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意见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中央在甘有关单位: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部署,进一步深化气象为农服务工作,切实提高农村气象灾害防御能力,结合我省实际,现就做好我省气象为农服务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做好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重要意义 我省是全国气象灾害种类最多、发生最为频繁、损失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特别是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各种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发生,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严重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制约着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各地、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大力开展气象为农服务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初步建成了气象监测及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组建了一定规模的气象协理员、信息员队伍,建设了一批有地点、有制度、有人员的乡镇气象工作站,在农村气象防灾减灾中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是,目前农村气象工作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制约着我省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发展。主要是:农村气象科普教育薄弱,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覆盖率不高,乡镇气象工作站、气象信息员及协理员队伍管理尚不规范、作用发挥不够,农村气象灾害摸底建档和防御认证不到位,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管理、科学评估、稳定投入机制不健全等。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站在服务“三农”和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加强领导,不断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为改善农业农村发展条件,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经济社会持续平稳健康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二、进一步明确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要求,以减少农村气象灾害和气候变化不利影响为重点,以推进城乡基本气象服务均等化为方向,大力改善农村气象基础设施条件,着力增强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综合防御、应急处置能力和农业气象服务的针对性。力争到2015年,初步形成结构合理、布局适当、功能齐备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初步建成覆盖全省、管理规范、布局合理、功能齐备、评估科学,具有较高科技支撑、投入机制稳定健全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和效益评估系统。 三、深入推进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提升气象为农服务水平 (一)建立和完善农业气象监测预报系统。在全省农业气象观测站、试验站和测墒站建设自动土壤水分观测仪并配备野外便携式土壤水分观测仪,在全省各农业气象试验站建设一套大型蒸渗计,在有代表性的地方增设墒情监测点,不断完善农业气象干旱监测网。逐步建设农田(林、牧)小气候观测系统,开展农田(林、牧)实景观测试验示范。加强卫星遥感技术的应用,重点完善作物长势、种植面积监测和产量预报技术。强化农业气象试验站试验能力,完善农业气象指标体系。建立气象条件对大宗作物影响评估模型,发展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监测诊断技术,开发土壤墒情与灌溉量、牧区牧草产量、特色农作物产量等预报技术,发展作物生长模拟模型,改进农作物产量预报技术。建立和完善省、市、县三级特色农业气象监测预报服务平台。 (二)积极开展特色农业气象服务。积极开展针对不同农事季节、主要农事活动的农用天气预报服务。在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高产创建示范区等开展加密观测,进行农作物发育期、苗情、产量要素、发育状况及品质等的同步观测。针对马铃薯、林果、蔬菜、草食畜、中药材、酿酒原料等特色农业,定期制作并发布产量和品质预报,并提供特色农产品延伸服务,指导采收、仓贮、运输等。结合各地农业发展布局,逐步发展适合“一乡一品、一县一业”的专项气象服务业务,建立面向大型农产品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种养大户的气象服务模式,开展产前、产中、产后全程系列化服务。 (三)强化保障粮食安全的气象服务。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旱作农业新增5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中小麦、玉米、马铃薯、小杂粮等增产目标,切实提高保障粮食安全的气象服务综合能力。建立异常天气气候条件下粮食产量动态监测和综合评估的决策服务业务。强化粮食作物产量预报,拓展产量预报的领域,针对小麦、玉米、马铃薯、小杂粮等大宗作物,开展不同区域的作物产量精细化预报和年景预报。 |
|
(四)加强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决策服务。开展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力布局、种植结构、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气候资源的利弊影响分析,定量评估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和安全的影响,防范农业生产的长期气候风险。加强极端气候事件对农业生产影响的预评估,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开展精细化的农业气候区划,为科学规划农业生产布局,合理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提供决策支撑。开展农业气象灾害的风险评估和区划,为提高农业的气象灾害风险防范、风险管理和风险转移能力提供支撑。 (五)探索开发适应农村生产生活需求的气象服务新产品。重视开发适应农村休闲旅游业、来料加工业、商贸流通业等农村二三产业发展需求的气象服务产品。围绕农村群众日常起居、交通出行、旅游休闲、养生保健等,加大生活类气象服务产品开发和供给力度,不断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和质量。 