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凤台县、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有关部门: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市农委《关于淮南市小麦高产攻关活动的实施意见》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落实。二00五年九月二十日 关于淮南市小麦高产攻关活动的实施意见 (淮南市农委 二00五年九月十二日) 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农委关于开展小麦高产攻关活动意见的通知》(皖政办[2005]45号)精神,为了进一步增强我市粮食生产能力,提高小麦生产水平,认真开展小麦优质高产攻关活动,保质保量地完成省下达我市的各项任务目标,特制定以下实施意见。 一、开展小麦高产攻关活动的基本思路和主要目标 基本思路是:从2005年秋种开始,连续用5年的时间,开展以“依靠科技,主攻单产,全面提高小麦生产水平”为内容的高产攻关活动,通过推广高产品种、科学播种、测土配方施肥和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技术,建立核心示范区,强化“墒情、苗情、病虫情”的监测和新品种、新技术试验,建设良种繁殖基地和各项技术服务体系,落实各项措施,确保如期实现各项目标。主要目标是: 单产目标:到2010年,全市小麦平均单产由基期(2003年至2005年三年平均)的277公斤提高到350公斤,其中,淮河以北地区小麦平均单产力争整体突破360公斤,淮河以南地区达到320公斤。 增产目标:在基本稳定小麦面积的基础上,主攻单产,使全市小麦增产8万吨。 质量目标:全市优质专用小麦提高到75%左右。 技术推广目标:五年内小麦良种覆盖率达到95%,亩均播种量降低到10公斤以下,测土配方施肥比例提高到80%,病虫害综合防治率提高到90%以上。 预期效益:到2010年,化肥利用率提高5个百分点,病虫害防效提高10个百分点,亩均播种量降低5公斤以上,每亩综合节本30元以上,每亩增产75公斤左右,亩均节本增效120元左右,新增经济效益1.7亿元。 二、开展小麦高产攻关活动的主要内容 (一)推广四项技术。一是推广优质高产品种。主推品种更新换代一次,商品种子覆盖率达到70%以上,良种良法配套率80%以上,半冬性、弱冬性、春性品种形成合理布局,强筋、中筋、弱筋等专用小麦形成区域优势。二是推广科学播种。重点把握好播期,控制好播量。大力推广机条播,使小麦适期、适量播种均达到90%以上。将因播种技术不当造成的生产风险率降低到10%以内。推广深沟高畦,做到三沟配套,六沟相连。三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测土配方专用肥覆盖面达到 50%。坚持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大量元素肥料与微量元素肥料相结合、基肥与追肥相结合的施肥原则,大力提倡施用农家肥,推广秸秆还田,培肥地力。四是推广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建立健全病虫监测预报及重大病虫害防治应急反应机制和科学用药监管机制。把病虫害造成的损失控制在5%以内。 (二)建立核心示范区。在全市建立总规模14万亩的核心示范区,按淮河南北两大区域和强筋、中筋、弱筋三种品质类型,重点扶持5个万亩以上、10个千亩以上的核心示范片和20个百亩以上的种粮示范大户。小麦主产县区要把核心示范片覆盖到每个行政村,每个主产乡镇要建立一个500-1000亩的核心示范片。核心示范片实行滚动发展,以辐射带动全市小麦生产。实行统一技术规程、统一品种、统一机播、统一田管、统一机械收获,良种良法等关键技术到位率100%,实现单产水平450公斤。 (三)强化四项基础服务。一是强化“三情”监测。采取定地点、定时间、定专家、定期会商的“四定”办法,对小麦全生育期开展“三情”监测。市里建立10个“三情”监测点,各县区也要建立相应的“三情”监测点。二是强化新品种、新技术试验。各地要根据当地生产需要,建立新品种、新技术试验展示区,为大面积生产提供技术储备和更新基础。三是强化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按照小麦良种补贴和高产攻关对品种的要求,引导农场和种子生产经营企业建立健全小麦良种繁殖体系,确保大田生产用种需要。四是强化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培训、监测、技术信息处理与传播等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各级农技推广人员作用。 三、开展小麦高产攻关活动的保障措施 (一)强化协调服务。市里建立由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和专家组成的小麦高产攻关活动领导小组和专家技术组(名单附后),负责全市小麦高产攻关活动的重大决策、组织协调、技术指导和管理工作。各县区要建立相应机构,加强对小麦高产攻关活动的组织协调。 |
