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 市农业局制定的《2009年全市旱作农业综合技术推广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OO八年九月二十七日 2009年全市旱作农业综合技术推广实施方案 (市农业局2008年9月)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发展全局,加快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步伐,推动全市旱作农业更快发展,市上决定在全市旱作农业区,继续大力推广以全膜双垄沟播为主的旱作农业综合技术,以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迅速转化,提高旱作农业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为此,特制定2009年全市旱作农业综合技术推广实施方案。 一、推广旱作农业综合技术的重要意义 我市是一个以旱作农业为主的地区,总耕地770.52万亩,其中旱地678.25万亩,占88%以上。广大旱作农业区干旱多灾、生态脆弱、条件严酷,农业生产水平低而不稳,粮食平均亩产仅121.9公斤,比全省平均水平低94.7公斤;农民人均占有粮食仅357.3公斤,比全省农民人均水平低45.71公斤。干旱严重阻碍着发展现代农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是旱作农业一项具有突破性的创新技术。该项技术集膜面集雨、覆盖抑蒸、增温、垄沟种植技术为一体,最大限度地保蓄土壤水分,将地面无效蒸发降到最低,特别对10mm以下的降雨能够有效拦截,使其就地入渗于作物根部,集雨、抗旱、增产效果十分显著。2007年在遭受60年不遇的大旱之年,旱川地平均亩产达600公斤以上,旱梯田地平均亩产达500公斤以上,真正实现了大旱之年农业不减产、农民不减收。正常年景下比常规半膜技术增产30%左右,水浇地可节水40%。2008年在通渭、陇西、安定、临洮、渭源、漳县、岷县七县(区)推广56.5万亩,取得了显著的抗旱成效。预计平均亩产达650公斤,每公斤玉米按当前市场价1.7元计,收入可达1105元;亩收饲草1500公斤,收入300元,两项共计收入1405元,除去各项费用160元,亩纯收入可达1245元。 在我市干旱区推广这项技术,可以解决当地农民的口粮问题,为农民增收开辟新的渠道,而且为发展畜牧业提供大量饲草饲料,显著提高旱作农业区的综合生产能力,对我市保障粮食安全、促进旱作农业区农民增收、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实施区域与规模 在全市年降水300-500毫米的半干旱区,以玉米、马铃薯两大作物为主,推广全膜双垄沟技术120万亩,其中秋覆膜77万亩,春覆膜43万亩。分县为:通渭50万亩(秋覆膜40万亩、春覆膜10万亩),安定30万亩(秋覆膜15万亩、春覆膜15万亩),陇西25万亩(秋覆膜20万亩、春覆膜5万亩),临洮8万亩(秋覆膜1万亩、春覆膜7万亩),渭源5.0万亩(秋覆膜1万亩、春覆膜4万亩),漳县1万亩,岷县1万亩。 三、主要技术内容 以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为主推核心技术,组装配套推广优良品种、测土配方施肥、保护性深松耕、少免耕、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研究形成综合抗旱技术体系。 1.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 2.拟推广优良品种。玉米在海拔1700米以下的旱川区以豫玉22号为主,搭配种植沈单16号;海拔1700-1800米的地区以沈单16号为主,搭配种植沈单10号;海拔1800-2000米的地区以承单20号为主,搭配种植酒试20号;海拔2000-2200米的地区以金穗3号为主,搭配种植酒单4号、金穗7号、新玉10号。马铃薯重点推广陇薯3号、陇薯6号和新大坪等脱毒抗旱品种。 3.测土配方施肥及培肥地力技术。主要是测土配方施肥,以及秸秆还田、种植绿肥、合理轮作、增施有机肥等提高耕地地力和质量的技术。 4.保护性耕作技术。主要是深松耕、秸秆覆盖等技术,可达到疏松土壤,完全打破犁底层,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蓄水能力,充分接纳天然降雨,制造人工地下水库。 5.积极示范推广秋覆膜、顶凌覆膜等提前覆膜集雨保墒栽培技术,实现秋雨春用,抑制地表蒸发。 6.少免耕技术。主要是地膜覆盖少免耕和秸秆覆盖少免耕,可以减少土壤蒸发和地表径流,增强土壤水分渗透性和提高水分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降低生产成本和保护生态环境。 7.水热条件良好的地区推广间、套、带技术,如玉米套大豆,玉米套大蒜,马铃薯套蚕豆、豌豆等。 8.机械化耕作技术。主要是机耕、机播、机械覆膜等。 |
