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区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也是“三农”工作战胜困难、经受考验、逆势而上、阔步前进的一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面对连年持续干旱的严峻形势,面对农产品市场异常波动的不利影响,各地各部门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信心、共克时艰、真抓实干,农业农村工作取得了明显好于预期的显著成效,保持了持续几年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农民收入大幅增长,增幅连续5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粮食生产再获丰收,连续6年实现增产,特色优势产业快速发展,农村民生明显改善,各项改革深入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全面加强。这为全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创造了重要条件,做出了突出贡献。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是夺取应对金融危机冲击全面胜利、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一年。我们一方面要充分肯定农业农村工作取得新成绩、新进展,增强做好工作的信心和决心。另一方面要清醒认识到,我区农业基础还比较薄弱,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难度不断加大,影响农业农村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我们必须居安思危,把形势判断准、问题分析透、困难估计足,切实增强“三农”工作的预见性、前瞻性。只有这样,才能在思想上凝聚共识,在实践中赢得主动,在工作中形成合力,更好地推进农业农村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按照中央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部署和要求,2010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统筹城乡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总揽,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把建设现代农业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坚定不移地推进结构调整,坚定不移地深化农村改革,着力夯实“三农”基础,着力强化惠农政策,着力增强科技支撑,着力改善农村民生,着力保持农村和谐稳定,确保粮食生产不滑坡、农民增收不降低、农业农村发展好势头不逆转。主要预期目标是:农业增加值增长6%,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以上。 一、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加大“三农”扶持力度 (一)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坚持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增加良种补贴、扩大马铃薯补贴范围,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扩大补贴种类,把牧业、林业和抗旱水利机械设备纳入补贴范围等一系列补贴政策。完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坚持“一卡通”的直补方式。新增农业补贴要适当向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把农业补贴政策覆盖农垦农场。加强对农业补贴对象、种类、资金结算的监督检查,严禁将补贴资金用于抵扣农民缴费,确保补贴政策落到实处。落实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继续提高稻谷最低收购价。完善市场调控机制,保持主要农产品市场稳定。 (二)继续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各级财政要按照“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定提高”和“三个优先”的要求,不断增加“三农”投入,调整优化财政支农支出结构。各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增长幅度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大幅度增加现代农业和生态建设的投入,大幅度增加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大幅度增加农村公共事业投入。继续增加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补助资金和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规模。对各地土地收入用于农业农村各项资金征收和使用情况进行专项检查。 (三)切实提高金融服务水平。认真落实支农财税政策和农村金融政策,切实解决农村融资难问题。加大支农再贷款力度,支持商业银行不断增强支农实力。建立健全农村信贷担保机制,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搞好农村信用环境建设,加强和改进农村金融监管。研究制定加快我区农村金融改革的意见以及财政、金融支持农业保险的配套政策。大力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对在乡镇新设立金融机构和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给予一定扶持,三年内消除基础金融服务空白乡镇。充分发挥农业投资公司的融资平台作用,吸引更多资金投向“三农”。 二、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现代农业 (一)稳定粮食生产。以实施百亿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为抓手,大力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沃土工程”、“测土配方施肥工程”和“良种工程”。全面开展粮食创高产示范活动,推进耕作制度改革,优化品质,主攻单产。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200万亩,冬麦北移50万亩以上,粮食总产稳定在330万吨。 |
