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牡丹江市人民政府关于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直属单位: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3号,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是党中央、国务院继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又一综合性政策文件。为贯彻落实好《若干意见》,充分把握这一政策机遇,加快推进牡丹江市老工业基地振兴步伐,促进全市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结合我市实际,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优化经济结构,建立现代产业体系 (一)加快推进企业兼并重组。 坚持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相结合,进一步打破地区、行业、所有制界限,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聚集,尽快形成一批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推进地方企业与央企合作,支持央企参与地方企业做大做强。鼓励地方企业集团的组建、发育和壮大。重点推进以循环经济为重点的造纸、石油化工、煤化工、汽车配套以及连锁商业的兼并、重组,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对兼并重组过程中发生的税费,在国家政策范围内原则上给予减免。根据国家政策,在推进企业兼并重组过程中,对涉及“债转股”资产处置的,实行新的处置方式。优先支持实现兼并重组企业的技术改造。 (二)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 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结合起来,创造公平竞争环境,平等保护各类产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在资金投放和项目摆布上,给予非公有制企业平等待遇。鼓励扶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金融服务和社会事业等领域。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专项资金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和重点项目建设,鼓励以区域内产业龙头企业为核心形成产业链的协作配套。重点支持空调压缩机零配件基地、煤化工、石油化工产业配套基地和油田石油机械配套基地等平台建设。认真落实对使用我省中小企业配套(件)组装和生产产品的装备制造企业,根据企业贷款情况给予贴息支持的政策。完善中小企业创业融资服务,继续推动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和信用担保体系建设,鼓励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项目提供担保,支持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公司及其分支机构在牡丹江扩展业务。 (三)做优做强支柱产业。 贯彻落实国家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加大结构调整力度。积极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用现代信息手段改造传统产业,提高数字化、智能化水平。重点加快造纸、煤化工、汽车配套、新能源、新材料、木材加工等主导产业发展,做好相关规划,挖掘潜力,努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竞争优势。 加快林浆纸一体化步伐。重点推进世贸集团纸浆、原纸及林权转让一体化和造纸工业园建设项目,巩固和扩大恒丰卷烟纸、大宇铜版纸的规模和市场份额,重点发展涂布印刷纸、高档胶版纸等附加值高的特种纸产品,促进造纸工业向规模大型化、产品高档化、技术装备现代化、生产清洁化的方向发展,加速产业提档升级。 做强木材精深加工业。搞好沿301国道木业产业带的规划布局,引进生产新工艺和先进设备,提高木材深加工水平,优先发展人造板材、高档实木家具、实木地板等系列产品,积极开发高档体育、文化和木制工艺品等高附加值产品,促进木材精深加工企业向产业带集聚,打造全国最大的木材产业集群。 积极扩大电力生产规模。加快发展新型能源和大功率火力发电机组,不断优化电力结构和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火力发电重点推进二发电2×30万千瓦热电联产机组项目、积极谋划并适时推进2×35万千瓦西郊热电项目,水力发电重点加快推进荒沟抽水蓄能电站、林海水电站、龙虎山水电站等项目及牡丹江、海浪河、绥芬河等流域水能资源开发项目。新能源利用重点推进规划300万千瓦风力发电中一批5万千瓦风电项目及地热资源、生物质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勘探开发与综合利用。 重点拓展煤化工产业链条。在合理开发林口、东宁、穆棱等地煤炭资源的基础上,重点加快甲醇、有机硅、燃料油及系列下游深加工产品开发步伐,建成全省最重要的煤化工基地。以电石为龙头的煤化工产业链重点建设中煤焦化120万吨焦炭生产基地、日达化工20万吨电石和烧碱树脂“双十六”万吨扩产、14万吨甲酸钠等项目。以甲醇为龙头的煤化工产业链重点谋划建设年产20万吨醋酸、20万吨甲醛、10万吨二甲醚、3万吨甲胺等项目,为下游产品开发创造条件。以合成氨为龙头的煤化工产业链重点加快建设倍丰集团20万吨氨醇26万吨尿素项目。有机硅系列产品加工产业链要积极发展素有“工业味素”之称的20万吨有机硅系列产品,建设好硅产业园,打造国内重要的有机硅生产基地。加快建设大庆油田10万吨页岩油先导基地项目,推进东宁油页岩多联产综合开发项目,到2015年页岩油形成年产10万吨的规模。 |
