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抓好2011年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工作的通知 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启动之年,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对确保我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意义重大。经省政府同意,现就抓好2011年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目标 2011年农业生产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保障粮食供求基本平衡作为首要任务,把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作为核心目标。加快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品种结构和品质结构,加快农业经营体制创新,促进全省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主要目标: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0300万亩以上,总产比上年增加25万吨以上;经济作物总面积3727万亩,总产量4506万吨。农业为农民人均增收80元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36.5%,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 二、突出主产地区,保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 今年的粮食生产要在连续4年增产、历史上第二个高产年的基础上高起点推进,任务更重,难度更大,各地要切实采取有力措施,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一要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耕地保护目标考核,强化农民土地流转规范化管理,确保全省基本农田面积稳定在7706万亩。二要强化粮食主产区建设。集中精力抓好88个粮食生产重点县,特别是粮食产量5亿斤以上的62个核心县的粮食生产。着力在以广汉为代表的平原地区、以仁寿为代表的丘陵地区、以平昌和宣汉为代表的盆周山区、以冕宁为代表的攀西地区打造一批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现代粮食生产示范基地。三要整建制推进高产高效县、乡的创建。通过增加创建县、乡的数量,扩大创建规模,提高集成技术覆盖率和粮经复合种植比例,增加种植综合效益;突出“四新”(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示范和“五良”(良种、良法、良制、良壤、良机)配套,着力优化品种、品质结构,积极引导农民选用优良品种和高产高效集成技术;选择10个县、100个乡整县整乡实施整建制高产高效创建活动,有效带动全省粮食平衡增产。四要抓好防灾减灾。高度关注极端天气对农作物的影响,及时组织农技人员深入一线开展技术指导服务,实行分类指导,切实做到防在灾害前面、救在第一时间、抗在关键时点,力争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及早谋划晚秋生产,力争全省晚秋粮食面积稳定在1600万亩,总产达到190万吨以上。 三、扎实提升基地,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按照“建成一批产业基地强县、打造一批市场知名度高的名特优产品、做强做大一批市场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形成一批产业化千亿产业”的总体要求,着力在扩大规模、提升质量、完善机制、增加效益上下功夫,扎实推进产业基地建设再上新台阶。今年新建和改造提升产业基地820万亩。一要实施“现代农业千亿示范工程”。重点抓好300个万亩示范区建设,每个项目县新建和改造提升2-3个万亩示范区,辐射带动3-5万亩基地建设。二要抓好产业基地强县培育和已认定强县的提升发展。要指导40个产业基地强县培育县完善规划,抓好20个已认定基地强县的提升发展,促进特色产业由零星分散布局向集中连片建设转变,由数量规模增长向质量效益提升转变。三要抓好良种繁育基地建设。着力建设30个省级和50个县级良种繁育基地,加快突破性农作物新品种的示范推广,把好种苗出圃关,保障优质、高产种苗供应。四要抓好园艺作物标准园建设。按照“规模化建设、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产业化经营、品牌化销售”的要求,在每个示范工程实施县建设1-2个千亩以上标准园,努力促进产业基地单产、质量、效益和质量安全水平大幅提升。五要抓产业带聚集发展。着力打造以宜宾、乐山、雅安等为核心的200万亩名优绿茶产业带,以龙泉、双流、仁寿等为核心的100万亩特色水果产业带,以彭州为核心的川西600万亩蔬菜产业带。挖掘和培育以龙门山脉为核心的100万亩优质猕猴桃产业带,以安岳为核心的川中100万亩柠檬产业集中发展区,在攀西建设50万亩设施农业、50万亩石榴和50万亩蚕桑等特色产业带。 |
|
