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设区市农业局: 为进一步贯彻中共中央1号文件、省委1号文件精神和农业部印发的《关于恢复粮食生产的意见》,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粮食生产的工作部署,保护和提高我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切实调动和提高粮食主产区与种粮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特制定以下意见。 一、深化粮食安全的认识 (一)紧紧抓住粮食生产发展的新机遇,做强做大粮食产业。粮食问题是关系经济安全和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反复强调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去年,国务院专门召开了农业和粮食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确保粮食安全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今年,中央又以1号文件的形式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省委、省政府也以1号文件的形式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政策,这是多年来没有过的。各级农业部门要紧紧抓住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按照中央及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和要求,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抓好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做强做大我省粮食产业,切实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二)把粮食生产作为农民增收的基础产业来抓。粮食不仅是国家安全的基础和重要的战略物资,而且是城市化发展的重要保证,农产品加工业的主要原料。粮食生产更是农民就业的主渠道,是农民增收的基础。从目前我省农业总产值和农民收入构成来看,粮食仍然占1/5的比重,在粮食主产区和纯农户,比重更大。因此,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发展粮食生产与增加农民收入的关系,把两者有机统一起来,切实保护和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二、明确粮食发展思路与目标 (三)长期坚持粮食发展的基本思路。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加粮食总量,关键是要保护好基本农田,提高粮食产出率和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按照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规划和我省“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的战略目标,把发展粮食生产与增加农民收入有机统一起来,把粮食生产与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有机统一起来,由“藏粮于库”向“藏粮于库”与“藏粮于地”有机结合转变,由一般抓粮食向重点粮食主产区和优质粮食转变,由单一组织粮食生产向全面提高粮食竞争力转变。遵循市场经济条件下粮食产业发展的规律,积极保护耕地,培植地力,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单产,集中物力、财力和技术优势,加快建设粮食产业带和基地县,大力发展粮食转化和加工,推进粮食产业化、优质化,建设竞争力强的粮食产业体系。 (四)明确今年粮食生产的基本目标。2004年是恢复发展粮食生产、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关键之年。今年我省粮食生产的指导思想是:主攻单产、稳定面积、调优结构、增加总量,全面恢复粮食生产,保护和提高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为全国粮食安全作出新的贡献。基本思路是“一个保护,二个确保”,即全省保护2800万亩以上基本农田,确保粮食播种面积4750万亩,确保粮食总产300亿斤,力争310亿斤,单产326公斤,提高10公斤左右。 其中:早稻面积1600万亩,总产104亿斤;一季稻面积650万亩,总产56亿斤;二晚面积1850万亩,总产128亿斤;旱粮面积650万亩,总产22亿斤。优质早稻和高档优质晚稻比重分别达90%与40%,均比上年提高8个百分点。农民从粮食生产中得到的收入年均增加10元。各设区市粮食生产基本目标建议详见附表。 三、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五)科学规划粮食优势产区。