适宜产区辐射推广。
  
  7. 甘薯马铃薯产业
  
  河北省是全国甘薯、马铃薯(简称“两薯”)的重要产区。燕山地区马铃薯和甘薯种植总面积约17.33万公顷(260万亩),占全省的54.4%;产量59万吨,占全省的52.68%。初步形成了一批促进带动产业发展的加工企业,如围场自治县“双九”淀粉有限公司和民峰食品有限公司、昌黎的顶大公司、卢龙的光友薯业、迁安的金牛淀粉公司等。
  
  燕山山区常年种植马铃薯近13.6万公顷(200多万亩),占全省面积的88.8%。其中围场自治县是全国马铃薯生产大县,占燕山种植面积的22.4%,该县马铃薯产业初步形成了科研、生产、加工、贮藏、销售相衔接的产业化经营格局。但发展中也存在着品种混杂及专用型品种匮乏、产量较低、病虫害严重、名优品牌少、市场竞争力不强、产品深加工能力低下、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等问题。
  
  燕山甘薯主要集中在秦皇岛和唐山两市,种植面积约4万公顷(60多万亩),占燕山山区的66%。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缺乏专用型甘薯品种;二是标准化栽培技术体系不够完善及病虫害严重;三是产后加工相对滞后,关键技术有待突破,缺乏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产品等。
  
  (1)研究内容
  
  针对甘薯、马铃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关键技术问题,以培育筛选专用型品种和开发名优品牌为核心,重点开展专用型薯产业品种选育与标准化生产加工技术研究与示范:
  
  ①马铃薯
  
  --专用型马铃薯品种开发与示范。开展高淀粉型、油炸型等适于加工的不同类型专用型品种的选育与示范。
  
  --专用型马铃薯品种丰产栽培配套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主要包括各专用型品种配套栽培措施、专用型品种肥水规律及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与示范。
  
  --脱毒马铃薯繁育新技术示范与推广。应用脱毒组织培养新技术,快速繁殖马铃薯新品种,加快微型种薯繁殖速度,实现马铃薯脱毒种薯工厂化周年生产和市场供应。
  
  --马铃薯精深加工新产品开发与示范。主要开展功能性食品、快餐食品、全粉及变性淀粉技术开发与示范。
  
  ②甘薯
  
  --专用型甘薯新品种选育与示范。选育高产、抗逆、高淀粉的燃料乙醇型、蔬菜专用型、提取色素型等专用品种,同时建立专用甘薯高产示范基地。
  
  --专用型甘薯无公害高产栽培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主要开展专用型甘薯生产技术标准、土壤培肥与提高肥料利用率、专用甘薯品种的主要有害生物预测与控制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与示范。
  --甘薯产品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主要研究甘薯高纤维食品、甘薯方便粉丝、甘薯饮料以及利用甘薯渣生产一次性可降解环保餐具等关键技术。
  
  (2)示范基地建设
  
  通过燕山“两薯”产业的科技开发,分别建设甘薯和马铃薯两个研发中心和三大科技示范基地。三大科技示范基地:一是“两薯”专用型品种及规模配套种植技术示范基地。通过各项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为实现“两薯”品种结构调整和更新换代,专用型品种配套技术等推广应用,提供示范样板;二是病虫害综防示范基地。通过对“两薯”主要病虫害防治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为“两薯”的无公害化生产提供保障;三是“两薯”产业化示范基地。通过培育、扶持加工龙头企业,开发新产品,培育品牌产品,延长产业链,提高薯产品附加值。
  
  (3)发展目标
  
  到2012年,分别建成两个研发中心、三大科技示范基地。甘薯生产面积发展到6.67万公顷(100万亩),专用型甘薯面积占甘薯总面积的30%以上;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带动农民纯增收入额1.5亿元。马铃薯生产面积发展到20万公顷(300万亩),产量达到450万吨,专用型马铃薯面积占到马铃薯总面积的30%以上;实现销售收入18.3亿元,带动农民纯增收入额2亿元。在主产区建设2~3家大型薯制品交易市场,拥有3~5个省(部)优加工产品,培育5个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使薯制品粗、精加工能力达到40万吨以上。
  