| (二)加快“三大示范区”建设。积极转变生产方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建设引黄灌区现代农业示范区、中部干旱带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区和南部山区生态农业示范区。引黄灌区重点抓好枸杞、牛羊肉、奶牛、设施瓜菜、酿酒葡萄等特色优势产业;中部干旱带重点发展滩羊和抗旱性强的特色农产品;南部山区重点发展草食畜牧业和马铃薯产业。增加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扶持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建立农业产业化示范区。推进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和专业示范村镇建设。2010年,确保完成马铃薯400万亩、压砂瓜1OO万亩、覆膜保墒120万亩、设施农业 1OO万亩的建设任务,建设肉牛养殖示范村1OO个,新增适水产业面积15万亩、枸杞10万亩、红枣25万亩、葡萄8万亩、苹果12万亩,其中,枸杞、红枣、苹果、水产争取率先实现百万亩发展目标。加快推进马铃薯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建设,力争3年内优质种薯繁育基地达到30万亩,把我区建成全国重要的马铃薯优质种薯生产基地。 (三)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大力实施龙头企业升级工程,鼓励支持国内外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稼接和改造区内企业,重点培育一批技术装备先进、核心竞争力强的企业集团,形成具有当地优势的产业集群。巩固提升优势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农产品流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产业化经营的关键环节。鼓励企业创新经营方式,培育和发展“企业+基地+中介组织 +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加强企业技术创新,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扶持企业建立科技研发中心。支持龙头企业自建基地,对支柱型龙头企业在资金、土地、信贷、税收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加快推进品牌战略,支持具有宁夏原产地和品质优势的名牌产品,重点打造“清真”、“绿色”、“有机”品牌。尽快培育5家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过10亿元、10家过5亿元、50家过亿元的农产品加工产业群。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 52%以上。 (四)提高农业机械装备水平。实施农业机械化推进工程,加快研发推广一批用于马铃薯、枸杞、葡萄、苹果、红枣、设施温棚等农用机械。大力推广机械深松整地、秸秆还田、水稻育插秧等农机作业。扶持发展一批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和农机服务公司,逐步形成配套齐全、服务有力、运行规范的农机服务组织,提高农业机械装备水平。主要农作物机械化率达到54%以上。 (五)提高农业对外开放水平。大力改善投资环境,深入开展“农业招商引资年”活动。围绕项目建设和特色优势产业选商、招商,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建立健全招商引资长效机制。鼓励支持引导一批产业关联度大的企业与县域农副产品加工业联合,建基地、扩规模、活市场、创品牌。支持建设出口基地。加强国际农业合作,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吸引外资投向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农业资源开发,提高农业利用外资水平。对引资数量大、发展产业快、带动能力强、农民收入增幅高的市、县(区)给予奖励。 三、加强现代农业支撑体系建设 (一)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加快布局合理、功能完备、运转高效的农业科技创新与技术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实施“5183”农业科技工程,深入开展农村科技创业行动、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加快农业推广应用体系建设,强化基层农业科技队伍,培养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发挥农业科研院所和大中专院校的优势,开展产学研联盟,加强特色优势产业关键环节的技术攻关。加快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和试验示范推广,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继续开展科特派创业行动,推广“企业+科技人员+农户”的科技服务模式。高起点、高标准创建100个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力争5-7个列入国家级示范园区。鼓励经营大户、合作组织、农业企业、大中专毕业生参与园区建设。抓好20个农业技术推广示范县。建成10个5万亩以上的设施农业产业大县。依托“三农”呼叫中心和农业科技110及农业公共服务热线等信息平台,推进农村科技信息服务进村入园到户。加强对外科技合作。建立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发挥气象服务“三农”的作用。 (二)加快现代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加快构建以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为骨干、农贸市场为基础、现代流通业态为补充、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民经纪人广泛参与的农产品现代市场流通体系。继续推进“双百”、“三新”、“万村千乡”工程,落实好家电下乡和建材下乡等政策。推行“农超对接”,做好冷链市场和综合农贸市场建设,形成集农产品销售、冷藏、运输、配送、保鲜和超市供应为一体的农产品市场服务体系。支持大型涉农企业投资建设农产品物流设施,办好宁洽会、农洽会和园博会,大力发展会展经济。建设和改造灵武羊绒、中宁枸杞、固原马铃薯等10大专业市场。改造提升标准化农家店500个,扶持9个一级批发市场,培育30家农产品流通骨干企业,建成10个农产品外埠销售窗口。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新增各类专业合作组织 200家。 |
| (三)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检验检疫,推进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加强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证。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扩大农产品和食品例行监测范围。建立健全农产品标准化规程,引导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经营大户等实行标准化生产。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基地建设,85%以上的农产品产地通过国家无公害产地认定。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推进基层防控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整治行动。 四、强化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一)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落实严格的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加强耕地保护与建设。继续开展农田水利“黄河杯”竞赛活动。加快实施“千万亩基本农田建设”工程,以24个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为重点,全面实施中北部重大土地整理项目,抓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构建保障和促进科学管理土地新机制试点工作。