根据各地粮食生产现状,全省以水稻为主的优势产区划分为“三区一片”,即①鄱阳湖粮产区,包括鄱阳湖及以北地区的余干、鄱阳、玉山、广丰、弋阳、万年、乐平、余江、贵溪、都昌、永修、武宁、修水等13个县(市、区);②赣抚平原粮产区,包括赣中地区的临川、南城、金溪、崇仁、东乡、南昌、进贤、新建、高安、丰城、樟树、袁州、万载、宜丰、上高、奉新、渝水、分宜等18个县(市、区);③吉泰盆地粮产区,包括吉泰盆地及以南的吉水、泰和、安福、永新、吉安、新干、永丰、宁都、南康、赣县、信丰、于都等12个县(市、区)。④赣西粮食高产片,包括萍乡的上栗、芦溪、湘东等3个县(区)。 同时,根据我省旱粮生产特点,初步规划:①高蛋白大豆生产优势县(市、区)16个:都昌、鄱阳、余干、玉山、临川、东乡、进贤、新建、高安、丰城、袁州、渝水、吉水、吉安等。这些县具有大豆生产优势,一般面积达4万亩以上,且相对集中连片,大豆生产总规模占全省的一半左右。②鲜食与加工薯类生产优势县(市、区)10个:袁州、上高、樟树、丰城、修水、都昌、信丰、兴国、广丰、瑞昌等,总规模50万亩。③食用玉米优势县(市、区)10个:修水、武宁、九江、上高、袁州、进贤、南城、于都、信丰、崇义等县(市、区)。 |
| (六)精心组织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等项目的申报与实施。为切实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中央决定从2004年到2010年实施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项目。重点加强中部13省(区)9个优质专用粮食产业带建设。我省已被列入长江流域双季稻区优质稻产业带。有关设区市、县要按照农业部《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规划》的精神和具体要求,认真做好项目申报和实施的前期准备工作。同时,抓好种子工程、植保工程、沃土工程、优质稻生产基地以及农机具补贴等项目申报与实施工作,争取早立项,早实施,早受益。 (七)提高粮食优势县的实际生产水平。充分发挥粮食优势县的生产优势,大力提高优势县实际生产能力。根据全省粮食生产总目标和优势县的生产能力,要求2004年:“三区一片”粮食主产区46个优势县粮食播种面积3400万亩,单产345公斤/亩,力争总产235亿斤,面积和总产目标分别占全省的71.6%与75.8%,单产目标高20公斤左右。并加快粮食战略布局调整,使优势区域粮食生产的规模占全省的比重逐年提高。 (八)搞好长江沿岸环鄱阳湖地区“两用田”建设。用3-5年的时间,通过工程技术措施,努力将沿江滨湖200多万亩长年易涝的低洼田,改造成为既可在粮食欠收时用于发展粮食生产,又可在粮食丰余时用于发展特种水产的“两用田”,使其成为全省粮食生产的可靠后备资源。 四、集中推广优新品种和实用技术 (九)大力推广优新品种。按照好销、高产、优质、稳定、抗逆的五点要求,大力推广高产优质品种,重点是积极发展高档优质稻和高产优质早稻品种。2004年,优良品种产量水平提高1-2个百分点,优质品率提高5个百分点,种子商品率提高5个百分点,农作物新品种更新更换30%,良种覆盖率98%左右,种子质量达到国标,良种对科技的贡献率提高到40%。主推品种为,早稻:金优463、金优402、陆两优28、赣早籼53号;一晚:两优培九、金优752、赣晚籼30号;二晚:中优桂99、金优207、新香优80、先农16号、赣晚籼32号等。 (十)大力普及先进实用成熟粮食生产技术。重点推广四项技术:①水稻旱育秧、抛秧技术。继续重点普及推广旱育稀植和抛秧技术,使两项技术普及率从45%与30%提高到50%以上。②平衡施肥和精准施肥技术。把水稻平衡施肥技术普及率从60%提高70%以上,把精准施肥技术普及率从5%提高到10%以上;积极推广有机肥资源利用和秸秆还田技术,秸秆还田率从70%提高到80%;认真组织实施好“沃土工程”、旱作节水农业等项目。③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重点推广机械化耕整技术和机械化收获技术,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减少收获损失,使机耕水平从48%提高到52%,机收面积从8%提高到13%以上。积极示范机械播栽、机械秸秆返田、化肥深施和粮食烘干等机械化技术。④水稻生产单项成熟技术的集成配套。将良种技术、植保技术、施肥技术、农机化技术、田管技术、节本增效技术、无公害生产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套完整、简便、实用、互为支撑、相互促进的复合型技术,在粮食主产县全面推广,使成熟单项技术的集成配套比例达到40%以上。 (十一)积极示范新型节本增效轻型简化技术。①以水稻免耕抛秧为重点,推广节本增效轻型简化栽培技术。有机组装推广直播、免耕栽培等新型节本增效技术,促进节本增效,减轻劳动强度。力争免耕抛秧示范推广面积从目前的35个县28万亩扩大50个县100万亩以上。②以手动喷雾器和机动喷雾器为重点,推广水稻节本增效病虫防治技术。通过推广高效、轻便、简单化水稻病虫防治技术,达到提高防效、节省成本、省工省力的目的。从目前的150万亩扩大到300万亩。 (十二)大力探索和推广无公害生产技术。①示范推广“稻鸭共栖”绿色大米生产技术和“猪-沼-粮-灯”生态农业技术,组织实施好水稻跨越计划项目,使绿色大米面积从目前的80万亩扩大到200万亩以上。②实施绿色植保工程,示范推广非化学防治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等无公害水稻病虫防治技术。从目前的160万亩扩大到250万亩。重点抓好控制农药残留超标的各个病虫防治环节,抓好生物多样性防治稻瘟病及电子灯诱杀螟蛾技术的示范。③大力发展水稻的无公害化生产方式。逐步建立无公害水稻生产监测和管理体系,对农业投入品进行市场监管,重点加大对控制农药残留超标生产环节的管理,大力推广稻米无公害生产和加工技术,确保批量生产的商品稻谷符合国家安全卫生标准。④大力推广无公害农药和科学安全用药技术。抓好高毒、剧毒农药的禁用取代工作,推广焚烧炉等集中处理废弃农药包装物等方法,保护农田环境卫生。 |
