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县区人民政府,叶集试验区管委会,市政府有关部门: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市农委《关于实施水稻产业提升行动的意见》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贯彻落实。 二○○六年五月十二日 关于实施水稻产业提升行动的意见 (六安市农业委员会2006年4月) 根据皖政办[2006]18号文件精神和省政府统一部署,为进一步挖掘水稻产业发展潜力,决定从2006年起,连续5年在全市开展以“稳定面积、依靠科技、主攻单产、优化品质、创立品牌、提高效益”为主要内容的水稻产业提升行动。为保障此项工作顺利开展,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主要目标和预期效益 力争通过5年时间,到2010年,实现全市水稻平均单产在基期(2001年-2005年5年平均)405公斤的基础上提高75公斤,平均每年单产提高15公斤,达到480公斤/亩,总产达到275万吨。水稻总体质量提高一个档次,达到商品标准的优质率提高30个百分点,质量安全水平实现无公害生产标准,部分山区一季稻达到绿色或有机食品标准。通过发展产业化经营,提高稻米加工水平和档次,以现有品牌整合为基础,培育2-3个有市场竞争力的知名品牌。通过生产环节增产增效,提质增效、节本增效和增值增效,实现亩增效益100元以上,新增效益6亿元以上。 二、主要措施 1、依靠科技,落实关键技术。一要大力推广以优质专用品种和超级稻为主的优质品种。坚持新品种引进区域、展示和主推品种年度信息发布制度,建立重点县区、乡镇优质杂交稻制种基地,大力实施优粮工程和水稻优质化工程,力争水稻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生产基地品种专用化;二要主攻培育壮秧技术。进一步推广普及水稻旱育稀植技术,力争到2010年,全市水稻旱育稀植及抛秧普及率达到80%以上,通过培育壮秧,提高水稻产量。三要加快推广水稻轻型栽培技术。加快推广抛秧、水稻直播、免耕等为代表的轻型栽培技术,降低劳动强度,节约生产成本。四要全面推广水稻优化栽培技术,提高水稻综合生产能力。以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水稻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为重点,配套推广以防高温热害、节水灌溉为代表的避灾节本技术,力争做到抗灾夺丰收。在重点推广上述关键技术的同时,加强配套技术的攻关研究与示范,搞好新品种的引进、筛选,实行品种淘汰制,强化新品种、新技术展示,为大面积生产用种和良种良法配套提供技术支撑。 2、建立核心示范区,优化区域布局。一要大力推进优质稻生产基地建设。沿淮沿淠中部以优质中籼稻为重点,沿淮北部、双季稻区以优质粳稻为重点,全市建立300万亩优质水稻产业带;二要建立核心示范区。以重点县区、重点乡镇为核心,全市重点建立80万亩核心示范区。其中霍邱县、寿县各20万亩,金安区、舒城县、裕安区各10万亩,金寨县4万亩,霍山县、叶集试验区各3万亩,核心示范区所在乡镇不少于5000亩。三要抓好标准化生产。继续实行发布主推品种制度,加大一村一品、一乡(镇)一品的实施力度,切实解决品种多乱杂问题。加大对专业种植大户的扶持力度,全市重点扶持50个100亩和10个500亩以上的水稻种植大户。加强对种子、化肥、农药等主要生产投入品的市场监管,加强生态安全农药、化肥品种的推介,推进水稻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到2010年,全市稻米完全实现无公害生产,建立8个万亩以上绿色稻米基地和4个万亩以上有机稻米生产基地,提高全市稻米质量安全水平。 3、落实政策,推进水稻产业化经营。一要落实惠农政策。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粮食最低收购价等政策措施,积极探索水稻良种补贴与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挂钩的运行机制,进一步调动农民种植优质粮的积极性。二要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充分利用国家现有扶持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优惠政策机遇,加大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力度,加强稻田灌排等基础设施建设,搞好中低产田改造,加大对农田的保护力度和对地力的培育力度,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增强稻田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三要扶持龙头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展壮大稻米产加销龙头企业,加快天裕米业、富康、庆发集团等稻米产业加工项目的实施,整合现有稻米加工企业,扶强扶优,提升规模,选择5-10个基础好的稻米产业化龙头企业直接参与优质稻订单生产和生产基地建设,鼓励企业争创名牌产品。四要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采取政府引导、资金扶持、人才培养、项目开发等方式,大力培育和发展稻米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促进分散生产经营向统一品种、统一播栽、统一田管、统一收脱、统一销售加工方向转变,提高水稻生产的规模化和组织化程度。推动家庭经营户、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的有效对接,提高稻谷产品订单收购率和品种一致性。 |