四、完善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增强农村防灾减灾能力 (一)加强农村气象灾害监测能力建设。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发〔2011〕1号)精神,整合气象、水文、国土资源等部门资源,优化布局,加密站点,统筹推进重要流域、中小水库和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地区农村气象灾害监测站网建设,通过共建、共享和共同维护,拓展气象信息传播渠道。加快全省区域自动气象站建设步伐,在全省所有乡镇各建设一套六要素自动气象站;加快新一代天气雷达建设,力争实现全省全覆盖,从而对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及局地小气候进行有效监测;在全省建设气象灾害实景远程监控设备,加强对农村气象灾害的实景监测。升级改造卫星遥感接收系统,建设省级多功能极轨和静止气象卫星接收设备,加强森林草原火灾和农林病虫害发生发展气象条件及重大气象灾害的监测和影响评估。 (二)紧紧依托气象业务现代化建设,提高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水平。逐步建立省、市、县三级农村、农业气象灾害数据库,完善农作物气象灾害指标体系,制定气象灾情调查规范和灾害预警标准。加强省、市、县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平台建设,开发建设精细化的乡镇天气预报预警系统和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业务系统,加强对农村气象灾害的预报预警。完善雷电预报预警业务,加强雷电多发区建筑物、人员密集场所的雷电灾害防护,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加快完善短临预报预警流程,进一步提高气象预报的准确性和针对性,最大限度地减轻农村气象灾害损失。 (三)建立健全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长效机制。逐步建立由各地政府统一领导、综合协调,相关部门各负其责、有效联动,全社会积极配合、共同参与的农村气象灾害防灾减灾组织体系,实现县乡有分管领导、乡乡有气象工作站、村村有气象信息员。加快省、市、县三级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编制工作,完善各类气象灾害专项防范预案,有效指导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不断完善气象灾害防御部门联动机制,积极探索建立常态化的气象灾害防御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开展气象灾害应急演练,提升气象灾害处置能力。积极推行气象灾害防御认证制度,在气象灾害易发区、重点防御区等进行气象灾害防御认证,推进气象灾害防御及其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 (四)扩大农村公共气象服务覆盖面。加快建立面向广大农村地区的气象信息发布平台,拓展农村气象信息发布渠道。加快甘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甘肃气象频道)在各市州的落地和本地化节目插播工作;在全省所有乡镇完成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建设;在全省灾害多发的乡村建设村村通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充分利用甘肃气象频道、农村广播电视、网络、短信和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等传播载体,形成农村气象信息播发的立体网络;加快完善灾情收集上报和预警信息发布流程,积极发挥农村气象信息员、协理员在灾情收集上报和预警信息传播中的作用,努力提高气象信息的时效性。逐步推进气象信息服务进村、进社区,基本实现气象信息全覆盖。 五、进一步增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支撑和保障能力 (一)加强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加强以飞机为主的空中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建设,购置并改装1架人工增雨(雪)飞机,安装机载作业设备,新建1个飞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基地,对兰州中川飞机增雨(雪)基地进行改造完善。加强地面人工增雨防雹能力建设,增设移动式火箭发射装置和固定火箭作业点,购置地面碘化银燃烧炉,加强对标准化炮点的改造,购置人工影响天气作业高炮,新增高炮作业点。最终形成飞机、火箭、高炮和焰弹等多种作业方式,并针对不同天气条件、不同云系,构建四季作业、立体作业、联合作业的综合作业体系。 |
|
(二)提高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水平。开发人工影响天气效果评估系统,利用统计方法、物理方法和数值模拟等多种方法开展人工影响天气的效果评估。加强人工增雨监测系统建设,建立地面、高空监测系统和机载测量系统,为开展人工影响天气效果评估提供基础支撑。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决策指挥系统建设,开发集省级指挥、飞机增雨监测指挥、地面增雨监测指挥和地面作业指挥为一体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决策指挥系统,协调、指挥各系统的运行。 (三)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创新。积极组织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科学实验,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技术、作业效果评估技术和方法等的研究,提高人工增雨和防雹消雹的科技含量和效果。创新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思路,逐步实现由被动抗旱向主动抗旱转变,由单纯农业抗旱向包括农业生态抗旱转变,由单纯抗旱向增加水资源转变。 六、切实加强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级政府要认真落实防灾减灾工作职责,切实把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纳入政府工作的重要日程,认真组织实施。各级发展改革、财政、国土资源、建设、水利、农牧、气象、教育、科技、广电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推进资源共享,加强协调配合,搞好综合服务,形成推动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整体合力。 (二)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各级政府要按照“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科学布局、优化配置、完善机制、提升能力、强化服务、注重效益”的要求,把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并因地制宜,抓紧制定专项规划,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可操作性。 (三)科技创新,增强支撑。