| (十三)大力发挥农业工程技术在粮食生产上的防灾减灾和增产、稳产作用。①综合应用气象工程技术。利用气候资源调整粮食布局,趋利避害;提高农用天气预报准确率,实时监控气象灾害发生的时空分布,及时、准确指导应对洪涝、干旱、风雹、高温、低温冷害等主要气象灾害,重点加强减轻水旱灾害的水资源的科学调度和实施人工增雨等控制气象作业服务。②利用国家农业开发和水利建设以及各方筹资,实施水利和田间平整等农业工程技术,改善基本农田的排灌、保肥能力和田间机械作业、运输能力。③粮食作物重大病虫害综合治理技术。重点实施防虫减灾和病虫情报进村工程,推广以防治水稻螟虫以及稻飞虱、稻瘟病为重点的综合治理技术。严格把住“三关”,即种子处理关、秧田送嫁药关和混合用药保穗关,提高植保技术信息的进村入户率,水稻病虫为害总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 五、加强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十四)加强农作物良种繁育体系建设。重点建设赣西、赣东南两大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和吉泰盆地、赣东、赣中三大常规优质水稻繁育基地;加速建设水稻改良中心和农作物良种引育中心;完善市级种子质量监督检测分中心;扶持建设10个中型粮食种子加工中心。 (十五)加强农业技术培训与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加强省级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和县、乡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基地的建设;建立农业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对市、县两级农技人员进行轮训,对各乡镇农技站长和农技员进行定期培训。 (十六)加强土壤农化监测和肥料测试体系建设。重点加强省级土壤农化监测中心和土壤定位监测网点建设。改造和完善省、市土壤肥料测试中心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肥料质检能力和水平。加快建立粮食主产县土肥速测体系和机制,为标准农田和地力建设提供技术服务。 (十七)加强植保病虫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改造和完善省农作物生物灾害监控指挥中心,重点加强市、县两级水稻生物灾害监测专业站建设与管理,进一步完善全省农作物重大生物灾害监测预警控制体系。 (十八)加强农机化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加强试点示范,加快发展各类农机经济合作组织,提高农机服务组织化程度;从政策、资金、信息和技术上扶持农机大户发展。对购置农机具给予一定补贴,提高农机户和基层农机服务组织的作业能力,推进农机服务产业化。 六、落实粮食生产扶持政策 (十九)稳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完善土地流转办法。今年要对二轮承包土地登记发证工作再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并出台规范土地流转的文件,引导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防止耕地抛荒。同时,严格实行耕地保护制度,严格控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及其它非法占用,实行耕地保护行政首长负责制。加强征用土地占补平衡,强化土地质量的监测,确保基本农田占耕地总面积85%的比例不降低。 (二十)落实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保护农民种粮利益。从今年起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市场,保护农民多渠道售粮的自主权,支持和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主体参与粮食经营。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两放开,两确保”,即放开粮食市场,放开粮食价格,确保农民收入不减少,确保粮食安全。全面实施对种粮农民推行的直接补贴,并提高补贴标准。