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各单位,驻佳中省直单位: 为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步伐,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层次,促进农民增收和区域经济发展,现对我市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2010年-2015年)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佳木斯区域“大平原、大湿地、大农业、大绿色”等资源优势与特色,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主要手段,以构建粮食主产区产业体系和打造食品加工城为发展目标,积极推进企业规模扩张和资产重组,支持龙头企业品牌整合,通过加强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建设和质量全面提升,实现农业增产、企业增效、农民增收,促进城乡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发展目标 到2015年,规模以上龙头企业资产总额由2009年的62亿元发展到130亿元,增长110%以上;实现销售收入由91.4亿元发展到170亿元,增长85%以上;实现利税由4.4亿元发展到9亿元,增长100%以上;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企业由2户增加到5户以上,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的企业由9户增加到30户以上。通过产业带动,“一村一品”产业专业村由286个发展到360个以上,占行政村总数比例达到40%。通过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产业基地规模经营面积由1100万亩发展到1400万亩,占总面积和带动农户数80%以上,拉动基地户均增收由2000元提高到4000元以上,带动城乡人口就业由10万人增加到15万人。 到2015年,行政区农产品总加工能力由2009年不到700万吨提高到1552万吨,产业带动区域内及周边基地面积由1200万亩增加到3230万亩。其中:水稻产业加工能力由260万吨提高到500万吨,带动基地面积1000万亩;大豆产业加工能力由120万吨提高到240万吨,带动基地面积1360万亩;玉米产业加工能力由100万吨提高到240万吨,带动基地面积520万亩;肉蛋奶和鱼类加工能力由80万吨提高到118万吨;经济作物、薯类、蔬菜和山特产品加工能力由140万吨提高到454万吨,带动基地面积350万亩。产业精深加工比例达到60%以上。形成以佳木斯食品加工城为轴心,以6个产业加工园区为支撑,辐射周边地区的食品加工经济区格局。 三、产业布局 按照种植业结构布局,未来几年内重点进行“一带三区”战略布局建设。即形成以汤原、郊区、佳抚公路两侧为主的水稻生产带,以佳市南部的郊区、桦南为主的玉米生产区,以抚远、同江、富锦以东为主的大豆生产区,以各县地域生产特色为主的经济特色作物生产区。实现“三增一减”生产势头,行政区水稻面积达到700万亩以上,玉米面积达到500万亩以上,大豆面积控制在400万亩以内。围绕种植业“一带三区”基地建设、农产品加工产业布局,重点实施“一城带六区”战略,即:以佳木斯食品加工城为轴心,带动6个县(市)产业加工园区的建设与发展。 (一)佳木斯食品加工城。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江北工业园和佳南工业园为核心,以水稻、大豆、玉米、经济作物、蔬菜、畜禽、乳液、鱼类、山特产品等食品加工产业为重点。到2015年,总加工能力达到400万吨,精深加工比例达到70%以上,产业带动面积910万亩。其中水稻产业以益海粮油和一季付士米业为主,加工能力达到70万吨,带动基地面积140万亩;大豆产业以吉庆豆业、益海粮油和冬梅豆粉为主,加工能力达到80万吨,带动基地面积400万亩;玉米产业以阳光生化、兴业淀粉和正大饲料为主,加工能力达到80万吨,带动基地面积160万亩;经济作物以赛瑞南华、三和亚麻、宏伟淀粉和台湾俊裕为主,加工能力达到80万吨,带动基地面积160万亩;畜禽以希波集团、新纪元乳业、北方金锣、顺达食品和贺氏畜禽为主,生产加工能力达到80万吨;蔬菜以香港富顺福为主,鱼类以哈特为主,山特产以南长发为主,加工能力达到10万吨,带动基地面积50万亩。 (二)六个产业加工园区。 1、桦川工业园--以水稻、大豆、玉米等加工产业为重点。到2015年,总加工能力达到140万吨,精深加工比例达到50%以上,产业带动面积380万亩。其中水稻产业以华康米业、付士米业、三绿源米业为主,组建产业集团,加工能力达到80万吨,带动本地及周边基地面积160万亩;大豆产业以泰丰植物油脂为主,加工能力达到20万吨,带动基地面积120万亩;玉米产业以慧丰酒业为主,加工能力达到40万吨,带动基地面积100万亩。 2、桦南工业园--以水稻、大豆、玉米、畜禽、经济作物等加工产业为重点。到2015年,总加工能力达到155万吨,精深加工比例达到50%以上,产业带动面积440万亩。其中水稻产业以孙斌农业、金宇米业为主,组建产业集团,加工能力达到50万吨,带动本地及周边基地面积100万亩;大豆产业以宏安油脂为主,加工能力达到30万吨,带动基地面积180万亩;玉米和畜禽产业以曙光牧业、巨龙实业和桦兴公司为主,饲料加工能力达到50万吨,畜禽加工能力10万吨, 带动基地面积120万亩;经济作物以小兴安岭酿酒、白瓜籽集团为主,加工能力达到15万吨,带动基地面积40万亩。 |