| 4、强化服务,明确落实责任。一要加强领导。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把水稻产业提升行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市、县区成立水稻产业提升行动领导组和专家组,负责决策、指导、组织协调和管理。各乡镇也要成立相应机构,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行动方案。二要优化服务。各相关部门要各负其责,密切配合,主动发挥作用,切实做好服务。市、县区财政要拿出专项资金,支持水稻产业提升行动的实施。有关部门要加强水稻生产技术培训、市场监测,搞好苗情、病虫情、土壤能力和稻米质量监测。要扶持配方施肥公司、植保专业服务队、农机服务队等专业化服务组织,引导农资企业进一步为农民提供配套技术服务。三要建立考核机制。各地都要制定以水稻单产水平、质量水平、品牌水平和产业化水平、技术推广水平、工作绩效为主要内容的水稻产业提升行动绩效考评办法,加强跟踪检查和动态监测。对成效显著的种粮大户、科技示范户、技术指导员和工作突出的单位予以表彰奖励。市政府也将分年度对在水稻产业提升行动中做出优异成绩的县区、单位、个人和种粮大户给予表彰奖励。 附件:1、六安市水稻产业提升行动主要目标分解表 2、六安市水稻产业提升行动领导组成员名单 附件1 六安市水稻产业提升行动主要目标分解表 ┌──┬─────┬─────┬─────┬───────────┬─────┬─────┐ │县│ 单产指标 │ 总产指标 │质量指标( │ 技术推广指标 │核心示范区│效益指标(│ │ 区 │(公斤/亩 │ (亿斤) │高档优质米├─────┬─────┤ 规模 │新增经济效│ ││)││比例%)│良种覆盖率│关键技术到│指标(万亩│益)(亿元│ ││││││ 位率 │)│)│ │├──┬──┼──┬──┼──┬──┼──┬──┼──┬──┼──┬──┼──┬──┤ ││2006│2010│2006│2010│2006│2010│2006│2010│2006│2010│2006│2010│2006│2010│ ││ 年 │ 年 │ 年 │ 年 │ 年 │ 年 │ 年 │ 年 │ 年 │ 年 │ 年 │ 年 │ 年 │ 年 │ ├──┼──┼──┼──┼──┼──┼──┼──┼──┼──┼──┼──┼──┼──┼──┤ │全│420 │480 │ 50 │ 55 │ 65 │ 80 │ 95 │ 95 │ 60 │ 80 │ 80 │ 80 │1.5 │ 6│ │ 市 │││││││││││││││ ├──┼──┼──┼──┼──┼──┼──┼──┼──┼──┼──┼──┼──┼──┼──┤ │霍│430 │480 │ 14 │ 16 │ 65 │ 80 │ 95 │ 95 │ 60 │ 80 │ 20 │ 20 │0.5 │1.5 │ │ 邱 │││││││││││││││ ├──┼──┼──┼──┼──┼──┼──┼──┼──┼──┼──┼──┼──┼──┼──┤ │寿│430 │480 │ 14 │ 15 │ 65 │ 80 │ 95 │ 95 │ 60 │ 80 │ 20 │ 20 │0.3 │1.4 │ │ 县 │││││││││││││││ ├──┼──┼──┼──┼──┼──┼──┼──┼──┼──┼──┼──┼──┼──┼──┤ │金│420 │480 │ 6│6.5 │ 65 │ 80 │ 95 │ 95 │ 60 │ 80 │ 10 │ 10 │0.2 │0.7 │ │ 安 │││││││││││││││ ├──┼──┼──┼──┼──┼──┼──┼──┼──┼──┼──┼──┼──┼──┼──┤ │裕│420 │480 │ 6│6.5 │ 65 │ 80 │ 95 │ 95 │ 60 │ 80 │ 10 │ 10 │0.2 │0.7 │ │ 安 │││││││││││││││ ├──┼──┼──┼──┼──┼──┼──┼──┼──┼──┼──┼──┼──┼──┼──┤ │舒│420 │480 │ 6│6.5 ││ 80 │ 95 │ 95 │ 60 │ 80 │ 10 │ 10 │0.2 │0.7 │ │ 城 │││││││││││││││ ├──┼──┼──┼──┼──┼──┼──┼──┼──┼──┼──┼──┼──┼──┼──┤ │金│405 │460 │1.6 │1.8 ││ 80 │ 95 │ 95 │ 60 │ 80 │ 4│ 4│0.04│0.4 │ │ 寨 │││││││││││││││ ├──┼──┼──┼──┼──┼──┼──┼──┼──┼──┼──┼──┼──┼──┼──┤ │霍│405 │460 │1.4 │1.5 ││ 80 │ 95 │ 95 │ 60 │ 80 │ 3│ 3│0.03│0.3 │ │ 山 │││││││││││││││ ├──┼──┼──┼──┼──┼──┼──┼──┼──┼──┼──┼──┼──┼──┼──┤ │叶│405 │460 │ 1│1.2 ││ 80 │ 95 │ 95 │ 60 │ 80 │ 3│ 3│0.03│0.3 │ │ 集 │││││││││││││││ └──┴──┴──┴──┴──┴──┴──┴──┴──┴──┴──┴──┴──┴──┴──┘ 附件2 六安市水稻产业提升行动领导组成员名单 组长:王赟(市政府副市长) 副组长:罗会阳(市政府副秘书长) 涂红松(市农委主任) 成员:许治民(市农委总农艺师) 宗克炳(市财政局副局长) 冯克金(市发改委副主任) 舒琦禹(市粮食局副局长) 张士华(市科技局副局长) 叶祥玉(市气象局副局长) 朱仲强(市农机局局长) 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市农牧局副局长谢申海同志任办公室主任。 |
|