| (二)建立考核机制。建立以单产、质量、效益、技术推广和攻关规模为主要内容的小麦高产攻关考核指标体系。每年对各县区进行一次考核,成效显著的予以表彰奖励,调动基层和农民开展小麦高产攻关活动的积极性。 (三)确保资金投入。在省财政资金支持的基础上,市里每年从市财政安排的50万元小麦、水稻优质高产攻关经费中,拿出30万元用于小麦高产攻关“以奖代补”和小麦良种繁育补贴。各县区也要安排专项经费,保障活动顺利开展。 (四)加强组织领导。小麦主产区各级政府要把小麦高产攻关活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纳入政府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要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要及时研究解决小麦高产攻关活动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协调落实好小麦良种补贴等惠农政策。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责,各负其责,密切配合确保小麦高产攻关活动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农业部门要加强小麦高产攻关活动的协调指导;水利部门要切实搞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农机部门要强化农机装备,进一步提高机械作业水平;粮食部门要加强产销衔接,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气象等部门要围绕小麦高产攻关活动搞好相关服务工作。 附件1: 2006年全市小麦高产攻关目标任务分解表 ┌───┬───────────┬───┬───┬───┬───┬───┬─────────┐ │ 县区 │基期(2003-2005平均) │单产指│总产指│质量指│效益指│示范片│技术推广指标(%) │ ├───┼───┼───┼───┼───┼───┼───┼───┼───┼──┼───┼──┤ ││面积(│单产公│总产(│ /亩│ 吨) │率(% │经济效│标(万│良种│测土配│病虫│ ││万亩)│斤/亩 │万吨)│││)│益(亿│ 亩) │覆盖│方施肥│害综│ ││││││││ 斤) ││ 率 │率│治率│ ├───┼───┼───┼───┼───┼───┼───┼───┼───┼──┼───┼──┤ │凤台县│ 55.0 │ 286│15.75 │ 330│18│45│ 0.51 │8 │ 95 │20│ 50 │ ├───┼───┼───┼───┼───┼───┼───┼───┼───┼──┼───┼──┤ │潘集区│ 34.0 │ 256│ 8.75 │ 315│ 10.5 │45│ 0.3│3 │ 95 │20│ 50 │ ├───┼───┼───┼───┼───┼───┼───┼───┼───┼──┼───┼──┤ │毛集区│ 12.5 │ 301│ 3.75 │ 330│4 │45│ 0.12 │2 │ 95 │20│ 50 │ ├───┼───┼───┼───┼───┼───┼───┼───┼───┼──┼───┼──┤ │谢家集│ 5.5│ 293│ 1.6│ 300│ 1.65 │40│ 0.05 │ 0.2│ 95 │20│ 50 │ │区││││││││││││ ├───┼───┼───┼───┼───┼───┼───┼───┼───┼──┼───┼──┤ │田家庵│ 4.7│ 237│ 1.1│ 275│ 1.3│40│ 0.04 │ 0.2│ 95 │20│ 50 │ │区││││││││││││ ├───┼───┼───┼───┼───┼───┼───┼───┼───┼──┼───┼──┤ │大通区│ 7.5│ 270│ 2.05 │ 300│ 2.25 │40│ 0.07 │ 0.5│ 95 │20│ 50 │ ├───┼───┼───┼───┼───┼───┼───┼───┼───┼──┼───┼──┤ │八公山│ 1.0│ 227│ 0.25 │ 275│ 0.25 │40│ 0.01 │ 0.1│ 95 │20│ 50 │ │区││││││││││││ ├───┼───┼───┼───┼───┼───┼───┼───┼───┼──┼───┼──┤ │全市合│123.4 │ 277│34.15 │ 315│38│40│ 1.1│14│ 95 │20│ 50 │ │计││││││││││││ └───┴───┴───┴───┴───┴───┴───┴───┴───┴──┴───┴──┘ 附件2: 2010年全市小麦高产攻关目标任务分解表 ┌───┬───────────┬───┬───┬───┬───┬───┬─────────┐ │ 县区 │基期(2003-2005平均) │单产指│总产指│质量指│效益指│示范片│技术推广指标(%) │ │├───┬───┬───┤标公斤│标(万│标优质│标新增│规模指├──┬───┬──┤ ││面积(│单产公│总产(│ /亩│ 吨) │率(% │经济效│标(万│良种│测土配│病虫│ |
| ││万亩)│斤/亩 │万吨)│││)│益(亿│ 亩) │覆盖│方施肥│害综│ ││││││││ 斤) ││ 率 │率│治率│ ├───┼───┼───┼───┼───┼───┼───┼───┼───┼──┼───┼──┤ │凤台县│ 55.0 │ 286│15.75 │ 360│ 19.5 │80│ 0.79 │8 │ 95 │80│ 90 │ ├───┼───┼───┼───┼───┼───┼───┼───┼───┼──┼───┼──┤ │潘集区│ 34.0 │ 256│ 8.75 │ 360│12│80│ 0.48 │3 │ 95 │80│ 90 │ ├───┼───┼───┼───┼───┼───┼───┼───┼───┼──┼───┼──┤ │毛集区│ 12.5 │ 301│ 3.75 │ 360│ 4.5│80│ 0.18 │2 │ 95 │80│ 90 │ ├───┼───┼───┼───┼───┼───┼───┼───┼───┼──┼───┼──┤ │谢家集│ 5.5│ 293│ 1.6│ 320│ 1.8│70│ 0.08 │ 0.2│ 95 │80│ 90 │ │区││││││││││││ ├───┼───┼───┼───┼───┼───┼───┼───┼───┼──┼───┼──┤ │田家庵│ 4.7│ 237│ 1.1│ 320│ 1.55 │70│ 0.06 │ 0.2│ 95 │80│ 90 │ │区││││││││││││ ├───┼───┼───┼───┼───┼───┼───┼───┼───┼──┼───┼──┤ │大通区│ 7.5│ 270│ 2.05 │ 320│ 2.4│70│ 0.1│ 0.5│ 95 │80│ 90 │ ├───┼───┼───┼───┼───┼───┼───┼───┼───┼──┼───┼──┤ │八公山│ 1.0│ 227│ 0.25 │ 320│ 0.3│70│ 0.01 │0 │ 95 │80│ 90 │ │区││││││││││││ ├───┼───┼───┼───┼───┼───┼───┼───┼───┼──┼───┼──┤ │全市合│123.4 │ 277│34.158│ 350│42│75│ 1.7│14│ 95 │80│ 90 │ │计││││││││││││ └───┴───┴───┴───┴───┴───┴───┴───┴───┴──┴───┴──┘ 附件3: 淮南市小麦高产攻关活动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组长:李 忠(市政府副市长) 副组长:杨少军(市政府副秘书长) 谢昭庆(市农委主任) 成员:李红卫(市气象局副局长) 姜功建(市财政局副局长) 陈晓明(市农委副主任) 朱志福(市水利局纪检书记) 刘朝生(市统计局副局长) 许克刚(市粮食局副局长) 高振理(市农委总农艺师)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专家技术组。办公室设在市农委,负责处理日常工作,陈晓明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 专家技术组: 组长:高振理(市农委总农艺师) 副组长:刘瑞虎(市农技推广中心主任) 袁凤茂(市农机局局长) 成员:马 勤(市财政局农业科科长) 倪宏伟(市统计局农村统计科科长) 刘国权(市粮食局行管科副科长) 王 毅(市水利局农水科科长) 江斌(市气象局气象台台长) 沈宏斌(市种子管理站站长) 汪太琰(市农技推广中心农技站站长) 汤淮明(市农技推广中心植保站副站长) 张 华(市农技推广中心土肥站副站长) 柏发哨(市农委农业科副科长) 李治淮(市农委农业科副科长) |
|
