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深入贯彻全省农业和粮食生产工作会议精神,根据全省粮食高产创建年活动要求,结合运城实际,实施“双创”增粮工程,即:粮食创高产,亩产吨粮以上;粮食创高效,亩产值2000元以上。具体方案如下: 一、背景和意义 运城市是全省的粮食主产区,历史上号称山西的粮仓,小麦面积曾占到全省的50%,商品粮曾占到全省的70%。但近年来,由于种粮比较效益低,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粮食面积下滑,已经成为缺粮地区。随着耕地总量减少和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只有依靠科技提高单产、增加总产,才能保证粮食安全。实施“双创”增粮工程,就是要集约运用优质品种和粮食增产技术,挖掘粮田增产潜力,提高粮食单产和种粮效益,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保证粮食总产稳定增长。 二、总体思路与目标 (一)总体思路 自2009年起在水地建设“双创”工程示范田,突出小麦、玉米两茬平作,集约运用粮食增产技术,实现亩产粮食1吨以上、亩收入2000元的“双创”目标。为了确保工程顺利实施,市政府决定在全市开展“双创”增粮竞赛活动,营造气氛,树立样板,塑造典型,推进工作,逐年扩大“双创”工程田面积,提高粮食种植效益和总产水平。 (二)总体目标 到2013年,全市工程田规模发展到120万亩,按80%达标率计,100万亩“双创”工程田年产粮食10亿公斤以上,用20%的粮田面积拿回50%的总产;使全市粮食总产丰年达到22亿公斤以上,平年稳定在20亿公斤以上;全市“双创”乡达到10个以上,“双创”村达到100个以上。 三、实施步骤 工程实施期限5年,具体步骤为: 2009年为起步年:全市13个县(市、区)各建1个千亩示范区,水地乡镇各建1个200亩示范方,共建13个千亩示范区、100个以上200亩示范方; 2010年为入轨年:在巩固示范区建设成果的基础上,辐射带动周围乡村发展20万亩“双创田”,总产粮食2亿公斤; 2011年为推进年:带动发展50万亩“双创田”,总产粮食5亿公斤; 2012年为初见成效年:带动发展90万亩“双创田”,总产粮食9亿公斤; 2013年为大见成效年:带动发展120万亩“双创田”,按80%工程田达标,“双创”田达到100万亩以上,年产粮食10亿公斤以上。 四、主推技术 (一)集中运用优良品种 小麦上要重点推广舜麦1718、临汾8050等亩产可达千斤以上的新品种;玉米上以推广先玉335、金玉6号、浚单20等亩产可达1500斤以上的新品种为主。工程区全部实行良种补贴,统一供种率和良种覆盖率要达到100%。同时要不断引进试验示范新的后续品种,确保优质高产品种不断更新换代。 (二)集成高产栽培技术 要加强高产高效实用栽培技术的集成推广,按照高产优质、节本增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原则,促进良田良制、良种良法、农机农艺的有机结合,在试验示范的基础上,因地制宜集成、配套、创新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并制定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推进优良品种的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做好产前、产中、产后各项服务工作,实现高产、优质、高效。 小麦:主推精播半精播、氮肥后移、节水栽培等技术,做好小麦吸浆虫、红蜘蛛、腥黑穗病等病虫害防治;实行全程机械化作业。 玉米:重点推广“一增四改”关键技术,即增加种植密度,改种耐密品种,改耕翻播种为少免耕硬茬播种,改粗放施肥为测土配方施肥,改人工种植为机械作业。 (三)加强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建设 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建设高产稳产粮田是实施“双创”增粮工程的基础。要着力搞好地力培肥工作,大力推广小麦、玉米秸秆还田技术和增施各种有机肥技术,进一步改善工程区农业生产条件,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同时要搞好配方施肥工作,围绕测土、配方、培肥、供肥和施肥等基本内容,指导工程区农民科学选用肥料品种和适宜施肥数量与施肥时间,改进施肥方法,提高肥料利用率和施肥效果。 (四)强化病虫草害综合防治 坚持“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强化重大病虫草鼠害防控工作,切实减少粮食生产生物灾害损失。搞好病虫害监测工作,准确预报发生趋势,科学制定综合防治方案,组装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技术措施,开展统防统治。组建疫病综合防治队,提高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水平。工程区病虫草鼠害统防统治面积力争达到100%。全面禁止甲胺磷等高毒农药生产使用,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
| (五)扩大节水灌溉 实施科学灌溉技术,提高灌溉效益。积极探索推广粮田滴灌、喷灌、管灌等节水措施,因地制宜配套其它农艺耕作保墒措施,千方百计提高水的利用率。 (六)推进机械化生产 大力推广机耕、机播、机收等机械化作业,提高劳动生产率。要以国家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为契机,围绕玉米、小麦生产使用机械的薄弱环节,增加玉米收割机、深松机及植保机械的购置。促进农艺与农机相结合,加强配套农艺措施的研究与推广。创新和完善农机经营体制,扶持农机服务组织的发展,提高农机服务的组织化程度。“双创”工程示范区要率先实现全程机械化作业。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为保证“双创”增粮工程顺利开展,市政府专门成立了工程实施领导组,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局。各县(市、区)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切实加强对“双创”增粮工程的领导,并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工作方案。 (二)开展“双创”增粮竞赛活动 “双创”增粮工程是当前我市发展粮食生产的重要举措。市政府将这项工作纳入对各县(市、区)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各县(市、区)政府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大意义,积极组织本县(市、区)参加竞赛活动,具体研究工作内容,创新工作方法,丰富竞赛内容,努力建设“双创”乡、“双创”村,超额完成市下达的工程任务。