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西省国家科技创新研发平台建设规划(2009-2012年)、江西省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基地建设规划(2009-2012年)、江西省优势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规划(2009-2012年)、江西省创新型企业建设规划(2009-2012年)等四个规划的通知
赣府厅发[2009]95号2009年11月17日江西省政府

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西省国家科技创新研发平台建设规划(2009-2012年)、江西省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基地建设规划(2009-2012年)、江西省优势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规划(2009-2012年)、江西省创新型企业建设规划(2009-2012年)等四个规划的通知


  
  

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西省国家科技创新研发平台建设规划(2009-2012年)等四个规划的通知

  (赣府厅发〔2009〕95号 2009年11月17日)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江西省国家科技创新研发平台建设规划(2009-2012年)》、《江西省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基地建设规划(2009-2012年)》、《江西省优势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规划(2009-2012年)》、《江西省创新型企业建设规划(2009-2012年)》已经省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江西省国家科技创新研发平台建设规划

  (2009-2012年)

  


  根据《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的实施意见》要求,为大力推进我省国家科技创新研发平台建设,特编制本规划。规划以2008年为基准年,规划期为2009-2012年。

  


  一、发展基础

  近年来,我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实施“科教兴赣”战略,构建和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大力推进“创新型江西”建设,在科技创新研发平台建设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全省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7个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有37个省重点实验室、58个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86个省级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到2008年底,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用房总面积33.97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总价值10.68亿元,博士658人,正高职称745人,组建以来承担各类科研项目7398项,获得省部级奖381项,获得专利授权589项,成果转化实施单位年增加值累计53.69亿元。这为重点建设10个左右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奠定了良好基础,但也还存在一些需要加强的薄弱环节,表现在:总量不足,高端研发平台不多;结构和布局不甚合理,发展不平衡;科技投入仍显不足,平台质量和水平不高;体制和机制有待健全,良性运行模式和机制尚未形成;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科技队伍素质有待提高;科技合作与交流不多,面向全社会的开放服务滞后。

  


  二、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科教兴赣和人才强省战略,按照建设创新型江西的要求,紧紧围绕发展10个优势高新技术产业,以推动全省经济增长和增强发展后劲为主要目标,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增强区域竞争力为核心,以加快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加强设施和设备建设为基础,以创新体制和完善机制、加强优势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为着力点,有效改善自主创新环境,创新管理和运行模式,推动人才、项目、基地有机结合,努力建设一批具有较高研究水平的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并在此基础上,建设一批国家级科技创新研发平台,为我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构建高层次的科技创新平台。

  (二)基本原则。

  --坚持国家目标,服务江西。根据国家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结合江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发展10个优势高新技术产业的需要,坚持为行业服务、为江西服务,进行合理布局,有效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充分发挥政府在宏观调控、制度创新、营造氛围等方面的作用,尊重和发挥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的主体作用,通过市场机制促进全社会各类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

  --坚持突出重点,整体带动。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国家研发平台建设要结合江西实际,通过优化重组、系统集成、军民结合,促进产学研多种方式结合,选择重点领域优先发展,并带动省级科技创新研发平台的整体推进。

  --坚持资源整合,共建共享。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促进各类科技创新资源有效整合,有效增强对科技创新的条件保障。

  --坚持改革创新,完善机制。按照国家研发平台建设的要求,参照现代企业制度,以体制和机制创新为重点,实现创新平台人才、技术和经济运行的良性循环。--坚持以人为本,优化队伍。创造条件,优化人才队伍,培养和造就勇于开拓创新的技术创新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形成一支具有创新意识和科技攻关能力的优秀科技人才队伍。

  (三)规划目标。

  充分发挥政府对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作用,创新管理体制和机制,调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中型企业等各方面积极性,完善已有国家和省级科技创新研发平台设施设备,培养和造就一批科技创新人才,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在此基础上,依托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所确定的十大优势高新技术产业,组建10个左右以优势学科、优势领域、优势产业为核心,以领军人才为龙头,以优秀科技人才为主体,以科技项目为支撑,具有布局合理、特色突出、科技创新能力强,在国内领先或一流的科技创新研发平台。在2009-2012年期间,使10个左右国家级科技创新研发平台争取申报国家级项目50项以上,转化科技成果100项以上,培养博士生100名以上,申报国家科技进步奖6-8项、省级科技奖50项,申请专利150项,在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高水平论文150篇,出版专著10部以上。


  三、主要任务

  (一)发展方向。

  1.大力培养和集聚一批高层次领军人才,推动优势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围绕10个左右国家研发平台建设,通过实施各类高层次创新人才计划和国家、省重大科技项目,大力培养、引进和集聚一批具有道德品质优、创新精神强、有较高学术技术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懂经营、善管理的高层次复合人才和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为国家级研发平台建设提供高层次领军人才保障。同时,根据10个优势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需求,围绕优势领域和产业,立足创新型企业的培育壮大、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实施、优势科技创新团队和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基地的建设,通过项目带动和扶持等方式,做优做强一大批科技创新团队,提高其科技创新能力。

  2.加强科技创新资源的整合和集成,努力提升研发平台的核心竞争力。围绕10个左右国家研发平台建设,有机整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科技创新机构和大中型企业的科技创新资源,根据优势领域和优势产业发展的需要,按照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鼓励和引导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和企业实行产学研合作,开展跨行业、跨部门、跨企业联合进行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针对学科发展前沿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家安全的重要科技领域和方向,开展创新性研究,着力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在重点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努力形成以国有研究机构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多元化自主创新体系,取得一大批重大科研成果和重大工程化成果,为成功组建国家级研发平台奠定基础。

  3.加大研发平台科研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围绕10个左右国家研发平台建设,坚持政府引导扶持,以建设单位和吸引社会资金投入为主的原则,通过实施国家、省重大科技项目带动和扶持等方式,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大中型企业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基础设施条件,添置一批科研设备,达到拟组建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基本具备的工程技术试验条件和基础设施,有必要的检测、分析、测试手段和工艺设备的要求,以及拟组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具备先进的科研条件和设施,有相对集中的实验用房,面积在3000平方米以上;拥有先进、完备的科研条件和设施,总值1500万元以上,并对外开放使用的要求。

  4.创新体制和机制,探索和完善平台建设和运行的管理模式。围绕10个左右国家研发平台建设,建立起平台组建、管理和运行的管理体制,形成包括领导机构、管理机制、咨询机构、监督机构和服务机构在内的完整组织体系,在组织架构上形成决策、执行与监督相互制衡的管理体制;实行管委会和专家咨询委员会制度,建立管理部门、科技专家和有关方面参与的重大事项决策机制,加强统筹协调和资源集成,充分发挥咨询和监督作用。同时,积极探索组建国家研发平台的构建模式。由一个依托单位组建的平台,要加快建立和健全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产权结构明晰、实行独立核算的科研开发实体,并在此基础上再与其它法人单位进行联合,扩大整合优势资源。由多个单位组建的平台,在其内部建立一个小而精干的具有法人地位的管理机构,解决组织协调比较困难的问题,有效集聚多种优质科技资源。此外,平台建立起高效有序的运行机制,实现人才、技术和经济运行的良性发展。

