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区县(自治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委属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根据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0年全国超级稻“双增一百”科技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农办科〔2010〕11号)要求,我委决定实施超级稻“双增一百”科技行动,完成超级稻推广面积200万亩,亩增产100斤,节本增效100元的目标,加快超级稻示范推广,发挥超级稻在水稻增产中的带动作用。现将《2010年重庆市超级稻“双增一百”科技行动实施方案》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切实将任务细化到人、到田,确保目标任务的完成。请各地将科技行动工作总结于今年11底之前报市农技总站,以便汇总后上报农业部(联系人:市农委科教处刘宗慧、邹力,联系电话:89133174;市农技总站郭凤、刘丽,联系电话:89133733)。 附件:2010年重庆市超级稻“双增一百”科技行动实施方案 二○一○年四月十四日 附件: 2010年重庆市超级稻“双增一百”科技行动实施方案 近年来,我市农业科技工作者协同攻关,在引入、筛选、培育了一批适合重庆特殊气候生态条件的超级稻品种,并在栽培技术上不断集成创新,形成了适应重庆不同农作模式的水稻超高产主推技术体系。2005-2009年,我市已先后在我市不同的生态区中的大足、黔江、江津、南川、梁平、垫江、秀山、永川等区县推广超级稻,已建立超级稻百亩核心示范方60个,千亩示范区49个,万亩高产示范片30个,项目实施县共推广超级稻693.69万亩,累计辐射带动全市推广超级稻2000多万亩,创造了许多高产典型。为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深入推进我市超级稻研究与示范推广工作,按照农业部《2010年全国超级稻“双增一百”科技行动实施方案》要求,我市决定实施启动超级稻“双增一百”科技行动,具体方案如下: 一、工作思路 紧紧围绕保障粮食安全和提升水稻综合生产能力的战略目标,以推广高产优质超级稻为核心,以“水稻高产创建”、“超级稻示范推广”等项目为载体,以推广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开展主体培训为关键措施,构建科技与生产良性互动、产学研紧密衔接的超级稻技术创新与示范推广运行机制,促进超级稻生产技术进村入户,确保全市推广超级稻200万亩,亩增产一百斤以上、节本增效一百元目标的实现。 (一)加强超级稻品种筛选及区域布局 在本地品种中,按照部推超级稻品种的要求,筛选出适宜重庆气候、生育期及抗性的超级稻中稻品种。加大部推超级稻品种区域布局工作,改变水稻主产区水稻品种多、乱、杂情况,栽培稻品种进一步集中,品种区域布局更加优化,提高主产区稻谷的商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二)强化超级稻栽培技术支持体系 加强超级稻综合栽培技术的集成,探索不同地区、不同气候、不同栽培条件下超级稻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实现良种良法配套,确保超级稻品种增产潜力发挥,拓展超级稻品种的适宜区域范围。 (三)推进超级稻高产与高效、优质的协调统一 系统梳理我市超级稻产量提升的关键技术问题,实现超级稻品种与轻简生产技术结合上的突破、高产与优质结合上的突破。要在不明显增加投入的基础上开发超级稻高产潜力,保障超级稻的产品品质提高和市场效益的提高。 (四)整合资源形成超级稻推广合力 围绕超级稻双增一百的目标任务,统筹超级稻新品种选育与示范、粮油高产创建、全国农技推广示范县项目,并与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高产创建等相关科技资源衔接,汇聚超级稻领域的人、财、物等,构建农科教、产学研更加紧密的科研推广网络,加速水稻科技创新与成果推广应用。 (五)创新推广工作机制 按照行政组织推动、专家技术负责、农民广泛参与的工作方式,以项目县为平台建立行政管理和技术服务两服务体系;构建由首席专家、专家组、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农户的技术推广服务网络,实行“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快速示范推广新机制。 二、目标与任务分解 在江津区、永川区、秀山县、大足县、梁平县、南川区6个超级稻项目县推广超级稻60万亩,带动渝西浅丘、河谷中稻区推广面积100万亩,渝东及渝南深丘低山中稻区推广面积40万亩,全市推广面积全市合计200万亩以上,单产比大面积增加100斤以上,节本增效100元。 |
|
