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新一轮小麦高产攻关活动的通知
皖政办[2010]55号2010年09月9日安徽省政府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新一轮小麦高产攻关活动的通知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
  自2005年秋种起,省政府决定开展小麦高产攻关活动,经过各地、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全省小麦总产连续5年创历史新高,小麦单产已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实现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目标,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为推动小麦持续高产,促进全省粮食生产水平再上新台阶,经省政府同意,现就开展新一轮小麦高产攻关活动通知如下:
  一、攻关目标及重点
  1.主要目标。按照稳定面积、主攻单产、改善品质、提升效益的总体思路,从2010年秋种至2015年,继续在全省9个小麦主产市及所属主产县(市、区)开展小麦高产攻关活动,力争到2015年,全省小麦播种面积稳定在3550万亩左右;平均单产提高到370公斤以上,年增长率2%;总产达到260亿斤以上,增加20亿斤;优质率达到90%,其中沿淮淮北主产区基本实现优质专用化;新增经济效益25亿元以上,单产步入全国小麦高产省的前列。
  2.区域布局。稳定提高淮北高产地区小麦生产水平,着力提升稻茬麦地区水平,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挖掘小麦单产增长潜力。到2015年,淮北中北部2000万亩小麦单产水平整体突破450公斤;沿淮稻茬麦地区小麦单产整体突破400公斤。
  3.主要抓手。突出抓好大县、大片和大户建设,整片开发,整体推进,辐射带动大面积均衡增产。大力开展小麦高产创建活动,建设2个千斤市、7个千斤县和200个千斤乡镇;扎实推进1500万亩小麦核心示范区建设,结合农业部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启动300万亩高产高效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扶持和指导1000个种麦大户,开展农户超高产竞赛活动。
  4.产业发展。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依托,以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为手段,以发展专业化服务组织为支撑,提高小麦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推进规模化经营和全过程服务。引导龙头企业建立稳定的小麦原料生产基地,发展订单生产,推进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延长小麦产业链条,在发展小麦系列加工和精深加工上下功夫,提高小麦产品附加值。
  二、主要技术
  以技术转化为核心,强化现有关键技术集成推广,优化技术路线,强化科技支撑,逐步形成规范、成熟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
  1.推广农机农艺结合。优化改善农机装备结构,发展大中型动力机械和多功能复式作业机械,满足小麦生产高质量、高水平机械化作业需要。推广机械化秸秆粉碎还田和土壤深耕深松技术,强化旋耕播种施肥镇压复式作业,稻茬麦地区大力推行免少耕机条播、机开沟技术。按照“适期、适量、适墒、适法”的要求,全面提高播种质量。强化农机手培训,提高其操作水平。到2015年,适墒播种面积达到90%以上,精少量机播面积达到85%以上。
  2.推广良种良法配套。建立健全小麦良种繁殖体系,以农垦农场、良种场、农科所和规模以上的种粮大户为重点,强化小麦良种穗行、穗系、原种“三圃田”和良种繁殖田建设,建立100万亩以上稳定的小麦良种繁育基地,为统一供种提供优质种源。强化半冬性品种的主体地位,优化春性品种布局,重点加快选育、引进和推广优质、高产、抗倒伏、抗病新品种。积极推进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到2015年,小麦主导品种更新换代一次,商品化供种水平达到85%以上。
  3.推广科学配方施肥。以配方肥为载体,提高科学化施肥水平。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优化肥料结构,促进化肥施用由通用型复混肥向专用型配方肥方向转变。在小麦主产区或高产区全面普及氮肥后移技术,降低氮肥基施比例。落实小麦拔节肥、后期叶面喷肥等关键措施,重点推进施肥方式改进,提高肥料利用率。加快控释肥等新型肥料的试验示范和应用。到2015年,测土配方施肥实现全覆盖,氮肥后移技术应用达到90%。
  4.推广病虫草害统防统治。抓好小麦赤霉病、纹枯病、蚜虫等病虫害防治,提高综合防控水平和效果。推广高效低毒农药、先进施药机械和科学施药方法,减少污染,节约成本。大力推广化除化控,清除麦田草害,防止后期倒伏。到2015年,病虫草害综合防控面积达到95%以上,专业化防治面积达到50%以上。
  三、保障措施