|
做强新材料产业。以法国圣戈班、金钢钻碳化硼、鑫达硅业等企业为依托,巩固牡丹江市国家级特种材料产业基地的地位。在碳化硅(硼)超细微粉领域,重点建设圣戈班1.2万吨碳化硅扩产、天宇公司碳化硼超细微粉扩产、华威1.2万吨碳化硅微粉等项目,开发碳化硅(硼)超细粉和纳米级微粉等系列产品,以及硬质合金刀具、器具、复合制品等产品,不断提高产品档次和高附加值产品比例。在耐碱玄武岩纤维产品领域,重点建设电力实业集团玄武岩拉丝、嘉恒集团玄武岩纤维制品生产线、丰达公司石材玄武岩纤维和玄武岩磨光管材制品等项目。加快研究和探索玄武岩纤维产品性能,不断拓展其应用范围,为企业进一步扩大产品市场奠定基础。 支持汽车及关键零部件发展。以富通公司为依托,加快汽车空调压缩机新产品研发和扩能,落实对“厂中厂模式”生产配套(件)的企业支持政策,打造汽车空调压缩机生产基地。加快轮胎及橡胶制品产业发展。重点扩大全钢载重子午胎生产能力,研发与生产雪地胎、赛车胎、大轮网胎等技术含量高的半钢子午胎。到2015年,力争全钢子午胎生产能力达到300万条以上,半钢子午胎达到1200万条以上,进一步提高东北地区重要轮胎生产基地的辐射作用。 (四)积极培育潜力型产业。 大力发展石油化工产业。按照“油头、化身、塑尾”的发展思路,积极开发下游系列石油化工产品。争取2015年前新增原油(重油)综合加工能力240万吨,年产芳烃类化工基础原料60万吨。同时,加快发展化工产品下游深加工,力争聚丙烯年生产能力达到40万吨以上,苯乙烯年生产能力达到20万吨。 依托北方工具厂军工企业的优势,发展军民两用技术,促进军民融合,大力发展风电机组,建设好兵装集团年产500台风电整机及关键部件项目,落实对采购省内首台(套)装备企业产品的补贴支持政策。以此为依托,构建辐射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风电装备生产基地。同时大力发展硬质合金、硅烷气体、石油配件和民用运动弹等项目,增强军工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 以北药园区为依托,以高科生化公司为龙头,做大葡萄糖、淀粉等生物制药产业链;做好“北药”资源的整合开发,加快建设熊胆系列产品、中药更辰胶囊、孟鲁司特钠、疏血通和固体制剂改造等项目,培育友搏、黑宝、灵泰等医药企业快速发展,增强仁合堂、恒远、温春、雪都制药等企业竞争实力,延伸制药产业链条。 加快推动农副产品加工业向精深化、高端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积极支持红星乳业、东宁雨润、龙江皓月、宁安正大、林口隆赫达等产业化龙头企业快速发展,培育壮大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集群,全力打造中国有机食品之都。 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以牡康公司、欧地希、等离子、赛路恩等企业为依托,规模发展逆变焊机、数字焊机等装备电子产品,积极发展康复理疗、等离子灭菌机等医疗电子产品。盘活冰箱、彩电企业闲置资产,积极开拓液晶电视等家电产品市场渠道。在提高虚拟镭射键盘、计算机显示器等产品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加快手机嵌入式虚拟键盘、智能键盘、鼠标等新产品研发,不断培育我市家电、网络、通信等电子信息领域的新增长点。 加大资源勘探开发和对外合作力度,在搞好铁矿砂、煤炭勘探开发的基础上,积极引进俄罗斯铁矿砂、煤炭、天然气、重油等矿产资源,提高进口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 (五)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贯彻落实《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意见和若干政策的通知》精神,重点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城市服务业、旅游休闲观光服务业。支持中外金融机构在牡丹江设立分支机构和办事机构。大力推进金融改革创新,积极稳妥地发展中小金融机构。探索设立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小额贷款担保公司,畅通消费融资渠道,扩宽融资平台。 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研究制定牡丹江物流业发展专项规划,在国家和省统一框架下,出台扶持物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围绕陆海联运大通道,依托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地区港口群,牡丹江航空港及铁路口岸、公路口岸网络,外引内联,促进“中-外-中”和“中-外-外”的内外贸发展模式,高标准规划建设绥芬河综合保税区、牡丹江华晟国运物流园区、牡丹江哈达农产品国际物流园区、东宁物流园区、穆棱“中俄物流城”、海林国际物流园区、宁安物流园区(含源丰对俄果蔬国际物流园区和鑫淼物流园区)、林口物流园区等为重点的物流园区,努力打造东北亚区域性物流中心。 |
|
加快发展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积极争取牡丹江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培养外包服务及软件开发人才。加快新闻传媒集团服务外包bpo项目及基地建设,支持绥芬河市发展数字城市管理系统、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一定品牌知名度的服务外包企业。 贯彻落实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以新闻传媒集团为重点,支持文化创意、出版发行、影视制作、演艺娱乐以及数字动漫等文化产业的发展,打造具有东北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 大力发展会展经济,加快牡丹江会展中心建设,继续举办好木博会、黑木耳节、绥芬河中国名优商品展销会、镜泊湖之夏旅游文化节、中国·牡丹江雪城旅游文化节和中俄木业合作论坛、中俄东宁机电产品洽谈会等展会活动。 