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辽宁带状城市群开发战略的通知
辽政办发[1999]56号1999年10月27日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辽宁带状城市群开发战略的通知


  
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经省政府同意,现将《辽宁带状城市群开发战略》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1999年10月27日

  
  
辽宁带状城市群开发战略

  
  辽宁带状城市群开发战略,是根据中日合作协议,经省政府同意,于1996年开始研究的。主要是借鉴日本东海道城市群以及世界发达国家城市群开发建设的经验,结合我省实际,研究沈大高速公路沿线的沈阳、大连、鞍山、抚顺、本溪、营口、盘锦、辽阳、铁岭等市如何一体化、市场化、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旨在发挥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优势,推进国际合作,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环境整治和生态建设,激发各城市的生机和活力,推进辽宁带状城市群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辽宁带状城市群开发的地位和作用
  
  辽宁带状城市群地处欧亚大陆东岸,渤海湾北部,是连接东北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区乃至中国内陆广大地区的结合部,是中国参与东北亚经济合作交流的主要基地。城市群依托沈大高速公路和哈大铁路交通走廊,南起大连,北至铁岭,在长约500公里的地域内分布了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营口、盘锦、辽阳共9个省辖市和开原。铁法、新民、灯塔、海城、大石桥、盖州、瓦房店、普兰店、在河10个县级市,其中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有沈阳、大连、鞍山、抚顺市,50至100万人口的大城市有本溪、营口、辽阳、盘锦市,20至5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有铁岭、瓦房店、海城市。城市群土地面积8.1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55%,人口2728万,占全省的67%,GDP占全省的86.7%,外贸出口占全省的94.4%,实际利用外资占全省的96.5%。
  
  当前,世界经济正在发生一场重大的产业革命,知识经济已露端倪,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正在全球范围内崛起。抓住世纪之交世界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有利时机,借鉴各国的发展经验,加快辽宁带状城市群的开发建设,对全省、全国和东北亚地区的发展意义重大。
  
  ——辽宁带状城市群的开发,使沿海和腹地密切连为一体。以沈阳和大连作为增长的两极,整个城市群统筹规划,一体发展,可使全区内优势互补,既具有丰富的内地资源与广阔的市场,又具备对外开放的优越条件,从而可形成新的整体优势。
  
  ——辽宁带状城市群的开发,将主导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带状城市群内集中了全省工业企业、高等院校、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和民营科技企业的70%至80%,国有资产存量达3000亿元,占全省的70%。开发辽宁带状城市群,将进一步强化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轴线。
  
  ——辽宁带状城市群的开发,对我国东北地区和环渤海经济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牵动作用。辽宁带状城市群是我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也是重要的高新技术开发基地,其冶金、机械、化工、建材等工业居全国前列。城市群的中心城市沈阳和大连市分别是辽宁以及东北地区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中心和对外开放的龙头。随着经济的发展,带状城市群将逐步向北延伸,主导东北地区的发展。
  
  ——辽宁带状城市群的开发,将有力地促进东北亚乃至环太平洋地区的经济发展。辽宁带状城市群居于东北亚中心地带,其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以及较强的工业基础奠定了它在未来东北亚经济圈中的重要地位。它与日本等邻国经济发展有很大的互补性,经过努力可形成中日产业合作的制造业基地和中日科技合作开发研究基地,对东北亚乃至环太平洋地区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将日益增强。
  
  二、辽宁带状城市群开发的优势与制约因素
  
  1.经济体制
  
  改革开放为辽宁带状城市群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市与市之间的经济技术协作更为密切,跨地区的企业联合不断增多。但是,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完善,市场发展尚不充分,部门分割状况与地区封锁仍然残存,城市群内人才、物资、资金、信息流动网络尚不完善,生产、流通、销售时有受阻,各个城市的自身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严重影响了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整个城市群更多地表现为地理上的自然区域地带,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群体的潜在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
  
  2.产业结构与布局
  
  辽宁带状城市群重工业密集,具有较强的工业基础,但同时也存在一系列问题。一是产品层次水平低,以资源产品和一般性制成品为主,初加工、能耗高、劳动资本密集型工业占主导地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二是城市群内产业布局主要建立在自然分工的基础上,各城市产业结构发展趋同,没有形成合理配套的现代化分工与协作体系。三是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多数城市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低于第二产业,没有形成健全的市场体系。由于产业结构的制约,城市的经济贸易功能和科技文化功能不强。
  3.科技与人才
  