  到2015年,“两薯”专用型加工品种占总面积的50%以上,实现销售收入32.9亿元,加工产品要有2~3个达到国家知名品牌。
  
  (4)实施地点
  
  马铃薯产业的示范基地选择在承德的围场自治县、张家口的怀安县;甘薯的示范基地选择在秦皇岛的卢龙县、唐山的迁安市。
  
  8. 道地药材产业
  
  燕山山区拥有药材650余种,可开发利用的有300多种,野生药材蕴藏总量占全省的40%以上。2006年共建有中药材生产基地1.07万公顷(16万亩,其中种植12万亩,野生4万亩),年销售中药材6.4万吨。区域内拥有承德颈复康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承德药业集团六合制药厂、承德九龙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承德天原药业有限公司、承德御室金丹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承德市兽药厂、河北唐山宏基伟业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河北唐山天恩药业有限公司、河北浩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秦皇岛)等龙头企业十几家,年创产值4.4亿元。目前,燕山山区道地药材主要存在种源退化严重,优良品种资源逐步退化和减少,野生资源趋于枯竭等问题;中药产品处于低水平重复状态,新产品研发能力薄弱;中药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化水平低。
  
  (1)研究内容
  
  针对燕山地区道地药材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关键技术问题,重点开展道地药材栽采标准化生产技术研究与加工技术开发:
  
  --中草药仿野生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研究中草药野生条件下的生物学特性及仿野生栽培后药物有效成分的变化。
  
  --优质中药材规范化生产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主要开展选育优质中药材品种,建立中药材规范化生产栽培体系,研究中药材质量标准和濒危野生中药材人工栽培技术及建设中药材GAP基地和燕山山区药用植物园。
  
  --中成药现代化加工技术研究。主要开展中药剂型现代化研究、中药制剂质量控制技术及方法研究、中药生产技术及工艺工程化研究及中成药优良品种国际化研究。
  
  --中兽药现代化技术集成创新与产业化示范。主要开展畜禽用中药免疫调节剂及中药饲料添加剂的研制与应用,防治畜禽重大疾病的中兽药新方剂和新剂型的研究及产业化示范,现代中兽药质量标准化研究与检测新技术应用等。
  
  (2)示范基地建设
  
  一是规范化生产技术体系示范基地。实现中药材生产的规范化、规模化,保证中成药的原料需求和质量;二是中成药现代化加工示范基地。开发出科技含量高、为发达国家所接受的优良中成药品种,培育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中药产业集团;三是中兽药现代化技术集成创新与产业化示范基地。开发中兽药新剂型,筛选畜禽用中药免疫调节剂和中药饲料添加剂,提高中兽药生产企业和养殖业的经济效益,提高畜禽产品的质量。
  
  (3)发展目标
  
  到2012年,建成10个河北省无公害绿色中药材生产基地,实现中药材规范化种植面积2万公顷(30万亩),研制出5~10个具有国内竞争力的现代中药产品,筛选或研制开发20个针对畜禽主要疾病的高效中药方剂。形成年产值2亿元以上的中(兽)药制药企业1个,1亿元以上的中(兽)药制药企业5个;燕山山区实现中(兽)药产业年销售收入8.8亿元。
  到2015年,完成10~15个燕山山区大宗、道地中药材新品种选育试验及仿野生规范化种植技术研究,选育5~10个优质高产中药材新品种(系),建成无公害绿色中药材生产基地50万亩;开发出15个科技含量高的优良中成药新产品;开发10个中兽药新剂型,筛选10个畜禽用中药免疫调节剂、30个中药饲料添加剂和30个新的高效中兽药方剂。燕山山区实现中(兽)药产业年销售收入26.4亿元,使之成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
  