| 3、汤原工业园--以水稻、大豆、玉米、畜产等加工产业为重点。到2015年,总加工能力达到150万吨,精深加工比例达到50%以上,产业带动面积360万亩。其中水稻产业以香兰米业、喜鹤米业为主,组建产业集团,加工能力达到80万吨,带动本地及周边基地面积160万亩;大豆产业以中谷油脂为主,加工能力达到20万吨,带动基地面积120万亩;玉米产业以多普沃饲料加工为主,加工能力达到40万吨,带动基地面积80万亩;畜产以四海发展实业、硕业乳业为主,加工能力达到10万吨。 4、富锦工业园--以水稻、大豆、薯类、畜产等加工产业为重点。到2015年,总加工能力达到395万吨,精深加工比例达到50%以上,产业带动面积570万亩。其中水稻产业以龙祥米业、宇兴米业为主,组建产业集团,加工能力达到110万吨,带动本地及周边基地面积220万亩;大豆产业以金正油脂为主,加工能力达到40万吨,带动基地面积240万亩;新上玉米加工产业加工能力30万吨,带动基地面积60万亩;马铃薯产业加工以长安马铃薯淀粉和春林淀粉为主,加工能力达到200万吨,带动基地面积50万亩;畜产以天野牧业、明达牧业为主,加工能力达到15万吨。 5、同江工业园--以大豆、水稻、果蔬等加工贸易产业为重点。到2015年,总加工能力达到210万吨,精深加工比例达到50%以上,产业带动面积370万亩。其中大豆产业以金泉粮油为主,加工能力达到30万吨,带动基地面积180万亩;水稻产业以华江米业、华鹏米业、同源米业为主,组建产业集团,加工能力达到80万吨,带动本地及周边基地面积160万亩;果蔬产业以新远东经贸、隆鑫经贸、晓龙经贸为主,对俄加工出口果蔬能力达到100万吨,带动基地面积30万亩。 6、抚远工业园--以水稻、大豆、果蔬、水产品等加工产业为重点。到2015年,总加工能力达到102万吨,精深加工比例达到50%以上,产业带动面积200万亩。其中水稻产业以东极米业为主,加工能力达到30万吨,带动本地及周边基地面积60万亩;大豆产业以金碧农业为主,加工能力达到20万吨,带动基地面积120万亩;果蔬产业以东隆果蔬为主,对俄加工出口果蔬能力达到50万吨,带动基地面积20万亩;水产品加工产业以正阳水产为主,加工能力达到2万吨。 通过不断加强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管理机制,到2015年,争取“一城、六区”全部达到黑龙江省级工业园建设标准。 四、主要措施 (一)以整合资源和品牌为出发点,打造加工产业航母。各地要以大型龙头企业为骨干,培育优势产业群,推进企业向集团化发展。重点围绕水稻、大豆、玉米等优势主导产业,打破地域界限,通过引进、挂靠国际国内大型知名企业(或以当地大型龙头企业为核心),打造产业航母。水稻产业要兼并3万吨以下小型企业,组建5-10个企业集团;大豆产业要兼并10万吨以下小型企业,组建5-7个企业集团;玉米产业要兼并5万吨以下小型企业,组建5-7个企业集团。通过依托名牌整合资源,培育优势产业群,提高加工总量,提高产品档次和产品知名度,有效提升企业的带动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二)以项目建设为载体,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各地要确立一到两个重点发展产业,了解产品开发层次和深度,掌握国际国内高端产品开发现状,认真制定产业规划。围绕重点发展产业加快科技创新和新产品开发,不断延伸延长产业链条。招商引资重点围绕企业长远发展和二次创业,从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入手,加大科技创新和新产品开发力度,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增加产品附加值。要支持企业与科研单位引连挂靠,以国家扶持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为契机,抓紧对水稻、大豆、玉米等精深加工项目和节能环保项目的申报立项。到2015年,农产品精深加工与高新产业新上5亿元以上项目要达到10个以上。 (三)以食品安全为重点,加强和完善企业产品质量和信息体系建设。各地及相关部门要按照国家相关规定的产地环境标准、生产技术标准、投入品使用与药物残留控制标准、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包装标准,参与制定符合国家或行业的企业标准,确保产品生产经营的各环节都有相应的标准可遵循。同时,要加强龙头企业市场信息体系建设,为企业和基地与市场之间搭建快捷有效的信息网络平台。到 2015年,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及基地都要制定符合国家或行业的企业标准,并且建立企业网站。通过网络建设,使企业不断提高知名度和拓展经营渠道。 |