大力发展旅游业,研究出台牡丹江市北国风光特色旅游规划。构建以“一城”(即牡丹江城区,建成交通枢纽、宜居城市)、“三区”(即镜泊胜景渤海古国旅游区、林海雪原中国雪乡旅游区、百年口岸国际商都旅游区)为主的十余旅游框架。重点建设镜泊湖风情小镇,推进镜泊湖世界地质公园、林海雪原中国雪乡旅游集合区、镜泊湾国际休闲度假区、威虎山国际滑雪旅游度假区、莲花湖风景区、三道关国家森林公园、中央城市花园、牡丹峰国家森林公园、“八女投江”纪念地、东宁要塞等项目。同时,积极创新旅游业管理体制,整合开发景区资源,扩大跨区域旅游合作,全面激活旅游市场,不断提高旅游产品档次,叫响牡丹江的旅游品牌。 (六)扶持重点产业集聚区加快发展。 落实省八大经济区规划。加快煤电化基地建设步伐,加快推进我市俄重油加工、煤化工、油页岩以及荒沟抽水蓄能电站等煤电化项目建设步伐,不断增强我市煤电化产业对全市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 大力推进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建设步伐,依托资源和区位优势,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内建基地、外建园区,推进牡丹江对俄工业园区、绥芬河海都机电城、东宁进出口加工区、穆棱下城子进出口加工区、海林国际木业城及中俄信息产业园、康吉园区、华宇工业园区等园区建设,促进企业向园区集中、产业向经济带集聚,大力发展纺织服装、日用轻工、绿特食品、医药、机电产品、木材加工和家具制造等产业集群,构建全国最大的对俄进出口加工基地。 加快绥芬河综合保税区的建设,积极争取牡丹江经济开发区、海林开发区扩区并升级为国家级园区,打造高端产业集聚和升级平台。 二、加快企业技术进步,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七)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 鼓励企业用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充分利用国家企业技术改造资金扶持政策,支持企业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重点在品种质量、节能降耗、环境保护、装备水平和安全生产等薄弱环节进行系统改造。在加快装备、化工、医药、农副产品加工、轻工等产业项目建设的同时,谋划、筛选一批重点项目,积极争取国家“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专项”和“装备制造产业投资基金”等资金支持。 (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依托重要骨干企业、重大工程项目,组织实施一批带动力强、影响面广、见效快的技术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帮助恒丰纸业、富通空调、桦林佳通等有条件的企业,建立省级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等企业技术研发机构。支持企业有效吸纳利用国际创新资源,重点支持赛路恩电子公司等企业提高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落实国家“千人计划”、“百人计划”,大力支持高层次人才培训计划,培养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带动新兴学科发展的科技领军人才。鼓励采取技术入股、期权激励等更加灵活的政策措施,为引进高端人才并使其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环境。 (九)促进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 深入落实《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若干意见》(黑政发〔2008〕86号),大力推广应用自主创新成果,努力将其转化为先进生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充分利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高技术产业发展专项,加大对新能源、新材料、生物、信息等高技术领域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支持力度,力争使更多的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优先支持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企业在创业板上市融资。整合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力量,搭建创新平台,推进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产业联盟。积极与哈工大、牡师院等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支持其向企业转移自主创新成果,鼓励更多科技人员创办科技型企业。 |
|