在6个区县建立百亩核心方60个,千亩示范区12个,万亩片6个,分别在江津区石蟆镇、永川区五间镇、秀山县清溪场镇、大足县三驱镇、梁平县仁贤镇、南川区大观镇。 三、技术措施 (一)选用主导品种 以符合重庆市推广条件的部推超级稻品种为主,部分地区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在产量、抗性等指标达到均达到超级稻标准的本地品种。项目百亩核心区和千亩示范区内准两优527、ⅱ优602、q优6号等部推超级稻品种覆盖率达100%,万亩示范片达80%以上。 (二)确定主推技术 重点推广旱育秧栽培技术、“超级稻+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机械化生产技术。 针对我市高温、寡照、多湿等气候特点,病虫害危害较重,稻田水利条件相对较差,易受到干旱威胁,丘陵山区土壤肥力较低,水稻种植密度不足,秧苗素质偏低等问题。一是提高穗数。通过增加用种量,增加栽插密度,提高有效穗。二是培育壮秧。加大旱育秧推广力度,提高旱育秧技术到位率,提高秧苗素质。三是科学施肥。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提高肥料利用率。四是强化病虫防治。加强预测预报,实施统防统治,提高病虫防治效果。五是防灾减灾。建立节水育秧和高温干旱等灾害预防技术方案,及时指导生产应对。 项目百亩核心区和千亩示范区统一播种育秧,旱育秧技术应用率达到90%以上,育秧全程社会化服务面积不低于20%;水稻合理密植技术应用率达到90%以上,规范化栽培技术应用率达到90%以上,其中稻田免耕抛秧技术应用率达到30%以上,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推广率达到30%以上。万亩片内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率90%以上,无公害统一防治病虫技术推广率90%以上。 (三)强化科技服务 1.着力建设高产示范区。以水稻高产创建为主要载体,结合“超级稻示范推广”、“农技体系建设”等项目,在江津区、永川区、秀山县、大足县、梁平县、南川区6个区县推广超级稻60万亩,带动渝西浅丘、河谷中稻区推广面积100万亩,渝东及渝南深丘低山中稻区推广面积40万亩,全市推广面积200万亩以上,单产比大面积增加100斤以上,节本增效100元。 百亩核心示范方:项目计划在6个区县建立亩产达到700公斤以上的百亩核心方30个,面积3000亩以上,分别建在位南川区大观镇、兴隆镇,梁平县仁贤镇白鹤村,江津区石蟆镇感益村,大足县三驱镇,永川区五间镇,秀山县清溪场镇等地。 千亩高产示范区: 项目计划在6个区县建立亩产达到650公斤的千亩示范区12个,面积1.2万亩,分别建在南川区大观镇、兴隆镇,梁平县仁贤镇白鹤村,江津区石蟆镇感益村,大足县三驱镇,永川区五间镇,秀山县清溪场镇等地。 万亩辐射区: 项目计划在6个区县建立亩产600公斤以上的万亩高产示范区6个,面积6万亩以上。分别在江津区石蟆镇、永川区五间镇、秀山县清溪场镇、大足县三驱镇、梁平县仁贤镇、南川区大观镇。 2.大力培育科技示范户。重庆市农业委员会科教处主要负责超级稻推广工作,重庆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为技术依托单位,同时联合西南大学、重庆市农科院等水稻科研单位,充分利用科技入户和农民科技培训平台,广泛培育超级稻示范户。每个示范县培育的示范户不少于1000个,并对示范农户登记造册,明确具体技术负责人,争取做到示范区村村都有示范户。让广大农民不出村组就能看到增产增收效果,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3.逐级开展技术培训。利用重庆农业信息网络、农网广播、移动农网和传统的媒体宣传方式以及现场展示等手段广泛进行技术培训,努力提高科技入户率,促进配套技术的全面到位。 建立“市级首席专家-县级责任专家-包户技术人员-科技示范户”的技术工作体系,加强技术培训和新品种的示范,全面提高超级稻技术示范和推广的入户率和覆盖率。 重庆市由水稻专家、市农业委员会副主任张洪松研究员为首席专家,成立重庆市农技推广总站、重庆市农科院等单位水稻专家组成的“重庆市超级稻示范推广专家指导组”,负责重庆市超级稻示范推广实施方案的制定,编制培训教材,配合县级技术专家进行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项目验收总结等相关技术工作。专家指导组的成员每人负责一个区县的技术指导工作以及县级技术骨干培训工作。 项目区县也成立由分管领导负总责、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的“区县超级稻示范推广专家组”,负责本县超级稻示范区的技术指导、培训工作和核心区的具体实施工作。 |
|