  辽宁带状城市群拥有各类独立科研和技术开发机构251个,高等院校50所,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近130万人,民营科技企业4000多家,具有沈阳、大连、鞍山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带状城市群有一定的吸纳先进科技与成果转化能力。同时,本地区也存在人才结构不够合理,知识更新滞后,新兴产业人才相对缺乏,组织结构不尽合理,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等问题。
  
  4.城市体系结构
  
  辽宁带状城市群城市比较密集。大中城市数量多,实力较强,但城市体系的结构尚不完善,小城市和小城镇实力较差,基础设施不完善,不利于生产力合理布局、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城乡环境的改善和经济社会效益的提高。
  
  5.基础设施
  
  辽宁带状城市群交通、通讯便捷。以沈阳为中心的铁路网四通八达,密度居全国之冠;具有沈大、沈本、沈抚、沈铁及沈阳环城高速公路,是全国高速公路最密集的地区;沈阳、大连两大区域性国际机场直通日、韩、朝、俄及国内100多个大中城市;大连港、营口港等与14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邮电通信发达,带状城市群内各市、县都开通了国际和国内程控电话,各主要城市都开通了国际互联网。但是,由于城市建设未能与生产建设同步安排,一些市主要基础设施欠帐较大。每个城市交通都集中在地面上,管理手段落后,拥挤比较严重;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预计到2010年,整个带状城市群将缺水约14亿立方米,若解决不好,势必给经济快速发展带来很大影响。
  
  6.资源与生态
  
  辽宁带状城市群资源比较丰富。已发现矿产资源100余种,已开采60余种。铁、金刚石、菱镁、硼、滑石、玉石、熔剂灰岩等储量居全省首位;海岸线较长,海洋资源开发潜力很大。然而,在工业化进程中,带状城市群内环境污染严重,80%以上河段水体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污水处理率比较低;9个城市大气环境质量都未达到国际卫生组织规定的标准。
  
  7.国内外经济环境
  
  从国内看,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国民经济将保持持续增长态势,经济增长热点将呈现第二次北移,环渤海地区有可能成为下世纪初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从国际看,亚洲太平洋地区21世纪将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点区域。同时,随着国内沿海城市群的迅速崛起和中西部地区迅速开发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内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辽宁带状城市群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三、辽宁带状城市群开发的方向和目标
  
  1.发展方向
  
  根据当今世界经济正朝着区域化、集团化和全球化发展的趋势,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把一体化、市场化。现代化和国际化作为辽宁带状城市群的发展方向,形成新的区位优势和规模效益,从而推动辽宁经济快速持续向前发展,进一步增强在全国和东北亚的地位和作用。
  
  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根据城市间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互相制约和互相促进的特点要求,打破条块分割,促进城市群更大空间的协同发展,在城市之间实行高度的社会化分工与协作,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合理布局生产力,统一规划基础设施,联合开发资源,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扩散效应,积极利用各城市的优越条件,扩大交流,优势互补,形成城市群的整体合力,使不同规模、各具特色的城市实现一体化发展,包括城市间、城乡间总体设计和区域间交通网络化、信息网络化、基础设施共建、资源共享以及人才、劳动力、资本自由流动等。
  
  城市群现代化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管理现代化,利用现代管理模式和先进科学技术,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经济现代化,通过专业化分工协作,使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发展;基础设施现代化,有便捷的内外交通,高效优质的通讯服务,充足的水电供给,良好的废污处理和可靠的防灾系统;环境整治现代化,建设完善的环卫设施和优美的园林绿地,形成特色鲜明的城市风貌和舒适安全的人居环境,建立生态平衡的现代化生态区域。
  
  城市群市场化发展。城市群的发展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按市场规律运作,对城市群内的经济进行结构优化,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实现资源配置市场化;在城市群中培育生产要素市场体系,建立金融、物资、技术、人才、信息等全方位、多层次相互联系的市场网络体系。
  
  城市群国际化发展。坚持外向牵动战略,在实施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充分发挥城市群的整体优势,扩大进出口贸易,进入国际经济大循环;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发展多种形式的合资合作伙伴,特别是开展同东北亚各国的合资合作;按国际惯例运作,与国际接轨,使生产要素在国际范围内配置,产品在国际市场流动,实现资金、技术、市场国际化。以大连为对外开放龙头,以6个对外开放城市为骨干,充分利用3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辽东半岛的对外开放政策,加快整个城市群向国际化迈进的步伐。
  2.战略目标
  