  (二)发展重点。

  1.加强国家级研发平台的培育和组建。着力培育和组建国家重点实验室。根据国家及江西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需求,围绕发展10个高新技术产业的要求,遴选出紧跟国内外相关前沿领域从事基础或应用基础研究,具有国际先进水平或特色,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的领域,如:种猪遗传改良等重点学科领域申报组建国家重点实验室。以2003年由科技部批准的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江西省动物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为基础,以江西农业大学为依托单位申报成功组建国家种猪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在2009-2012年期间,争取申报组建1-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着力培育和组建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按照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必须在相关技术领域具有雄厚的研究开发实力,在国内同行业或同领域中技术领先,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要求,重点在光伏、硅基led、生物和医药、民用直升机、风电设备、红壤、脐橙、低碳与生态经济技术等特色优势产业及关键技术领域,申报组建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2009-2012年期间,拟培育和组建5-8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争取成功组建光伏、硅基led等5个左右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2.巩固和提高已建国家级研发平台的质量和水平。

  我省已经获批组建的国家级研发平台有: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日用陶瓷及建筑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铜冶炼及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药固体制剂制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要进一步加大对上述已建国家级研发平台的支持力度,在科研立项、人才培养、设施建设、知识产权、成果奖励以及财税和政府采购政策等方面予以扶持,提高其研发水平和创新能力,为新组建国家级研发平台提供样板和示范。

  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是目前我省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南昌大学是依托单位之一,于2007年由科技部批准组建。要紧跟国内外食品科学研究前沿,发挥与江南大学强强联合的优势,强化“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进一步凝练研究方向,加强对青年学科带头人的支持资助力度,吸引、培养和凝聚一批人才,改善装备条件,提高研究实验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按期按质通过国家验收,并逐步进入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的先进行列。

  国家日用及建筑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我省首个通过国家验收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要以一流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建设目标,进一步探索运行机制,加强制度建设,促进人才培养,完善科研条件,在加强陶瓷产业共性和关键技术研究的基础上,力争在陶瓷节能减排和绿色制造方面实现重点突破;同时,加强光伏陶瓷的研究,促进我省光伏产业快速可持续发展,使其成为促进我国陶瓷工业全面走向世界的高端技术创新平台。

  国家铜冶炼及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我省首个获得国家批准组建的企业类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要进一步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创新中心管理体制和机制,探索中心主体机构与分支机构的运行模式,实现人才、技术和经济运行的良性循环。继续加大投入,进一步完善设施设备,加强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及高校的合作,建立铜产业科技战略联盟,做好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建立一支专业齐全、研发能力强、经验丰富的人才队伍。通过研发、中试、熟化、推广我国铜冶炼及加工关键共性技术,产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程化成果,为铜行业提供优质的开放服务,确保按期顺利通过国家验收,使其成为推动我省乃至全国铜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高端研发与中试平台。

  中药固体制剂制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是我省唯一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已通过国家验收。要充分发挥产学研结合的作用,创新运行机制,加大人才培养和集聚作用,完善所需条件,凝练研究方向,加强对中药进行系统性研究,完善研究结构,建立科学、合理、可行的评价体系,拟定标准操作规程(sop),为企业中药新制剂研发和生产提供理论指导和科学依据,促进中药开发和利用。在中成药研发进程中引入先进、合理的释药模式,加强中成药开发与临床给药方案间的密切结合,引领中成药市场发展,改变如今国际市场上日、韩等国汉方成药独占鳌头的局面,为我国传统医药获得应有的国际地位做出贡献。

  3.建立和完善省级科技创新研发平台。

  加强培育组建新的省重点实验室,着力提高省级重点实验室的质量和水平。根据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高等院校的重点学科建设和科研单位的优势技术领域,主要围绕发展10个高新技术优势产业的航空制造、金属新材料、非金属新材料、现代农业及绿色食品、生物和新医药、传染病及重大疾病防治、文化及创意等重点学科领域,按照“有限目标、突出重点、强化创新、择优扶持”的原则,成熟一个、审批一个。2009-2012年期间拟新建10-13个重点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达到50个左右。同时,巩固和提高现有省重点实验室。强化体制和机制创新,坚持“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原则,打破封闭状况,进一步凝练研究方向,加强对青年学科带头人的支持力度,吸引、培养、稳定、凝聚一批人才,改善装备条件,提高研究实验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

  加强培育组建新的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着力提高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质量和水平。根据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依托我省具有一定科技实力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或科技型企业,以科技成果产业化、运行机制企业化、发展方向市场化为准则,按照“有限目标、突出重点、强化创新、择优扶持”的原则,围绕新能源、新医药、金属新材料、非金属新材料、建筑建材、化学化工、装备制造、微光机电、电子信息、现代农业及绿色食品、资源综合利用、生物技术、中药现代化、传染病及重大疾病防治、文化及创意等特色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和重大产品及关键技术领域,成熟一个、审批一个。2009-2012年期间拟新建30个左右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100个左右。同时,巩固提高现有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加强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通过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提高我省特色优势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集成配套能力和工程化技术水平,推动具有市场前景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增强其工程化试验条件和装备水平及自主开发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提高对行业的技术扩散、辐射能力,带动重点行业和支柱产业技术开发水平的提高。

开展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建设。结合做强做大高技术产业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需要,重点支持国家科技创新城、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地方特色主导产业等有较好创新基础的领域,突出区域特色和优势,着重强化研发、系统集成和工程化试验条件建设,在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基础上,组建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加快提升高技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能力。2012年前,争取组建15个左右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加快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建设。要根据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做好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建设的顶层设计,按照“择优扶持、成熟一个、审批一个”的原则,主要围绕发展10个高新技术产业,培育组建一批省工程研究中心。2009-2012年期间,争取有2-3个省工程研究中心进入国家级行列。

  充分发挥企业技术中心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要根据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围绕优势产业、主导产业、产业集群,进一步加强管理,在巩固提高现有省级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的同时,培育组建一批新的企业技术中心。2009-2012年期间,争取3-5个省级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进入国家级行列。

  充分发挥各类科技创新平台的作用。鼓励和支持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起着核心和主导作用的高新技术骨干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自建,联合建立,及其与省外有实力的学术机构合作建立新兴交叉学科和多学科的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基本形成覆盖我省区域优势和特色领域的研究实验基地群,为今后省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奠定良好基础。