  (4)实施地点
  
  示范基地主要选择在承德的宽城自治县、隆化县,秦皇岛的青龙自治县,唐山的玉田县。
  
  9. 食用菌产业
  
  食用菌是继植物性、动物性食品之后的第三类食品--菌物性食品,被世界公认为“健康食品”。中国食用菌年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70%,食用菌的栽培种类也位居世界首位,食用菌业已成为中国农业中的一个重要产业。河北省燕山山区具有发展食用菌特色产业的生物资源和自然条件,食用菌产量占河北省食用菌总产量72.8万吨的1/4,重点产区在承德的平泉县和唐山的遵化市。区域内形成了承德森源绿色食品有限公司、遵化长城科贸有限公司、遵化平安食品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但从总体来看,发展中还存在着珍贵野生资源家底不清且利用水平低,缺乏适用于本地的代料栽培培养基原料,产品精深加工水平不高,菌糠利用率低等问题,影响着食用菌产业的健康发展。
  
  (1)研究内容
  
  针对食用菌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关键技术问题,以资源开发、生产技术、菌糠利用为主要内容,以形成菌种生产、商品菇种植、产品包装和加工、菌糠高效利用等一条龙的产业化生产为目标,重点开展燕山食用菌产业化开发与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燕山野生食用菌及培养基原料资源调查与评价。主要进行燕山大型真菌资源、植物性培养基原料资源的调查、评价与利用研究。
  
  --主要食用菌优种选育利用和标准化生产技术开发。主要包括食用菌新品选育和引进利用、食用菌绿色标准化生产技术、高产优质栽培原料开发利用技术。
  
  --珍稀野生食用菌仿野生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主要针对燕山地区珍稀野生食用菌驯化栽培难度比较大、山地资源丰富的特点,开展仿野生栽培技术研究,努力实现既保证野生食用菌原有的优异品质,又能实现规模化生产的目的。
  
  --食用菌深加工技术和新产品开发。一是开发市场前景好的菌类风味食品、保健品、旅游食品、膨化食品;二是开展从滑子菇、黄花松茸粘液中提取多糖和DNA技术研究,开发新产品,增加附加值。
  
  --食用菌菌糠综合利用研究与示范。主要开展利用菌糠生产肥料、饲料、活性炭研究,从菌糠中提取真菌多糖等方面的研究。
  
  (2)示范基地建设
  
  根据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资源状况等条件,主要在燕山山区发展三大食用菌科技示范基地,即以张家口为代表的粪草生食用菌示范基地;以承德为代表的木生食用菌示范基地;以唐山秦皇岛为代表的代料生产食用菌示范基地。
  
  (3)发展目标
  
  到2012年,示范基地全部实现标准化生产,培育6个以上科技型龙头企业,通过开发新产品和发展产业化经营,培育名优品牌,带动食用菌产业的发展。食用菌年产量达24 万吨,产值15.7亿元。
  
  到2015年,辐射到燕山地区适宜发展食用菌产业的各市、县(区),年产量达36万吨,创产值20.4亿元,其中示范区8.4亿元,辐射区12亿元。
  
  (4)实施地点
  
  食用菌生产示范基地:示范基地主要选择在承德的平泉县、唐山的遵化市和迁西县、张家口的崇礼县和万全县,逐步辐射带动周边县(市)发展。野生食用菌研究示范基地:在燕山地区进行资源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野生食用菌驯化及原生境栽培试验基地。
  
  10. 毛皮动物产业
  
  2007年,河北省毛皮动物(貂、狐、貉及獭兔)的饲养量已突破4000多万只,成为全国养殖、销售第一大省。燕山地区的毛皮动物饲养主要集中在秦皇岛、唐山、张家口等地区,其代表性养殖规模县主要有昌黎、抚宁、北戴河、阳原、肃宁等县。其中昌黎县2007年狐、貉、貂饲养量达1000多万只,占全省毛皮动物养殖量的1/4。总体来看,燕山地区毛皮产业发展中还存在着饲养管理粗放、品种退化、近亲繁殖严重、种兽繁殖力低、皮张质量差、缺乏健全的疫病防控体系和区域内产业链条不紧密等问题。毛皮动物产品加工仅阳原县拥有獭兔加工企业北元、华益、永盛硝染公司等,规模普遍小,工艺水平落后,产品档次低,出口创汇能力和带动能力弱。
  (1)研究内容
  