围绕黄河金岸建设,开展农业综合开发,支持农田排灌、土地整治、土壤改良和农田林网建设。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旱作农业示范工程。开发灌溉面积10万亩,改造中低产田30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50万亩。 (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中央投资,继续加大自治区财政投入。加强基层抗旱和农村水利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创新输水、灌溉方式。加快实施青铜峡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盐环定扬水续建和扬黄灌溉大型泵站更新改造工程。开工建设沙坡头灌区南北干渠更新改造工程。全面完成已规划黄河标准化堤防。建设中南部水源、中部干旱带115万亩高效节水补灌和库井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完成54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保护农村饮用水源地210处。加快人饮安全供水工程,解决35万人的安全饮水。治理水土流失1000平方公里。 (三)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深入推进“六个百万亩”生态林和百公里红枣工程建设。抓好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省和防沙治沙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实施天保工程、退耕还林、三北四期工程等国家重点林业项目。建设黄河金岸绿色长城区域循环生态经济圈。巩固封山禁牧、草原围栏等生态建设成果,着力培育后续产业,提升生态林业经济发展水平。加快沙产业的研发与实施。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发展生态农业。切实加强湿地保护与开发,利用森林、沙漠、湿地、果园、花卉等资源,建设生态文化旅游景观带。建立造林、抚育、保护、管理投入补贴制度。完成营造林140万亩,黄河金岸生态景观林28万亩,新增特色经济林60万亩。 (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搞好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快改变农村面貌。全面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试点工作,重点抓好 100个村庄的环境综合整治。抓紧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加快建设塞上农民新居、危房危窑改造和“一池三改”。推进农垦职工危房和棚户区民居改造工程。实施城乡客运交通一体化,完成农村道路2000公里以上,建设20个农村客运站、200个招呼站。新建5000个农村垃圾收集池,发放71辆垃圾清运车,创建10个自治区级环境优美乡镇和15个生态村。新建新村20个、综合整治旧村200个、改造危房危窑 3万户,建成联户沼气212处、户用沼气1万户。 五、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 (一)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调整农村学校布局,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积极推进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工程,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和现代远程教育数字化平台,建设乡镇中心幼儿园。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做好农村中职学校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除学费试点工作。加强农村教师专业能力培训和队伍建设,实行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校教师绩效工资制度。建成5市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提高农村职业教育水平。 (二)大力繁荣农村文化体育事业。以创建文化先进县、文化名乡村为抓手,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农家书屋、农村数字电影放映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实施农村文化服务“187”项目。开展“文化服务进农家”、送文化“下乡”活动,全年下乡演出1500场次以上。完成5个县区图书馆、文化馆的新建和改造。实施农民健身工程,完成500个行政村标准化篮球场建设。举办全区农民运动会和农民文艺汇演。 (三)加快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加强县乡村医疗卫生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实施妇幼卫生“四免一救助”政策,推进农村人人享有均等化医疗卫生服务。完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加强农村卫生队伍建设。建立稳定的基层公共卫生经费保障机制,巩固提高农民健康教育成果。积极做好“少生快富”工程扩面试点工作,抓好“少生快富”示范户创建活动,启动“优生促进”工程,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6%。以内。 |
| (四)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规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家庭收入、财产核查和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将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实行分类分档施救,适度提高农村特困家庭在校生救助水平,重视关心五保对象生活。全面落实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农合筹资水平提高到山区每人140元、川区每人150元,参合率达到93%以上。新农保试点扩大到11个。推进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全面落实村干部养老保险制度。 (五)促进农民就业创业。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服务就业体系,加大农民创业培训力度,扶持农村劳动力自主创业、返乡创业和就地就近就业。大力实施人才助农工程,加快县级职教中心建设,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健全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培育转移就业中介组织和经纪人队伍,提高转移就业市场化运作程度,加强与转入地的协作和对接,稳步扩大转移就业规模,提升转移就业水平。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农村服务业,拓展农村非农就业空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稳定在70万人次以上。 (六)切实推进扶贫开发。