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区(市)人民政府,枣庄高新区管委会,市政府有关部门: 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建设我市商品粮基地和特色农产品基地,推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市场化和组织化进程,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一、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一)总体要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以项目为抓手,以科技为动力,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提升农产品加工能力,拓展农产品销售市场,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双十双百”工程开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目标任务。力争到2012年,全市粮食总产达到200万吨左右,实现粮食“吨粮市”目标;14个大宗特色农产品实现基地化生产,建设高标准农业生产示范基地100个;农业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总额突破500亿元,其中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达到5家,重点培育区域性骨干龙头企业500家;新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50个以上;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000家;建设年交易额1亿元以上的农产品流通企业或专业市场10家,10亿元以上的1家,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出口创汇突破3亿美元。 二、发展布局及重点 (一)优质商品粮基地建设。 1.区域布局。以滕州、台儿庄、峄城、薛城等粮食主产区(市)为核心,以级索、姜屯、滨湖、西岗、鲍沟、张汪、羊庄、东郭、大坞、桑村、西集、山城、周营、沙沟、常庄、陶庄、税郭、齐村、古邵、峨山、阴平、榴园、泥沟、涧头集、张山子、马兰屯26个粮食主产镇(街道)为重点,加快优质商品粮基地建设。 2.建设重点。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推进粮食高产创建活动,稳定面积,改善品质,主攻单产,增加总产;全面实施良种推广补贴,推广旱作栽培、小麦精播半精播和宽幅播种、玉米“一增四改”等技术,强化良种良法配套,提高粮食优质率、良种覆盖率和先进适用技术应用率;着力扶持种粮大户和粮食、农机专业合作社等,发展粮食精深加工,加强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建设,努力实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和公共植保社会化服务;强化防灾、抗灾及灾后自救应急体系建设,切实提高应急能力和服务水平。 3.发展目标。到2012年,全市粮食种植面积达到420万亩,建成高标准粮田200万亩,人均粮食产量超过1000斤,粮食产品加工商品率达到50%以上,良种覆盖率达到100%,产品优质化率达到100%。 (二)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 1.区域布局。重点培植粮油、蔬菜、果品、畜禽、水产、林业花卉、种子、生物质和生态旅游九大产业,做大做强14个特色农产品基地。进一步引导扶持发展界河、龙阳、姜屯马铃薯种植,榴园、吴林、沙沟石榴栽植,水泉、冯卯、羊庄、齐村樱桃栽植,吴林、坛山、榴园芸豆种植,店子、阴平长红枣栽植,洪绪、东郭、邹坞、孟庄、马兰屯、峨山畜牧养殖,羊庄、沙沟、姜屯、善南林果花卉生产,周营、西王庄、税郭、马兰屯、泥沟、邳庄有机蔬菜种植,滨湖、城头蛋制品豆制品加工,孟庄、冯卯、水泉水产养殖,滨湖、榴园、水泉、齐村观光旅游农业等。 2.建设重点。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制定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和产业集群发展专项规划,实行重点开发、分步实施;推进产业科技入户工程,引进推广名优新特品种和实用技术,强化科技自主创新,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建设“一镇一业”,坚持产业集群式发展,提高标准化规模种养水平,壮大镇村经济实力;培育相关产业发展,兼顾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形成稳定的产业链条,变产品优势为规模优势、产地优势为市场优势。 3.发展目标。到2012年,着力打造600万只肉鸭,750万只肉兔,5800万只肉鸡,200万亩优质小麦,80万亩马铃薯,13万亩樱桃,16万亩石榴,10万亩水产养殖,12000头奶牛和10000亩花卉十大基地。全市力争枣发展到12万亩,花椒17万亩,芸豆6万亩,莲藕5万亩,花生45万亩,蚕茧产量0.3吨,长毛兔当年存栏500万只,肉兔出栏750万只,白山羊出栏350万只,双肌臀猪出栏130万头,淡水鱼产量5万吨。 (三)农业龙头企业培育。 1.区域布局。重点发展以市内丰面粉、滕州东谷面粉、薛城厚磨面粉、台儿庄阳光面粉、峄城昕昌面粉等企业为主的面粉加工;以滕州盈泰食品、春藤食品、薛城金虹食品等企业为主的肉制品加工;以山亭长红果品、汉诺庄园酿酒、峄城康源石榴开发等企业为主的果品加工;以薛城捷利木业、天顺木业等企业为主的木材加工;以市中龙盛畜禽食品、华凤畜禽食品、国大牧业、山亭华宝牧业等企业为主的畜禽食品加工;以台儿庄祥和乳业等企业为主的乳制品加工。其他产品加工产业,重点培植中天丝绸、宏丰茧丝绸、海石花蜂业等桑蚕、蜂蜜生产加工企业,湖区、库区、塌陷地水产加工企业,城郊园艺花卉生产企业,秸秆转化加工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企业等。 |
