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了扎实有效地开展全省第二十届农业科技之冬活动,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在我省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规划中的引领作用,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按照发展现代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紧紧围绕我省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规划,大力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和农民科技培训,广泛、快速推广五大粮食作物科技高产攻关模式,切实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水平,充分挖掘生产潜力,为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二、任务目标 2008年11月1日至2009年4月30日,组织全省各级农业科技人员,大力开展送科技下乡和农民科技培训。整个活动期间培训农民500万人次,其中:实用技术培训489.4万人次,新型农民科技培训5.6万人,农民绿色证书培训5万人。农业农村干部培训2.5万人次。 三、活动内容 (一)广泛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 组织省、市、县、乡四级农业科技人员,充分利用我省农业冬闲这一有利时机,以五大粮食作物科技高产攻关模式为重点内容,深入乡村农户,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通过专家巡回讲座、举办科技大集、专家大院技术咨询、广播电视专题讲座、播放技术光盘、网络技术培训、印发《五大粮食作物科技高产攻关模式》技术手册和明白纸、建设农民科技书屋、举办新品种发布展示会、入户现场指导等多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将先进农业适用新技术及时传播到广大农民手中。尤其要紧紧抓住明年备春耕生产这一关键农时,开展万名农业科技人员备春耕生产科技服务活动,组织科技人员大下基层,广泛开展科技服务,切实解决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问题。 (二)大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 一是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采取覆盖面广,农民易于接受的方式,以五大粮食作物科技高产攻关模式、实用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防灾减灾技术等为主要内容,广泛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二是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以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示范村和示范户为主要培训对象,以五大粮食作物科技高产攻关模式为主要内容,按照项目的要求,年底前完成集中培训15天、现场指导15次的培训任务,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种养能手和科技带头人。三是开展农民绿色证书培训。以产业岗位规范和标准化生产模式为重点,对种养业大户进行专业培训。积极探索公司+农户,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农户等培训模式,拓宽培训途径。 (三)全面开展农业干部培训 以农业技术人员培训为重点,以五大粮食作物科技高产攻关模式为主要内容,省里将举办师资培训班,对市县两级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骨干力量进行技术培训。各市(地)、县(市、区)要组织开展技术人员培训,对市县乡农技人员进行一次全面轮训,做到每名技术人员都能掌握五大粮食作物科技高产攻关模式技术要领,并及时、准确地传授给广大农民。开展农业农村干部培训,省里将举办一期现代农业发展培训班,对市县农委主管科教副主任进行一次全面培训,各地也要开展农业农村干部培训。 (四)积极开展农民科技知识竞赛 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农民五大粮食作物科技高产攻关模式知识大赛,广泛宣传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规划的重大意义,大力推广五大粮食作物科技高产攻关模式,营造良好的学科技、用科技的社会氛围,并通过知识大赛,使广大农民和技术人员尽快掌握五大粮食作物科技高产攻关模式技术要领和操作规程,大力提高单产水平。 (五)举办第十四届农民科技节 以千亿斤粮食科技高产攻关为主题,于2009年农历正月十六全省同步举办第十四届农民科技节。省农委将设主会场,各市县设分会场,以科技大集为主要形式,掀起农业科技之冬活动的高潮。 四、有关要求 (一)科学制定方案 根据本地本单位实际,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方案要明确任务目标,突出重点内容,合理安排计划,落实下乡人员,分解各项指标。 (二)积极筹措资金 要积极争取财政资金,保证各项活动所需的经费和科技人员下乡经费;要争取农业龙头企业对科技之冬活动的赞助,拓宽资金渠道;要整合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科技入户工程、农业科技合作共建等各级各类农业科技项目资金,共同服务于科技之冬活动。 |
|