  依据国家和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充分考虑国际城市群发展趋势,到2020年,将辽宁带状城市群基本建成东北亚技术创新、制造加工、金融、贸易、信息中心及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
  
  ——基本形成科技发达,结构合理。规模经济、综合实力强的大城市群。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8%左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0%;第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0%;城市化水平达到80%;逐步形成知识经济体系,率先建成发展知识经济的重点区。
  
  ——基本形成分工科学、层级合理、充满生机的经济科技全方位开放格局,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并成为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一个重要接轨点,从而成为全球经济一体化网络中的重要空间节点。
  
  ——基本形成符合国际惯例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建成能沟通国内外资金流、商品流、技术流、人才流和信息流的现代大市场体系,吸引国外金融机构及办事处和国际跨国公司总部、地区分部以及国内大型企业集团总部销售机构及办事机构到带状城市群落户,成为东北地区的商品、资本、技术交易集中地与信息港。
  
  ——基本形成现代化国际城市群基础设施的构架,建立以沈阳桃仙国际机场和大连周水子国际机场为主体的国际航空港;以大连港为核心,以集装箱运输为主的五口通商大型组合港;以沈阳环城高速公路为枢纽,沈大、沈山等6条高速公路为主骨架的综合性、立体化、网络型的城市群交通体系,成为东北地区出关人海的通道。
  
  ——基本形成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生态环境优化的城市人居生活体系,大气环境质量和地面水质达到国家标准,建立和完善多层次、多形式的社会保障服务体系。
  
  四、辽宁带状城市群开发的重点
  
  1.加快工业结构调整与升级
  
  在即将跨入新世纪的严峻挑战面前,辽宁带状城市群必须坚持发展知识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与改造传统产业兼顾共进的原则,在完成工业化的过程中,构筑发展知识经济的体系框架。
  
  (1)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放在主导地位
  
  集中抓好信息、生物工程与制药、新材料、先进制造、环保与高效节能5大高新技术产业。逐步使高新技术产业成为辽宁带状城市群的主导产业。要加大政策、资金等扶持力度,在加快信息基础设施产业建设的同时,围绕计算机外部设备、现代广播通信、电子元器件、多媒体系列软件、各种网络产品的开发、生产,建设计算机软、硬件及现代通信设备的产业化基地;围绕基因工程、酶工程、细胞工程,着力发展干扰素、白细胞介素、红细胞生成素、溶栓酶、黄原胶、纤维素酶等,建设生物工程产业化基地;围绕特种合金、磁性材料、高分子材料、精细化工材料等,重点开发、生产镍氢电池及储氢合金、膜材料、钕铁硼材料、氟高分子合成材料等,建设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围绕先进制造技术装备、自动控制系统集成、机电一体化等领域,主要开发、生产数控机床及柔性制造系统、工业机器人及应用工程系统、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系统等,建立先进制造与自动化产业基地;围绕保护环境、治理污染和节约能源等,重点开发、生产大气污染治理设备、工业废水处理设备、高效除尘设备、高效节能设备等,建立环保与节能产业基地。
  
  (2)积极用高新技术提高装备工业水平
  
  集中力量发展机床、汽车、船舶和重大成套设备。机床要实现从国内最大的普通车床、钻镗床的生产基地向自动车床、组合机床和数控车床基地的跨跃。近期要以替代进口为目标,以发展高中档数控机床为重点,扩大加工中心、柔性制造系统和工业机器人的产品规模,努力实现与世界先进制造技术水平的接轨;汽车工业以成为中国轻型车基地为目标,近5年重点发展轻型客、货车和大客车。积极推进清洁型小轿车发动机的开发与制造;组建船舶集团,尽快扩大生产能力,力争5年时间产量增加1至2倍,拓展国际市场;重大成套设备的发展,主要是输变电设备要瞄准国际产品水平,面向国家急需的大火电、大水电、大核电的需求,发展高电压、大容量、高技术附加值产品,开发生产百万伏产品,拓展国际市场;保持石化通用设备的国内垄断地位,提高为大型石化建设项目提供成套设备的能力。
  
  (3)发展原材料工业的深加工
  
  钢铁工业以发展市场短缺的钢材为龙头,适应装备工业的发展需要,重点抓好板材、管材、高效钢材、特殊钢、铁道专用钢材5大系列产品的发展,提高产品质量和成材率。石油工业要继续保持油气稳产,并以石油化工为龙头,初步形成精细化工、塑料精深加工、化纤精深加工3大精深加工产业基地。
  (4)加快煤炭、有色等资源产业的转型
  
