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南省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
湘政发[2006]16号2006年05月25日湖南省人民政府

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南省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


  
各市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
  

  现将《湖南省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印发给你们,请据此安排工作。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根据中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做好2006年我省经济工作,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思想统领全局,牢牢把握中部崛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利机遇,集中力量推进“三化”建设,推进体制创新,推进对外开放,推进增长方式转变,增强经济整体竞争实力,促进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协调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努力实现“十一五”良好开局。
  
  各地各部门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统一思想,明确任务,扎实工作,开拓进取,努力完成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各项任务。
  
  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具体计划,由省发改委和有关部门组织下达。
  
  
湖南省人民政府
  
  二○○六年五月二十五日

  
  
湖南省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2005年,全省上下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较好地完成了全年的各项目标任务。全年生产总值6473.61亿元,增长11.6%,其中三次产业分别增长5.7%、13.9%和11.8%。
  
  按照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的总体部署,结合“十一五”规划总体目标,2006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经济增长率10%,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5%、13%、10%;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进出口总额增长12%,其中出口增长12%;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0%;财政总收入增长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新增城镇就业人员5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5%;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
  
  2006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一)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抓住国家加强中部地区农业基础设施改造、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机遇,启动实施一批大项目、大工程。抓好洞庭湖区治理及城市防洪、四水治理及皂市水利枢纽等项目;完成1万公里乡村公路、2000公里县乡公路建设和改造;新建农村客运站181个;实施饮水安全工程,开展沼气普及、改水改厕工程,启动农网改造完善工程;加快141个小康示范村建设,启动新农村建设“千村示范工程”,抓好韶山五个示范工程的规划和起步。
  
  2.着力提高农业产业竞争能力。加强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和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粮食总产稳定在560亿斤以上;推进优势产业带重点县、标准化种养生产示范片建设。完善5大产业链,实施“131”行动计划,建设一批优质农产品基地和加工园区;对166家国家和省级龙头企业,落实信贷、税收等优惠政策,不断增强带动能力。抓好1000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示范试点。
  
  3.着力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抓紧实施百万培训工程和技能振兴工程,加快建设省市县三级职业培训基地,及农民工跨地区就业服务体系项目,对湘西地区贫困农村劳动力继续实施免费技能培训计划,争取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0万人。全面落实各项扶农、支农、惠农政策,确保各项支农补贴按时足额发放到位。
  
  (二)大力推进工业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
  
  1.以重大项目为支撑,壮大优势产业。预计技术改造投资650亿元,增长20%左右。争取长丰技改、湘钢宽厚板、惠霖干细胞工程研究中心等项目尽快竣工投产,泰格林纸怀化40万吨木浆、中石化长岭公司扩改等项目尽快开工建设。进一步落实《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继续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
  
  2.以特色园区为依托,加速产业集聚。加强对工业园区、产业基地的统一规划和合理布局,引导园区和核心企业尽快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良好的配套环境。重点抓好3个国家级开发区、湖南欧洲工业园等园区建设。继续做好开发区清理整顿和审核工作。
  
  3.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提升产业素质。围绕实施科教兴湘、建设创新型湖南战略,着力推进自主创新。支持行业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的开发引进。规划布局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加大国家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手,对关键、共性技术进行联合攻关。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推进超级稻、碳碳复合材料等产业化进程。争取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达0.78%。
  4.以生产服务为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尽快出台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指导意见。着力发展现代流通业,积极发展金融、保险、咨询、会计、法律、信息等服务业。
  
  (三)加大投入和扩大消费,提高经济自主增长能力
  
  1.引导投资稳定增长。大力拓宽资金渠道,在积极争取国债安排、引导信贷支持、增加财政投入的同时,充分利用优势项目、资本市场,更多地引进民间、省外和国外资金。继续优化投资结构,安排省重点工程49项205个,年度投资550亿元。重点加大对产业结构调整、新农村建设、区域协调发展、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及社会事业的投入。进一步强化投资监管。
  
  2.加强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能源,确保石门、湘潭、岳阳华能电厂二期、金竹山电厂扩建年内全部投产。加快鲤鱼江B厂、柘溪电站扩机、黑麋峰抽水蓄能电站等建设进度。争取益阳电厂二期、涟源坑口电厂和一批中小水电工程尽快开工。抓紧开展核电前期研究,争取纳入国家内陆省份核电发展规划。加快风电场选址工作。加强输电主网网架建设。抓紧建设株洲、娄底、郴州、邵阳、衡阳等煤炭生产基地。交通,争取长潭西高速、焦柳铁路石门至怀化段电气化改造等项目年内完工,抓紧邵怀、怀新、邵永、醴潭、常吉、衡炎等高速公路及武广铁路客运专线等项目建设,争取湘潭至衡阳西、吉首至茶洞等高速公路、湘江长沙综合枢纽、长沙黄花机场等项目开工。城建,重点抓好天然气管网、城市主干道路、城市污水、垃圾处理及危险废弃物处置中心等项目建设。信息化,重点抓好电信、邮政、联通、网通设备设施改造,数字有线电视网络和农村通信扶贫工程等建设,启动金财、金审等电子政务工程。
  
