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水果产业化发展规划(2003―2007年)
2004年05月25日安徽省人民政府

安徽省水果产业化发展规划(2003―2007年)


  为推动我省水果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施意见》(皖政(2003)52号),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2001年,我省水果栽培面积、产量分别为148.89万亩、153.01万吨,其中,梨和苹果的栽培面积、产量分别为52.08万亩、67.24万吨和31.02万亩、25.96万吨;全省出口水果3.5万吨、加工果品近7万吨。目前,我省已获得水果无公害认证12个,认证面积约1万公顷。宿州市的“砀园”、“翡翠”、“梨树王”牌砀山酥梨获得了绿色食品认证。砀山县还被列为全国水果无公害生产示范县。我省现已形成一批水果生产、销售及加工龙头企业,水果年加工量近7万吨,占总产量的4.6%左右,主要加工品为果汁、果酒和罐头。水果产业销售渠道较为稳定,如砀山县现有农民经纪人3799人,水果中介组织615个,水果协会136个,县内建成大型果菜批发市场2个,中小型交易市场100余个,收购网点300多个。
  
  我省水果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树种、品种结构不够合理。苹果与梨的面积占果园总面积的55.81%,且主栽品种过于单一,基本上都是鲜食品种,不能满足加工业的需要。二是果品总体品质较差。三是采后环节薄弱。我省经过采后处理的水果仅占总产量的30%左右,贮藏能力约占总产量的14.7%左右,主要靠简易的半地下式自然通风窖贮藏,保鲜效果差,贮藏期短,损耗大,水果冷链流通几乎为零。四是水果产业组织化程度低。五是科研水平低。特别是在品种改良、生产标准化、果品采后处理和深加工等技术研发方面,远不能满足水果产业化的需要。
  
  二、市场前景与竞争力分析
  
  (一)市场前景分析
  
  1、鲜果市场。根据《21世纪中国农业发展战略》测算,2000年我国水果需求量为6518.6万吨,按3%的年增长率计算,到2007年水果的需求总量将增加到8017万吨,鲜果消费市场仍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2、加工产品。欧、美、日市场的饮用纯果汁等都离不开苹果浓缩汁。我国水果加工制品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在产品质量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国际市场空间将越来越大。
  
  3、主导产品和市场定位。2007年,我省预计水果出口量为10万吨,出口国主要是东南亚和俄罗斯,出口鲜果主要为砀山酥梨、中早熟苹果,油桃、石榴也具有出口潜力;我省加工品预计生产能力为浓缩汁5万吨、葡萄酒2万吨、罐头4万吨,在国内水果加工品市场占有率将进一步提高。
  
  (二)竞争力分析。
  
  我省水果产业发展的竞争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资源与规模优势。我省地处北亚热带与暖温带的过渡地带,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光、热、水资源充足,对发展早中熟苹果、梨等水果十分有利。砀山酥梨是我国最重要的水果资源之一,在国内外享有盛名。怀远石榴等也是我省地方名特产品。黄河故道地区是砀山酥梨的最适宜产区之一,还是酿造葡萄和黄桃栽培的适宜区,可以为加工葡萄酒(汁)和桃罐头提供丰富的原料。我省主要水果如梨,栽培历史悠久,面积大,产量高,位居全国前列。二是价格优势。我省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水果的生产成本明显低于发达国家,生产水果加工品具有明显的出口价格优势。三是区位优势。我省是苹果栽培的南缘地区,为晚熟品种的次适宜区,早中熟苹果的适宜栽培区。我省南部适宜早中熟梨栽培,果实具有品质好、成熟期早的优势。我省地处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过渡地区,发展早中熟水果,既可抢占东南沿海市场,也可开发东北、华北及国际市场。
  
  三、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发展思路。以生态适应性和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以提高水果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和促进出口为核心,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出发点,调整水果生产布局和品种结构,加强水果优势区域建设,通过强化生产基地、质量标准体系、市场信息体系、采后处理与加工体系的建设,实施名牌和龙头带动战略,推进水果产业化进程,加快外向型水果产业的发展。
  
  (二)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通过实施本规划,逐步形成水果生产区域化、良种化、标准化和产加销一体化的新格局,力争到2007年,使我省水果产业化水平接近或达到全国中上水平。
  