各县区人民政府,叶集试验区管委会,市政府有关部门: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市农委《关于实施水稻产业提升行动的意见》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贯彻落实。 二○○六年五月十二日 关于实施水稻产业提升行动的意见 (六安市农业委员会2006年4月) 根据皖政办[2006]18号文件精神和省政府统一部署,为进一步挖掘水稻产业发展潜力,决定从2006年起,连续5年在全市开展以“稳定面积、依靠科技、主攻单产、优化品质、创立品牌、提高效益”为主要内容的水稻产业提升行动。为保障此项工作顺利开展,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主要目标和预期效益 力争通过5年时间,到2010年,实现全市水稻平均单产在基期(2001年-2005年5年平均)405公斤的基础上提高75公斤,平均每年单产提高15公斤,达到480公斤/亩,总产达到275万吨。水稻总体质量提高一个档次,达到商品标准的优质率提高30个百分点,质量安全水平实现无公害生产标准,部分山区一季稻达到绿色或有机食品标准。通过发展产业化经营,提高稻米加工水平和档次,以现有品牌整合为基础,培育2-3个有市场竞争力的知名品牌。通过生产环节增产增效,提质增效、节本增效和增值增效,实现亩增效益100元以上,新增效益6亿元以上。 二、主要措施 1、依靠科技,落实关键技术。一要大力推广以优质专用品种和超级稻为主的优质品种。坚持新品种引进区域、展示和主推品种年度信息发布制度,建立重点县区、乡镇优质杂交稻制种基地,大力实施优粮工程和水稻优质化工程,力争水稻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生产基地品种专用化;二要主攻培育壮秧技术。进一步推广普及水稻旱育稀植技术,力争到2010年,全市水稻旱育稀植及抛秧普及率达到80%以上,通过培育壮秧,提高水稻产量。三要加快推广水稻轻型栽培技术。加快推广抛秧、水稻直播、免耕等为代表的轻型栽培技术,降低劳动强度,节约生产成本。四要全面推广水稻优化栽培技术,提高水稻综合生产能力。以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水稻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为重点,配套推广以防高温热害、节水灌溉为代表的避灾节本技术,力争做到抗灾夺丰收。在重点推广上述关键技术的同时,加强配套技术的攻关研究与示范,搞好新品种的引进、筛选,实行品种淘汰制,强化新品种、新技术展示,为大面积生产用种和良种良法配套提供技术支撑。 2、建立核心示范区,优化区域布局。一要大力推进优质稻生产基地建设。沿淮沿淠中部以优质中籼稻为重点,沿淮北部、双季稻区以优质粳稻为重点,全市建立300万亩优质水稻产业带;二要建立核心示范区。以重点县区、重点乡镇为核心,全市重点建立80万亩核心示范区。其中霍邱县、寿县各20万亩,金安区、舒城县、裕安区各10万亩,金寨县4万亩,霍山县、叶集试验区各3万亩,核心示范区所在乡镇不少于5000亩。三要抓好标准化生产。继续实行发布主推品种制度,加大一村一品、一乡(镇)一品的实施力度,切实解决品种多乱杂问题。加大对专业种植大户的扶持力度,全市重点扶持50个100亩和10个500亩以上的水稻种植大户。加强对种子、化肥、农药等主要生产投入品的市场监管,加强生态安全农药、化肥品种的推介,推进水稻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到2010年,全市稻米完全实现无公害生产,建立8个万亩以上绿色稻米基地和4个万亩以上有机稻米生产基地,提高全市稻米质量安全水平。 3、落实政策,推进水稻产业化经营。一要落实惠农政策。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粮食最低收购价等政策措施,积极探索水稻良种补贴与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挂钩的运行机制,进一步调动农民种植优质粮的积极性。二要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充分利用国家现有扶持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优惠政策机遇,加大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力度,加强稻田灌排等基础设施建设,搞好中低产田改造,加大对农田的保护力度和对地力的培育力度,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增强稻田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三要扶持龙头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展壮大稻米产加销龙头企业,加快天裕米业、富康、庆发集团等稻米产业加工项目的实施,整合现有稻米加工企业,扶强扶优,提升规模,选择5-10个基础好的稻米产业化龙头企业直接参与优质稻订单生产和生产基地建设,鼓励企业争创名牌产品。四要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采取政府引导、资金扶持、人才培养、项目开发等方式,大力培育和发展稻米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促进分散生产经营向统一品种、统一播栽、统一田管、统一收脱、统一销售加工方向转变,提高水稻生产的规模化和组织化程度。推动家庭经营户、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的有效对接,提高稻谷产品订单收购率和品种一致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