  3.积极扩大消费需求。培育消费热点。旅游,完善8条旅游精品线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韶山“一号”工程等项目建设,力争旅游总收入增长20%。文化,抓好金鹰卡通产业科技园等项目建设。养老,尽快出台和实施养老服务业的指导意见,加快建设长沙芙蓉、湘潭桑榆等12个养老服务示范项目。改善消费环境。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电信价格、教育、医疗收费等问题,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推进个人、企业信用征集和评估试点,鼓励增加汽车、住房、助学等消费信贷。按照国家部署,改革公务员工资制度,提高各类优抚对象的补助标准。开拓农村市场。推进“万村千乡”市场试点工程,规范发展生活消费品、农业生产资料市场,抓好农村示范市场的改建。
  
  (四)坚持扩大开放,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
  
  1.突出引进战略投资者。积极开发、推介一批重大项目,建立省市结合、省直部门联动的新型项目滚动开发机制;对战略投资者项目实施“一家受理、全程代办”。继续优化投资环境,依法保护外商合法权益。全力办好中国中部贸易投资博览会,抓紧落实港洽周、高交会等签约项目。抓好山区城市防洪亚行贷款、城市垃圾处理日元贷款、天然气汽车推广应用工程法援贷款等项目的衔接落实。
  
  2.突出优化出口结构。深入开展“科技兴贸”和“品牌兴贸”工作,支持大型成套设备、电力机车等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扩大出口。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加快郴州出口加工区及一批出口基地县建设,争取长沙金霞保税物流中心尽快获得国家批准。做好贸易摩擦应对和产业安全保护工作。积极引进国外高新技术、先进装备和省内短缺资源,支持优势企业跨国经营。
  
  3.突出加强区际合作。全方位参与长江黄金水道建设,做好水运规划,加大沿江产业布局和开发利用工作力度。加强泛珠合作,跟踪落实第二届珠洽会签约项目,切实做好第三届珠洽会湖南参会工作。
  
  (五)培育经济增长中心,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1.支持以长株潭为龙头的“一点一线”地区率先发展。按照“四个一批”的发展思路,促进“一点一线”地区加快发展。依托长株潭现有3个国家级开发区,实施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项,推动湘潭高新区升格,力争长株潭整体纳入国家老工业基地改造计划。抓紧实施长株潭基础设施一体化10大标志性工程,争取3市通信同费、互通公交、统一治污等专项工作年内取得突破。抓好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湘江生态经济带规划的实施。
  
  2.扎实推进湘西地区开发。加快第一批168个产业项目建设,力争在今、明两年基本投产。继续组织好“企业家湘西行”活动。加大扶贫开发力度,计划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2.5亿元,力争40万贫困人口解决温饱或超过低收入线。继续改善贫困县生产生活条件,大力实施“整村推进”扶贫计划。结合生态建设,加快异地移民。
  3.积极培育各具特色的地区经济。在洛湛铁路、潭邵、长常等高速公路沿线,加快布局、实施一批重大产业化和基础设施工程,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带。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支持经济强县率先发展,培育更多经济强县;抓住与国家开行第四次签约的机遇,加强县城、重点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六)积极开拓创新,全面深化各项改革
  
  1.国企改革。稳步推进省属国有企业“三个一批”改革和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完成煤业、黄金集团的组建,加快商贸流通、民用爆破等行业的重组整合和集团公司组建,力争完成80%左右的省属国企改革任务。
  
  2.农村改革。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乡镇财政体制改革等农村综合改革,适时扩大试点范围,为2007年综合改革的全面推开创造条件,重点抓好乡镇机构改革。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棉花质检体制改革。
  
  3.要素市场改革。基本完成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积极整合产权交易市场。组建完成省技术产权交易所。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范土地市场和矿业权市场。稳步推进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改革,完善公共产品价格形成机制。
  
  4.投资体制改革。全面推行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制、备案制。尽快出台《湖南省政府投资条例》、《湖南省重大建设项目稽察条例》,制订《湖南省项目法人招标管理办法》。加大政府投资公益性项目代建制试点范围和力度。
  
  5.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政企、政事及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规范审批制度,加强公共财政体系建设。推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和行政许可权改革。加快政务公开。全面启动生产经营性事业单位改革。
  
  (七)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增强持续发展能力
  
  1.推进资源节约利用。鼓励开发、推广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支持钢铁、有色、电力、水泥等重点行业降低耗能,力争重点工业企业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5%。大力推进节约和集约用地,确保国家和省重大建设项目、城乡基础设施、工业用地需求。
  