  2、具体目标。通过5年的努力,力争实现以下目标:果树总面积达180万亩,水果生产进一步向优势区域集中;产量达252万吨,优质果率提高到70%以上,水果产值40亿元;贮藏能力提高到30%以上,其中普通冷藏和气调贮藏占贮藏总量的20%以上;对出口和超市销售的果品初步形成冷链系统;商品化处理能力提高到50%;果品出口量增加到10万吨;果品加工能力达60万吨,带动农户27万户,农民人均来自水果产业的年收入由925元增加到1270元。
  四、主要内容
  
  (一)培育大市场
  
  1、改扩建水果交易市场。完善砀山李庄、萧县黄口2个大型批发市场的功能,使其年水果交易量达20万吨以上;发展壮大砀山、萧县、墉桥、灵璧等15个中型批发市场,使每个市场年交易量达8—10万吨。
  
  2、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充分利用现有出口渠道,稳定已有国际市场。通过调整品种结构,提高果品质量和采后处理水平,利用我省各种外经外贸活动,扩大对外交往,不断拓展国际市场。
  
  (二)扶持大企业
  
  1、扶持建立产地果品加工龙头企业
  
  (1)主攻方向:在水果主产区扶持建立大型果品综合加工厂,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的联合组织和产业化经营,开拓市场,深化加工,延伸产业链,提高果品产业整体效益。
  
  (2)目标:到2007年,在砀山县建立浓缩果汁加工厂1个,年生产能力5万吨,加工梨、苹果40万吨。果汁饮料年生产能力达6万吨以上。在萧县筹建和扩建葡萄汁厂和葡萄酒厂,年加工能力3万吨,加工葡萄3.6万吨;建设桃罐头加工厂,年生产能力4万吨,加工黄桃6万吨。
  
  2、建立水果商品化处理体系
  
  (1)主攻方向:依托果业协会、中介组织或专业批发市场,组建果品销售联合实体,建立大型果品商品化处理生产线、专用果品冷库和气调库,实现产后果品预冷、机械化清洗、分级、干燥、打蜡、包装、贮运、销售一条龙,提高优质商品果率。
  
  (2)目标:到2007年,在砀山县建水果分拣线5—6条,建立果品气调库、冷库10—15座,贮藏能力6万吨;在萧县建水果分拣线2—3条,建水果气调库、冷库6—8座,贮藏能力3万吨;在濉溪建冷库2座,贮藏能力1万吨;在宣州建冷库2座,贮藏能力1万吨。
  
  (三)建设大基地。
  
  按照向优势区集中、提高规模效益的原则,基地建设重点发展梨、苹果、葡萄、桃4大树种,兼顾发展猕猴桃、石榴等树种;鲜食与加工品种兼顾;发展的重点区域在黄河故道及其泛区,兼顾其它地区水果发展。
  
  1、优质无公害砀山梨基地。分布在砀山县和萧县北部地区。
  
  (1)主攻方向:继续优化梨品种结构,适当增加早、中熟和适于加工的梨品种的比例;加强产前、产中和产后环节的衔接;建设无公害梨生产与出口基地;进一步扩大贮藏和加工能力。
  
  (2)发展目标:到2007年,梨单产维持在3000公斤/亩左右,优质果率达到70%;推广梨无公害生产技术,无公害率达95%以上;高档梨果出口量达到9.0万吨以上,主要出口东南亚市场,并积极开拓欧洲市场;提高气调贮藏、恒温冷库贮藏能力,完善冷链系统,贮藏能力达到30%;建立原料基地10万亩。
  
  (3)扶持重点:优先扶持10个镇6个场,包括砀山县的唐寨、良梨、李庄、文庄、程庄、葛集、周寨7个乡镇和砀山园艺场、市力集园艺场、砀山果科所、砀山果园场;萧县的黄口、新庄、杨楼3个乡镇和东阁园艺场、黄河故道园艺场。
  
  2、优质早中熟苹果基地。集中分布在黄河故道及泛区的宿州市和淮北市,全国苹果主产区的南缘。
  
  (1)主攻方向:
  
  优化品种结构,突出发展早熟和中早熟品种,适当发展加工品种。实施优质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加强果农技术培训,强化果品采后的商品处理,培植和壮大龙头企业,实现质量标准化、基地规模化、经营产业化的有机结合。
  