省里将粮食风险基金的40%以上直接补贴给种粮农民,并适当向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大户倾斜,调动主产区和农民种粮积极性,保护种粮农民的利益。 (二十一)继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今年要对2003年全省农业特产税改征农业税落实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凡农村税费改革后农业税高于全省平均每亩64元水平的,一律降到64元以下。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今年降低1个百分点。税改后土地面积减少的,核减计税面积。 (二十二)扩大良种补贴范围,促进良种推广。今年起,省财政将安排一定数量专项资金用于全省救灾种子补贴和农民培训,对全省优质水稻良种推广实行补贴。省将制定具体实施细则。 (二十三)加强标准农田建设。抓住国家建立南方水稻优势产区的机遇,大力抓好全省粮食优势产区建设。省里从今年开始,每年将国有土地出让金纯收益的15%-20%用于支持农业土地开发,以加快建设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高标准基本农田。2004年将进一步加大中低产田的改造力度,计划建设高标准农田100万亩,省里将制定具体实施方法和实施步骤。 |
| (二十四)增加粮食生产和收购的信贷投入。继续大力推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扩大贷款发放的覆盖面。对种粮大户,改善担保形式,采用农户联保的方式,扩大贷款额度。农发行将对粮食企业实行授信管理,实行倾斜政策。争取今年农村信贷资金比上年增长20%以上。 (二十五)大力发展龙头企业,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一是培育和扶持粮食加工转化龙头企业。重点支持国家级和省级龙头企业,对各种所有制企业,都一视同仁给予支持。二是抓好产销对接。按照加工企业对生产原料的需求,调整品种结构,发展高质量的粮食生产基地,建立和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民之间合理的利益机制。三是稳步推进粮食规模种植,提高粮食生产的规模效益。四是发展加工专用粮,促进粮食加工转化增殖。五是搞好市场信息服务,引导订单农业发展。六是加快粮食产品标准化建设,提高产品档次,增强竞争能力。 七、加强对粮食生产工作的领导 (二十六)落实领导责任制。各地要全面落实粮食行政首长负责制,各地农业部门要把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工作作为今年的中心工作来抓。把今年的粮食生产任务分解到基层,把各项政策作措施贯彻到基层,把各项技术和物资措施服务到基层。 (二十七)加强粮食生产指导与动态调度工作。重点加强春耕生产和双抢生产两个阶段的生产指导、动态调度、形势分析、市场行情和情况反映。做到产前要有生产意见和工作安排,产中要掌握宏观动态和具体典型。产后要进行形势分析和工作总结。 八、抓好春熟作物管理和春耕备耕工作 (二十八)抓好春熟作物中后期管理。2004年春熟作物总体形势较好,结构和布局进一步优化,优质品率明显提高,主导产业逐渐形成生产规模日益扩大,但受秋冬连旱影响,长势不够理想。各地要根据农事季节,抓紧时机,指导好以追肥、防冻、防渍、防治病虫为重点的中后期管理,力争多产多收。 (二十九)抓好春耕备耕的准备工作。各地和农业部们要做好春耕生产的指导和服务,搞好市场调研和信息发布,切实改进工作方法。认真组织好春耕生产物资供应,对春耕生产种子、化肥、农药、农膜、农机具、柴油等生产资料早摸底、早调度、早供应。 (三十)抓好农资市场管理。针对春耕生产农用物资,组织力量,集中一段时间,切实抓好春季农资市场管理和农资打假,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和哄抬物价等违法行为,保护好农民的利益和生产积极性。 附表:2004年各设区市粮食生产建议指标(略) 二○○四年二月二十三日
|
|
各设区市农业局: 为进一步贯彻中共中央1号文件、省委1号文件精神和农业部印发的《关于恢复粮食生产的意见》,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粮食生产的工作部署,保护和提高我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切实调动和提高粮食主产区与种粮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特制定以下意见。 一、深化粮食安全的认识 (一)紧紧抓住粮食生产发展的新机遇,做强做大粮食产业。粮食问题是关系经济安全和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反复强调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去年,国务院专门召开了农业和粮食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确保粮食安全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今年,中央又以1号文件的形式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省委、省政府也以1号文件的形式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政策,这是多年来没有过的。