  辽宁煤炭、有色矿山等行业,随着资源的萎缩、枯竭和市场的制约,已不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应加快转型,发展接替产业。坚决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关闭污染严重的小炼油、小煤矿、小水泥、小玻璃和小火电等。
  
  2.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1)积极发展“两高一代”农业
  
  稳定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精品农业、特色农业和创汇农业,使传统农业向商品化、产业化、现代化转变。重点培植和发展粮食、畜牧、水果、水产、蔬菜、林木和土特产等7大主导产业,形成辽河平原粮食生产、辽南水果生产、高等级公路沿线保护地蔬菜生产、沿海水产品生产等区域化、专业化经营格局。搞好种植业结构调整,由以粮食、经济作物为主的结构向粮食、经济作物、饲料作物相结合的效益农业和园艺农业结构转变;加快发展蔬菜业和水果业,开发名、特、优、新、稀产品,推广无公害果菜和绿色果菜,发展优质、耐储和适合加工的果菜,提高产品质量;大力发展牛羊生产,加快品种改良进度,充分利用我省丰富的秸秆资源,结合人工种草和草场改良,搞好牛羊开发,重点提高肉质。发展奶牛饲养业,提高奶业生产量和奶制品质量;加快“海上辽宁”建设步伐,开发黄海北部和辽东湾两大海洋牧场,发展鲍鱼、海参等9大增殖品类,稳妥发展远洋渔业,加快增殖放流步伐;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走出一条企业加农户、基地连农户、市场带农户的路子。
  
  (2)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改善农村生活和生产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在重点县示范、推广中国北方农村能源生态模式及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加快坡耕地还林、还草步伐,加强水源涵养林保护,按林草结合、粮草结合的原则,发展人工种草和草场改良;积极实施以基本农田建设和保护为重点的生态农业示范工程。加强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发展高产稳产无公害商品粮、果、菜等农产品基地,增施有机肥,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减少化学农药施用量,完善农业生产环境和产品公害监测网络;实施稻田养鱼、养蟹等种养业立体生态工程,发展混合立体养殖、种植,开发以生物技术为主的综合防病灭虫技术,提高产品质量,保护生态环境。
  
  3.城市建设
  
  (1)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
  
  强化城市群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住区功能。城市清洁用水普及率达到100%,管理服务面积普及率达到100%,城市燃气普及率达到100%;城市交通实行公交优先原则,在中心城市建设地铁,提高城市居民交通出行的便捷程度。以“生态城市”为导向,改善住区环境,大幅度提高污水处理率,城市生活垃圾容器化改集率和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100%,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5.7平方米。城市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3.5平方米。
  
  (2)调整城市职能,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
  
  建设国际性大都市。沈阳市重点发展第三产业,开发建设智能、信息、流通、服务领域,成为东北亚区域国际城市;大连市重点发展金融、商贸、旅游,集集散、生产、管理、服务、创新功能于一体,成为带状城市群乃至东北对外开放的龙头。完善鞍山、抚顺、本溪、营口、辽阳、铁岭、盘锦市等大中城市职能,实现由单一产业向多产业功能转变。积极发展中小城市,营口市鲅鱼圈区应加强港口城市建设,逐步成为辽宁中部地区对外开放的主要窗口;海城、瓦房店市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逐步成为地区性中心城市;其他小城市加强专业化职能建设,增加对周边地区的凝聚力和辐射力。大力建设小城镇,吸收城市产业扩散,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3)促进城市形态升级,完善城市连绵带结构
  
  以沈阳、大连市为两极,形成“两极、多节点”的城市群空间结构。以沈阳市为中心,发展辽宁中部大都市连绵区,实现城市形态的升级;以大连市为龙头,带动瓦房店市、鲅鱼圈区的发展,构建大连临海都市区,使辽宁城市连绵带结构得以完善。
  
  4.强化带状城市群的基础设施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群发展的必要保证。集中建设水利、交通、邮电通讯等区域基础设施网络,是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需要。
  
  (1)水资源开发
  
  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的方针,大力推行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全面贯彻取水许可制度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在有条件的居民集中区、宾馆及公共建筑中设水道系统,实施中水回用,2020年回用率达35%;大中型企业结合产品结构调整和设备更新,提高节水工艺水平,降低产品用水单耗,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结合工艺要求,将部分经过深度处理多节点污水回用于工业生产,使污水资源化;充分开发沿海城市的微咸水和海水资源,补充城市用水不足。同时,积极开发新水源,优化水资源配置,上一批大、中型骨干水利工程,增加供水能力,逐步解决大中城市的用水问题。
  (2)加快交通建设
  