  (2)发展目标:到2007年,通过高接换种和新建果园,突出发展苹果早中熟和加工品种15万亩;限产提质,盛果期产量控制在2000—2500公斤/亩,优质果率75%以上,无公害率100%;强化采后商品处理,机械分级,清洗打蜡,包装生产线处理果品占产量的30%以上;开拓国际市场,形成一定的出口总量。
  
  (3)扶持重点:优先扶持7个乡镇2个场,包括砀山程庄、文庄镇,萧县马井、酒店、黄口镇和北城集园艺场,墉桥栏杆镇,灵璧朝阳镇及县园艺场。
  
  3、优质葡萄和黄桃基地。分布在合肥市、巢湖市和宿州市。
  
  (1)主攻方向:优化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注意早、中、晚熟品种配套及耐运品种的选择,发展一批优质葡萄和黄桃加工品种。推广实用先进技术,提高果品质量和深加工水平。
  
  (2)发展目标:到2007年,发展加工专用型品种原料基地8万亩,加工葡萄品种单产稳定在1000—1500公斤/亩左右,黄桃品种产量稳定在1500—2000公斤/亩;鲜食面积扩大到15万亩,葡萄单产控制在1500—2000公斤/亩左右,桃单产控制在2000公斤/亩左右;搞好无公害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无公害化率达到95%;提高采后商品化处理和加工能力,积极开拓市场。
  (3)扶持重点:优先扶持11个乡镇,包括砀山葛集镇、西南门镇,萧县圣泉乡、杜楼镇、白土镇、庄里镇,墉桥符离镇,灵璧夏楼镇,肥西烟墩乡,居巢黄麓镇、西峰乡。
  
  4、优质早中熟梨、石榴等基地。根据当地气候,适当发展中熟梨、石榴、李、杏、草莓、樱桃等树种。重点扶持宣州区发展早熟梨生产,到2007年发展到6万亩;扶持包括淮北市郊段园、相山黄里、烈山吴山口、濉溪新蔡,怀远马城乡、城关镇发展石榴生产,到2007年发展到5万亩;扶持黄山区、岳西县、霍山县发展猕猴桃生产;扶持歙县新安江沿岸、太湖花凉亭库区发展枇杷生产。
  
  (四)发展大服务
  
  1、良种引进与繁育体系
  
  (1)主攻方向:建立省级果树良种引进繁育中心,扩建宿州市果树良种苗木繁育场,建立母本园和县级良种繁育苗圃。搞好品种引进过程中的区试和新品种适应性研究工作,加强对苗木繁育过程的管理,建立母本树注册制度和检疫性病虫害预测预报系统。加强品种的评估、筛选、鉴定、审定和开发推广工作。
  
  (2)发展目标:经省主管和业务部门组织评价、鉴定,从国内外引进葡萄(加工、鲜食)、苹果(鲜食、加工)、梨(鲜食、加工、早中熟)、石榴(鲜食)等60个以上优新品种,为产业发展提供品种储备。建立母本园和一级采穗圃,母本园建设规模为30亩,一级采穗圃60亩。扩建温室、网室、大棚、实验室,购置仪器设备。在砀山、墉桥各建立一个繁育苗圃,每年生产脱毒苗300万株,普通苗100万株。
  
  2、技术服务体系。建立市、县(区)、乡技术推广、成人教育和科技培训体系,按系列化、产业化的要求,调整技术推广、技术培训方式和内容,全面提高基层干部和农民的科技素质。
  
  3、质量标准体系。依据各树种及主栽品种生物学特性、国家质量安全标准,制定生产操作技术规程,指导果农实施优质无公害果品生产。宿州市成立果品质量与安全监测中心,县设立监测站,主产乡镇设立监测室,对生产资料选用、生产、包装运输进行全程监控,确保果品达到优质无公害标准。
  
  4、信息服务体系。规划实施区域内市及县、区分别建立水果销售信息中心,乡镇、村建立水果信息服务站,大中型批发市场建立水果销售信息网,并入全国销售信息网络,80%以上的水果协会和营销大户建立自己的网站,尽快实现网上销售。
  