三、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巩固农业基础地位 (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坚持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在现代农业建设的首位,深入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大力推广高产优质、节本增效新技术,有效改善水资源供需矛盾,提高地表水资源的利用率,并通过保护性耕作和黑土培肥建设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到2015年粮食产量达到45亿斤。鼓励发展农机大户和组建大型现代农业农机合作社。继续实施大型农机购置补贴,出台深松整地等重点环节农机作业补贴政策,支持农机具停放场库和机耕道建设。发挥国有农场在建设现代农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全面落实“场县共建”工作,构建区域现代农业新格局。加强农业对外合作,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俄罗斯从事农业合作开发。争取利用5年时间在俄罗斯再造一个牡丹江农业。 (十一)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条件建设。 开展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以水、电、路、气等为重点的村镇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搞好响水灌区、大型灌溉排水泵站更新改造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结合实施全市水库建设规划,推进重点防洪工程、林海水库等重点水源工程、民生水利工程和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发挥中央财政小农水资金的引带作用,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实施农户科学储粮专项,推广科学储粮技术,支持粮食银行等新型粮食仓储流通业态发展。利用陆海联运大通道,推进散粮“出境不出口跨境运输”。同时,建设大型粮食物流基地、节点和战略装车点,以及粮食仓储和烘干设施。加快农业技术、植保、信息、气象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五大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推进农业信息化,加快建设牡丹江市农业综合信息平台,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支撑和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水平。统筹城乡发展,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小城镇和中心村发展,全面改善村镇居民生产生活条件。争取用4~5年的时间,基本完成农村泥草房改造。用4年时间基本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全面振兴创造条件 (十二)加快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组织编制综合交通运输规划,并与《东北地区综合交通运输规划》进行有效衔接。加快推进哈牡客运专线、牡绥铁路扩能、牡佳客运专线、东边道东宁至老黑山铁路、东京城至白河(长白山)铁路等项目前期工作,确保2010年牡绥铁路扩能项目全面开工,力争哈牡客运专线开工建设。加强空港设施改造,增加国内外通航城市和航班。积极推进牡丹江机场迁建项目前期工作。适应旅游发展需要,做好牡丹江至镜泊湖轻轨项目的前期工作。紧紧抓住国家进一步加大对高速公路和“村村通”公路建设投资力度的有利时机,争取国家、省资金和项目支持,建设好201、301国道牡丹江境内高速公路续建项目、牡海宁城际快速路及通村公路收尾工程。 (十三)优化能源结构。 研究制定牡丹江市新能源发展规划。加大能源结构调整力度,构建合理能源体系,支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积极开发水电,优化发展火电,大力发展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加快荒沟抽水蓄能电站、龙虎山水电站等水电项目前期工作,争取早日获得国家核准,力争2010年开工建设,不断提高东北电网、黑龙江电网的调峰、调相和安全备用能力。加快新能源建设,加紧建设规划总装机为300万千瓦的一批风电开发项目。积极推进莲花核电的前期工作,做好市区、海林和镜泊湖等区域地热资源的综合开发。积极参与庆云-鸡西-牡丹江-林海500kv输变电线路建设,进一步提高牡丹江市电力输送能力。加强与省电网公司联系,积极争取落实更多的区域内电网改造项目,力争在我市开展智能电网建设试点。 五、积极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促进可持续发展 (十四)培育壮大接续替代产业。 组织海林、宁安、穆棱编制资源型城市转型规划,按照吸纳就业、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接续替代产业专项要求,超前谋划替代产业项目、新兴产业项目和替代产业园区,谋划具有本地特色、市场前景好的项目,争取国家支持。扶持引导资源型城市尽快形成新的主导产业,为争取国家政策倾斜和承接国内产业转移创造条件。落实国家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相关政策,研究享受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政策的切入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积极做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试点的争取工作。 |
|