凤台县、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有关部门: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市农委《关于淮南市小麦高产攻关活动的实施意见》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落实。二00五年九月二十日 关于淮南市小麦高产攻关活动的实施意见 (淮南市农委 二00五年九月十二日) 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农委关于开展小麦高产攻关活动意见的通知》(皖政办[2005]45号)精神,为了进一步增强我市粮食生产能力,提高小麦生产水平,认真开展小麦优质高产攻关活动,保质保量地完成省下达我市的各项任务目标,特制定以下实施意见。 一、开展小麦高产攻关活动的基本思路和主要目标 基本思路是:从2005年秋种开始,连续用5年的时间,开展以“依靠科技,主攻单产,全面提高小麦生产水平”为内容的高产攻关活动,通过推广高产品种、科学播种、测土配方施肥和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技术,建立核心示范区,强化“墒情、苗情、病虫情”的监测和新品种、新技术试验,建设良种繁殖基地和各项技术服务体系,落实各项措施,确保如期实现各项目标。主要目标是: 单产目标:到2010年,全市小麦平均单产由基期(2003年至2005年三年平均)的277公斤提高到350公斤,其中,淮河以北地区小麦平均单产力争整体突破360公斤,淮河以南地区达到320公斤。 增产目标:在基本稳定小麦面积的基础上,主攻单产,使全市小麦增产8万吨。 质量目标:全市优质专用小麦提高到75%左右。 技术推广目标:五年内小麦良种覆盖率达到95%,亩均播种量降低到10公斤以下,测土配方施肥比例提高到80%,病虫害综合防治率提高到90%以上。 预期效益:到2010年,化肥利用率提高5个百分点,病虫害防效提高10个百分点,亩均播种量降低5公斤以上,每亩综合节本30元以上,每亩增产75公斤左右,亩均节本增效120元左右,新增经济效益1.7亿元。 二、开展小麦高产攻关活动的主要内容 (一)推广四项技术。一是推广优质高产品种。主推品种更新换代一次,商品种子覆盖率达到70%以上,良种良法配套率80%以上,半冬性、弱冬性、春性品种形成合理布局,强筋、中筋、弱筋等专用小麦形成区域优势。二是推广科学播种。重点把握好播期,控制好播量。大力推广机条播,使小麦适期、适量播种均达到90%以上。将因播种技术不当造成的生产风险率降低到10%以内。推广深沟高畦,做到三沟配套,六沟相连。三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测土配方专用肥覆盖面达到 50%。坚持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大量元素肥料与微量元素肥料相结合、基肥与追肥相结合的施肥原则,大力提倡施用农家肥,推广秸秆还田,培肥地力。四是推广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建立健全病虫监测预报及重大病虫害防治应急反应机制和科学用药监管机制。把病虫害造成的损失控制在5%以内。 (二)建立核心示范区。在全市建立总规模14万亩的核心示范区,按淮河南北两大区域和强筋、中筋、弱筋三种品质类型,重点扶持5个万亩以上、10个千亩以上的核心示范片和20个百亩以上的种粮示范大户。小麦主产县区要把核心示范片覆盖到每个行政村,每个主产乡镇要建立一个500-1000亩的核心示范片。核心示范片实行滚动发展,以辐射带动全市小麦生产。实行统一技术规程、统一品种、统一机播、统一田管、统一机械收获,良种良法等关键技术到位率100%,实现单产水平450公斤。 (三)强化四项基础服务。一是强化“三情”监测。采取定地点、定时间、定专家、定期会商的“四定”办法,对小麦全生育期开展“三情”监测。市里建立10个“三情”监测点,各县区也要建立相应的“三情”监测点。二是强化新品种、新技术试验。各地要根据当地生产需要,建立新品种、新技术试验展示区,为大面积生产提供技术储备和更新基础。三是强化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按照小麦良种补贴和高产攻关对品种的要求,引导农场和种子生产经营企业建立健全小麦良种繁殖体系,确保大田生产用种需要。四是强化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培训、监测、技术信息处理与传播等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各级农技推广人员作用。 三、开展小麦高产攻关活动的保障措施 (一)强化协调服务。市里建立由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和专家组成的小麦高产攻关活动领导小组和专家技术组(名单附后),负责全市小麦高产攻关活动的重大决策、组织协调、技术指导和管理工作。各县区要建立相应机构,加强对小麦高产攻关活动的组织协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