  (三)组织实施。

  1.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在省政府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由省科技厅牵头,会同各国家级研发平台建设责任单位和依托单位组织实施,明确各相关单位的工作职责和任务。

  

  国家级研发平台建设任务分解(略)

  

  2.制定措施,落实任务。上述重点研发平台建设须制定各自发展规划,明确近期和中长期在人才队伍建设、硬件条件建设、研究开发项目、对外合作开放、提供技术服务等方面的目标任务,制定投入、管理等方面切实可行的措施,编制实施方案,明确各阶段时间节点和工作任务。建立工作调度制度,定期召开建设进展调度会,督促依托单位抓紧各项建设发展和申报准备工作,确保落实各研发平台的建设任务。

  3.加强沟通,营造氛围。加强与科技部及相关部委的联系,保持经常性的沟通和交流,及时向国家有关部门汇报国家级研发平台的建设情况,积极争取科技部及有关部委领导的支持,为确保10个左右国家级研发平台顺利组建成功,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四、相关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协调机制。

  在省政府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建立由省科技厅、省发改委、省工信委、省财政厅、省教育厅、省国资委等有关部门组成的江西省重点科技创新研发平台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对重点研发平台建设重大问题进行协商和协调,联合审定重大建设任务,推进重点研发平台的建设和申报工作,保障创新平台建设顺利开展。

  (二)加强政策引导,加大扶持力度。

  重点研发平台享受省级独立科研机构有关优惠政策,需要进口不能国产供应的仪器、仪表、化学试剂和技术资料等,经有关部门批准和认定,可享受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有关优惠政策,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对技术先进、优势明显、带动和支撑作用强的重大项目,及时纳入省重点项目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在信贷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用足用好现行财税政策,加大技术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固定资产加速折旧、节能减排、高新技术产业所得税减免等各项优惠政策落实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重点研发平台积极争取国家专项资金的扶持。赋予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相应的人事、财务、管理等职权。同时,大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三)建立投资机制,加大投入力度。

  在积极争取国家财政加大对重点研发平台建设资金投入的同时,各有关部门应根据重点研发平台建设的总体要求,统筹安排涉及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和相关科技计划的经费,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设立江西省科技条件平台建设专项资金,加大对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投入,对上述重点研发平台予以重点支持。各类科技计划项目要向重点研发平台倾斜。同时,拓宽资金筹集渠道,鼓励和支持企业、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投入,逐步形成以研发平台依托单位为主、财政投入为辅、社会化多渠道的建设投入体系。

(四)完善评价机制,实行奖优罚劣。

  重点研发平台建设要定期进行绩效考核评价,实行动态管理。对在争取国家及省部级重大科技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并且为地方和企业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服务方面做出突出贡献,不断创造出具有国际领先或国内领先水平科技成果的重点研发平台,给予一定的奖励,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鼓励重点研发平台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实行有偿服务取得经济效益,用于自身发展。同时,对重点研发平台建设不得力的部门和单位,采取必要的处罚措施。

  (五)建立完善机制,提供人才保证。

  建立人才激励机制,鼓励研发平台打破常规,以股份期权、技术入股、成果奖励等多种形式,吸引学术带头人或技术骨干到研发平台从事研发工作;鼓励研发平台积极与知名大学、科研单位开展多种形式的人才合作与交流,加强自有人才的培养和提高,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高水平的创新人才队伍。

  (六)积极创造条件,营造良好环境。

  以创建国内一流国家研发平台为目标,着力加强重点研发平台的文化建设,大力倡导“团结、协作、竞争”的创新文化,努力建立“勇于创新、宽容失败、崇尚竞争、力戒浮躁”的文化氛围;采用竞争和流动的人才管理模式和科学合理的分配激励制度,吸引国内外优秀科学家来重点研发平台开展独立或合作研究,积极营造开放交流的学术氛围。对重点研发平台建设中取得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同时,大力宣传科技创新研发平台建设的战略性地位和作用,以及平台建设的先进集体和个人,为创建国家级研发平台营造良好的环境。

  

  
江西省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基地建设规划

  (2009-2012年)

  


  根据《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的实施意见》要求,为进一步推进我省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基地建设,特编制本规划。规划以2008年为基准年,规划期为2009-2012年。

  


  一、发展基础

  近年来,全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大力推进“创新型江西”建设,各地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对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促进作用,也为建设产业特色基地创造了有利条件。目前,全省已涌现出一批国家级的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基地:景德镇国家陶瓷城和国家陶瓷新材料产业基地、南昌国家半导体照明示范基地、九江国家星火有机硅产业特色基地、萍乡国家新材料产业特色基地、鹰潭国家新材料产业基地、新余国家光伏新材料产业基地和南昌国家生物高技术产业基地等。正在申报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基地有:新余国家新能源科技城、南昌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宜春国家锂电产业化基地、新余国家新能源高技术产业基地、樟树国家中药产业化基地和赣州国家稀土稀有金属产业化基地等。虽然各地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效应越来越明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越来越大,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表现为:一是规模化优势产业较少,产业特色不很明显;二是不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没有形成规模;三是科技创新人才较少,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等。

  


  二、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快江西产业特色集群和创新集群建设,努力提高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基地的整体创新能力,更好地推动以区域经济为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按照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内在规律的要求,以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群为主线,以开放性、市场化配置各类科技资源和生产要素为基本手段,以加快创新能力建设为重点,进一步突出区域特色、强化产业集聚,加快我省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基地建设的步伐。

  (二)基本原则。

  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项目为抓手、以低碳为标准、以集成创新和二次创业为途径,整合集成资源,建立具有江西特色和发展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抓好10个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基地的建设,推动江西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发展目标。

  在继续大力抓好南昌国家高新区、景德镇国家陶瓷科技城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基地建设的同时,争取在2009年使新余新能源科技城、共青数字生态城等进入国家级行列,并力争我省又有一个高新技术开发区进入国家级队伍。从2010年开始,每年组建3个左右的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基地。到2012年底,全省在光伏材料、风能与核能、清洁汽车及动力电池、航空制造、半导体照明、金属新材料、非金属新材料、生物和新医药、现代农业及绿色食品、文化及创意等十大优势高新技术产业领域,重点建设10个能够带动和支撑江西经济社会发展、能够参与国际分工、具有江西优势和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着力培育国内同行业龙头企业3-5家以上。使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基地内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600亿元,从而推动地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


  三、主要任务

  (一)建设内容。结合江西省“十一五”科技、经济发展规划,按照“引导、示范、聚集、创新”的指导方针,组织社会各界力量,集成各方优势资源,积极推动“产、学、研”合作创新,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区域内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优势。