| (四)以国家实施千亿斤粮食工程为契机,突出抓好基地建设。各地要紧紧抓住承担国家实施千亿斤粮食工程项目的良好机遇,努力建设一批够规模、高标准的农产品加工原料基地。一是抓好规划设计。要以县区为单位,组织有关部门制定和完善当地的实施规划。二是坚持标准。要充分利用国家对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的特殊政策,从改善农田水利设施和农机装备入手,以现代农业示范区为载体,建设一批高产稳产和高效的原料生产基地。三是加大投入。各地要在制定规划的基础上,集中国家、省和地方政府的财力,对重点产业基地进行投入,确保基地建设高标准高质量。到2015年,产业基地规模要达到1400万亩以上,标准化率达到100%。 (五)以建立畜牧业发展新格局为重点,加快肉食加工产业建设。各地要重点围绕生猪、肉牛、肉羊和禽类等肉食加工产业,招募和引进国际和国内大型知名企业,加速我市屠宰加工产业发展,特别是要在畜禽饲养标准和水平上下功夫。一是要以我省养殖业振兴计划为契机,重点抓好基础母畜群建设,建设一批存栏够规模、养殖高标准的繁育基地。要鼓励并扶持建设一批大型养殖场。二是大力推广应用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不断提高产品产量和质量。三是抓好龙头企业与养殖基地的服务和产销对接,努力提高畜产品生产的质量和效益。到2015年,全市畜牧业标准化规模养殖场要达2700个,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80%以上。 (六)以合作共建为基础,进一步完善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努力提高产业基地组织化程度。一要促进企业与基地之间实现规模化经营和协调发展,鼓励企业自觉建立加工利益返还机制,让农民从实践产业经营中受益,并自觉投入到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经营中,根本解决产业基地发展相对滞后和不协调问题。二要强化《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宣传引导和贯彻力度,在思想上增强广大农民的合作经营意识,尽快提升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管理水平和组织化程度。三要加大政府投入支持力度,帮助专业合作组织早起步、快起步、快发展,以增强合作社统的功能。同时鼓励和支持农业及农村经济建设项目向各类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倾斜。四要积极探索对合作经济组织的信贷支持和自我融资服务的途径,并通过这些措施,实现企业与规模化生产的最佳连接。五要推进整村土地流转,鼓励企业加大对基地的投入,建立产业基地。到2015年,通过农村各类经济组织与企业之间建立紧密的利益关系,产业基地的组织化、规范化程度要达到100%,基地与企业之间合同履约率要达到80%以上。 (七)以特色产业为重点,加快“一村一品”建设与发展。 各地在努力抓好大宗农产品基地建设的同时,要围绕区域主导产业,突出特色经济,大力支持“一村一品”产业专业村建设与发展。要把“一村一品”产业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建设紧密结合,重点发展瓜果菜、糖麻烟、食用菌、花卉、山产品、中草药,以及养殖、运输、旅游等产业专业村。到2015年,“一村一品”产业专业村发展到360个以上,占行政村总数比例达40%,专业合作社的组建率和组织化程度达到100%,“一村一品” 产业专业村人均收入要比平均水平高20%以上。 (八)健全组织推进机构,强化对农业产业化的指导。一是加强园区建设。目前,全市各地大多已制订了园区规划,一些县(市)区园区已基本成型,并有部分企业落地。各地要继续加快园区建设,尽快为企业招商引资和企业扩张创造入驻条件,并努力完善功能,强化辐射作用。二是组建推进机构。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由市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推进落实,办公室设在市农委(农业产业化办公室)。各县(市)区也应根据本地实际,成立相应推进机构,落实工作责任,组织强干力量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建设与发展。三是建立和健全考核考评机制。省委、省政府对产业项目建设工作高度重视,农产品加工业又是产业项目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关系全市社会经济发展大计。我市已把产业项目纳入目标考核管理,各地也应根据本地实际和工作推进方式,建立健全考评机制,确保农产品加工业健康快速发展。 佳木斯市人民政府
二○一○年四月六日 |