| 2.建设重点。以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加工转化率为目标,促进农产品初加工与精深加工协调发展,实现农产品多元化和多重增值;建设农产品专业化生产基地,逐步形成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产业带;出台优惠政策,加强重点龙头企业培育,促进低成本扩张,走龙头企业集群化发展的路子;实施企业科技自主创新,强化产业化经营科技支撑;创新产业化经营方式,完善“龙头企业+农户”、“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农户”等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强农业龙头企业家队伍建设,构建现代企业制度;强化服务体系建设,开展社会化服务。 3.发展目标。到2012年,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总额突破350亿元,其中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达到20家,过5亿元的10家,过10亿元的5家;实施“3515”工程,用3年时间,投入资金5亿元,培育重点农业龙头企业100家,区域性骨干龙头企业500家;农产品原料基地采购值占农业总产值比例达到50%以上,农产品精深加工增值率达到70%以上,80%以上的农户参与产业化经营。 (四)农业标准化生产。 1.区域布局。全面提高品牌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竞争力和占有率,抓好100万亩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其中含设施农业70万亩。滕州市标准化基地50万亩,其中设施农业45万亩;其他区相应数据如下:薛城区10万亩、6万亩,山亭区10万亩、5万亩,市中区5万亩、2万亩,峄城区15万亩、7万亩,台儿庄区10万亩、5万亩。加快畜牧养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步伐,滕州市以生猪、肉鸡、肉兔为主,薛城区以生猪、长毛兔为主,山亭区以肉用白山羊、肉鸡为主,市中区以肉鸭、蛋鸡为主,峄城区以蛋鸡、肉牛为主,台儿庄区以奶牛、肉牛为主。 2.建设重点。全面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鼓励发展“三资”农业,大宗农产品实现基地化生产;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工程,做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申报认定和认证工作,推动由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向产业品牌、地域品牌发展;健全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逐步推进市场准入制度和质量追溯制度,完善产前、产中、产后监管体系;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统计和发布平台,加强监管机构和执法队伍建设,为品牌农业发展提供良好的信息、技术、管理服务。 3.发展目标。到2012年,全市新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50个以上,基地产品95%以上达到无公害标准;各区(市)都要具备产品质量安全基本监测能力,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达到96%以上。 (五)农产品市场流通。 1.区域布局。在农副产品集中产区,重点培育一批大型农产品流通龙头企业,改造提升一批专业批发市场,建设一批农产品物流中心。形成以滕州市蔬菜批发市场、市中区利民批发市场、峄城区鲁南蔬菜批发市场等为重点的中心批发市场,以桑村红椒批发市场、常庄兔毛批发市场、界河马铃薯批发市场等为重点的专业批发市场,以及以各乡镇驻地为重点的农村集贸市场等相互联接、互为补充的市场网络。 2.建设重点。扶持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健全完善农村市场体系;推进“一个网络、两个平台”建设,支持大型连锁超市和农产品企业开展农超对接;发展农业招商、农产品展会经济,加快实施“请进来、走出去”战略,策划、包装、推介项目,努力扩大农产品对外销售比重;以枣庄市三农服务网、枣庄农业信息网为依托,加快农产品信息网络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运销协会,壮大农民运销队伍。 3.发展目标。到2012年,依托现有的资金流、信息流、物流优势,建设年交易额1亿元以上的农产品流通企业或专业市场10家,10亿元以上的1家;重点培育100个农产品销售市场,农民运销队伍达到15万人,健全低成本、高效率的流通网络;努力扩大对外开放,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出口创汇突破3亿美元。 (六)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1.区域布局。加快培育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全市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区域普遍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重点发展各类经营性专业协会、技术服务协会和市场中介组织,规范完善15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其中市直3个,滕州市45个,薛城区22个,山亭区23个,市中区18个,峄城区23个,台儿庄区16个。 2.建设重点。围绕马铃薯、芸豆、池田藕、红椒、石榴、樱桃、花卉、畜牧等特色、优势农产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断扩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覆盖面;鼓励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申请注册产品商标,争创名优农产品品牌,推进合作社标准化生产和服务;推行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探索建立“龙头企业+土地合作社+农民”的发展模式,促进农村土地规模经营;积极发展农村物流、农村信用等领域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