各级农业部门要紧紧抓住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按照中央及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和要求,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抓好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做强做大我省粮食产业,切实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二)把粮食生产作为农民增收的基础产业来抓。粮食不仅是国家安全的基础和重要的战略物资,而且是城市化发展的重要保证,农产品加工业的主要原料。粮食生产更是农民就业的主渠道,是农民增收的基础。从目前我省农业总产值和农民收入构成来看,粮食仍然占1/5的比重,在粮食主产区和纯农户,比重更大。因此,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发展粮食生产与增加农民收入的关系,把两者有机统一起来,切实保护和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二、明确粮食发展思路与目标 (三)长期坚持粮食发展的基本思路。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加粮食总量,关键是要保护好基本农田,提高粮食产出率和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按照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规划和我省“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的战略目标,把发展粮食生产与增加农民收入有机统一起来,把粮食生产与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有机统一起来,由“藏粮于库”向“藏粮于库”与“藏粮于地”有机结合转变,由一般抓粮食向重点粮食主产区和优质粮食转变,由单一组织粮食生产向全面提高粮食竞争力转变。遵循市场经济条件下粮食产业发展的规律,积极保护耕地,培植地力,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单产,集中物力、财力和技术优势,加快建设粮食产业带和基地县,大力发展粮食转化和加工,推进粮食产业化、优质化,建设竞争力强的粮食产业体系。 (四)明确今年粮食生产的基本目标。2004年是恢复发展粮食生产、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关键之年。今年我省粮食生产的指导思想是:主攻单产、稳定面积、调优结构、增加总量,全面恢复粮食生产,保护和提高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为全国粮食安全作出新的贡献。基本思路是“一个保护,二个确保”,即全省保护2800万亩以上基本农田,确保粮食播种面积4750万亩,确保粮食总产300亿斤,力争310亿斤,单产326公斤,提高10公斤左右。 其中:早稻面积1600万亩,总产104亿斤;一季稻面积650万亩,总产56亿斤;二晚面积1850万亩,总产128亿斤;旱粮面积650万亩,总产22亿斤。优质早稻和高档优质晚稻比重分别达90%与40%,均比上年提高8个百分点。农民从粮食生产中得到的收入年均增加10元。各设区市粮食生产基本目标建议详见附表。 三、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五)科学规划粮食优势产区。根据各地粮食生产现状,全省以水稻为主的优势产区划分为“三区一片”,即①鄱阳湖粮产区,包括鄱阳湖及以北地区的余干、鄱阳、玉山、广丰、弋阳、万年、乐平、余江、贵溪、都昌、永修、武宁、修水等13个县(市、区);②赣抚平原粮产区,包括赣中地区的临川、南城、金溪、崇仁、东乡、南昌、进贤、新建、高安、丰城、樟树、袁州、万载、宜丰、上高、奉新、渝水、分宜等18个县(市、区);③吉泰盆地粮产区,包括吉泰盆地及以南的吉水、泰和、安福、永新、吉安、新干、永丰、宁都、南康、赣县、信丰、于都等12个县(市、区)。④赣西粮食高产片,包括萍乡的上栗、芦溪、湘东等3个县(区)。 同时,根据我省旱粮生产特点,初步规划:①高蛋白大豆生产优势县(市、区)16个:都昌、鄱阳、余干、玉山、临川、东乡、进贤、新建、高安、丰城、袁州、渝水、吉水、吉安等。这些县具有大豆生产优势,一般面积达4万亩以上,且相对集中连片,大豆生产总规模占全省的一半左右。②鲜食与加工薯类生产优势县(市、区)10个:袁州、上高、樟树、丰城、修水、都昌、信丰、兴国、广丰、瑞昌等,总规模50万亩。③食用玉米优势县(市、区)10个:修水、武宁、九江、上高、袁州、进贤、南城、于都、信丰、崇义等县(市、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