  5、销售中介服务体系。乡镇农业技术综合服务站要通过为果农提供技术承包、信息咨询等社会化服务,逐步发展成功能齐全的综合型服务实体。从农民急需的生产服务项目入手,逐步扩展乡村集体服务组织的服务内容。大力扶持、放手发展各种合作经济组织和民办服务组织,支持各类水果协会和中介服务组织。培养水果销售经纪人1万名以上,发展水果专业协会和销售、科技、贮运中介组织1000个。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对水果产业化工作的领导
  
  1、加强政府对水果产业化规划项目实施的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明确职责,制定优惠政策,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为企业、农户和中介组织提供全方位服务,推动水果产业化的发展。
  
  2、成立领导机构,建立组织保障体系。各项目实施市、县要成立由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相关单位参与的水果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要依据本规划,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落实规划项目实施的各项措施。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大力引导、鼓励工商资本、民间资本以及外资进入水果产业。在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同时,政府要加大对水果产业化扶持的力度,努力增加水果产业化资金投入。
  
  1、明确各级政府对水果产业化投入的职责范围。水果产业化项目投资,以项目实施市、县自筹为主,省里适当给予补贴。各级财政每年安排支农专项资金,用于扶持水果产业化项目。已有的财政支农专项资金,尽量统筹安排,重点扶持优势龙头企业、优势水果生产基地建设。
  
  2、加大农业信贷、税收支持力度。对符合国家有关政策规定申请上市或发行债券的龙头企业,要为其创造条件,积极争取上市或发行债券。对实施水果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要落实国家已出台的税收优惠政策。
  
  (三)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横向联合
  
  1、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规范市场行为。各地要从实际出发,建立和完善水果批发市场和各类专业市场,逐步形成“政府扶持市场、市场引导‘龙头’、‘龙头’引导基地、基地联系农户”的市场机制。
  2、推动横向联合,培育龙头企业。鼓励企业采取兼并收购、资产重组、股份合作、租赁经营、委托管理等多种方式,充分利用现有厂房、设备和其它资产,引导企业用增量投资盘活存量资产,大力培育水果产业龙头企业集团。积极引导城市工商企业、个私企业进入水果产业。
  
  3、通过招商引资、技术合作等形式,吸引省内外大型龙头企业投资建基地、办企业。鼓励国内外企业以各种形式投资水果产业,兴办水果精、深加工企业。与国内涉农企业或科研机构联合组建集科研、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合资企业,引进优良品种,研究培育新品种,提高水果产品附加值和标准化水平。
  
  (四)强化技术研究、创新与推广。
  
  支持农业院校、科研单位围绕我省水果产业化规划,开展水果贮藏技术和商品化处理技术研究,提高果品贮藏水平、效果和优质品率。重点龙头企业要加强研发中心建设,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水果深加工成套设备或关键设备、技术。加强优良新品种的引进、示范及相配套的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研究,做好技术贮备,做到良种良法配套推广。加强水果生产技术培训工作,提高项目区果农生产技术水平。省级财政主要支持水果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的引进、示范与推广及技术培训工作。
  
  (五)健全质量保证体系
  
  1、制定水果生产、加工、流通的相关标准。积极宣传并组织龙头企业和相关部门联合制定或完善果品质量标准及生产技术规范,努力做到水果生产标准化;制定果品加工品质量标准,组织企业按标准生产。
  
  2、健全质量监测体系。加快水果市场的质量检测装备建设,完善水果质量监测体系,通过监测水果产业投入品及加工品质量,实现水果生产、加工、流通的质量监控管理。
  
  3、创立知名品牌。坚持走“特色+规模+品牌”的路子。通过5年的努力,争取形成1—2个在国际市场上有一定影响、5个在国内市场有较大影响的名优果品或加工品品牌,建成有区域特色的水果产业带和关联产业群,真正实施品牌带动战略。
  
  
二00四年五月二十五日

安徽省水果产业化发展规划(2003―2007年)