六、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绿色经济 (十五)加强生态建设。 坚定不移地实施生态战略,制定并实施好牡丹江生态市建设规划,开展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与恢复,野生植物东北红豆杉、松茸、刺五加保护,珍稀鸟类中华秋沙鸭繁育监测站建设,大马哈、滩头鱼保护,镜泊湖、莲花湖、六峰湖等湖库水源保护,牡丹峰原始森林生态监测,保护区宣教基地建设等10项保护工程。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国有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逐步建立起促进生态改善、农民增收和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实施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等生态工程建设。 (十六)积极推进节能减排。 着力培育绿色、循环经济,加快向低碳经济转型。认真执行相关法律法规、规划和产业政策,加强重点污染源总量控制。做好水泥企业落后生产线淘汰及二发电3台10万千瓦机组关停工作,拆除市区供热区域内分散锅炉。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推进硅硼、造纸、煤化工、工业废弃物、农林副产品深加工等五大产业链的整合延伸,重点建设好东北高新废水处理及资源综合利用、福奥轮胎再生橡胶、中远集团粉煤灰生产建材产品等项目,努力发展循环经济。以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和农产品加工等行业为重点,加强对各类工业园区的建设管理,推行清洁生产。支持开发和应用低碳技术。研究制定全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管理办法。大力推广应用节能技术产品,发展节约能源、节省土地的环保型建筑和绿色建筑,做好节能灯等节能产品的推广应用,组织实施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 (十七)加强环境污染治理。 坚持发展与保护并重,以城镇生活污水治理、重点工业污染源治理、饮用水源保护、总量减排为重点,改善牡丹江等流域水环境质量。建设牡丹江市区污水处理二期工程,加快实施恒丰纸业、水泥集团等15个工业废水和烟尘粉尘治理、固废利用项目。争取牡丹江成为松花江流域开展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有偿取得和排污权交易试点城市。建设牡丹江市区垃圾处理场二期工程,实现城市垃圾处理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逐步推广垃圾分类处理,提高城镇污水、垃圾处理以及排污收费标准。筹建市工业固废收集中心。全面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创建环境优美的农村新面貌。启动200个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工程,近期重点实施15个乡镇饮用水、生活污水、垃圾、畜禽养殖等5个方面污染整治示范工程。 七、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加快推进社会事业发展 (十八)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落实好《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实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进一步稳定就业局势的意见》(黑政发〔2009〕11号)和《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意见》(黑政发〔2008〕89号)的各项政策措施,促进就业。要切实落实促进大学生、农民工和困难群体的就业政策,积极开发公益性工作岗位,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积极落实扶持创业的各项政策措施,以职业技术学院等为依托,开展职业教育和再就业技能等专项培训,为就业适龄人员的择业创造条件。鼓励服务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更多吸纳就业,引导和支持困难企业采取灵活用工、弹性工时、技能培训等办法,尽量不裁员。 (十九)积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加快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逐步提高保障水平。积极推进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工作。抓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做好与家庭养老、土地保障、社会救助等政策的配套衔接工作。不断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逐步建立科学、合理、稳定的城乡低保增长机制。加大公共财政投入,落实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各级财政补助资金,不断扩大城镇职工医保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覆盖面。全面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妥善解决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落实工伤保险政策法规,扩大工伤保险覆盖面,抓紧解决“老工伤”人员待遇问题。 (二十)解决好住房、冬季取暖等突出民生问题。 继续推动“三棚一草”改造,落实好我市出台的棚户区改造政策。加大城镇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建设规模,加快曙光新城棚户区等剩余52片棚户区改造步伐。争取国家、省对城市棚户区改造和廉租房建设的政策和资金支持。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支持,加大热电联产项目建设力度,加快城市集中供热管网改造。建设好牡丹江集中供热环形管网续建改造工程,集中完成市区1570万平方米的一、二级供热管网和热力站的节能改造。建立供热保障机制,落实省、市级财政冬季取暖补助资金政策,确保困难群众冬季住上暖屋子。 |
|