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加大扶贫资源整合力度,对农村贫困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把提高贫困人口收入和推进产业发展作为扶贫开发的重点,扎实做好整村推进、劳动力转移培训、产业扶贫、以工代赈、务工移民、互助资金扩面、社会帮扶、闽宁对口协作等各项扶贫工作。把解决务工农民住房作为劳务移民的突破口,创新工作机制,完善政策措施,整合各类资源,加快沿黄城市带、工业园区、小城镇劳务移民基地建设,新建各类劳务移民住房10万平方米。实行整村搬迁,集中安置,开工建设10个生态移民项目区,安置定居移民 4万人。加快实施“职业教育技能致富计划”。研究制定未来十年扶贫开发纲要和相关政策。 六、着力推进农村改革创新 (一)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法律法规和政策,确保农村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继续做好土地承包管理工作,全面落实承包地块、面积、合同、证书“四到户”。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加强管理和服务,健全流转市场,规范流转行为,完善流转合同、登记、备案制度,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积极探索以土地承包经营权人股为主的股份合作经济、农村土地信用社,建立土地收益分配新机制。加快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等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二)继续深化农垦改革。坚持产业化、集团化、股份化,加大集团和三个实业公司运作力度,充分发挥农垦对现代农业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壮大实力,增强活力,按照“提升一产、加快二产、繁荣三产”的调整方向,建设稳固的商品粮基地、优质畜产品基地、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大力发展旅游服务业,理顺农垦土地经营管理体制,加强土地集中统一管理。 (三)加快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完善农林科学院机构改革,加强产学研之间的有效衔接,提高科技成果的应用和转化水平。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加快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步伐。全面完成新一轮乡镇机构改革工作,开展“乡镇民生服务中心”规范化试点。探索建立新形式下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有效机制,扩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范围。加快推进供销合作社改革与发展,加强基层社建设,强化县联合社服务功能。 (四)加快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制度创新。围绕沿黄城市带建设,加快推进以交通、通信、金融和社保、医保为重点的同城化建设,提高城镇规划水平和发展质量。重点抓好县域城市和石空镇、叶盛镇、农垦农场等14个沿黄特色小城镇建设。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县城和中心镇落户条件,鼓励农民进城,把有稳定职业并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逐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稳步推进村庄规模化,加强特色中心村建设,引导农民建设富有地方特点、民族特色、传统风貌的安全节能环保型住房。在人口集中的乡镇和新村实行社区化管理。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促进特色产业、优势项目向县城和重点集镇集聚。强化县级工业园区建设,提高城镇综合承载力,加快人口向小城镇集中,提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能力。力争灵武、青铜峡、平罗进入西部十强,贺兰、永宁、中宁进入西部百强。完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通过资源开发型、资产经营型、主导产业带动型等发展途径,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启动化解村级债务工作。 |
| 七、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一)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创新,扩大基层党组织对农村新型组织的覆盖面,推广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相对集中点建立党组织的做法。加强乡镇党委书记队伍建设,选好配强乡镇党委班子。做好村“两委”班子换届工作,提高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素质,注重从转业退伍军人、务工回乡青年、致富能手等党员中选拔村党支部书记。加强乡、村党组织领导班子管理,及时调整软弱涣散的农村基层党组织班子。大力推进从优秀村干部中考录乡镇公务员、选任乡镇领导干部工作。不断深化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完善农村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制度。加快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建设。坚持教育、制度、监督、惩治相结合,扎实推进农村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 (二)完善农村基层治理机制。发展和完善党领导的村级民主自治机制,规范村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程序。深化拓展“民主议政日”活动,推进村级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切实保障农民合法权益。防范和制止利用宗教、宗族等势力干预农村公共事务。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创建活动,培育发展社区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会组织。强化乡镇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在中心村设立社区服务站。 (三)切实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切实解决好农村征地、集体资产管理等方面损害农民利益的问题。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广大农民移风易俗,革除陋习。深入推进文明村镇、信用村镇、和谐村组、和谐家庭等形式多样的创建活动。建立健全农村应急管理体制,提高危机处置能力。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月”、“民族工作进乡村(社区)”等活动。 八、切实加强对“三农”工作的领导 各级党委、政府要站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战略高度,切实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把统筹城乡发展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落实到全局工作的各个环节,体现到加强“三农”的各个方面。在领导分工、机构设置、干部配备上做到加强“三农”,在谋划思路、制定规划、工作摆布上做到城乡统筹。确保抓“三农”工作精力不转移、劲头不减弱、工作不松懈。自治区各部门和市、县 (区)要细化考核指标,把农民增收、粮食生产、产业发展、基层党的建设、改善民生、和谐稳定等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绩效考核。自治区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协同有关部门加强对“三农”工作的督查考核,推动各项工作的贯彻落实。 |