  1.推动基地的产业集聚。

  (1)大力支持各基地依托现有基地骨干企业,以培育壮大主导产品为目标,不断延伸基地主导产业的产品链、产业链,努力培育和壮大关联产品群、企业群,提升基地产业集聚能力。

  (2)围绕基地主导产业的形成,以基地为载体,通过举行专题招商引资及招才引智等活动,大力吸引与基地主导产业相关联的企业、技术、人才进入基地,加快提升基地特色主导产业的集聚度。加快建设基地的专业孵化器,孵化与基地主导产业相关联的中、小企业,不断壮大基地关联企业群,推进产业集聚。

  (3)以推进区域高新技术特色产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化为目标,积极推动高新技术特色产业联盟的建设和发展,以促进区域企业的全面合作和集聚创新。

  2.提升基地的技术创新能力。

  (1)围绕基地产业特色的发展方向,通过设立科技专项等形式,组织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活动。依托基地骨干企业,整合社会科技资源,承担国家、省级重大科技项目,努力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力争每个基地每年都能形成1-2个对基地主导产业发展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

  (2)鼓励基地骨干企业切实加大研发投入。以企业为主体,联合国内外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建立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流动站等,进行联合科技攻关,以提高企业对自主知识产权科技成果的获取与转化能力。

  (3)瞄准基地产业发展方向,逐步建立为企业成长提供特色化和专业化技术支持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省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计划给予重点支持。

  3.培育区域优势产业成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增长极。

  2009-2012年,在调动社会各界力量、集成优势资源、推动基地的产业集聚、提升基地技术创新能力的基础上,大力培育区域优势产业。在各基地相互竞争发展中,选择符合十大优势高新技术产业要求的10个基地,加以重点建设,力争使之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基地,成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增长极。

  (二)组织实施。

  在省政府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由省科技厅牵头,会同各基地所在地政府及相关部门,共同做好10个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基地的实施工作。

  基地所在地政府应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坚持从严控制、慎重审批的原则;把基地的建设和发展作为实施当地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工作内容,在政策、资金和产业发展规划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推动产业基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三)发展布局。

  依托我省现有条件和优势,突出重点,紧密围绕十大优势高新技术产业,瞄准国际、国内高新技术发展的前沿和方向,初选、培育20个左右的基地,集中力量建成10个左右具有我省特色和发展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基地。

  

  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基地建设布局序号基地内容责任单位1半导体照明材料产业基地、航空产业基地、生物产业基地、医疗器械产业基地、动漫产业基地等南昌市政府2有机硅新材料产业基地等九江市政府3陶瓷新材料产业基地等景德镇市政府4建材及工业陶瓷新材料产业基地等萍乡市政府5光伏新材料产业基地、余热发电产业基地、新能源产业基地等新余市政府6铜新材料产业基地等鹰潭市政府7稀土、钨新材料产业基地等赣州市政府8锂电产业基地、中药产业基地等宜春市政府9光学产业基地、绿色食品产业基地等上饶市政府10风电产业基地、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等吉安市政府11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等抚州市政府

  

  (四)发展条件。

  1.基地必须具备的条件。

  (1)基地总体规划切实可行,并且基地发展规划已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制定了基地发展规划方案。

  (2)对基地的管理职责明确,成立了由当地政府主管领导牵头的基地建设发展领导小组。

  (3)政策措施保障有力,当地政府应制定促进产业基地发展的政策措施,营造产业基地发展的良好环境。

  (4)技术创新能力较强,已初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开展了一定规模的“产、学、研”活动,获得了一批有产业化前景的专利和有广泛影响力的品牌;产业基地内有较好的科技、教育等环境,有较丰富的研究成果和科技人才资源。

(5)基地内应拥有3家以上骨干企业。这些骨干企业承担过省级以上的科技计划项目。

  (6)特色产业和产品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并占有一定份额。主导产业集聚度较高,属于我省十大优势高新技术产业范畴,年销售额不低于5亿元。

  2.基地骨干企业必须具备的条件。

  (1)经认定的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其年销售收入超过3000万元;或为当地政府重点扶持的大、中型骨干企业,其年销售收入超过5000万元。

  (2)主要产品在国内市场上具有较强竞争力,占有较大市场份额,符合基地产业特色。

  (3)研究开发(r&d)经费投入占年销售收入的比例在3%以上,从事新技术、新产品研发的人员比例占企业科技人员比例的10%以上;建有企业研发机构,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承担过省级以上重大科技计划项目。

  (4)与基地内的企业有一定的配套关系,对周围相关的中、小企业具有较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5)企业领导创新意识和经营管理能力强,企业产权明晰,注重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规范,运营良好。

  (五)考核管理。

  在省政府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加强对基地建设的指导与管理。

  1.建立调度制度。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要密切配合,形成工作合力。适时召开调度会或现场办公会,及时交流、分析实施情况,协调解决基地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2.实行动态管理,强化考核。由省科技厅每年对基地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和绩效考核。对考核不合格的基地,提出警告并限期整改;对整改不合格的,取消其资格。

  


  四、相关措施

  (一)建立健全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基地建设工作机制。

  建立健全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基地建设工作机制,明确管理协调工作机构,把基地建设情况纳入部门和设区市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确保形成整体合力,系统推进基地建设。各地各部门要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推进本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基地建设。

  (二)加大金融对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基地建设的支持。

  1.打造高新技术融资平台。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企业的信贷支持,优先满足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基地建设和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的需要。

  2.加大对科技企业的融资支持,积极引入风险投资基金。通过引导金融机构、企业及其他社会资金,加大对科技创新的风险投资规模,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的发展。规范开展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质押贷款试点,完善科技型企业融资担保和信用保险机制。

  3.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加快企业成长。按照国家关于创业板的要求,积极鼓励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基地内的创新型企业进入创业板上市。

  (三)加大科技计划对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基地建设的支持力度。

  省科技“一把手”工程、支撑计划、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等相关科技计划,优先支持基地骨干企业承担的重大创新性项目,并重点推荐申报国家相关科技计划。

  (四)落实科技创新政策,为基地建设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落实促进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政策。建立自主创新产品认定和首购、优购制度。积极推进对使用国产首台(套)装备的单位进行风险补偿的机制,支持“产、学、研”结合,鼓励使用自主研发的首台(套)装备。对涉及民生的高新技术产品,在落实扩大内需的措施中优先安排。

  (五)推进科技大开放,促进基地建设的顺利进行。

  1.加强省、部会商工作。切实做好省政府与科技部工作会商确定的重大科技项目组织实施工作,争取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基地和重大科技项目的落实。

  2.推进国际科技合作。通过项目、人才、基地相结合,加强与国外知名科研机构的合作交流,引进技术和人才,为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基地提供技术和人才储备。