市每年将拿出50万元,对表现突出的县(市、区)和“双创”乡、“双创”村进行表彰奖励,以形成强大的导向力量,推进“双创”增粮工程顺利实施。 (三)切实加大对“双创”增粮工程的资金投入 市政府每年将拿出专项资金,支持“双创”增粮工程的关键环节。各县(市、区)政府也要拿出相应的配套资金,并组织项目区农民自筹资金,为工程建设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撑。尤其是财政部和省政府确定的产粮大县,2008年财政部确定的产粮大县奖励500万元,省政府确定的产粮大县奖励300万元,临猗、芮城、闻喜、新绛、盐湖、永济、稷山、夏县这八个粮食生产重点县(市、区)要从奖励金中拿出一部分,重点用于开展双创增粮工程建设。同时,农业、财政等有关部门,要加大资金监管力度,实行全程跟踪监督,促进工程健康有序实施。 (四)加强部门协作,共同搞好服务 “双创”增粮工程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涉及农业、财政、水利、农机、粮食、电力、石油等部门。各级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通力协作、加强配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农业部门要搞好示范区建设,强化技术服务;水利部门要优先保证项目区灌溉用水;农机部门要搞好农机调配协调工作;电力、石油部门要保证项目区能源供应;粮食部门要搞好粮食收购工作。总之,要全力以赴为“双创”增粮工程实施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
|
为深入贯彻全省农业和粮食生产工作会议精神,根据全省粮食高产创建年活动要求,结合运城实际,实施“双创”增粮工程,即:粮食创高产,亩产吨粮以上;粮食创高效,亩产值2000元以上。具体方案如下: 一、背景和意义 运城市是全省的粮食主产区,历史上号称山西的粮仓,小麦面积曾占到全省的50%,商品粮曾占到全省的70%。但近年来,由于种粮比较效益低,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粮食面积下滑,已经成为缺粮地区。随着耕地总量减少和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只有依靠科技提高单产、增加总产,才能保证粮食安全。实施“双创”增粮工程,就是要集约运用优质品种和粮食增产技术,挖掘粮田增产潜力,提高粮食单产和种粮效益,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保证粮食总产稳定增长。 二、总体思路与目标 (一)总体思路 自2009年起在水地建设“双创”工程示范田,突出小麦、玉米两茬平作,集约运用粮食增产技术,实现亩产粮食1吨以上、亩收入2000元的“双创”目标。为了确保工程顺利实施,市政府决定在全市开展“双创”增粮竞赛活动,营造气氛,树立样板,塑造典型,推进工作,逐年扩大“双创”工程田面积,提高粮食种植效益和总产水平。 (二)总体目标 到2013年,全市工程田规模发展到120万亩,按80%达标率计,100万亩“双创”工程田年产粮食10亿公斤以上,用20%的粮田面积拿回50%的总产;使全市粮食总产丰年达到22亿公斤以上,平年稳定在20亿公斤以上;全市“双创”乡达到10个以上,“双创”村达到100个以上。 三、实施步骤 工程实施期限5年,具体步骤为: 2009年为起步年:全市13个县(市、区)各建1个千亩示范区,水地乡镇各建1个200亩示范方,共建13个千亩示范区、100个以上200亩示范方; 2010年为入轨年:在巩固示范区建设成果的基础上,辐射带动周围乡村发展20万亩“双创田”,总产粮食2亿公斤; 2011年为推进年:带动发展50万亩“双创田”,总产粮食5亿公斤; 2012年为初见成效年:带动发展90万亩“双创田”,总产粮食9亿公斤; 2013年为大见成效年:带动发展120万亩“双创田”,按80%工程田达标,“双创”田达到100万亩以上,年产粮食10亿公斤以上。 四、主推技术 (一)集中运用优良品种 小麦上要重点推广舜麦1718、临汾8050等亩产可达千斤以上的新品种;玉米上以推广先玉335、金玉6号、浚单20等亩产可达1500斤以上的新品种为主。工程区全部实行良种补贴,统一供种率和良种覆盖率要达到100%。同时要不断引进试验示范新的后续品种,确保优质高产品种不断更新换代。 (二)集成高产栽培技术 要加强高产高效实用栽培技术的集成推广,按照高产优质、节本增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原则,促进良田良制、良种良法、农机农艺的有机结合,在试验示范的基础上,因地制宜集成、配套、创新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并制定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推进优良品种的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做好产前、产中、产后各项服务工作,实现高产、优质、高效。 小麦:主推精播半精播、氮肥后移、节水栽培等技术,做好小麦吸浆虫、红蜘蛛、腥黑穗病等病虫害防治;实行全程机械化作业。 玉米:重点推广“一增四改”关键技术,即增加种植密度,改种耐密品种,改耕翻播种为少免耕硬茬播种,改粗放施肥为测土配方施肥,改人工种植为机械作业。 (三)加强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建设 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建设高产稳产粮田是实施“双创”增粮工程的基础。要着力搞好地力培肥工作,大力推广小麦、玉米秸秆还田技术和增施各种有机肥技术,进一步改善工程区农业生产条件,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同时要搞好配方施肥工作,围绕测土、配方、培肥、供肥和施肥等基本内容,指导工程区农民科学选用肥料品种和适宜施肥数量与施肥时间,改进施肥方法,提高肥料利用率和施肥效果。 (四)强化病虫草害综合防治 坚持“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强化重大病虫草鼠害防控工作,切实减少粮食生产生物灾害损失。搞好病虫害监测工作,准确预报发生趋势,科学制定综合防治方案,组装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技术措施,开展统防统治。组建疫病综合防治队,提高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水平。工程区病虫草鼠害统防统治面积力争达到100%。全面禁止甲胺磷等高毒农药生产使用,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