|
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区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也是“三农”工作战胜困难、经受考验、逆势而上、阔步前进的一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面对连年持续干旱的严峻形势,面对农产品市场异常波动的不利影响,各地各部门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信心、共克时艰、真抓实干,农业农村工作取得了明显好于预期的显著成效,保持了持续几年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农民收入大幅增长,增幅连续5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粮食生产再获丰收,连续6年实现增产,特色优势产业快速发展,农村民生明显改善,各项改革深入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全面加强。这为全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创造了重要条件,做出了突出贡献。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是夺取应对金融危机冲击全面胜利、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一年。我们一方面要充分肯定农业农村工作取得新成绩、新进展,增强做好工作的信心和决心。另一方面要清醒认识到,我区农业基础还比较薄弱,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难度不断加大,影响农业农村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我们必须居安思危,把形势判断准、问题分析透、困难估计足,切实增强“三农”工作的预见性、前瞻性。只有这样,才能在思想上凝聚共识,在实践中赢得主动,在工作中形成合力,更好地推进农业农村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按照中央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部署和要求,2010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统筹城乡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总揽,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把建设现代农业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坚定不移地推进结构调整,坚定不移地深化农村改革,着力夯实“三农”基础,着力强化惠农政策,着力增强科技支撑,着力改善农村民生,着力保持农村和谐稳定,确保粮食生产不滑坡、农民增收不降低、农业农村发展好势头不逆转。主要预期目标是:农业增加值增长6%,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以上。 一、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加大“三农”扶持力度 (一)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坚持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增加良种补贴、扩大马铃薯补贴范围,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扩大补贴种类,把牧业、林业和抗旱水利机械设备纳入补贴范围等一系列补贴政策。完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坚持“一卡通”的直补方式。新增农业补贴要适当向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把农业补贴政策覆盖农垦农场。加强对农业补贴对象、种类、资金结算的监督检查,严禁将补贴资金用于抵扣农民缴费,确保补贴政策落到实处。落实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继续提高稻谷最低收购价。完善市场调控机制,保持主要农产品市场稳定。 (二)继续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各级财政要按照“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定提高”和“三个优先”的要求,不断增加“三农”投入,调整优化财政支农支出结构。各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增长幅度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大幅度增加现代农业和生态建设的投入,大幅度增加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大幅度增加农村公共事业投入。继续增加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补助资金和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规模。对各地土地收入用于农业农村各项资金征收和使用情况进行专项检查。 (三)切实提高金融服务水平。认真落实支农财税政策和农村金融政策,切实解决农村融资难问题。加大支农再贷款力度,支持商业银行不断增强支农实力。建立健全农村信贷担保机制,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搞好农村信用环境建设,加强和改进农村金融监管。研究制定加快我区农村金融改革的意见以及财政、金融支持农业保险的配套政策。大力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对在乡镇新设立金融机构和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给予一定扶持,三年内消除基础金融服务空白乡镇。充分发挥农业投资公司的融资平台作用,吸引更多资金投向“三农”。 二、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现代农业 (一)稳定粮食生产。以实施百亿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为抓手,大力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沃土工程”、“测土配方施肥工程”和“良种工程”。全面开展粮食创高产示范活动,推进耕作制度改革,优化品质,主攻单产。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200万亩,冬麦北移50万亩以上,粮食总产稳定在330万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