(二十一)促进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 全面落实《全省高等教育强省建设规划》。积极争取省高等教育强省建设资金支持,充分发挥高等教育资源丰富的优势,支持职业学院建设省级示范职业院校,支持牡丹江师范学院重点实验室建设,支持技师学院提格升级,重点加大对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支持力度,提高高校的办学层次和水平。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义务教育标准化水平。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建设博物馆、中俄文化交流中心,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做好大遗址、古长城等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积极扩大对外特别是与俄罗斯的文化交流。抓好文化艺术精品创作,提高城市文化品位。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把握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机遇,分期分批完善县级医院、中心乡卫生院建设,形成市、县、乡、村四级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扩大城镇职工和居民的医疗保险覆盖面。 八、深化省区协作,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二十二)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 积极贯彻实施《东北地区振兴规划》。统筹区域发展,加强与省内城市、南方发达地区、吉林大图们江地区以及周边兄弟地市经济合作,共同研究推进基础设施、旅游、物流、交通和科技等方面项目,互利互惠、多方共赢,不断增强区域经济互补、一体化发展水平。同时,建立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共建、重要资源共享和利益分配协调机制,加快以牡丹江为中心的都市圈同城化建设,搞好城镇交通、供电、供热、给排水、供气、电力、信息、垃圾和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的衔接,实现跨行政区域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共建共享,构筑符合区域整体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现代化基础设施网络,最大限度地提高区域内基础设施的利用率和规模经济效益。 九、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二十三)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规范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加快推进我市未进行国企改制、二次改制及正在进行改制的20余户国有企业改制工作,不断增强企业经济活力。积极推进厂办大集体改革试点工作,在企业改制过程中,注意维护企业职工合法权益。 (二十四)加快推进其他领域改革。 坚持以改革的方法破解发展难题,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推进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组建工作,落实向村镇银行注资政策和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政策,研究推动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财税支持政策。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争取扩大国有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建立健全林权交易平台,探索制约林权制度改革关键问题的解决办法。认真研究牡丹江市功能定位与国家政策的结合点,努力争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认真研究企业债券发行政策,探索多样化的企业信用增级方式。筛选3~5家产品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成长型企业,帮助企业完善基础工作,积极推进这些企业在创业板上市。 (二十五)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大力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重点加强对俄经贸合作,认真落实省《东北亚经济贸易开发区发展规划》和《沿边开放带建设规划》,以打造全省沿边开放先导区为目标,转变对俄合作理念,及时进行适应性战略调整,加快建设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和东北亚经济贸易开发区。搞好与俄罗斯远东开发规划的项目对接,支持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牡丹江境内7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和俄罗斯境内3个加工区建设,力争在短时间内把出口加工贸易做大做强。推动东宁界河大桥及其相应的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动绥芬河综合保税区建设,以保税区为龙头,积极探索建设综合保税区附属区,形成区内外功能配套、联动互动的产业体系,最大化释放政策效应。进一步谋划和推进对俄经贸合作项目,加快推进陆海联运大通道项目建设,加强与俄方及周边地区产品外运企业的业务合作,促进陆海联运通道早日常态化运营。充分做好利用国家中俄地区合作发展基金的准备,积极争取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 二〇一〇年一月四日 |
|