四、强化市场开拓,打造农产品名特优品牌 转变发展理念,强化市场意识、品牌意识,切实做好农产品大市场开拓和大品牌打造工作。一要积极培育市场主体。加强生产与市场的对接,大力培育农产品经纪人、营销大户、农民营销专业合作社等。二要大力开展农产品促销活动。坚持招商引资与推介营销并重,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适时举办名特优农产品节会,主动参加各种交易会、博览会等农产品展销活动。三要抓好农产品市场运行监控和信息发布。建立健全生产基地与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的长期合作机制,广泛收集市场信息,建立信息定期发布和重要信息反馈制度,引导农民和经营者按市场需求安排生产和经营。四要培育名特优农产品大品牌。围绕大凉山、川藏高原、大巴山、川中丘陵、成都平原等重点区域及其特色产业,以“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农产品地理标志)为载体,打造一批知名度较高的名特优农产品品牌。今年组织申报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10个,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400万亩、无公害农产品400个、绿色食品150个、有机农产品50个。 五、加快成果转化,增强农业科技支撑能力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用先进科学技术改造农业、武装农业、提升农业,提高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一要推进现代种业发展。要抓住实施新一轮种子工程的机遇,整合资源,强化监管,加快构建以产业为主导、大企业为主体、大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体系。加强高产、优质优良品种选育,加快良种更新换代,努力提高良种化水平。二要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要深入开展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产业链示范活动,完善“专家+农技人员+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加强重大农业科技问题联席会商,分区域、分产业建设新品种展示园、新技术示范区、新模式示范带、新机制推进点,提升园区的成果转化、技术示范和辐射带动能力。三要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继续深入开展农业科技大示范、大推广、大培训“三大行动”,组织万名农业科技人员下乡,示范主导品种2000万亩,推广主推技术3000万亩,完成实用技术培训2000万人(次)以上;实施农民培训阳光工程,培养20万名产业发展带头人。 六、完善服务体系,切实提高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水平 构建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突出抓好“五个体系”建设。一要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加快乡镇或区域性农技推广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增加基层农技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数量,加强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实施万名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工程,提升基层农技人员素质。二要加强农机服务体系建设。扶持发展农机大户和专业合作社,促进农机服务市场化、专业化和产业化;强化农机农艺融合,突出抓好水稻育插秧、小麦播种等农机化水平的提高,完成机耕3050万亩、机插秧52万亩、机收1400万亩。三要加强病虫害防控体系建设。以实施新一轮植保工程为契机,发展一批植保专业合作社,培育一批病虫害专业化防治队伍,强化重大病虫害监测,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尽力降低病虫危害损失。力争全年病虫防治面积占应防面积的95%以上,主要农作物病虫危害损失控制在4%以下。四要加强质量监管体系建设。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推进农产品产地准出、市场准入、质量安全可追溯等制度,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全面加强执法监督,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五要加强市场营销体系建设。发挥专业市场、物流中心、城市超市和营销大户等的带动作用,发展网上销售、直销配送、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建设农产品销售网络和物流体系。开拓农超、农餐对接等农产品进入终端市场的形式和渠道,减少中间环节,让农民直接获利,让消费者直接受益。 七、加强组织保障,确保增产增收目标实现 一要强化行政推动。各级政府要坚持把粮食安全放在首位,严格实行“米袋子”行政首长负责制,切实加强对农业生产的组织领导,在人力、财力、物力、精力上向农业和粮食生产倾斜。二要强化政策落实。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四补贴”政策、粮食最低收购价和政策性农业保险等强农惠农政策,使政策落到实处,农民得到实惠,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三要强化资金投入。总结完善产粮(油)大县奖励政策,中央财政对产粮(油)大县奖励资金的增量部分全部用于粮油产业发展,重点支持粮油重大增产技术推广和高产创建;提高土地出让收益、耕地占有税新增收入用于粮食生产的比例;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政策支持力度,项目、资金安排重点向粮食主产区倾斜。四要强化督查考核。各地要将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分解落实到具体部门和责任人,加强工作督查和绩效考核;省政府将进一步完善产粮(油)大县奖励政策,对粮食增产贡献突出的单位给予奖励,进一步激发各地重农抓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
|