  3.搭建招商引资、引技、引智平台。举办各种类型的技术博览会和科技人才、技术项目对接大会,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大型企业、跨国集团、投资公司等开展科技合作与交流,为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基地提供引资、引技、引智平台。

  4.充分利用国内、外科技交流平台。通过科技交易会以及泛珠三角、省院、省校、省际合作平台,有针对性地引进一批重大关键技术、高科技企业、世界顶级人才和高新技术项目到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基地来发展。

  

  
江西省优势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规划

(2009-2012年)

  

  根据《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的实施意见》要求,为进一步推进我省优势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特制订本规划。规划以2008年为基准年,规划期为2009-2012年。

  


  一、发展基础

  近年来,我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深入实施“科教兴赣、人才强省”战略,在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培养和引进了一批高层次创新人才。二是初步建立了一批竞争力较强的优势科技创新团队。三是建设了一批支撑科技创新团队发展的研发和服务平台,并正式启动了全省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作。四是创新团队取得了一批水平较高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在新材料、新能源、先进制造、生物医药、农业新品种选育等领域的关键技术上取得了一些重大突破,特别在猪重要经济性状功能基因、电纺纳米纤维等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一批科技创新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乃至国际领先水平。

  全省优势创新团队的建设成效十分喜人,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表现在:高层次科技人才总量不足,创新团队领军人才缺乏;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结构和分布不尽合理,产业领域的优势创新团队较少;有实力的优势创新团队不多,自主创新能力仍待增强;领军人才培养与创新团队建设相对脱节,人才引领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科研基础设施仍较薄弱,创新载体建设还需加强。

  


  二、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创新型江西”的要求,紧紧围绕光伏材料、风能与核能、清洁汽车及动力电池、航空制造、半导体照明、金属新材料、非金属新材料、生物和新医药、现代农业及绿色食品、文化及创意等10个优势高新技术产业的培育,以推动全省经济增长、转变增长方式、增强发展后劲为主要目标,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和资源整合为手段,坚持人才、项目、平台、环境四位一体,努力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培养和集聚一批高层次领军人才,打造一批优势创新团队,创建一批支撑创新团队发展的创新平台,建立和完善一套有利于人才创新创业创优的激励保障机制,为我省优势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根据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10个优势高新技术产业的需要,进行合理布局,有效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充分发挥政府在宏观调控、制度创新、营造氛围等方面的作用,尊重和发挥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创新群体的主体作用,通过市场机制促进全社会各类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

  --立足培养、定向引进。以组建创新团队为目标,立足培养本土高层次创新人才,加紧引进重点领域的急需人才和团队。

  --企业主体、项目支撑。以企业为主体,以项目为抓手,以促进现实生产力的发展为根本目标,充分发挥领军人才的组织和协调作用,主动设计一批支撑10个优势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大科技创新项目。

  --以人为本、尊重规律。尊重人才成长规律、科技创新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环境,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重点突出、整体带动。重点抓好优势高新技术产业相关的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带动和推进其他领域的创新团队建设。

  (三)发展目标。

  通过实施“院士后备人才培养计划”、“科技经营型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计划”、“青年科学家培养计划”、“高层次创新人才引进计划”等,培养和引进一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在此基础上,以领军人才为核心,以优秀科技人才为主体,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平台建设为依托,以科技项目为支撑,组建100个左右具有江西特色、研究方向明确、结构布局合理、领军作用突出、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优势科技创新团队。其中,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卫生医疗机构组建50个左右,企业组建50个左右。通过3-4年的建设,使100个优势科技创新团队争取承担国家级项目200项,省部级项目1000项;开发新产品1000个,转化科技成果2000项,转化成果累计实现增加值100亿元,实现利税20亿元;获得国家科技奖6-8项、省级科技奖100项,申请专利500项,形成技术或产品标准100件。


  三、主要任务

  (一)发展重点。

  1.大力培养和集聚一批创新领军人才。

  以提高人才创新创业创优能力为核心,通过实施各类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和国家、省重大科技项目,大力培养、引进和集聚一批道德品质优良和创新精神强,有较高学术技术水平和研究创新能力,善于组织管理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和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省级各类科技人才培养计划要紧紧围绕10个优势高新技术产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重点向优势科技创新团队的领军人才和优秀骨干人才倾斜。

  2.着力建设一批竞争力强的科技创新团队。

  根据培育和发展10个优势高新技术产业的要求,立足创新型企业的培育壮大、重大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项目的实施、国家级研发平台和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基地的建设,对科技创新团队的组建进行合理布局。通过项目带动和政策扶持等方式,支持已组建的41个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科研创新团队做优做强,不断提高团队的整体创新能力;尽快启动企业技术创新团队推荐、遴选和培育工作,在光伏材料、风能与核能、清洁汽车及动力电池、航空制造、半导体照明、金属新材料、非金属新材料、生物和新医药、现代农业及绿色食品、文化及创意等领域组建50个左右企业技术创新团队。有机整合企业、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等科技创新机构的各类科技创新资源,根据产业、学科等发展的迫切需要,按照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原则,积极引导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开展跨行业、跨部门、跨区域联合组建创新团队,以提高科技资源的利用效率,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创新团队。

  3.努力建设一批设施完善的创新团队依托载体。

  加快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建设。鼓励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联合共建或与省外、国外研发机构合作建设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加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工作站建设,吸引国内优秀博士、海外留学博士和优秀外籍博士进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加快全省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增强服务能力,提升服务水平。

  4.组织创新团队开展国际国内科技交流与合作。

  围绕十大优势高新技术产业的培育和发展,组织我省优势科技创新团队与国内外研发机构、创新团队有目的地开展高层次人才联合培养、高级专家相互聘用和兼职。有计划地组织国际国内重大科技合作交流与学术活动,积极参与国际国内重大合作研究开发项目。大力推进国内外大院大所、名校名企来我省共建各种形式的科技创新载体,鼓励通过项目引进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或创新团队。

  (二)团队布局。

  根据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实施意见的要求,我省优势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重点包括知识创新团队、技术创新团队。

  知识创新团队: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医疗卫生机构,主要从事科学研究和知识创新工作,拟遴选50个左右。团队建设布局的重点学科方向是:环境与资源利用、节能减排、食品科学与技术、动物遗传育种、植物遗传育种、电子信息、机械制造与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交通运输、航空制造、生物与新医药、疾病治疗、医疗器械、文化与创意等学科领域。技术创新团队:主要以企业为主体,从事技术创新及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工作,拟遴选50个左右。团队建设布局的重点技术领域是:光伏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清洁能源汽车制造技术、节能减排技术、光电及绿色照明技术、航空材料及制造技术、家电及智能电气技术、金属冶炼及加工技术、非金属材料及其制品技术、机械制造及人工智能技术、精细化工及制品技术、现代农业、绿色食品加工技术、生物技术及新医药、疾病诊断及医疗技术、新型医疗器械技术、信息化关键技术与应用、文化与创意等技术领域。