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强对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评估及综合防御技术和气象关键技术的研发和联合会商,促进信息、资源和成果共享,推进气象保障与应用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建设,推动试验示范和成果转化应用,提升气象为农服务的科技支撑能力。 (四)多措并举,强化宣传。借助各类宣传阵地和气象信息传播渠道,通过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形式,深入开展各类气象科普教育、气象信息应用培训等活动,加强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切实增强农民的气象信息运用能力。 (五)增加投入,加快发展。各级政府要把气象为农服务和人工影响天气所需资金纳入本级财政统筹安排,逐步加大投入力度,为气象项目建设和开展相关工作创造条件。要制定实施相关政策措施,拓宽筹资渠道,为气象为农服务工作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二○一一年六月十日 |
|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意见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中央在甘有关单位: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部署,进一步深化气象为农服务工作,切实提高农村气象灾害防御能力,结合我省实际,现就做好我省气象为农服务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做好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重要意义 我省是全国气象灾害种类最多、发生最为频繁、损失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特别是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各种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发生,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严重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制约着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各地、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大力开展气象为农服务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初步建成了气象监测及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组建了一定规模的气象协理员、信息员队伍,建设了一批有地点、有制度、有人员的乡镇气象工作站,在农村气象防灾减灾中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是,目前农村气象工作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制约着我省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发展。主要是:农村气象科普教育薄弱,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覆盖率不高,乡镇气象工作站、气象信息员及协理员队伍管理尚不规范、作用发挥不够,农村气象灾害摸底建档和防御认证不到位,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管理、科学评估、稳定投入机制不健全等。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站在服务“三农”和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加强领导,不断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为改善农业农村发展条件,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经济社会持续平稳健康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二、进一步明确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要求,以减少农村气象灾害和气候变化不利影响为重点,以推进城乡基本气象服务均等化为方向,大力改善农村气象基础设施条件,着力增强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综合防御、应急处置能力和农业气象服务的针对性。力争到2015年,初步形成结构合理、布局适当、功能齐备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初步建成覆盖全省、管理规范、布局合理、功能齐备、评估科学,具有较高科技支撑、投入机制稳定健全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和效益评估系统。 三、深入推进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提升气象为农服务水平 (一)建立和完善农业气象监测预报系统。在全省农业气象观测站、试验站和测墒站建设自动土壤水分观测仪并配备野外便携式土壤水分观测仪,在全省各农业气象试验站建设一套大型蒸渗计,在有代表性的地方增设墒情监测点,不断完善农业气象干旱监测网。逐步建设农田(林、牧)小气候观测系统,开展农田(林、牧)实景观测试验示范。加强卫星遥感技术的应用,重点完善作物长势、种植面积监测和产量预报技术。强化农业气象试验站试验能力,完善农业气象指标体系。建立气象条件对大宗作物影响评估模型,发展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监测诊断技术,开发土壤墒情与灌溉量、牧区牧草产量、特色农作物产量等预报技术,发展作物生长模拟模型,改进农作物产量预报技术。建立和完善省、市、县三级特色农业气象监测预报服务平台。 (二)积极开展特色农业气象服务。积极开展针对不同农事季节、主要农事活动的农用天气预报服务。在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高产创建示范区等开展加密观测,进行农作物发育期、苗情、产量要素、发育状况及品质等的同步观测。针对马铃薯、林果、蔬菜、草食畜、中药材、酿酒原料等特色农业,定期制作并发布产量和品质预报,并提供特色农产品延伸服务,指导采收、仓贮、运输等。结合各地农业发展布局,逐步发展适合“一乡一品、一县一业”的专项气象服务业务,建立面向大型农产品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种养大户的气象服务模式,开展产前、产中、产后全程系列化服务。 (三)强化保障粮食安全的气象服务。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旱作农业新增5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中小麦、玉米、马铃薯、小杂粮等增产目标,切实提高保障粮食安全的气象服务综合能力。建立异常天气气候条件下粮食产量动态监测和综合评估的决策服务业务。强化粮食作物产量预报,拓展产量预报的领域,针对小麦、玉米、马铃薯、小杂粮等大宗作物,开展不同区域的作物产量精细化预报和年景预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