  2.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抓紧制定《湖南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分批推进循环经济试点。
  
  3.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抓好关停、废弃矿区的生态恢复,铁路和公路主干道沿线的绿色通道,及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项目建设。加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建设。全面启动株洲清水塘污染综合整治,加强湘潭岳塘、衡阳水口山等地区和湘西电解锰行业的污染整治。抓好重点采煤沉陷区治理。
  
  (八)全面发展社会事业,积极构建和谐湖南
  
  1.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全面落实促进就业再就业的各项扶持政策,并将适用范围逐步扩大到集体企业下岗职工。积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争取新增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各50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30万人,各项社保基金征缴率达90%以上。逐步做实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健全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探索被征地农民和农民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
  
  2.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投入,落实“两免一补”、资助困难学生等政策,加快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寄宿制学校建设,继续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进高中阶段教育协调发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强省化学中毒和核辐射医疗救治基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等项目建设,做好禽流感、艾滋病、血吸虫病、乙肝、结核病防治。加大卫生支农和扶贫力度,加快37个县市600所乡镇卫生院建设,改善农村妇幼卫生设施条件,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范围。
  
  3.完善公共文化体系。抓好省“三馆一中心”、村村通广播电视等项目建设,做好省图书馆、省博物馆扩建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强城市社区、农村乡镇文化活动中心建设。积极开展“情系三农”送戏下乡活动,继续实施农村电影一村一月一片工程。推动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4.切实维护公共安全。按照平战结合、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方针,加强国民经济动员工作。切实抓好安全生产,努力使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事故多发状况得到有效控制。继续实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维护社会稳定。
  5.继续办好8件实事。重点围绕就业、就学、就医和社会保障、公共卫生等群众普遍关注的现实问题,切实办好8件实事,着力解决城镇困难群体、“老、少、边、穷、库”地区困难群众生产、生活等方面的突出问题,真正让广大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附件:
  
  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指标
  
  ┌─────────────┬────┬──────────────┬─────────┐
  
  │ 指标名称 │计算单位│ 2005年 │2006年│
  
  ││├────┬───┬─────┼──┬──────┤
  
  │││计划│ 实际 │ 比2004年 │计划│比2005年│
  
  │││││增长(%) ││预期增长(% │
  
  │││││││ ) │
  
  ├─────────────┼────┼────┼───┼─────┼──┼──────┤
  
  │一、GDB │亿元│6350│6473.6│ 11.6 │7300│ 10 │
  
  ├─────────────┼────┼────┼───┼─────┼──┼──────┤
  
  │ 第一产业 │亿元│1230│ 1255 │ 5.7│1340│ 5│
  
  ├─────────────┼────┼────┼───┼─────┼──┼──────┤
  
  │ 第二产业 │亿元│2590│2604.6│ 13.9 │3090│ 13 │
  
  ├─────────────┼────┼────┼───┼─────┼──┼──────┤
  
  │其中:工业│亿元│2085│2199.9│ 15.3 │2590│ 13 │
  
  ├─────────────┼────┼────┼───┼─────┼──┼──────┤
  
  │ 第三产业 │亿元│2530│ 2614 │ 11.8 │2870│ 10 │
  
  ├─────────────┼────┼────┼───┼─────┼──┼──────┤
  
  │二、财政│││││││
  
  ├─────────────┼────┼────┼───┼─────┼──┼──────┤
  
  │ 财政总收入 │亿元│685 │738.55│ 21.7 ││ 12 │
  
  ├─────────────┼────┼────┼───┼─────┼──┼──────┤
  
  │三、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4左右 │102.3 │ 2.3│103 │ 3│
  
  │(上年=100)│││││││
  
  ├─────────────┼────┼────┼───┼─────┼──┼──────┤
  
  │四、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2250│ 2540 │ 28.2 ││ 14左右 │
  
  ├─────────────┼────┼────┼───┼─────┼──┼──────┤
  
  │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2298│2459.1│ 14.4 │2750│ 12 │
  