  (三)遴选条件。

  申报优势科技创新团队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有明确的创新方向。

  创新团队研究的方向属于10个优势高新技术产业急需解决的重大、关键性技术难题,其创新工作具有开拓性和前瞻性,并具有特色和优势。

  2.具有高素质团队领军人才。

  领军人才应具备良好的“学术眼力、管理能力、人格魅力、胆识魄力”等综合素质,政治品质优良,学术造诣深厚,必须是本学科、本领域公认的、成就卓著的专家学者,有能力在全省范围内整合本学科的人才、技术和科研条件资源,形成跨学科、跨部门、跨地域的开放式创新团队,并带领团队不断取得创新突破,推动和引领该学科的发展。

3.具备较好的创新基础和条件。

  具有完成创新任务所必备的人才条件和技术装备基础,具备良好的工作氛围和环境条件;归口管理部门、所在地方和单位有扶持团队建设的实质性措施;牵头单位在经费配套等方面有具体承诺;合作单位责、权、利明确。

  4.具备合理的结构和较好的合作基础。

  应是长期合作基础上形成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创新群体,有合理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梯队结构;创新团队领军人才年龄一般不超过55岁,平均年龄不超过45岁。

  5.具有明确的目标和可行的规划。

  对预期成果特别是重大标志性成果的数量、形式、水平、效益以及计划进度明确、具体、可行。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实施与考核管理。

  1.组织实施。

  在省政府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由省科技厅牵头,会同各创新团队的责任单位,共同开展优势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组织实施工作。各责任单位负责团队的初选与推荐、相关保障条件的落实以及督促与检查等工作,省科技厅负责团队的遴选和考核管理等工作。

  2.实施步骤。

  2009年完成40个左右知识创新团队和40个左右技术创新团队的遴选和组建工作,使团队总数达到80个左右;2010年,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新组建20个左右技术创新团队和知识创新团队。2011年后根据团队组建情况进行考核并作动态调整,将全省优势科技创新团队的总规模维持在100个左右。

  3.任务分解。

  全省优势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任务分工详见附件。

  4.考核管理。

  (1)对创新团队实行动态管理,强化考核。坚持“扶优扶强”和“择优劣汰”原则,由省科技厅根据《省科技创新团队年度考核办法》,每年对创新团队进行考核。对连续2年达不到考核要求的团队实行淘汰,并择优补充符合条件的团队。

  (2)创新团队要与省科技厅签订团队建设计划任务书,按考核指标明确提出团队总体和分年度的目标计划,并进行分解和细化。目标主要包括创新能力建设、科研项目进展、人才培养、专利和成果产出、科技奖励、经济效益等。

  (3)责任单位和依托单位要对团队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协调解决,创造良好的建设与发展条件。

  (二)相关措施。

  1.建立健全创新团队建设工作机制。

  建立健全由省政府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领导小组统一领导,省科技厅牵头,各有关责任单位密切配合的创新团队建设工作机制,形成创新团队建设整体合力,把创新团队建设情况纳入部门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各地、各部门要结合各自实际,制定配套政策,加快推进本地区、本部门创新团队建设。

  2.加大财政、税收和金融支持力度。

  综合运用科技、财政、税收、金融等多种经济手段,加大对创新团队建设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科技项目的支撑作用,科研课题、重大项目和创新平台建设,要重点支持创新团队建设,在经费安排上实行倾斜。拓宽资金投入渠道,支持企业、金融机构和社会资金加大对创新团队建设的投入,探索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创新团队建设回报机制;逐步形成以创新团队所在单位为主、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为辅、社会化多渠道的创新团队建设资金投入体系。发挥税收杠杆作用,落实促进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加大对创新团队开展自主创新及成果产业化的投入,企业为引进人才所支付的相关费用,符合企业所得税法及实施条例有关规定的,凭合法凭证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

  3.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加强对创新团队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继续实施并不断完善知识产权资助机制,加大对创新团队申报知识产权的资助力度,鼓励和支持创新团队申请专利和以我为主形成重大技术标准。

  4.建立完善竞争激励机制。

  把创新团队建设作为科技立项、项目评估、科技奖励评审、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评审、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认定的重要条件。支持和鼓励省级优势科技创新团队优先承担国家和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优先获得省级科研项目资助,并根据成果和贡献,推荐骨干人才为国家和省科学技术奖、国务院特殊津贴、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劳动模范等的候选人。鼓励创新团队采取股权、期权和岗位津贴、贡献奖等激励措施,最大限度地调动创新团队成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5.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和氛围。

加强创新团队文化建设,大力倡导“勇于创新、宽容失败、崇尚竞争、力戒浮躁”的创新文化和“唯实、求真、团结、协作”的科学道德风尚,努力营造百家争鸣、尊重创造的科研环境,促进创新文化与科技创新的良性互动,从创新环境上推动创新团队的建设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大力宣传创新团队所取得的创新成果,表彰创新团队做出的突出贡献,推广各地各单位加强创新团队建设的好做法、好经验和先进典型,不断增强创新团队建设实效,激发和保护科技人才的创新激情和活力。

  

  全省优势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任务分工表(略)

  

  
江西省创新型企业建设规划

  (2009-2012年)

  


  根据《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的实施意见》要求,为加快构建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开放型区域技术创新体系,打造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品牌和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特制定本规划。规划以2008年为基准年,规划期为2009-2012年。

  


  一、发展基础

  创新型企业是指拥有创新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工艺,“四率”水平行业领先,技术水平行业先进,具有良好的创新管理和创新文化,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企业。大力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对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我省高度重视创新型企业建设工作。自2006年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以来,我省共有江铜集团、泰豪科技、汇仁药业、章源钨业等10家企业入选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名单,江铜集团、江西昌九农科化工公司等5家企业被授予创新型企业称号。此外还评估确定了江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等45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通过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我省在一些优势产业推动形成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品牌和较强持续创新能力的龙头企业,但总体来说,全省创新型企业建设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拥有关键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少,持续创新能力弱、自主知名品牌少,行业带动性不强、持续盈利能力不足,企业发展战略和文化建设不够。

  