| 3.发展目标。到2012年,全市经工商登记注册的合作社总数达到1000家,入股社员数15万户,带动农户50万户;其中,以土地为纽带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500家,规模经营土地20万亩;50%以上农产品标准化建设和品牌建设主要通过合作社实施和推广,30%以上的农产品通过合作社生产、加工和销售;入社社员的素质和组织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合作社为农服务、带动农户和增加农民收入能力明显增强。 三、主要推进措施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从2010年起,市财政连续三年每年安排1000万元,对建设农业“两大”基地、推进“四化”进程予以奖励扶持。各区(市)财政也要按照一定比例,列出专项资金配套投入。要落实有关金融和税收优惠政策。龙头企业建设所需用地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优先安排。 (二)强化科技支撑。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和优势资源,加强重大关键技术的科研与攻关,不断提高科技对现代农业发展的贡献率。大力推广粮食高产创建、畜牧水产生态健康养殖、无公害标准化果蔬生产等实用技术。加快玉米直播、收获机械化和保护性耕作等先进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加强与科研院所和农业院校的合作,实施农村创新型、实用型人才培养工程,为加快建设农业“两大”基地、推进“四化”进程提供技术支撑。 (三)实施项目带动。把握中央、省扩大内需的重大机遇,结合我市推进城市转型,认真编制农业发展项目,多渠道争取资金,力争有一批带动力强、辐射面广的农业发展项目落地。扎实推进全市农业产业化“3515”工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作物高产创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等建设,力争每年新上2-3个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农业龙头项目。 (四)扩大对外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组织开展农业产业招商活动,以优势资源、优良项目、优惠政策、优质服务吸引各类资本参与农业资源开发,吸引外地投资者来我市建基地、搞加工、兴流通,借助外力发展一批起点高、规模大、链条长的大型农业产业化开发项目。引导龙头企业与国内外大型龙头企业嫁接,推进农业企业整合重组。加快各类农产品集贸市场建设,发展现代流通网络,在北京、内蒙、上海、广州等地搭建新的农产品销售平台,进一步拓展农产品市场。 (五)加强社会化服务。积极支持龙头企业、农业科技人员、农村能人大户领办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农民依托市三农服务中心、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和土地资产评估事务所等,以土地经营权、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和产品入股,与企业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鼓励龙头企业采取建立风险基金、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等形式,强化企业、基地和农户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共同抵御自然与市场的双重风险。搞好技术和管理人员培训,全面提高龙头企业、合作社的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 四、加强组织领导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构。市政府成立枣庄市加快建设农业“两大”基地、推进“四化”进程工作领导小组,由陈伟市长任组长,副市长陈兆同和市长助理颜景安任副组长,市农业、财政、发改、税务、金融、质监、水利和渔业、林业、畜牧兽医、农业综合开发、气象、农机、统计、科技、工商、国土资源、粮食、供销、民经等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局,具体负责组织协调、推进实施和调度考核等日常工作。各区(市)也要成立相应的机构,加强对该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各有关部门要履行职责,密切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二)科学规划,稳步实施。各区(市)要结合实际,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远近结合、综合配套,认真制定加快建设农业“两大”基地、推进“四化”进程的相关规划,并与新农村建设及各专项规划相衔接,探索完善,稳步实施。 (三)扩大宣传,正确引导。要大力宣传加快建设农业“两大”基地、推进“四化”进程的政策措施,及时发现和推广典型经验,指导面上工作开展。 (四)加强督导,强力推进。要加强工作督促检查,建立区(市)加快建设农业“两大”基地、推进“四化”进程工作考核体系,每年考核一次,考核情况列入区(市)年度工作考核内容。市政府将对表现突出的先进单位和个人,按有关规定给予奖励。 二○○九年九月二十二日
|
|