  为推动我省水果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施意见》(皖政(2003)52号),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2001年,我省水果栽培面积、产量分别为148.89万亩、153.01万吨,其中,梨和苹果的栽培面积、产量分别为52.08万亩、67.24万吨和31.02万亩、25.96万吨;全省出口水果3.5万吨、加工果品近7万吨。目前,我省已获得水果无公害认证12个,认证面积约1万公顷。宿州市的“砀园”、“翡翠”、“梨树王”牌砀山酥梨获得了绿色食品认证。砀山县还被列为全国水果无公害生产示范县。我省现已形成一批水果生产、销售及加工龙头企业,水果年加工量近7万吨,占总产量的4.6%左右,主要加工品为果汁、果酒和罐头。水果产业销售渠道较为稳定,如砀山县现有农民经纪人3799人,水果中介组织615个,水果协会136个,县内建成大型果菜批发市场2个,中小型交易市场100余个,收购网点300多个。
  
  我省水果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树种、品种结构不够合理。苹果与梨的面积占果园总面积的55.81%,且主栽品种过于单一,基本上都是鲜食品种,不能满足加工业的需要。二是果品总体品质较差。三是采后环节薄弱。我省经过采后处理的水果仅占总产量的30%左右,贮藏能力约占总产量的14.7%左右,主要靠简易的半地下式自然通风窖贮藏,保鲜效果差,贮藏期短,损耗大,水果冷链流通几乎为零。四是水果产业组织化程度低。五是科研水平低。特别是在品种改良、生产标准化、果品采后处理和深加工等技术研发方面,远不能满足水果产业化的需要。
  
  二、市场前景与竞争力分析
  
  (一)市场前景分析
  
  1、鲜果市场。根据《21世纪中国农业发展战略》测算,2000年我国水果需求量为6518.6万吨,按3%的年增长率计算,到2007年水果的需求总量将增加到8017万吨,鲜果消费市场仍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2、加工产品。欧、美、日市场的饮用纯果汁等都离不开苹果浓缩汁。我国水果加工制品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在产品质量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国际市场空间将越来越大。
  
  3、主导产品和市场定位。2007年,我省预计水果出口量为10万吨,出口国主要是东南亚和俄罗斯,出口鲜果主要为砀山酥梨、中早熟苹果,油桃、石榴也具有出口潜力;我省加工品预计生产能力为浓缩汁5万吨、葡萄酒2万吨、罐头4万吨,在国内水果加工品市场占有率将进一步提高。
  
  (二)竞争力分析。
  
  我省水果产业发展的竞争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资源与规模优势。我省地处北亚热带与暖温带的过渡地带,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光、热、水资源充足,对发展早中熟苹果、梨等水果十分有利。砀山酥梨是我国最重要的水果资源之一,在国内外享有盛名。怀远石榴等也是我省地方名特产品。黄河故道地区是砀山酥梨的最适宜产区之一,还是酿造葡萄和黄桃栽培的适宜区,可以为加工葡萄酒(汁)和桃罐头提供丰富的原料。我省主要水果如梨,栽培历史悠久,面积大,产量高,位居全国前列。二是价格优势。我省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水果的生产成本明显低于发达国家,生产水果加工品具有明显的出口价格优势。三是区位优势。我省是苹果栽培的南缘地区,为晚熟品种的次适宜区,早中熟苹果的适宜栽培区。我省南部适宜早中熟梨栽培,果实具有品质好、成熟期早的优势。我省地处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过渡地区,发展早中熟水果,既可抢占东南沿海市场,也可开发东北、华北及国际市场。
  
  三、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发展思路。以生态适应性和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以提高水果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和促进出口为核心,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出发点,调整水果生产布局和品种结构,加强水果优势区域建设,通过强化生产基地、质量标准体系、市场信息体系、采后处理与加工体系的建设,实施名牌和龙头带动战略,推进水果产业化进程,加快外向型水果产业的发展。
  
  (二)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通过实施本规划,逐步形成水果生产区域化、良种化、标准化和产加销一体化的新格局,力争到2007年,使我省水果产业化水平接近或达到全国中上水平。
  
  2、具体目标。通过5年的努力,力争实现以下目标:果树总面积达180万亩,水果生产进一步向优势区域集中;产量达252万吨,优质果率提高到70%以上,水果产值40亿元;贮藏能力提高到30%以上,其中普通冷藏和气调贮藏占贮藏总量的20%以上;对出口和超市销售的果品初步形成冷链系统;商品化处理能力提高到50%;果品出口量增加到10万吨;果品加工能力达60万吨,带动农户27万户,农民人均来自水果产业的年收入由925元增加到127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