  为了适应交通运输业全方位、多样性发展趋势的要求,建设一批重点项目,对现有设施进行改造、挖潜、扩能、完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体系。加速发展水运、铁路、公路集装箱系统化联合运输和滚装、轮渡等复式运输,开发智能交通系统,加速运载工具和装卸工具的更新换代,运用科技手段,全面提高管理水平。公路建设以国道主干线为依托,重点进行高速公路建设,实现“一网六射二环”的格局;铁路建设以强化进出关和疏港通道为重点,加快建设电气化铁路,积极建设和改造城市内部的轨道交通系统;港口发展的重点是建设一批集装箱泊位和大型油品、矿石泊位,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构建以大连。营口为主枢纽,丹东、锦州为两翼的大、中、小合理布局的港口体系;按照国际水准建设和改造沈阳。大连干线机场,同时不断完善支线机场。
  
  (3)大力发展邮电通信业
  
  不断提高邮电通信能力,全面发展非通话业务,逐步把电信网建设成一个统一的高速信息网。重点完善基础电话网、GSM移动通信网。数据通信网及智能网、N—ISDN网、传输网等基础设施,实现用户接入网光纤化;通过组建由高速宽带骨干互联网和智能控制中心组成的通信平台,实现通信网络的智能化、综合化、个人化、宽带化目标,满足用户对数字、数据业务的需求,为电子商务、网络教学等信息业务提供条件。邮政通信以建设“四网、两机、一化、中心局体制”为重点,形成通信技术先进、功能齐全、邮运快捷、服务优良的现代化邮政网。
  
  5.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发展环保产业和旅游业
  
  (1)防治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大气:辽宁带状城市群的大气污染属于煤烟型,在沈阳、大连等大城市中,汽车尾气污染也较为突出。为了从根本上控制住燃煤造成的大气污染,一方面要改变城市能源结构,开发新能源,降低煤炭在能源总量中所占比例;另一方面要大力推广包括洗选、成型的清洁、高效燃烧与转化的清洁煤技术;还要增加煤气和天然气供气量,提高气化率,以及兴建热电厂,提高集中供热的热化率。远期按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考核,大连、辽阳、营口、铁岭、盘锦5市的环境空气质量要达到国家一级标准,其他4市要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水体:建设工业污水处理设施和城市污水处理厂,提高工业废水的处理率和达标排放率,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确保大量削减废水中的COD、油类和酚等污染物,实现达标排放,改善地面水质。配合辽河流域水污染治理,重点建设项目包括:沈阳、鞍山、抚顺市等20座污水处理厂,119项工业污水治理工程,节水减污的清洁生产技术改造示范工程,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生态平衡的8项生态工程。远期,按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考核,浑河的抚顺段、沈阳段,太子河的本溪段、辽阳段、鞍山段,大辽河的营口段,辽河的朱尔山段要保持国家地面水N类水质;辽河的铁岭段要保持国家地面水Ⅲ类水质,盘锦段要达到Ⅲ类水质标准。除参窝水库水体要保持国家地面水Ⅲ类水质外,其他大型水库水体都要保持国家地面水Ⅱ类水质。工业污染源经过重点治理和总量控制,实现达标排放,配合国家实施“渤海碧海行动计划”。
  
  固体废弃物:固体废弃物主要有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提高工业废渣综合利用技术和城市垃圾的卫生填埋与焚烧技术,实现固废物的减量化和无害化,降低对其环境的不利影响。
  
  生态建设:远期辽宁带状城市群内不宜耕种的低山丘陵要全部绿化;带状城市群区域内现有的5个国家级、3个省级和4个市级自然保护区将成为全省生态环境改善的核心区;抚顺、本溪、大连市的森林生态系统得到改善,水土流失得到遏制。推广节水灌溉、节约施肥等生态农业技术,在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资源利用率的同时,耕地土壤有机质量得到普遍提高。沈阳市和铁岭市北部大面积营造防护林网,初步控制住科尔沁沙地南侵。鞍山。抚顺、本溪、辽阳等市的尾矿得到治理,实施种草、种树。
  