(三)建立保障机制 要成立领导小组,加强上下协调和活动的组织领导。要建立责任制,明确任务分工。要建立科技下乡的激励机制,将科技人员下乡开展科技服务的天数和效果作为晋升技术职称,干部提拔,奖金分配,优先取得科研课题的重要依据,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够主动参与到科技下乡和农民培训中来。要积极创造条件保证科技人员能够下得去蹲得住。要充分发挥省农科院、东北农业大学、省农业技术推广站等省级科研、教学、推广部门技术、人才优势,带动全省送科技下乡活动的开展。 (四)务求取得实效 要充分了解农民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切忌大轰大嗡、走形式、走过场,使广大农民在活动中能够感受到科技的作用,学到先进实用的技术,了解农业政策和市场信息,增强科技致富的本领。 (五)总结工作经验 今年是农业科技之冬活动开展20周年,要认真总结20年来活动中的好做法、好经验、好典型、好模式,总结通过活动的开展对提高农民素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等方面的作用和效果,探索新时期开展送科技下乡的新途径和长效机制。 (六)及时反馈信息 要将活动开展情况随时向省农委科教处反馈,并于2009年4月30日前,将本届科技之冬活动总结、20年经验总结和活动统计表(附件3)一并报送省农委科教处。 联系人:省农委科教处 周晓兵 电 话:0451-82615472 e-mail: zxb_67@sina.com 附件2: 黑龙江省第二十届农业科技之冬活动任务分解表
|
|
为了扎实有效地开展全省第二十届农业科技之冬活动,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在我省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规划中的引领作用,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按照发展现代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紧紧围绕我省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规划,大力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和农民科技培训,广泛、快速推广五大粮食作物科技高产攻关模式,切实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水平,充分挖掘生产潜力,为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二、任务目标 2008年11月1日至2009年4月30日,组织全省各级农业科技人员,大力开展送科技下乡和农民科技培训。整个活动期间培训农民500万人次,其中:实用技术培训489.4万人次,新型农民科技培训5.6万人,农民绿色证书培训5万人。农业农村干部培训2.5万人次。 三、活动内容 (一)广泛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 组织省、市、县、乡四级农业科技人员,充分利用我省农业冬闲这一有利时机,以五大粮食作物科技高产攻关模式为重点内容,深入乡村农户,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通过专家巡回讲座、举办科技大集、专家大院技术咨询、广播电视专题讲座、播放技术光盘、网络技术培训、印发《五大粮食作物科技高产攻关模式》技术手册和明白纸、建设农民科技书屋、举办新品种发布展示会、入户现场指导等多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将先进农业适用新技术及时传播到广大农民手中。尤其要紧紧抓住明年备春耕生产这一关键农时,开展万名农业科技人员备春耕生产科技服务活动,组织科技人员大下基层,广泛开展科技服务,切实解决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问题。 (二)大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 一是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采取覆盖面广,农民易于接受的方式,以五大粮食作物科技高产攻关模式、实用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防灾减灾技术等为主要内容,广泛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二是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以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示范村和示范户为主要培训对象,以五大粮食作物科技高产攻关模式为主要内容,按照项目的要求,年底前完成集中培训15天、现场指导15次的培训任务,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种养能手和科技带头人。三是开展农民绿色证书培训。以产业岗位规范和标准化生产模式为重点,对种养业大户进行专业培训。积极探索公司+农户,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农户等培训模式,拓宽培训途径。 (三)全面开展农业干部培训 以农业技术人员培训为重点,以五大粮食作物科技高产攻关模式为主要内容,省里将举办师资培训班,对市县两级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骨干力量进行技术培训。各市(地)、县(市、区)要组织开展技术人员培训,对市县乡农技人员进行一次全面轮训,做到每名技术人员都能掌握五大粮食作物科技高产攻关模式技术要领,并及时、准确地传授给广大农民。开展农业农村干部培训,省里将举办一期现代农业发展培训班,对市县农委主管科教副主任进行一次全面培训,各地也要开展农业农村干部培训。 (四)积极开展农民科技知识竞赛 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农民五大粮食作物科技高产攻关模式知识大赛,广泛宣传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规划的重大意义,大力推广五大粮食作物科技高产攻关模式,营造良好的学科技、用科技的社会氛围,并通过知识大赛,使广大农民和技术人员尽快掌握五大粮食作物科技高产攻关模式技术要领和操作规程,大力提高单产水平。 (五)举办第十四届农民科技节 以千亿斤粮食科技高产攻关为主题,于2009年农历正月十六全省同步举办第十四届农民科技节。省农委将设主会场,各市县设分会场,以科技大集为主要形式,掀起农业科技之冬活动的高潮。 四、有关要求 (一)科学制定方案 根据本地本单位实际,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方案要明确任务目标,突出重点内容,合理安排计划,落实下乡人员,分解各项指标。 (二)积极筹措资金 要积极争取财政资金,保证各项活动所需的经费和科技人员下乡经费;要争取农业龙头企业对科技之冬活动的赞助,拓宽资金渠道;要整合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科技入户工程、农业科技合作共建等各级各类农业科技项目资金,共同服务于科技之冬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