|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各单位,驻佳中省直单位: 为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步伐,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层次,促进农民增收和区域经济发展,现对我市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2010年-2015年)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佳木斯区域“大平原、大湿地、大农业、大绿色”等资源优势与特色,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主要手段,以构建粮食主产区产业体系和打造食品加工城为发展目标,积极推进企业规模扩张和资产重组,支持龙头企业品牌整合,通过加强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建设和质量全面提升,实现农业增产、企业增效、农民增收,促进城乡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发展目标 到2015年,规模以上龙头企业资产总额由2009年的62亿元发展到130亿元,增长110%以上;实现销售收入由91.4亿元发展到170亿元,增长85%以上;实现利税由4.4亿元发展到9亿元,增长100%以上;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企业由2户增加到5户以上,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的企业由9户增加到30户以上。通过产业带动,“一村一品”产业专业村由286个发展到360个以上,占行政村总数比例达到40%。通过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产业基地规模经营面积由1100万亩发展到1400万亩,占总面积和带动农户数80%以上,拉动基地户均增收由2000元提高到4000元以上,带动城乡人口就业由10万人增加到15万人。 到2015年,行政区农产品总加工能力由2009年不到700万吨提高到1552万吨,产业带动区域内及周边基地面积由1200万亩增加到3230万亩。其中:水稻产业加工能力由260万吨提高到500万吨,带动基地面积1000万亩;大豆产业加工能力由120万吨提高到240万吨,带动基地面积1360万亩;玉米产业加工能力由100万吨提高到240万吨,带动基地面积520万亩;肉蛋奶和鱼类加工能力由80万吨提高到118万吨;经济作物、薯类、蔬菜和山特产品加工能力由140万吨提高到454万吨,带动基地面积350万亩。产业精深加工比例达到60%以上。形成以佳木斯食品加工城为轴心,以6个产业加工园区为支撑,辐射周边地区的食品加工经济区格局。 三、产业布局 按照种植业结构布局,未来几年内重点进行“一带三区”战略布局建设。即形成以汤原、郊区、佳抚公路两侧为主的水稻生产带,以佳市南部的郊区、桦南为主的玉米生产区,以抚远、同江、富锦以东为主的大豆生产区,以各县地域生产特色为主的经济特色作物生产区。实现“三增一减”生产势头,行政区水稻面积达到700万亩以上,玉米面积达到500万亩以上,大豆面积控制在400万亩以内。围绕种植业“一带三区”基地建设、农产品加工产业布局,重点实施“一城带六区”战略,即:以佳木斯食品加工城为轴心,带动6个县(市)产业加工园区的建设与发展。 (一)佳木斯食品加工城。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江北工业园和佳南工业园为核心,以水稻、大豆、玉米、经济作物、蔬菜、畜禽、乳液、鱼类、山特产品等食品加工产业为重点。到2015年,总加工能力达到400万吨,精深加工比例达到70%以上,产业带动面积910万亩。其中水稻产业以益海粮油和一季付士米业为主,加工能力达到70万吨,带动基地面积140万亩;大豆产业以吉庆豆业、益海粮油和冬梅豆粉为主,加工能力达到80万吨,带动基地面积400万亩;玉米产业以阳光生化、兴业淀粉和正大饲料为主,加工能力达到80万吨,带动基地面积160万亩;经济作物以赛瑞南华、三和亚麻、宏伟淀粉和台湾俊裕为主,加工能力达到80万吨,带动基地面积160万亩;畜禽以希波集团、新纪元乳业、北方金锣、顺达食品和贺氏畜禽为主,生产加工能力达到80万吨;蔬菜以香港富顺福为主,鱼类以哈特为主,山特产以南长发为主,加工能力达到10万吨,带动基地面积50万亩。 (二)六个产业加工园区。 1、桦川工业园--以水稻、大豆、玉米等加工产业为重点。到2015年,总加工能力达到140万吨,精深加工比例达到50%以上,产业带动面积380万亩。其中水稻产业以华康米业、付士米业、三绿源米业为主,组建产业集团,加工能力达到80万吨,带动本地及周边基地面积160万亩;大豆产业以泰丰植物油脂为主,加工能力达到20万吨,带动基地面积120万亩;玉米产业以慧丰酒业为主,加工能力达到40万吨,带动基地面积100万亩。 2、桦南工业园--以水稻、大豆、玉米、畜禽、经济作物等加工产业为重点。到2015年,总加工能力达到155万吨,精深加工比例达到50%以上,产业带动面积440万亩。其中水稻产业以孙斌农业、金宇米业为主,组建产业集团,加工能力达到50万吨,带动本地及周边基地面积100万亩;大豆产业以宏安油脂为主,加工能力达到30万吨,带动基地面积180万亩;玉米和畜禽产业以曙光牧业、巨龙实业和桦兴公司为主,饲料加工能力达到50万吨,畜禽加工能力10万吨, 带动基地面积120万亩;经济作物以小兴安岭酿酒、白瓜籽集团为主,加工能力达到15万吨,带动基地面积40万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