| 9.推广应用新技术、新产品等抗旱技术。 10.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选用抗病品种,综合及时控制玉米瘤黑粉病、马铃薯环腐病、晚疫病的发生。 四、产量及技术指标 1.推广区玉米平均产量达到1200斤、马铃薯平均产量达到3500斤。 2.推广区玉米、马铃薯良种率达到100%;玉米良种统供率、包衣率、全膜覆盖率均达到100%;马铃薯脱毒良种统供率达到100%以上,全膜覆盖率达到100%。 3.项目区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示范点测土配方施肥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应用率达到100%。 4.各县区必须建立相对集中连片的示范点,要求每万亩建立1000亩左右的相对集中连片示范点。 5.每个县区确定1名首席专家、每万亩派一名专业技术人员实施项目,每个技术人员在示范区联系科技示范户20户。 6.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多层次技术培训。技术人员在关键农时,针对项目主推技术每人开展技术培训3次以上,在示范区开展技术指导6次以上,推广区每个农户至少有1人接受1次比较正规的技术培训。 7.开展相关试验研究,推动旱作农业技术创新。开展不同作物不同覆膜方式、不同覆膜时期保墒效果、不同播种密度、不同品种对比、一膜两年用效果等试验研究,筛选出适合不同区域、不同海拔、不同降雨量的最佳覆膜方式、覆膜时期、种植密度及主推品种,实现旱作农业技术的不断创新。 五、工作安排 为了做好旱作农业综合技术推广工作,必须从现在开始,及早动手,力争完成120万亩的推广任务,重点抓好秋覆膜和春覆膜两个阶段的工作。 1.秋覆膜阶段 2008年8月-9月:前期工作准备,面积落实,实施方案制定,成立行政领导和技术指导小组。 2008年10-11月:有关责任人深入基层,全面落实完成77万亩的秋覆膜任务。编写培训教材与“明白纸”,集中培训技术骨干,开展宣传培训和技术指导,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 2008年12月-2009年2月:管理好秋覆膜,防止牲畜进入破坏地膜;大规模开展冬季宣传培训。 2.春覆膜阶段 2009年3-4月:落实43万亩的春覆膜任务。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巡回培训科技示范户,指导农户顶凌覆膜,规范种植,推广应用新材料、新机具,抓好示范点建设。 2009年5-8月:做好田间管理。一是查苗补苗,及时放苗;二是适时追肥,搞好病虫害防治。 2009年9月:做好典型户调查和测产工作。 2009年10-11月:汇总数据,总结技术成果,撰写总结报告,进行鉴定验收。 六、保证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市上成立由分管农业的副市长任组长,市农业局、财政局局长任副组长,各县区主管县长和农业局长为成员的行政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推广中的组织协调、资金筹措、规划落实和监督检查等工作。同时,成立由市农技站站长任组长,各县区农技中心(站)主任(站长)为成员的技术指导小组,组织技术攻关,做好技术指导和宣传培训等工作,确保各项技术措施落到实处。各县区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 2.实行目标管理。在旱作农业综合技术推广中,各县区要将此项工作纳入各级领导的重要议事日程,采取行政和技术“双轨”承包制的办法,市、县区、乡镇要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明确各自的职责和任务。县区农业部门要及时向市旱作农业办公室(市农技站)上报项目执行进展情况,年中、年底分别上报项目半年和全年总结。农技推广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及时开展宣传培训和技术指导,及时检查核查,如实上报推广情况。市上在关键农时,组织人员对项目执行情况进行抽查、检查和督查,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3.强化宣传培训。各级农业部门要树立主动抗旱、科学抗旱的理念,紧紧围绕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的推广,开展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加大培训力度,落实梯次培训任务。首先抓好市、县区、乡镇各级农技推广人员的培训,再从培养、培训农民技术骨干入手,通过办班讲课、播放录像、办板报、搞观摩、田间现场培训、印发明白纸等形式,使该技术进入千家万户,深入田间地头,确保示范区每户有1人掌握此项技术,大幅度提高该技术的普及率和到位率,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技术支撑。 4.抓好示范点建设。各县区要筹措安排支农贷款,挤出专项资金用于示范区建设,对新技术、新品种、新机具进行财政补贴,确保投入到位。技术推广部门要选派得力技术骨干进行蹲点,开展技物结合的集团承包,创办高标准示范点,使之成为群众学习的样板田,从而全面推动示范区建设顺利开展。 |
| 定西市旱作农业综合技术推广领导小组成员 组长:成柏恒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 副组长:高占彪市农业局局长 王琐市财政局局长 成员:张振科市农业局副局长 李世荣市财政局副局长 祁永和安定区委常委、副区长 田向荣通渭县副县长 朱始建陇西县副县长 姚明东渭源县委常委、副县长 柴繁荣临洮县副县长 焦钟漳县副县长 黎志强岷县副县长 各县区农业局局长:令让(安定区),景成林(通渭),李真(陇西),乔盘华(渭源),张宏伟(临洮),王长海 (漳县),董普民(岷县)。 定西市旱作农业综合技术推广技术指导小组成员 组长:张贵万市农技站站长 首席专家高级农艺师 副组长:姚春兰市农技站副站长 高级农艺师 李效文市农技站副站长 农艺师 骆得功市植保站站长 推广研究员 何小谦市种子站站长 高级农艺师 成员:王成刚安定区农技中心主任 农艺师 段禳全通渭县农技中心主任 高级农艺师 王利民陇西县农技中心主任 农艺师 高嘉壁渭源县农技中心主任 农艺师 孙振中临洮县农技中心主任 高级农艺师 马占川漳县农技站站长 研究员 陈书珍岷县农技站站长 农艺师 杨莉梅市农技站办公室主任 高级农艺师 |