  针对燕山地区毛皮动物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关键技术问题,重点开展毛皮动物饲养加工与疾病防控体系研究与示范:
  
  --毛皮动物养殖品种的培育。引进国内外优良品种,开展优良品种的驯化、复壮和品系选育,培育适合燕山山区的毛皮动物品种和配套杂交系。
  
  --毛皮动物繁殖技术研究与应用。主要包括毛皮动物人工授精技术、冷冻精液技术、胚胎玻璃化冷冻技术等。
  
  --毛皮动物饲养标准的制定与饲粮开发。依据当地饲料资源和营养特性,制定相应的饲养标准,研制系列饲料配方。
  
  --毛皮动物疫病防控技术体系研究与应用。主要包括毛皮动物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建立和健全高效的毛皮动物疫病防控技术体系。
  
  --毛皮动物产品加工技术研究与应用。主要开展毛皮染色技术、鞣制技术和皮毛清洁加工生产技术及新产品开发等方面的研究;加强毛皮动物加工副产品的综合利用研究。
  
  (2)示范基地建设
  
  针对燕山山区毛皮动物产业发展现状,重点建设好三大科技示范基地。一是毛皮动物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通过优良品种引进、驯化、选育和推广,实现品种良种化,提高毛皮动物皮张的张幅和质量;二是毛皮动物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包括开展饲料资源营养特性、饲养标准制定、系列饲料配方研制、毛皮动物饲养管理、疫病防治体系建设等方面的研究与示范,为满足毛皮动物营养需要和健康成长提供示范样板;三是毛皮加工产业基地建设:重点培育壮大加工龙头企业,改进技术工艺,提高毛皮加工质量,提升毛皮动物产品的附加值。
  
  (3)发展目标
  
  到2012年,使毛皮动物良种覆盖率达80%以上;建立8~10个规范、标准的毛皮动物人工授精技术推广站,人工授精受胎率达到80%以上;规范饲养管理,健全卫生防疫体系,使毛皮动物产品合格率达90%以上,提高产品优质率,力争在国际毛皮制品市场上有所突破。打造我省北方集品种选育、养殖、加工、贸易为一体的毛皮产业示范区。全区獭兔饲养量达4000万只,年出栏量达到3000万只;水貂、狐、貉饲养量达到6000万只,年出栏量达到5000万只。毛皮动物产业年总产值达到60亿元,农民增收18亿元。
  
  到2015年,农民受培训的比例达80%,科技入户率达90%。建设180个毛皮动物重点乡(镇),10万个专业养殖大户,基本实现无公害生产。全区獭兔饲养量达5000万只,年出栏量达到4000万只;水貂、狐、貉饲养量达到7000万只,年出栏量达到6000万只。毛皮加工优质率达95%以上,毛皮动物产业年总产值达到70亿元,农民增收20亿元。
  
  (4)实施地点
  
  养殖示范基地主要选择在秦皇岛的昌黎县和青龙自治县、张家口的阳原县。同时,以张家口的阳原县、秦皇岛的昌黎县为中心,建立毛皮动物良种繁育中心;以河北科技师范学院为中心,建立毛皮动物饲料配方研制和毛皮动物饲养管理、疫病防治研究基地;以阳原县为中心建立加工基地。
  
  (二)传统特色产业
  
  燕山山区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形成了一批历史悠久的传统产业,这些产业不仅对当地气候、自然条件有较强适应能力,而且农民有着丰富的种养经验,有些产业甚至是当地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然而,这些产业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诸如品种和管理方式落后、产品初加工比例大、技术含量不高等问题,迫切要求利用现代科技,加大品种更新换代的力度,改变传统的种养方式,利用现代加工技术,开发系列产品,提升产业附加值,实现产业的优化升级。
  