  (2)发展环保产业
  
  抓住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优势,积极采用国内外先进技术与设备,培植和发展环保产业,形成以大中型环保企业和较高素质的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为骨干的环保产业队伍。优先开发质量高、能耗低、效益好的新产品。新材料和新药剂;发展节约资源和综合利用的系统工程技术;发展改良土壤、防止沙漠化、治理水土流失等新技术;大力推广具有明显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实用技术。优先发展的环保产品,以突出发展环保设备为主,相应发展为其配套的化工、纺织、电子产品及绿色技术产品,实现环保产品的系列化、标准化。
  (3)发展旅游产业
  
  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作为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发挥山川秀丽、地貌类型多样和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的优越条件,以“三座名城”(沈阳、大连、辽阳市),“三大景区”(本溪水洞、鞍山千山、大连海滨)和“一条主线”(清前史遗迹)为核心,重点建设南北两个旅游大区域——辽东半岛两侧旅游带和中部城市辐射型旅游区,促进旅游城市的网络化、现代化。加强旅游商品的开发,使旅游产业不断完善。提高旅游服务设备水平,从食、住、行、游、购、娱等多方面提高软硬件的接待能力和服务质量。
  
  6.发展科技、教育
  
  发展科技、教育是兴国战略的基础。辽宁带状城市群科教基础较好,为城市群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
  
  (1)促进开发区建设
  
  积极支持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建设,促进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提高开发区质量,改变高新技术开发区以高科技商品经营为主的现状,将其办成高科技开发及产业化的“孵化器”,形成江东半岛高技术产业开发带。
  
  (2)建设科教基地,实现科教资源共享
  
  以沈阳、大连市为依托,建设较大规模的科教城。鼓励大学联合,提高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能力,有计划、有重点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将沈阳、大连市建设成辽宁带状城市群乃至东北地区的人才培养基地和高新技术开发基地。其他各市着重发展与城市产业相关联的专业科研机构和大中专等职业教育,为各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和服务。建设科研与教育网络,实现城市群内科教信息与资源共享。
  
  (3)加强国际科教交流与合作
  
  以沈阳和大连市为基地,扩大科研与教育的对外开放,加强与国际科技教育的合作与交流,利用各种有效手段,引进先进技术和高智能人才,为城市群现代化发展创造条件。
  
  五、辽宁带状城市群开发的对策措施
  
  1.转变观念,增强城市群体发展意识
  
  通过组织带状城市群9市领导到国内外实地考察和举办各种培训班等形式,学习掌握城市群体发展规律,充分认识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化进程,城市群体发展已成为世界城市化的新趋势,是一种新型的生产力布局与组织形式,客观要求必须进一步从传统的单个城市发展的封闭观念中解放出来,增强城市一体化发展的现代意识和开放意识,充分发挥各个城市的自身优势,形成城市群的优势互补和整体合力。为消除分割和克服短期行为,要通过立法手段,建立必要的法规制度,如城市群的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各种资源共享等,以保证城市群向一体化发展,要按国际惯例,确保国内外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把城市群发展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
  
  2.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强化城市群整体功能
  
  目前辽宁带状城市群中市与市之间专业化分工协作很不够,远没形成应有的整体优势。应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要求,改革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彻底打破地区封锁、城乡分割,破除行政力量对市场的干扰,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依靠经济利益的驱动,实现优势互补,有序竞争,使群体功能和整体优势得以最大发挥。主要是以优势企业和名牌产品为龙头,进行跨市的企业联合与组织创新,组建一批跨地区、跨部门的大型企业集团、连锁企业;集中科教和产业优势,推动跨市、跨领域的产、学、研紧密结合;加快国企改革,使国有固定资产与流动资产向资本转变,在带状城市群内进行资本优化重组。
  
  3.积极建立新的城市群体发展机制
  
  把带状城市群开发建设列入重要日程,从各个方面培育和创造辽宁带状城市群塑造整体功能的条件。
  
  在政府指导下,建立协商机制。在诸多城市向一体化发展中,有很多事情和问题需要省政府与各市政府之间相互交换意见,协商处理,不断解决决策和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利益冲突。在组织形式上,可由有关部门牵头,由各市主管市长和有关部门人员参加成立协调组织,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协调会议,充分交换意见,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协商机制中还应包括省与市有关部门就有关方面问题组织协调、交换意见、通报信息,及时解决处理一些专业性问题和出现的矛盾。在协商机制中,应坚持市场经济互惠互利原则,从上至下要注意理顺城市群体发展关系,特别要避免各自为政、产业结构趋同、经济分割和封锁等问题。
  