  ├─────────────┼────┼────┼───┼─────┼──┼──────┤
  
  │六、外贸进出口总额│ 亿美元 │59.8│60.05 │ 10.4 │67.3│ 12 │
  
  ├─────────────┼────┼────┼───┼─────┼──┼──────┤
  
  │ 出口总额 │ 亿美元 │34.1│37.47 │ 20.9 │ 42 │ 12 │
  
  ├─────────────┼────┼────┼───┼─────┼──┼──────┤
  
  │ 进口总额 │ 亿美元 │25.7│22.58 │ -3.5 │25.3│ 12 │
  
  ├─────────────┼────┼────┼───┼─────┼──┼──────┤
  
  │七、实际利用外资额│ 亿美元 │19.8│23.33 │ 42.5 │25.7│ 10 │
  
  ├─────────────┼────┼────┼───┼─────┼──┼──────┤
  
  │ 其中:借用国外贷款 │ 亿美元 │2.8 │ 2.6│20│2.9 │ 10 │
  
  ├─────────────┼────┼────┼───┼─────┼──┼──────┤
  
  │ 外商直接投资 │ 亿美元 │ 17 │20.72 │ 46.1 │22.8│ 10 │
  
  ├─────────────┼────┼────┼───┼─────┼──┼──────┤
  
  │八、人口、就业与居民收入│││││││
  
  ├─────────────┼────┼────┼───┼─────┼──┼──────┤
  
  │ 人口自然增长率 │ ‰ │6.7 │ 5.15 ││6.5 ││
  
  ├─────────────┼────┼────┼───┼─────┼──┼──────┤
  
  │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万人│ 50 │ 57.5 │ 8.2│ 55 ││
  
  ├─────────────┼────┼────┼───┼─────┼──┼──────┤
  
  │ 城关登记失业率 │ %│4.6以内 │ 4.3││4.5 ││
  
  ├─────────────┼────┼────┼───┼─────┼──┼──────┤
  
  │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 元 ││ 3118 │ 7.2││ 5│
  
  ├─────────────┼────┼────┼───┼─────┼──┼──────┤
  
  │ 城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元 ││ 9524 │ 8.2││ 7│
  
  ├─────────────┼────┼────┼───┼─────┼──┼──────┤
  
  │九、每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吨标准煤││ 1.41 ││1.35│ -4 │
  
  └─────────────┴────┴────┴───┴─────┴──┴──────┘

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南省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


  
各市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
  

  现将《湖南省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印发给你们,请据此安排工作。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根据中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做好2006年我省经济工作,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思想统领全局,牢牢把握中部崛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利机遇,集中力量推进“三化”建设,推进体制创新,推进对外开放,推进增长方式转变,增强经济整体竞争实力,促进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协调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努力实现“十一五”良好开局。
  
  各地各部门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统一思想,明确任务,扎实工作,开拓进取,努力完成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各项任务。
  
  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具体计划,由省发改委和有关部门组织下达。
  
  
湖南省人民政府
  
  二○○六年五月二十五日

  
  
湖南省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2005年,全省上下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较好地完成了全年的各项目标任务。全年生产总值6473.61亿元,增长11.6%,其中三次产业分别增长5.7%、13.9%和11.8%。
  
  按照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的总体部署,结合“十一五”规划总体目标,2006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经济增长率10%,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5%、13%、10%;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进出口总额增长12%,其中出口增长12%;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0%;财政总收入增长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新增城镇就业人员5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5%;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
  
  2006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一)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抓住国家加强中部地区农业基础设施改造、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机遇,启动实施一批大项目、大工程。抓好洞庭湖区治理及城市防洪、四水治理及皂市水利枢纽等项目;完成1万公里乡村公路、2000公里县乡公路建设和改造;新建农村客运站181个;实施饮水安全工程,开展沼气普及、改水改厕工程,启动农网改造完善工程;加快141个小康示范村建设,启动新农村建设“千村示范工程”,抓好韶山五个示范工程的规划和起步。
  
  2.着力提高农业产业竞争能力。加强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和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粮食总产稳定在560亿斤以上;推进优势产业带重点县、标准化种养生产示范片建设。完善5大产业链,实施“131”行动计划,建设一批优质农产品基地和加工园区;对166家国家和省级龙头企业,落实信贷、税收等优惠政策,不断增强带动能力。抓好1000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示范试点。
  
  3.着力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抓紧实施百万培训工程和技能振兴工程,加快建设省市县三级职业培训基地,及农民工跨地区就业服务体系项目,对湘西地区贫困农村劳动力继续实施免费技能培训计划,争取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0万人。全面落实各项扶农、支农、惠农政策,确保各项支农补贴按时足额发放到位。
  
  (二)大力推进工业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
  
  1.以重大项目为支撑,壮大优势产业。预计技术改造投资650亿元,增长20%左右。争取长丰技改、湘钢宽厚板、惠霖干细胞工程研究中心等项目尽快竣工投产,泰格林纸怀化40万吨木浆、中石化长岭公司扩改等项目尽快开工建设。进一步落实《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继续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
  
  2.以特色园区为依托,加速产业集聚。加强对工业园区、产业基地的统一规划和合理布局,引导园区和核心企业尽快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良好的配套环境。重点抓好3个国家级开发区、湖南欧洲工业园等园区建设。继续做好开发区清理整顿和审核工作。
  
  3.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提升产业素质。围绕实施科教兴湘、建设创新型湖南战略,着力推进自主创新。支持行业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的开发引进。规划布局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加大国家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手,对关键、共性技术进行联合攻关。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推进超级稻、碳碳复合材料等产业化进程。争取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达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