每个乡镇在现有农技人员中选聘1~2名超级稻技术指导员,做好示范样板,指导核心示范户,展示科技成果应用效果,带动农户积极采用新技术等。 4.巡回开展技术指导。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组织专家和有关技术人员在水稻生产的关键季节,分区域开展超级稻示范推广技术指导服务和调研活动3-5次。各级超级稻专家指导组成员要深入生产一线面对面开展技术指导工作,促进超级稻品种与当前主推水稻生产技术结合,提高超级稻技术到位率。每名市级专家直接联系5户示范户,入户指导时间不少于80天,主要帮助解决问题有关生产、信息、市场、资金等问题。县级专家直接联系10户示范户,入户指导时间不少于100天。一般技术指导员直接联系20户示范户,入户指导时间不少于100天。 四、进度安排 第一阶段:方案制定和准备阶段(时间:1-3月) 制定重庆市超级稻“双增一百”科技行动实施方案,认定一批超级稻品种,部署相关工作;重庆市专家组制定技术指导方案,并制定本地的实施方案,遴选推介超级稻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明确责任专家、落实各实施县、面积和保障措施等;各实施县落实示范基地、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和具体措施等。 第二阶段:组织实施阶段(时间:3-10月份) 市、县农业行政部门出台配套政策,加强落实,召开现场经验交流活动,引导和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开展示范展示,进村入户搞服务;超级稻专家协作组要加强技术培训,及时解决重大的和应急性技术难题;各实施县技术指导员要开展巡回技术指导、培训和服务等,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第三阶段:总结验收阶段(9-12月) 分层次组织开展测产验收,汇总相关数据,总结科技行动的好成效、好模式,挖掘先进典型,进行表彰和宣传。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重庆市农业委员会科教处会同农委粮油处、重庆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等相关单位,负责重庆市方案制订、综合协调、政策落实、督导检查和总结宣传;项目实施区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牵头成立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方案实施。市与区县,区县与镇乡层层签订项目实施任务合同书,明确工作任务和职责,严格奖惩。 (二)加大资源整合和资金投入 项目实施区县应采取有效措施,整合资源,加大资金扶持力度,确保总体目标的顺利实现。整合超级稻新品种选育与示范、全国农技推广示范县等项目资源,并与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公益性行业科技、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水稻高产创建、测土配方施肥等重大工程项目衔接,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充分利用好相关项目平台,形成合力,发挥项目叠加效应。全市其他辐射区县也要采取措施,统筹项目资源和技术力量,实现部门、人才、项目、资金的优势集成。要通过政策、项目和奖励,进一步引导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科技服务工作。 (三)完善科技服务机制 一是实行专家技术负责制。发挥超级稻专家协作组的作用,明确超级稻专家协作组的职责,实行专家技术负责制。由首席专家牵头,西南稻区专家组组长负责,超级稻栽培技术组配合,重庆市专家具体组织,各实施县具体实施,建立“市级专家-县级责任专家-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的技术工作网络。二是实行技术指导员包村联户制。按照“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要求,各级专家都应深入基层,亲自联系示范户,及时了解农村基层出现的新动态。同时在每个实施县培养一批技术指导员,包村联户,采取“手把手、面对面”的方式,在关键环节深入到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三是实行示范基地和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机制。参与水稻高产创建的区县都应建立超级稻核心示范基地,开展品种和技术的集中示范展示,培训技术指导员和科技示范户;发挥科技示范户的作用,以户带户,辐射带动周边农户,提高水稻种植水平。四是探索多元化服务机制。引导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建立多元化的科技服务机制,大幅度提高技术的入户率和到位率。 (四)加大总结宣传力度 按照实施的目标、内容、责任分工和组织实施情况,开展绩效考评,对实施效果较好的单位和县市,在下一年度安排项目时予以倾斜;对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市农委应据实上报重庆市政府、农业部等上级单位给予表彰奖励。同时应及时总结超级稻示范推广在当地的鲜活经验,特别是示范乡、示范户的种植经验。市农委科教处、市农技总站应及时联系新闻媒体,广泛宣传,通过召开现场会、经验交流会等形式扩大超级稻在农民间的影响力,形成以示范片为圆心,逐渐辐射周边区域,最终推动超级稻在全市大面积发展。 |