  11. 肉牛奶牛产业
  
  河北省是我国肉牛生产大省之一,2007年牛肉年产量57.7万吨,常年居全国第二位。燕山山区牛肉年产量16.3万吨,占全省28.2%,在我省肉牛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燕山区域内形成了承德挑战食品有限公司、平泉县瑞达肉牛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但肉牛生产中还存在着优良专用品种缺乏、良种化程度低,生产周期长,出栏率和繁殖成活率低,肉质差等问题。提高燕山山区肉牛产业的总体生产水平,对于提升畜牧业发展水平和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2007年,河北省牛奶年产量489.4万吨,居全国第三位。燕山山区年产鲜奶197.3万吨,占全省的40%左右,是我省牛奶的重要产区。燕山区域内奶业龙头企业有蒙牛乳业(唐山)有限责任公司、乐百氏(丰润)食品饮料有限公司、涿鹿新澳牧业有限公司、秦皇岛巨牛乳业有限公司、北京三元迁安奶制品加工厂等,但整个产业发展中存在着良种化程度差,单产较低,饲养方式落后,原奶质量参差不齐,牛群发病率高,产业化程度亟待提高等问题。依靠科技提高燕山地区奶牛产业的总体生产水平,对于优化当地种养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1)研究内容
  
  针对制约肉牛、奶牛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以提高肉牛、奶牛生产水平为核心,主要开展肉牛、奶牛良种繁育和标准化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肉牛奶牛良种繁育体系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重点开展肉牛、奶牛群体遗传改良关键技术研究,包括实施奶牛DHI测定、公牛后裔测定等技术手段,以及肉牛、奶牛遗传改良新技术研究,加快性控精液冷配和胚胎移植技术的应用。
  
  --肉牛、奶牛规范化饲养模式研究与开发。开展肉牛、奶牛养殖标准化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改造传统落后的饲养方式,建立标准化的生产技术规程,降低饲养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确保食品安全,提升肉牛、奶牛养殖的综合技术水平。
  
  --肉牛、奶牛疾病综合防治技术研究与示范。依据肉牛、奶牛重大疾病检疫技术标准,制定适用于该地区的肉牛、奶牛养殖场的主要疾病检测和防控技术体系;开发防治肉牛和奶牛常见病、多发病的高效安全药剂;加强奶牛常见的隐性乳房类、隐性子宫内膜炎、布鲁氏菌病、结核、蹄病等疫病快速诊断技术的研究。
  
  --牛场粪污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再利用技术开发。针对牛场粪便污染环境问题,开展肉牛、奶牛养殖资源循环利用配套技术研究,开发高效生物肥料,促进无公害农业的发展和绿色安全奶源基地建设。
  
  --优质牛肉生产及加工配套技术研究与开发。主要通过改良肉牛品种,改善日粮结构,提供更为合理的饲养环境,引入先进的屠宰设备,对胴体进行分割加工,提高肉品档次和产品附加值。
  
  --肉牛、奶牛饲料产品开发与应用。利用本区农作物和较为成熟的粗饲料加工技术,通过多种形式的处理加工提供更为广泛的饲料来源;改善种植业结构,开展青贮用高效微生物制剂开发研究,增强饲料供给的科学性、适口性、经济性和安全性,提高产品质量。
  
  (2)示范基地建设
  
  通过科技开发,建设好三大科技示范基地。一是良种繁育示范基地:为实现品种结构的调整和更新换代,提供技术支撑;二是规范化饲养示范基地:加强草畜体系建设,制定集约化肉牛、奶牛养殖技术规范,完善疾病检测和防控技术体系,转变饲养管理模式,提升生产水平;三是产业化经营示范基地:通过培育、扶持肉品和奶品加工销售的龙头企业,延长牛肉和鲜奶加工产业链,提升养牛业的产业化经营水平。
  