  为了有效推动城市的群体发展,保证重大共享项目的顺利实施,有必要建立城市群官、产、学结合的创新系统,其主要作用,一是研究提出城市群创新战略目标;二是通过组织协调创新系统中各方面相互关系,完善并运用市场机制的作用,促进城市群体创新。城市群创新系统应采取多层次、多形式展开。目前省已建立由官、产、学知名人士参加的辽宁城市群开发研究会,今后将通过与国内外官、产、学各方面组织合作,加强城市群发展创新研究,不断提出城市群发展创新方面的建议措施,及时转化为政府决策,把城市群发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4.建立促进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政策支持系统
  
  带状城市群向一体化、现代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一系列相配套的政策支持。促进城市群发展的政策支持系统应包括税收政策、财政政策、金融政策、对外开放政策、人口流动政策等。对城市群综合开发项目,应优先立项、优先提供贷款、在一定时期内减免部分税收;对城市群内自然、设施、信息等各种资源应优先提供和优惠;在城市群中,应充分利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政策;城市群之间科技人员流动应采取放开政策,在户籍方面给予方便和优惠。在各项政策中,应充分体现平等互利、利益均沾和各种资源、设施共享的原则。通过政策的支持和实施,引导发展方向,促进合作,增强整体功能,加快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步伐。
  
  5.积极培育城市群共同市场体系
  
  为适应城市群体发展,应组建相对统一的大市场,按照价值规律要求,使城市之间的交易真正实现市场化。以批发市场为重点,发展商品市场,依托沈大、沈四高速公路,建设以大连粮食批发交易市场为龙头,铁岭、沈阳。大连市为主干线,辐射东北地区的粮食批发市场体系;以沈阳五爱、辽阳佟二堡、海城西柳、大连国际服装城等4大服装批发市场为集散辐射中心,发展一批具有地方特点的工业消费品集散市场;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建设石化、冶金、电子信息、机械、建材等5大生产资料市场批发网络,从有型交易向无形交易过渡,与国际市场对接;有步骤地发展现代化零售业,增加服务形式,提高服务质量。
  
  以金融市场为重点,培育要素市场。依托沈阳、大连等中心城市,发展以银行融资为主的金融业,加快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化,规范商业银行行为,积极稳妥地发展债券和股票融资,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多工具的金融市场;以中国北方劳动力市场为龙头,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劳动力市场网络,促进劳动力的有序流动;加强政策引导,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推动带状城市群进程;加速发展技术、信息市场,规范市场行为,为知识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为加强区域共同市场的建设,可组建具有市场管理职能的共同市场管委会。
  
  6.扩大对外开放,广泛开展国际合作
  
  辽宁带状城市群要实现一体化、现代化、市场化和国际化,必须积极参加国际分工,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交流合作,实现与国际经济接轨。特别是我们同日本有着经济、文化、历史、地理多渊源,具有一定的产业接续、经济互补和合理的区域分工,应在现有良好合作的基础上,本着互惠互利原则,开展多领域、多渠道、多方式的合资合作。
  
  辽宁目前产业结构调整将重点改造和发展冶金、机械、电子、石化,与日本向外转移的钢铁、石化、汽车、家电等产业对接的可能性和开发潜力很大,要积极进行技术合作;大胆利用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企业组织形式和生产方式,积极进行制度创新,推进企业经营权和股权出让、项目融资、BOT及海内外上市和建立海外投资基金等多种国际通行的融资方式,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推进私营企业利用外资;合作建立投资基金,主要用于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合作开发、工业技术改造、环保产业发展、农业产业化项目合作开发等;开展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合作,包括港口、机场。水利设施、高速公路、通信网络、城市公共交通设施等,可与产业合作相结合进行综合性合作;积极开展科技与人才的交流合作,包括定期派遣一定数量的留学人员与交流学者,特别是加强高层科技及决策人员的交流;联合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等。
  
  为进一步推动中日合作,双方以民间团体形式联合成立辽宁带状城市群开发建设后援会,广泛吸收双方官、产、学、研各界作为会员,中方主要有辽宁省计委、经贸委、发展研究中心、东北大学等,日方主要有日本国际协力推进协会、国际贸易促进协会、东北开发协会、株式会社KSP等,分别以江宁省计委和日本国际协力推进协会为窗口单位,负责统筹协调辽宁带状城市群开发中的合作交流事宜;可设立代表城市群的驻日机构,发展政府间的合作;建立一批中介机构,形成比较稳定的联络渠道;积极推进民间合资合作经营以及科技大化交流。