|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 市农业局制定的《2009年全市旱作农业综合技术推广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OO八年九月二十七日 2009年全市旱作农业综合技术推广实施方案 (市农业局2008年9月)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发展全局,加快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步伐,推动全市旱作农业更快发展,市上决定在全市旱作农业区,继续大力推广以全膜双垄沟播为主的旱作农业综合技术,以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迅速转化,提高旱作农业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为此,特制定2009年全市旱作农业综合技术推广实施方案。 一、推广旱作农业综合技术的重要意义 我市是一个以旱作农业为主的地区,总耕地770.52万亩,其中旱地678.25万亩,占88%以上。广大旱作农业区干旱多灾、生态脆弱、条件严酷,农业生产水平低而不稳,粮食平均亩产仅121.9公斤,比全省平均水平低94.7公斤;农民人均占有粮食仅357.3公斤,比全省农民人均水平低45.71公斤。干旱严重阻碍着发展现代农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是旱作农业一项具有突破性的创新技术。该项技术集膜面集雨、覆盖抑蒸、增温、垄沟种植技术为一体,最大限度地保蓄土壤水分,将地面无效蒸发降到最低,特别对10mm以下的降雨能够有效拦截,使其就地入渗于作物根部,集雨、抗旱、增产效果十分显著。2007年在遭受60年不遇的大旱之年,旱川地平均亩产达600公斤以上,旱梯田地平均亩产达500公斤以上,真正实现了大旱之年农业不减产、农民不减收。正常年景下比常规半膜技术增产30%左右,水浇地可节水40%。2008年在通渭、陇西、安定、临洮、渭源、漳县、岷县七县(区)推广56.5万亩,取得了显著的抗旱成效。预计平均亩产达650公斤,每公斤玉米按当前市场价1.7元计,收入可达1105元;亩收饲草1500公斤,收入300元,两项共计收入1405元,除去各项费用160元,亩纯收入可达1245元。 在我市干旱区推广这项技术,可以解决当地农民的口粮问题,为农民增收开辟新的渠道,而且为发展畜牧业提供大量饲草饲料,显著提高旱作农业区的综合生产能力,对我市保障粮食安全、促进旱作农业区农民增收、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实施区域与规模 在全市年降水300-500毫米的半干旱区,以玉米、马铃薯两大作物为主,推广全膜双垄沟技术120万亩,其中秋覆膜77万亩,春覆膜43万亩。分县为:通渭50万亩(秋覆膜40万亩、春覆膜10万亩),安定30万亩(秋覆膜15万亩、春覆膜15万亩),陇西25万亩(秋覆膜20万亩、春覆膜5万亩),临洮8万亩(秋覆膜1万亩、春覆膜7万亩),渭源5.0万亩(秋覆膜1万亩、春覆膜4万亩),漳县1万亩,岷县1万亩。 三、主要技术内容 以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为主推核心技术,组装配套推广优良品种、测土配方施肥、保护性深松耕、少免耕、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研究形成综合抗旱技术体系。 1.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 2.拟推广优良品种。玉米在海拔1700米以下的旱川区以豫玉22号为主,搭配种植沈单16号;海拔1700-1800米的地区以沈单16号为主,搭配种植沈单10号;海拔1800-2000米的地区以承单20号为主,搭配种植酒试20号;海拔2000-2200米的地区以金穗3号为主,搭配种植酒单4号、金穗7号、新玉10号。马铃薯重点推广陇薯3号、陇薯6号和新大坪等脱毒抗旱品种。 3.测土配方施肥及培肥地力技术。主要是测土配方施肥,以及秸秆还田、种植绿肥、合理轮作、增施有机肥等提高耕地地力和质量的技术。 4.保护性耕作技术。主要是深松耕、秸秆覆盖等技术,可达到疏松土壤,完全打破犁底层,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蓄水能力,充分接纳天然降雨,制造人工地下水库。 5.积极示范推广秋覆膜、顶凌覆膜等提前覆膜集雨保墒栽培技术,实现秋雨春用,抑制地表蒸发。 6.少免耕技术。主要是地膜覆盖少免耕和秸秆覆盖少免耕,可以减少土壤蒸发和地表径流,增强土壤水分渗透性和提高水分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降低生产成本和保护生态环境。 7.水热条件良好的地区推广间、套、带技术,如玉米套大豆,玉米套大蒜,马铃薯套蚕豆、豌豆等。 8.机械化耕作技术。主要是机耕、机播、机械覆膜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