  二、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主攻10个优势高新技术产业,以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着力点,以实施重大科技项目为主要抓手,按照拥有关键技术、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具有较强研究开发能力的标准和条件,大力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培育形成一批拥有创新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工艺、扩张裂变速度快、“四率”水平领先、市场竞争力强的创新型企业,大力提升我省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速推进江西崛起新跨越战略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实现富民强赣目标。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建设创新型企业,必须以提高市场占有率为目标,按照产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集中各类资源和要素;必须遵循市场规律,按照市场导向组织和推进规划实施;必须着眼于提高企业的“四率”,切实把科技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变成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建设创新型企业,既要发挥好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引导、组织协调的作用,更要注重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要推进产、学、研、商、金结合,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鼓励企业成为创新投入的主体、技术研发的主体和成果转化的主体,以企业的大发展带动优势高新技术产业的大发展。

  --以重大项目推动创新。必须以项目为抓手,以项目聚集生产要素,以项目聚集科技人才,以项目检验工作实效。围绕建设100个创新型企业,支持一批具有创新点、增长点、制高点的重大项目,研究开发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扶持一批中小企业产业配套技术攻关项目,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关键技术问题,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突出重点兼顾长远。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区分轻重缓急,明确阶段目标,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开展试点工作,率先在我省有资源、技术和人才等比较优势的领域取得重点突破,发挥其对各类企业的辐射和示范作用。要兼顾长远,明确目标,选择一批符合国际国内先进技术发展方向、我省有发展潜力和发展基础的领域进行重点攻关,增强发展后劲。

--整合资源系统推进。按照实施“六个一工程”总体要求,加强顶层设计,将优势产业、拳头产品、骨干企业、重大项目、创新平台、特色基地、创新人才等进行统筹考虑和整体布局,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加大支持力度,形成合力,系统推进。

  (三)发展目标。

  围绕10个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需求,通过培育一批、引进一批的办法,分“试点、省级、国家级”三个层次,在遴选、试点的基础上,优胜劣汰、动态调整,通过3年努力,抓好150个左右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含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形成100个省级创新型企业,力争10个以上省级创新型企业进入国家级行列,带动一批优势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00亿元。

  


  三、实施步骤

  (一)制定评估指标体系。

  参照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和全国总工会制定的相关指标,结合我省前几年试点企业选择标准,制定“创新型企业”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办法。指标体系分五个主指标:政策合法性指标、核心竞争力指标、持续创新能力指标、“四率”水平提升指标、组织建设与管理指标。五个指标均达到合格以上的可授予“江西省创新型企业”称号。

  1.符合国家相关政策。企业主营业务和技术发展重点符合国家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及相关产业政策、科技政策、能源政策、环保政策,符合江西省科技发展规划、高技术产业专项规划、技术改造规划等确定的方向和重点,属于优先扶持的“六个一”工程中十大优势高新技术产业。

  2.拥有核心关键技术。掌握企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整体技术水平在同行业居于先进水平。积极主导或参与国际、国家或行业技术标准的制定工作。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

  3.具有持续创新能力。有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在同类企业中,研发费用占年主营业务收入比例较高。高新技术领域的企业,研发费用接近或达到当年主营业务收入的5%。有健全的研发机构或与国内外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重视科技人员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吸引和使用。建立了国家级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或省级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相应机构。

  4.“四率”水平领先。企业近三年持续盈利,整体财务状况良好,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呈稳定上升势头,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创利率、资金利润率和资源能源利用率得到明显提升。

  5.创新文化体系健全。重视企业经营发展战略创新,努力营造并形成企业的创新文化,把技术创新和自主品牌创新作为经营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注重自主品牌的管理和创新,通过竞争发展,形成了企业独特的品牌,在市场中享有相当知名度。

  (二)分解目标任务。

  围绕打造十大优势高新技术产业的要求,将创新型企业试点任务分解到各设区市和相关行业(中央、省直企业按属地原则分解任务)。根据我省产业和企业创新能力现状,突出抓好以下创新领域:光伏材料、风能发电及装备、民用核能材料及制品、民用固定翼飞机、大飞机机体制造、清洁汽车、民用直升机、锂动力电池、稀土材料及制品、超高纯钨及制品、镍钴及稀有材料、船用高强钢板、低膨胀功能陶瓷材料及制品、高性能建筑及日用陶瓷、有机硅(氟)及制品、半导体照明及显示制品、脐橙深加工绿色食品、大米深加工绿色食品、多维动漫创意支撑技术、污染治理及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和设备等。以上述领域为核心,按照打造完整产业链、做强做大产业群要求,重点培育100家创新型企业,并推荐20家以上企业申报国家级创新型企业。

  

  全省创新型试点企业目标分解表(略)

  

  (三)遴选培育试点企业。

  由省工信委牵头,联合省科技厅、国资委、中小企业局等部门,设立创新型企业建设推进小组(以下简称推进小组),在2009年遴选100家在技术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管理创新等方面条件较好的不同类型企业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2010年、2011年按照试点工作进展情况再选择50家左右的企业开展试点工作。

  遴选试点企业工作按照“自主申报、择优遴选、联合审核、兼顾平衡”的原则,由推进小组发布公告和试点企业条件,待企业申报相关材料后,在兼顾地区、行业平衡的基础上,由推进小组审核确定。入选试点企业要制定试点工作方案,明确试点任务、具体措施、工作进度以及年度目标。各核心试点企业、设区市政府及对口管理部门必须与省直相关部门签定计划任务责任书,实行目标和责任管理。

(四)考核评估命名。

  推进小组每年对创新型试点企业进行一次评估考核。对试点成效显著、达到试点目标的创新型试点企业,命名为“省级创新型企业”,并从中选择一批企业推荐申报国家级创新型企业。

  


  四、相关措施

  (一)以三大工程为抓手实施好一批重大项目。

  按照主攻十大优势高新技术产业的要求,着力抓好重大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工程、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和中小企业成长工程的实施。以创新型企业为主体,三年实施好100项左右技术水平高、带动能力强、产出见效快、发展后劲大并符合节能、降耗、环保、安全要求的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以“甩图纸”和“甩账表”为核心,进一步实施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着重抓好设计制造一体化示范推广和经营管理信息化示范推广,显著提升骨干企业的信息化水平。稳步推进中小企业创新基金设立工作,建立健全产学研相结合的中小企业创新支持体系,提高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二)建立完善社会化的科技投入机制。

  一是加大政府投入力度。省政府每年整合不少于2亿元资金,采取投资补助和贷款贴息为主,试行信贷担保等多种形式,扶持30项左右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项目,注重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从2010年起,各级政府要在财政科技拨款中设立资金,专项用于引导和扶持创新型企业建设。二是增加引导性经费投入。逐步提高财政科技预算经费的比重,各级各类科技计划,要对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促进产学研联盟的建立、企事业知识产权试点、创新平台的建设等予以优先支持,积极引导企业自主创新。三是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将创新型企业建设列为省政银企联席会议的支持重点,引导金融机构对国家级研发平台、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的融资需要予以优先支持。积极鼓励金融机构加强与企业合作,充分运用债务融资工具满足科技型企业多方面的资金需求。四是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加快创新型企业成长。按照国家关于创业板的要求,鼓励创新型企业进入创业板市场融资。