附件:2011年各市(州)粮食面积产量任务分解表 附件 2011年各市(州)粮食面积产量任务分解表 单位:万亩、万吨 面积产量比2010年增加 四川省10367.425.0 成都市 671.3 1.4 自贡市 344.5 1.0 攀枝花市 64.10.3 泸州市 581.5 1.5 德阳市 471.3 1.4 内江市 488.8 1.1 乐山市 372.8 0.8 绵阳市 658.1 1.8 遂宁市 474.7 1.1 广元市 411.4 1.0 南充市 887.8 2.0 宜宾市 619.5 1.6 广安市 538.9 1.4 达州市 861.2 2.1 眉山市 472.7 1.3 资阳市 817.3 1.7 巴中市 506.1 1.3 雅安市 181.2 0.0 阿坝州 82.40.0 甘孜州 107.8 0.3 凉山州 754.0 1.9 |
|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抓好2011年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工作的通知 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启动之年,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对确保我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意义重大。经省政府同意,现就抓好2011年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目标 2011年农业生产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保障粮食供求基本平衡作为首要任务,把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作为核心目标。加快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品种结构和品质结构,加快农业经营体制创新,促进全省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主要目标: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0300万亩以上,总产比上年增加25万吨以上;经济作物总面积3727万亩,总产量4506万吨。农业为农民人均增收80元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36.5%,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 二、突出主产地区,保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 今年的粮食生产要在连续4年增产、历史上第二个高产年的基础上高起点推进,任务更重,难度更大,各地要切实采取有力措施,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一要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耕地保护目标考核,强化农民土地流转规范化管理,确保全省基本农田面积稳定在7706万亩。二要强化粮食主产区建设。集中精力抓好88个粮食生产重点县,特别是粮食产量5亿斤以上的62个核心县的粮食生产。着力在以广汉为代表的平原地区、以仁寿为代表的丘陵地区、以平昌和宣汉为代表的盆周山区、以冕宁为代表的攀西地区打造一批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现代粮食生产示范基地。三要整建制推进高产高效县、乡的创建。通过增加创建县、乡的数量,扩大创建规模,提高集成技术覆盖率和粮经复合种植比例,增加种植综合效益;突出“四新”(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示范和“五良”(良种、良法、良制、良壤、良机)配套,着力优化品种、品质结构,积极引导农民选用优良品种和高产高效集成技术;选择10个县、100个乡整县整乡实施整建制高产高效创建活动,有效带动全省粮食平衡增产。四要抓好防灾减灾。高度关注极端天气对农作物的影响,及时组织农技人员深入一线开展技术指导服务,实行分类指导,切实做到防在灾害前面、救在第一时间、抗在关键时点,力争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及早谋划晚秋生产,力争全省晚秋粮食面积稳定在1600万亩,总产达到190万吨以上。 三、扎实提升基地,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按照“建成一批产业基地强县、打造一批市场知名度高的名特优产品、做强做大一批市场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形成一批产业化千亿产业”的总体要求,着力在扩大规模、提升质量、完善机制、增加效益上下功夫,扎实推进产业基地建设再上新台阶。今年新建和改造提升产业基地820万亩。一要实施“现代农业千亿示范工程”。重点抓好300个万亩示范区建设,每个项目县新建和改造提升2-3个万亩示范区,辐射带动3-5万亩基地建设。二要抓好产业基地强县培育和已认定强县的提升发展。要指导40个产业基地强县培育县完善规划,抓好20个已认定基地强县的提升发展,促进特色产业由零星分散布局向集中连片建设转变,由数量规模增长向质量效益提升转变。三要抓好良种繁育基地建设。着力建设30个省级和50个县级良种繁育基地,加快突破性农作物新品种的示范推广,把好种苗出圃关,保障优质、高产种苗供应。四要抓好园艺作物标准园建设。按照“规模化建设、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产业化经营、品牌化销售”的要求,在每个示范工程实施县建设1-2个千亩以上标准园,努力促进产业基地单产、质量、效益和质量安全水平大幅提升。五要抓产业带聚集发展。着力打造以宜宾、乐山、雅安等为核心的200万亩名优绿茶产业带,以龙泉、双流、仁寿等为核心的100万亩特色水果产业带,以彭州为核心的川西600万亩蔬菜产业带。挖掘和培育以龙门山脉为核心的100万亩优质猕猴桃产业带,以安岳为核心的川中100万亩柠檬产业集中发展区,在攀西建设50万亩设施农业、50万亩石榴和50万亩蚕桑等特色产业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