  (3)发展目标
  
  到2012年,在燕山山区建立标准化肉牛、奶牛养殖园区40个,种植饲料作物0.67万公顷(10万亩),扶植500个专业养殖大户,标准化生产率达到70%,肉牛日增重达到1公斤、奶牛年平均单产提高到5200公斤以上。整个产业产值达到90亿元以上。
  
  到2015年,建立标准化肉牛、奶牛养殖园区60个,种植饲料作物1万公顷(15万亩),扶植800个专业养殖大户,标准化生产率达到85%,肉牛日增重达到1.2公斤、奶牛年平均单产提高到5500公斤以上;主要疾病发病率降低到8%以内、死亡率降低到3%以内;核心示范场通过国家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使牛肉制品在全省的市场份额保持在40%以上,使乳制品在全省的市场份额保持在50%以上;整个产业产值达到108亿元以上。
  
  (4)实施地点
  
  肉牛示范基地设在承德的丰宁自治县和隆化县、唐山的玉田县和遵化市、廊坊的三河市;奶牛示范基地设在唐山的丰润区和滦县、承德的丰宁自治县、张家口的怀来县。
  
  12. 肉鸡蛋鸡产业
  
  河北省是全国第一养鸡大省,2007年河北省肉鸡总产量70.3万吨,占全国的近10%。其中,燕山山区鸡肉产量占全省的23.4%,产品市场主要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或出口东南亚各国和俄罗斯。肉鸡生产规模不等,养殖多的达到数万只,少的也有数千只。区域内龙头企业有秦皇岛正大有限公司、承德三融畜牧发展有限公司、承德大发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河北省美客多食品集团(遵化)等。
  
  2007年,河北省鸡蛋年总产量近396.4万吨,居全国第一位。其中,燕山山区养鸡数量占全省的14.7%,产品市场主要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规模化蛋鸡场多的达到10万只,少的只有数千只。此外,生态养鸡也有一定的基础和规模。区域内拥有遵化长城科贸、龙顺柴鸡养殖合作社等龙头企业。
  
  目前,燕山山区养鸡业普遍存在品种退化,饲养技术落后,生产效率低,产品品牌意识差,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总体养殖规模效益不高等问题。迅速提升燕山地区肉鸡和蛋鸡生产水平,尤其是大力推进规模化生态养殖,对于发展绿色食品、提升传统产业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引领意义。
  (1)研究内容
  
  针对肉鸡、蛋鸡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重点开展肉鸡、蛋鸡绿色产品生产技术体系和加工技术研究与示范:
  
  --鸡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开发与示范。研究制定出不同养殖模式下,肉鸡和蛋鸡生产前、中、后期三个饲养段标准化生产程序,达到生产过程标准化、技术服务标准化、产品质量标准化。
  
  --鸡安全生产防疫技术体系开发与示范。针对目前防疫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和用药不规范,制定出不同养殖模式免疫防疫程序和药物治疗技术规程。
  
  --禽产品安全检验技术体系开发与示范。建立疾病诊断中心和产品质量检验中心,研究形成相应的技术体系,保证禽肉、禽蛋产品的安全、可靠、无污染。
  
  --高效饲料标准化生产技术开发。以饲料安全、无污染为主要指标,从饲料原料生产入手,研究阻断饲料采购、运输、贮藏、加工的再污染技术体系,达到饲料安全生产的标准化。
  
  (2)示范基地建设
  
  通过科技开发,建设好四个科技示范基地。一是良种繁育示范基地:以父母代种鸡场为龙头,实现品种结构的调整和更新换代,为品种优良化提供技术支撑;二是规范化饲养示范基地:加强标准化饲养体系建设,制定集约化饲养条件下肉鸡、蛋鸡养殖技术规范;三是疾病检测和防控技术示范基地:保证禽肉和禽蛋产品的安全、可靠、无污染生产;四是产业化经营示范基地:通过培育和扶持禽肉、禽蛋加工销售的龙头企业,延伸肉鸡、蛋鸡产业链,提高养鸡业的产业化经营水平。
  