  1.推进高产高效示范区建设。在全力推进1500万亩小麦高产攻关核心示范区建设的基础上,重点打造300万亩规模化、标准化的高产高效小麦生产示范区,使之成为引领全省小麦生产发展的先行区和增长点。推进示范区建设与高产创建、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农业综合开发和新增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等项目相结合,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建设水平。做好示范区建设全过程的服务,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化服务队、产业化龙头企业介入示范区建设,构建“五有、五统一”和“六个一”的运行机制,提高示范区建设的组织化程度。

2.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以落实新增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和实施高产高效万亩吨粮田示范县创建活动为契机,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治理低洼易涝区,改善农田灌溉条件。到2015年,新增灌溉面积200万亩,改善灌溉面积500万亩,新增除涝面积50万亩,改善除涝面积400万亩。加强耕地质量建设,通过保护性耕作和增施有机肥等技术措施,推进淮北砂姜黑土和江淮丘陵岗地等中低产田改造,提高耕地地力等级和质量水平。加大农机具购置补贴力度,推广应用大型农机具,提高农机装备水平。
  3.突出服务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完善苗情、墒情、病虫情和灾情监测预警与分析,开展新品种对比展示、新技术试验示范和主推技术培训,建立技术人员包片驻点服务制度,提升基础服务能力。加强制约我省小麦生产的关键与共性技术攻关,支持小麦新品种选育和新技术研发,为小麦高产攻关提供技术储备。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化服务队,扶持和培育小麦种植大户,构建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小麦高产攻关提供系列社会化服务。
  4.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精心组织实施小麦良种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确保惠农政策落实到位。继续实施核心示范区良种良法配套补贴,选择有条件的县市开展配方肥、包衣种子等物化补贴试点,促进政策和技术同步落实。启动秸秆还田和深耕深松作业补贴试点,逐步解决秸秆焚烧问题。推行病虫统防统治、肥料统配统施、农机统一作业、抗旱统一浇灌等专业化服务补贴,提高技术到位率。省财政进一步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保障小麦高产攻关活动顺利开展。
  5.强化新型农民培训。结合阳光工程等各类农民培训项目,以专业农民、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化服务组织为重点,开展小麦先进技术和生产技能培训,培育一批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队伍,使之成为小麦高产攻关活动中的重要力量。大力培养农机作业和维修能手,开展农机使用等技能培训和科普宣传,提升农机手操作服务水平。
  6.加强组织领导。小麦主产区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把新一轮小麦高产攻关活动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资金投入,进一步完善攻关措施落实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工作运行机制,做到有组织、有方案、有措施、有督查、有奖惩,确保任务落实到人、责任明确到人、措施落实到位。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农业部门要及早谋划秋种攻关技术方案,加强技术指导服务。水利部门要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农机部门要强化农机装备,进一步提高机械作业质量。粮食部门要加强产销衔接,推进小麦产业化经营。气象、科研、教学等部门要围绕小麦高产攻关,主动发挥作用,做好相关服务,共同推进新一轮小麦高产攻关活动的顺利实施。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年九月九日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新一轮小麦高产攻关活动的通知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
  自2005年秋种起,省政府决定开展小麦高产攻关活动,经过各地、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全省小麦总产连续5年创历史新高,小麦单产已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实现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目标,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为推动小麦持续高产,促进全省粮食生产水平再上新台阶,经省政府同意,现就开展新一轮小麦高产攻关活动通知如下:
  一、攻关目标及重点
  1.主要目标。按照稳定面积、主攻单产、改善品质、提升效益的总体思路,从2010年秋种至2015年,继续在全省9个小麦主产市及所属主产县(市、区)开展小麦高产攻关活动,力争到2015年,全省小麦播种面积稳定在3550万亩左右;平均单产提高到370公斤以上,年增长率2%;总产达到260亿斤以上,增加20亿斤;优质率达到90%,其中沿淮淮北主产区基本实现优质专用化;新增经济效益25亿元以上,单产步入全国小麦高产省的前列。
  2.区域布局。稳定提高淮北高产地区小麦生产水平,着力提升稻茬麦地区水平,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挖掘小麦单产增长潜力。到2015年,淮北中北部2000万亩小麦单产水平整体突破450公斤;沿淮稻茬麦地区小麦单产整体突破400公斤。
  3.主要抓手。突出抓好大县、大片和大户建设,整片开发,整体推进,辐射带动大面积均衡增产。大力开展小麦高产创建活动,建设2个千斤市、7个千斤县和200个千斤乡镇;扎实推进1500万亩小麦核心示范区建设,结合农业部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启动300万亩高产高效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扶持和指导1000个种麦大户,开展农户超高产竞赛活动。
  4.产业发展。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依托,以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为手段,以发展专业化服务组织为支撑,提高小麦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推进规模化经营和全过程服务。引导龙头企业建立稳定的小麦原料生产基地,发展订单生产,推进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延长小麦产业链条,在发展小麦系列加工和精深加工上下功夫,提高小麦产品附加值。
  二、主要技术
  以技术转化为核心,强化现有关键技术集成推广,优化技术路线,强化科技支撑,逐步形成规范、成熟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
  1.推广农机农艺结合。优化改善农机装备结构,发展大中型动力机械和多功能复式作业机械,满足小麦生产高质量、高水平机械化作业需要。推广机械化秸秆粉碎还田和土壤深耕深松技术,强化旋耕播种施肥镇压复式作业,稻茬麦地区大力推行免少耕机条播、机开沟技术。按照“适期、适量、适墒、适法”的要求,全面提高播种质量。强化农机手培训,提高其操作水平。到2015年,适墒播种面积达到90%以上,精少量机播面积达到85%以上。
  2.推广良种良法配套。建立健全小麦良种繁殖体系,以农垦农场、良种场、农科所和规模以上的种粮大户为重点,强化小麦良种穗行、穗系、原种“三圃田”和良种繁殖田建设,建立100万亩以上稳定的小麦良种繁育基地,为统一供种提供优质种源。强化半冬性品种的主体地位,优化春性品种布局,重点加快选育、引进和推广优质、高产、抗倒伏、抗病新品种。积极推进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到2015年,小麦主导品种更新换代一次,商品化供种水平达到85%以上。
  3.推广科学配方施肥。以配方肥为载体,提高科学化施肥水平。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优化肥料结构,促进化肥施用由通用型复混肥向专用型配方肥方向转变。在小麦主产区或高产区全面普及氮肥后移技术,降低氮肥基施比例。落实小麦拔节肥、后期叶面喷肥等关键措施,重点推进施肥方式改进,提高肥料利用率。加快控释肥等新型肥料的试验示范和应用。到2015年,测土配方施肥实现全覆盖,氮肥后移技术应用达到90%。
  4.推广病虫草害统防统治。抓好小麦赤霉病、纹枯病、蚜虫等病虫害防治,提高综合防控水平和效果。推广高效低毒农药、先进施药机械和科学施药方法,减少污染,节约成本。大力推广化除化控,清除麦田草害,防止后期倒伏。到2015年,病虫草害综合防控面积达到95%以上,专业化防治面积达到50%以上。
  三、保障措施
  1.推进高产高效示范区建设。在全力推进1500万亩小麦高产攻关核心示范区建设的基础上,重点打造300万亩规模化、标准化的高产高效小麦生产示范区,使之成为引领全省小麦生产发展的先行区和增长点。推进示范区建设与高产创建、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农业综合开发和新增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等项目相结合,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建设水平。做好示范区建设全过程的服务,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化服务队、产业化龙头企业介入示范区建设,构建“五有、五统一”和“六个一”的运行机制,提高示范区建设的组织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