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辽宁带状城市群开发战略的通知


  
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经省政府同意,现将《辽宁带状城市群开发战略》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1999年10月27日

  
  
辽宁带状城市群开发战略

  
  辽宁带状城市群开发战略,是根据中日合作协议,经省政府同意,于1996年开始研究的。主要是借鉴日本东海道城市群以及世界发达国家城市群开发建设的经验,结合我省实际,研究沈大高速公路沿线的沈阳、大连、鞍山、抚顺、本溪、营口、盘锦、辽阳、铁岭等市如何一体化、市场化、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旨在发挥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优势,推进国际合作,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环境整治和生态建设,激发各城市的生机和活力,推进辽宁带状城市群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辽宁带状城市群开发的地位和作用
  
  辽宁带状城市群地处欧亚大陆东岸,渤海湾北部,是连接东北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区乃至中国内陆广大地区的结合部,是中国参与东北亚经济合作交流的主要基地。城市群依托沈大高速公路和哈大铁路交通走廊,南起大连,北至铁岭,在长约500公里的地域内分布了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营口、盘锦、辽阳共9个省辖市和开原。铁法、新民、灯塔、海城、大石桥、盖州、瓦房店、普兰店、在河10个县级市,其中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有沈阳、大连、鞍山、抚顺市,50至100万人口的大城市有本溪、营口、辽阳、盘锦市,20至5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有铁岭、瓦房店、海城市。城市群土地面积8.1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55%,人口2728万,占全省的67%,GDP占全省的86.7%,外贸出口占全省的94.4%,实际利用外资占全省的96.5%。
  
  当前,世界经济正在发生一场重大的产业革命,知识经济已露端倪,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正在全球范围内崛起。抓住世纪之交世界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有利时机,借鉴各国的发展经验,加快辽宁带状城市群的开发建设,对全省、全国和东北亚地区的发展意义重大。
  
  ——辽宁带状城市群的开发,使沿海和腹地密切连为一体。以沈阳和大连作为增长的两极,整个城市群统筹规划,一体发展,可使全区内优势互补,既具有丰富的内地资源与广阔的市场,又具备对外开放的优越条件,从而可形成新的整体优势。
  
  ——辽宁带状城市群的开发,将主导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带状城市群内集中了全省工业企业、高等院校、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和民营科技企业的70%至80%,国有资产存量达3000亿元,占全省的70%。开发辽宁带状城市群,将进一步强化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轴线。
  
  ——辽宁带状城市群的开发,对我国东北地区和环渤海经济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牵动作用。辽宁带状城市群是我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也是重要的高新技术开发基地,其冶金、机械、化工、建材等工业居全国前列。城市群的中心城市沈阳和大连市分别是辽宁以及东北地区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中心和对外开放的龙头。随着经济的发展,带状城市群将逐步向北延伸,主导东北地区的发展。
  
  ——辽宁带状城市群的开发,将有力地促进东北亚乃至环太平洋地区的经济发展。辽宁带状城市群居于东北亚中心地带,其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以及较强的工业基础奠定了它在未来东北亚经济圈中的重要地位。它与日本等邻国经济发展有很大的互补性,经过努力可形成中日产业合作的制造业基地和中日科技合作开发研究基地,对东北亚乃至环太平洋地区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将日益增强。
  
  二、辽宁带状城市群开发的优势与制约因素
  
  1.经济体制
  
  改革开放为辽宁带状城市群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市与市之间的经济技术协作更为密切,跨地区的企业联合不断增多。但是,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完善,市场发展尚不充分,部门分割状况与地区封锁仍然残存,城市群内人才、物资、资金、信息流动网络尚不完善,生产、流通、销售时有受阻,各个城市的自身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严重影响了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整个城市群更多地表现为地理上的自然区域地带,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群体的潜在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
  
  2.产业结构与布局
  
  辽宁带状城市群重工业密集,具有较强的工业基础,但同时也存在一系列问题。一是产品层次水平低,以资源产品和一般性制成品为主,初加工、能耗高、劳动资本密集型工业占主导地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二是城市群内产业布局主要建立在自然分工的基础上,各城市产业结构发展趋同,没有形成合理配套的现代化分工与协作体系。三是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多数城市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低于第二产业,没有形成健全的市场体系。由于产业结构的制约,城市的经济贸易功能和科技文化功能不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