  (3)发展目标
  
  到2012年,使燕山地区3万只以上的肉鸡养殖户达到100户

河北省科学技术厅关于印发《河北省燕山山区农村特色产业科技发展规划(2008-2012-2015)》的通知


  各有关设区市科技局、扩权县科技局,省直各有关单位:
  
  为了贯彻落实省委七届四次全会精神,科学组织实施“两山科技工程”,加快燕山特色产业集群建设,省科技厅组织有关部门编制了《河北省燕山山区农村特色产业科技发展规划(2008-2012-2015)》(以下简称《规划》),并通过了专家论证。此规划将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内我省燕山山区经济技术开发工作的重要指导依据。
  
  现将《规划》印发给你们,请你们结合本地区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组织制定实施方案,认真组织实施。在实施《规划》的过程中,注意及时总结各地的经验和创新性做法,确保《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附件:《河北省燕山山区农村特色产业科技发展规划》
  
  
二OO八年十一月八日

  
  附件:
  
  
《河北省燕山山区农村特色产业科技发展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重要意义
  
  环渤海经济圈是继珠三角和长三角之后,又一新的经济增长极。国家“十一五”规划明确把发展环渤海经济作为推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这为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河北省委七届四次全会通过的《中共河北省委关于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意见》,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作出了重要部署。燕山横亘在京、津、冀的北部,是我省重要的农业生产区域,是首都的绿色屏障和水源地,也是环首都生态建设的重点地区,在环渤海经济圈中占有重要位置,是河北省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强省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国家在该地区实施了一系列的治沙工程、水资源工程和退耕还林还草等措施,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但由于受当地自然条件和区位特点的限制,燕山山区经济社会发展还相对滞后,在全省39个国家级贫困县中,燕山地区就占有13个,仍然是环京津贫困带的主要区域。
  
  加快燕山山区经济社会发展,是新时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的重要举措,是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和服务京津的客观需要。根据全省科技工作会议提出的实施“两山科技工程”的山区科技开发战略,科学制定燕山山区特色产业科技发展规划,实施燕山特色产业科技开发,全面提升燕山山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
  
  (二)区域特点
  
  燕山山脉位于39°45′~41°N,115°40′~119°50′E,呈东西走向,与太行山相接形成“弧状山脉”,横亘在京、津、冀的北部,东西长约330公里,南北宽约120公里,毗邻渤海,环抱华北平原。该区域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年平均日照在2600~2800小时,年总辐射在130千卡/平方厘米左右;区域内积温变化较大,大约在2200~4000℃;无霜期约在100~180天;年平均降水量在607.5毫米,西北部地区在500毫米以下。总起来讲,燕山地区年日照和总辐射多于我省中南部而少于坝上高原;热量资源较我省中南部地区少,但比坝上高原多;降水资源分布不均,东南部多,西部少;风能资源比较优越,农业气象灾害繁多。
  
  燕山河北辖区内包括承德、唐山、张家口、秦皇岛和廊坊5市36个县(市、区),占全省172个县(市、区)的20.9%,占河北省山区县(区、市)的55.4%;总面积7.97万平方公里,占河北省国土总面积的42.4%,占河北省山区总面积的68.1%;总人口1385万人,占河北省总人口的20.1%,占河北省山区人口的56.8%。综合来看,该区域具有如下特点:
  
  一是环抱京津,生态和战略位置十分重要。燕山与京津两地山水相依,生态环境息息相关,是京津的重要生态屏障。燕山环绕京津的地理特点,决定了其保障首都生态安全、战备安全和水资源安全的战略地位,区域位置十分重要。
  
  二是资源丰富,产业发展和开发潜力巨大。该区资源丰富,不但有重要的矿产资源,还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和独特的旅游资源。经过多年的开发与建设,在燕山山区已初步形成了一批特色产业,但科技含量还不够高、产业链条比较短,大量独特的资源优势还没有很好地转化成经济优势,科技开发的潜力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