牡丹江市人民政府关于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直属单位: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3号,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是党中央、国务院继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又一综合性政策文件。为贯彻落实好《若干意见》,充分把握这一政策机遇,加快推进牡丹江市老工业基地振兴步伐,促进全市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结合我市实际,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优化经济结构,建立现代产业体系 (一)加快推进企业兼并重组。 坚持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相结合,进一步打破地区、行业、所有制界限,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聚集,尽快形成一批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推进地方企业与央企合作,支持央企参与地方企业做大做强。鼓励地方企业集团的组建、发育和壮大。重点推进以循环经济为重点的造纸、石油化工、煤化工、汽车配套以及连锁商业的兼并、重组,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对兼并重组过程中发生的税费,在国家政策范围内原则上给予减免。根据国家政策,在推进企业兼并重组过程中,对涉及“债转股”资产处置的,实行新的处置方式。优先支持实现兼并重组企业的技术改造。 (二)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 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结合起来,创造公平竞争环境,平等保护各类产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在资金投放和项目摆布上,给予非公有制企业平等待遇。鼓励扶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金融服务和社会事业等领域。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专项资金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和重点项目建设,鼓励以区域内产业龙头企业为核心形成产业链的协作配套。重点支持空调压缩机零配件基地、煤化工、石油化工产业配套基地和油田石油机械配套基地等平台建设。认真落实对使用我省中小企业配套(件)组装和生产产品的装备制造企业,根据企业贷款情况给予贴息支持的政策。完善中小企业创业融资服务,继续推动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和信用担保体系建设,鼓励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项目提供担保,支持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公司及其分支机构在牡丹江扩展业务。 (三)做优做强支柱产业。 贯彻落实国家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加大结构调整力度。积极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用现代信息手段改造传统产业,提高数字化、智能化水平。重点加快造纸、煤化工、汽车配套、新能源、新材料、木材加工等主导产业发展,做好相关规划,挖掘潜力,努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竞争优势。 加快林浆纸一体化步伐。重点推进世贸集团纸浆、原纸及林权转让一体化和造纸工业园建设项目,巩固和扩大恒丰卷烟纸、大宇铜版纸的规模和市场份额,重点发展涂布印刷纸、高档胶版纸等附加值高的特种纸产品,促进造纸工业向规模大型化、产品高档化、技术装备现代化、生产清洁化的方向发展,加速产业提档升级。 做强木材精深加工业。搞好沿301国道木业产业带的规划布局,引进生产新工艺和先进设备,提高木材深加工水平,优先发展人造板材、高档实木家具、实木地板等系列产品,积极开发高档体育、文化和木制工艺品等高附加值产品,促进木材精深加工企业向产业带集聚,打造全国最大的木材产业集群。 积极扩大电力生产规模。加快发展新型能源和大功率火力发电机组,不断优化电力结构和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火力发电重点推进二发电2×30万千瓦热电联产机组项目、积极谋划并适时推进2×35万千瓦西郊热电项目,水力发电重点加快推进荒沟抽水蓄能电站、林海水电站、龙虎山水电站等项目及牡丹江、海浪河、绥芬河等流域水能资源开发项目。新能源利用重点推进规划300万千瓦风力发电中一批5万千瓦风电项目及地热资源、生物质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勘探开发与综合利用。 重点拓展煤化工产业链条。在合理开发林口、东宁、穆棱等地煤炭资源的基础上,重点加快甲醇、有机硅、燃料油及系列下游深加工产品开发步伐,建成全省最重要的煤化工基地。以电石为龙头的煤化工产业链重点建设中煤焦化120万吨焦炭生产基地、日达化工20万吨电石和烧碱树脂“双十六”万吨扩产、14万吨甲酸钠等项目。以甲醇为龙头的煤化工产业链重点谋划建设年产20万吨醋酸、20万吨甲醛、10万吨二甲醚、3万吨甲胺等项目,为下游产品开发创造条件。以合成氨为龙头的煤化工产业链重点加快建设倍丰集团20万吨氨醇26万吨尿素项目。有机硅系列产品加工产业链要积极发展素有“工业味素”之称的20万吨有机硅系列产品,建设好硅产业园,打造国内重要的有机硅生产基地。加快建设大庆油田10万吨页岩油先导基地项目,推进东宁油页岩多联产综合开发项目,到2015年页岩油形成年产10万吨的规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