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转发市农委水稻产业提升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
蚌政办[2006]21号2006年05月19日蚌埠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蚌埠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转发市农委水稻产业提升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有关部门:
  

  市农委《水稻产业提升行动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二○○六年五月十九日
  

  
水稻产业提升行动实施方案
  
  (市农委2006年5月)

  
  为贯彻落实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农委关于水稻产业提升行动意见的通知》(皖政办〔2006〕18号)精神,今年起连续5年在全市水稻主产区开展水稻产业提升行动,稳定水稻种植面积、主攻单产、优化品质、创立名牌、提高效益,全面提升市场竞争力。实施方案如下:
  
  一、主要目标
  
  到2010年全市水稻种植面积保持在基期水平。平均单产在基期(2001-2005年5年平均)的基础上,提高50公斤,总产增加1.4亿斤。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关键技术到位率达到80%以上。总体质量达到商品标准优质率90%以上,质量安全水平达到无公害生产标准,其中达到绿色食品标准的稻米占生产总量的20%以上。实现亩增经济效益100元以上。
  
  二、主要内容
  
  (一)抓好基地建设。重点建设“一带两片”生产基地。即淮上区6万亩优质水稻产业带。优质粳稻片包括怀远县唐集镇、常坟镇、找郢乡、荆芡乡、兰桥乡等主产区域,面积50万亩。优质杂交稻片包括五河县小圩镇、沫河口镇、浍南镇、新集镇、东刘集镇等,面积44万亩。
  
  (二)推广关键技术。一是重点推广Ⅱ优明86、丰两优1号、皖稻68、协优63、五优1号等新品种;二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壮秧培育、水稻直播、机械插秧以及水稻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三是推广《蚌埠市水稻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
  
  (三)推进水稻产业化经营。重点对五河县的“汉白玉”贡米、易禾、银河、淮丰、天井5个稻米加工企业进行整改重组,成为大型水稻加工业企业集团;以怀远县白莲坡贡米公司为骨干,找郢、常坟、荆芡加工小区为依托,组建怀远县白莲坡贡米加工业协会。重点培育五河县浍南、双庙大米市场和淮上区曹老集三个大米市场。
  
  (四)建立核心示范区。在全市水稻主产区建立30万亩核心示范区,建立3-5个县级万亩示范方;10-15个乡级示范片,面积不少于2000亩;50个村级示范点,面积不少于100亩; 500个科技示范户;扶持5个种植大户。通过采用“统一布局、统一品种、统一技术措施、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收获”模式开展高产攻关示范活动,全面带动水稻生产的发展,提升水稻综合生产能力。
  
  (五)强化服务引导。一是强化基础性服务。采取定地点、定时间、定专家、定期会商的办法,对水稻全生育期开展苗情、土壤肥力和病虫情监测。二是强化农资服务。每年建立3-4个水稻新品种展示园,引进高产优质品种展示。以市种子协会、纯王种业、绿雨农业有限公司为依托,建立粳(糯)稻繁育基地和杂交稻制种基地。重点抓好地膜、农药、化肥、农机具等物资供应服务。三是强化公益性服务。利用新闻媒体、举办培训班、送科技下乡等形式,广泛开展水稻生产技术培训,逐级培训到乡镇到村到户,做到家家有明白纸、户户有明白人。组织农业技术人员现场指导。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建立由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和专家组成的水稻产业提升行动专家组,负责全市水稻产业提升行动的重大决策、组织协调和管理。专家组下设办事组和技术指导组。技术指导组主要承担水稻产业提升行动中技术咨询、培训和技术试验、示范片测产验收等工作。各县和淮上区要建立相应机构,加强对水稻产业提升行动的协调。
  
  (二)建立考核机制。市农委每年对各县和淮上区水稻产业提升行动开展情况进行考核,成效显著的,经市专家组会议审定后,推荐报省表彰。
  
  (三)强化协作和投入。由市农委牵头组织协调全市水稻产业提升行动。市发改委、财政局、工商局、质监局、水利局、粮食局等要发挥职能作用,提供优质服务。各县、区要安排专项经费,推动活动顺利开展。
  
  附件:全市水稻产业提升行动主要目标分解表(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