各区(市)人民政府,枣庄高新区管委会,市政府有关部门: 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建设我市商品粮基地和特色农产品基地,推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市场化和组织化进程,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一、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一)总体要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以项目为抓手,以科技为动力,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提升农产品加工能力,拓展农产品销售市场,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双十双百”工程开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目标任务。力争到2012年,全市粮食总产达到200万吨左右,实现粮食“吨粮市”目标;14个大宗特色农产品实现基地化生产,建设高标准农业生产示范基地100个;农业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总额突破500亿元,其中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达到5家,重点培育区域性骨干龙头企业500家;新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50个以上;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000家;建设年交易额1亿元以上的农产品流通企业或专业市场10家,10亿元以上的1家,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出口创汇突破3亿美元。 二、发展布局及重点 (一)优质商品粮基地建设。 1.区域布局。以滕州、台儿庄、峄城、薛城等粮食主产区(市)为核心,以级索、姜屯、滨湖、西岗、鲍沟、张汪、羊庄、东郭、大坞、桑村、西集、山城、周营、沙沟、常庄、陶庄、税郭、齐村、古邵、峨山、阴平、榴园、泥沟、涧头集、张山子、马兰屯26个粮食主产镇(街道)为重点,加快优质商品粮基地建设。 2.建设重点。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推进粮食高产创建活动,稳定面积,改善品质,主攻单产,增加总产;全面实施良种推广补贴,推广旱作栽培、小麦精播半精播和宽幅播种、玉米“一增四改”等技术,强化良种良法配套,提高粮食优质率、良种覆盖率和先进适用技术应用率;着力扶持种粮大户和粮食、农机专业合作社等,发展粮食精深加工,加强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建设,努力实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和公共植保社会化服务;强化防灾、抗灾及灾后自救应急体系建设,切实提高应急能力和服务水平。 3.发展目标。到2012年,全市粮食种植面积达到420万亩,建成高标准粮田200万亩,人均粮食产量超过1000斤,粮食产品加工商品率达到50%以上,良种覆盖率达到100%,产品优质化率达到100%。 (二)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 1.区域布局。重点培植粮油、蔬菜、果品、畜禽、水产、林业花卉、种子、生物质和生态旅游九大产业,做大做强14个特色农产品基地。进一步引导扶持发展界河、龙阳、姜屯马铃薯种植,榴园、吴林、沙沟石榴栽植,水泉、冯卯、羊庄、齐村樱桃栽植,吴林、坛山、榴园芸豆种植,店子、阴平长红枣栽植,洪绪、东郭、邹坞、孟庄、马兰屯、峨山畜牧养殖,羊庄、沙沟、姜屯、善南林果花卉生产,周营、西王庄、税郭、马兰屯、泥沟、邳庄有机蔬菜种植,滨湖、城头蛋制品豆制品加工,孟庄、冯卯、水泉水产养殖,滨湖、榴园、水泉、齐村观光旅游农业等。 2.建设重点。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制定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和产业集群发展专项规划,实行重点开发、分步实施;推进产业科技入户工程,引进推广名优新特品种和实用技术,强化科技自主创新,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建设“一镇一业”,坚持产业集群式发展,提高标准化规模种养水平,壮大镇村经济实力;培育相关产业发展,兼顾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形成稳定的产业链条,变产品优势为规模优势、产地优势为市场优势。 3.发展目标。到2012年,着力打造600万只肉鸭,750万只肉兔,5800万只肉鸡,200万亩优质小麦,80万亩马铃薯,13万亩樱桃,16万亩石榴,10万亩水产养殖,12000头奶牛和10000亩花卉十大基地。全市力争枣发展到12万亩,花椒17万亩,芸豆6万亩,莲藕5万亩,花生45万亩,蚕茧产量0.3吨,长毛兔当年存栏500万只,肉兔出栏750万只,白山羊出栏350万只,双肌臀猪出栏130万头,淡水鱼产量5万吨。 (三)农业龙头企业培育。 1.区域布局。重点发展以市内丰面粉、滕州东谷面粉、薛城厚磨面粉、台儿庄阳光面粉、峄城昕昌面粉等企业为主的面粉加工;以滕州盈泰食品、春藤食品、薛城金虹食品等企业为主的肉制品加工;以山亭长红果品、汉诺庄园酿酒、峄城康源石榴开发等企业为主的果品加工;以薛城捷利木业、天顺木业等企业为主的木材加工;以市中龙盛畜禽食品、华凤畜禽食品、国大牧业、山亭华宝牧业等企业为主的畜禽食品加工;以台儿庄祥和乳业等企业为主的乳制品加工。其他产品加工产业,重点培植中天丝绸、宏丰茧丝绸、海石花蜂业等桑蚕、蜂蜜生产加工企业,湖区、库区、塌陷地水产加工企业,城郊园艺花卉生产企业,秸秆转化加工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企业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