|
各区县(自治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委属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根据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0年全国超级稻“双增一百”科技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农办科〔2010〕11号)要求,我委决定实施超级稻“双增一百”科技行动,完成超级稻推广面积200万亩,亩增产100斤,节本增效100元的目标,加快超级稻示范推广,发挥超级稻在水稻增产中的带动作用。现将《2010年重庆市超级稻“双增一百”科技行动实施方案》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切实将任务细化到人、到田,确保目标任务的完成。请各地将科技行动工作总结于今年11底之前报市农技总站,以便汇总后上报农业部(联系人:市农委科教处刘宗慧、邹力,联系电话:89133174;市农技总站郭凤、刘丽,联系电话:89133733)。 附件:2010年重庆市超级稻“双增一百”科技行动实施方案 二○一○年四月十四日 附件: 2010年重庆市超级稻“双增一百”科技行动实施方案 近年来,我市农业科技工作者协同攻关,在引入、筛选、培育了一批适合重庆特殊气候生态条件的超级稻品种,并在栽培技术上不断集成创新,形成了适应重庆不同农作模式的水稻超高产主推技术体系。2005-2009年,我市已先后在我市不同的生态区中的大足、黔江、江津、南川、梁平、垫江、秀山、永川等区县推广超级稻,已建立超级稻百亩核心示范方60个,千亩示范区49个,万亩高产示范片30个,项目实施县共推广超级稻693.69万亩,累计辐射带动全市推广超级稻2000多万亩,创造了许多高产典型。为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深入推进我市超级稻研究与示范推广工作,按照农业部《2010年全国超级稻“双增一百”科技行动实施方案》要求,我市决定实施启动超级稻“双增一百”科技行动,具体方案如下: 一、工作思路 紧紧围绕保障粮食安全和提升水稻综合生产能力的战略目标,以推广高产优质超级稻为核心,以“水稻高产创建”、“超级稻示范推广”等项目为载体,以推广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开展主体培训为关键措施,构建科技与生产良性互动、产学研紧密衔接的超级稻技术创新与示范推广运行机制,促进超级稻生产技术进村入户,确保全市推广超级稻200万亩,亩增产一百斤以上、节本增效一百元目标的实现。 (一)加强超级稻品种筛选及区域布局 在本地品种中,按照部推超级稻品种的要求,筛选出适宜重庆气候、生育期及抗性的超级稻中稻品种。加大部推超级稻品种区域布局工作,改变水稻主产区水稻品种多、乱、杂情况,栽培稻品种进一步集中,品种区域布局更加优化,提高主产区稻谷的商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二)强化超级稻栽培技术支持体系 加强超级稻综合栽培技术的集成,探索不同地区、不同气候、不同栽培条件下超级稻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实现良种良法配套,确保超级稻品种增产潜力发挥,拓展超级稻品种的适宜区域范围。 (三)推进超级稻高产与高效、优质的协调统一 系统梳理我市超级稻产量提升的关键技术问题,实现超级稻品种与轻简生产技术结合上的突破、高产与优质结合上的突破。要在不明显增加投入的基础上开发超级稻高产潜力,保障超级稻的产品品质提高和市场效益的提高。 (四)整合资源形成超级稻推广合力 围绕超级稻双增一百的目标任务,统筹超级稻新品种选育与示范、粮油高产创建、全国农技推广示范县项目,并与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高产创建等相关科技资源衔接,汇聚超级稻领域的人、财、物等,构建农科教、产学研更加紧密的科研推广网络,加速水稻科技创新与成果推广应用。 (五)创新推广工作机制 按照行政组织推动、专家技术负责、农民广泛参与的工作方式,以项目县为平台建立行政管理和技术服务两服务体系;构建由首席专家、专家组、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农户的技术推广服务网络,实行“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快速示范推广新机制。 二、目标与任务分解 在江津区、永川区、秀山县、大足县、梁平县、南川区6个超级稻项目县推广超级稻60万亩,带动渝西浅丘、河谷中稻区推广面积100万亩,渝东及渝南深丘低山中稻区推广面积40万亩,全市推广面积全市合计200万亩以上,单产比大面积增加100斤以上,节本增效10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