  (三)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加大投入。

  对省级创新型企业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按规定享受高新技术企业财税优惠等相应政策。按照《江西省实施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若干配套政策》的规定,认真落实好企业自主创新投入所得税前抵扣、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进口设备免征进口关税及进口环节增值税和消费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退(免)税等税收激励政策。建立财政性资金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制度、激励自主创新的政府首购和订购制度,抓紧落实省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目录。对于使用财政资金的重大建设项目及重大装备和产品采购项目,应优先采用自主创新产品。

  (四)积极开展引资、引技、引智工作。

  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重点引进技术含量高、规模较大的项目,特别是有原始创新成果的项目。结合中央“千人计划”的实施和我省优势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采取多种方式力争引进100名左右的科技领军人才和管理人才。围绕十大优势高新技术产业,从国内外引进100项左右重大高新技术。积极推进省部、省院合作,争取国家重大项目和科技成果对我省的支持。积极参与泛珠、海西、长三角以及中部地区联盟等区域合作机制,在区域分工中形成具有江西特色的产业和科技优势。着力将世界低碳与生态经济大会暨技术博览会、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和江西省科技、人才、技术项目对接会等办成全省招商引资、引技、引智品牌。

  (五)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为企业家成长和各类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创造良好条件。大力提倡科技人才到企业就业或自行创业,鼓励企业探索股权、期权等激励方式,吸引科学家和工程师到企业创新创业,不断壮大技术创新队伍。在实践中培养造就一批善管理、会经营、勇于开拓创新的创新型企业家;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及其创新团队;一批有知识、具有专业技能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六)加强组织领导和考核激励。

  创新型企业建设试点工作在省政府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开展,推进小组负责具体工作,通过联系会议制度等形式定期会商,研究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的组织实施及相关支持政策。

  围绕“一年起步,二年突破,三年见效”的要求,把总体目标分解为年度目标,分产业、地市、企业目标,并落实责任以利推进;采取平时督查、年度考核和三年总体评价相结合,实行全程目标管理。对各地各部门项目完成情况进行定期通报和考核,考核目标纳入各设区市六项考核指标体系。

  对创新型企业实行严格的优胜劣汰机制。对成绩特别突出且符合条件的试点企业授予“省五一劳动奖状”。对获得“江西省创新型企业”称号的企业每年考核一次,一次考核不合格的给予黄牌警告,连续两次考核不合格的,取消其省级创新型企业称号及相应荣誉。

  

  

  
  

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西省国家科技创新研发平台建设规划(2009-2012年)、江西省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基地建设规划(2009-2012年)、江西省优势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规划(2009-2012年)、江西省创新型企业建设规划(2009-2012年)等四个规划的通知


  
  

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西省国家科技创新研发平台建设规划(2009-2012年)等四个规划的通知

  (赣府厅发〔2009〕95号 2009年11月17日)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江西省国家科技创新研发平台建设规划(2009-2012年)》、《江西省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基地建设规划(2009-2012年)》、《江西省优势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规划(2009-2012年)》、《江西省创新型企业建设规划(2009-2012年)》已经省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江西省国家科技创新研发平台建设规划

  (2009-2012年)

  


  根据《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的实施意见》要求,为大力推进我省国家科技创新研发平台建设,特编制本规划。规划以2008年为基准年,规划期为2009-2012年。

  


  一、发展基础

  近年来,我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实施“科教兴赣”战略,构建和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大力推进“创新型江西”建设,在科技创新研发平台建设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全省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7个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有37个省重点实验室、58个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86个省级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到2008年底,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用房总面积33.97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总价值10.68亿元,博士658人,正高职称745人,组建以来承担各类科研项目7398项,获得省部级奖381项,获得专利授权589项,成果转化实施单位年增加值累计53.69亿元。这为重点建设10个左右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奠定了良好基础,但也还存在一些需要加强的薄弱环节,表现在:总量不足,高端研发平台不多;结构和布局不甚合理,发展不平衡;科技投入仍显不足,平台质量和水平不高;体制和机制有待健全,良性运行模式和机制尚未形成;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科技队伍素质有待提高;科技合作与交流不多,面向全社会的开放服务滞后。

  


  二、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科教兴赣和人才强省战略,按照建设创新型江西的要求,紧紧围绕发展10个优势高新技术产业,以推动全省经济增长和增强发展后劲为主要目标,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增强区域竞争力为核心,以加快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加强设施和设备建设为基础,以创新体制和完善机制、加强优势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为着力点,有效改善自主创新环境,创新管理和运行模式,推动人才、项目、基地有机结合,努力建设一批具有较高研究水平的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并在此基础上,建设一批国家级科技创新研发平台,为我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构建高层次的科技创新平台。

  (二)基本原则。

  --坚持国家目标,服务江西。根据国家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结合江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发展10个优势高新技术产业的需要,坚持为行业服务、为江西服务,进行合理布局,有效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充分发挥政府在宏观调控、制度创新、营造氛围等方面的作用,尊重和发挥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的主体作用,通过市场机制促进全社会各类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

  --坚持突出重点,整体带动。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国家研发平台建设要结合江西实际,通过优化重组、系统集成、军民结合,促进产学研多种方式结合,选择重点领域优先发展,并带动省级科技创新研发平台的整体推进。

  --坚持资源整合,共建共享。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促进各类科技创新资源有效整合,有效增强对科技创新的条件保障。

  --坚持改革创新,完善机制。按照国家研发平台建设的要求,参照现代企业制度,以体制和机制创新为重点,实现创新平台人才、技术和经济运行的良性循环。--坚持以人为本,优化队伍。创造条件,优化人才队伍,培养和造就勇于开拓创新的技术创新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形成一支具有创新意识和科技攻关能力的优秀科技人才队伍。

  (三)规划目标。

  充分发挥政府对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作用,创新管理体制和机制,调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中型企业等各方面积极性,完善已有国家和省级科技创新研发平台设施设备,培养和造就一批科技创新人才,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在此基础上,依托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所确定的十大优势高新技术产业,组建10个左右以优势学科、优势领域、优势产业为核心,以领军人才为龙头,以优秀科技人才为主体,以科技项目为支撑,具有布局合理、特色突出、科技创新能力强,在国内领先或一流的科技创新研发平台。在2009-2012年期间,使10个左右国家级科技创新研发平台争取申报国家级项目50项以上,转化科技成果100项以上,培养博士生100名以上,申报国家科技进步奖6-8项、省级科技奖50项,申请专利150项,在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高水平论文150篇,出版专著10部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