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福建省“十二五”数字福建专项规划的通知
闽政[2011]82号2011年09月14日福建省政府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福建省“十二五”数字福建专项规划的通知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福建省“十二五”数字福建专项规划的通知

  (闽政〔2011〕82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福建省“十二五”数字福建专项规划》已经省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〇一一年九月十四日

  


  
福建省“十二五”数字福建专项规划

  (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福建省数字福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一一年九月)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发展基础

  一、发展成效

  二、存在问题

  三、发展形势

  第二章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发展目标

  第三章  构建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

  一、下一代网络设施建设

  二、无线城市基础设施

  第四章  全面提升电子政务水平

  一、电子政务支撑平台

  二、电子政务应用

  三、综合监管信息化

  四、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五、一体化协调发展

  第五章  推进社会发展信息化

  一、通信服务同城化

  二、服务民生信息化

  三、公共服务信息化

  四、公共安全信息化

  五、数字城市

  第六章  加快经济领域信息化

  一、农业农村信息化

  二、两化融合转型发展

  三、电子商务

  四、信息服务业

  第七章  推进海峡两岸信息化合作

  一、通信产业合作

  二、信息产业合作

  三、信息服务合作

  四、建设平潭“智慧岛”

  第八章  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

  一、物联网

  二、云计算

  三、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应用

  第九章  强化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一、网络与信息安全

  二、信息内容安全管理

  第十章  保障措施

  附录:“十二五”数字福建重点项目一览表

  

前言


  

  

  “十二五”时期,随着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开发应用,信息化将从技术创新、网络普及和信息扩散向全面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生产率方向转变,步入加速深化、深度集成、融合转型的发展新阶段。编制实施《福建省“十二五”数字福建专项规划》,对深化建设数字福建,全面提升信息化水平,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规划》的编制,以《2006~2020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为指导,以《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纲要(修编)》和《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为依据,阐述“十二五”时期福建省数字福建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要工程和保障措施,是“十二五”期间制定各年度工作计划和安排项目建设与政府投资的主要依据。

  本规划基期为2010年,规划期为2011~2015年,由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数字福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组织编制。

第一章 发展基础


  

  “十一五”时期,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数字福建建设紧紧围绕我省发展目标,电子政务、企业信息化、社会信息化三大应用稳步推进并取得积极成效,信息化发展总体水平居全国先进行列。

  一、发展成效

  (一)公共信息网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电信网、计算机网、广电网以及移动通讯网基本覆盖全省,实现从单一到多元、从相对滞后向适度超前的新提升。到2010年底,全省光缆线路总长超过39.3万公里,96.5%的行政村通光缆,电话拥有率112.1%,互联网普及率65.8%,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98.34%。

  (二)电子政务应用普遍开展并逐步深化。电子政务外网已开通至乡镇,全省网上行政审批系统全面建成,应急视频会商指挥实现“视频到乡、视听到村”,省政府办公厅与各级政府以及各级政府部门之间已实现非密电子公文交换,省政府“中国福建”门户网站2010年绩效居全国第6位,“金字”工程完成阶段建设任务。建成人口基础数据库和法人基础数据库及各类分布式数据库;建成省级政务信息共享平台,率先开展了以共享平台为整合总线的各部门相关应用系统和数据库的有效整合集成,信息共享体系初步形成,政府信息公开度位居全国先进行列。持续开展全省电子政务绩效考核,形成了推动电子政务深化应用的良好局面和机制;开展电子政务顶层设计,推动电子政务集约化建设和发展。

  (三)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了新动力。据抽样统计,通过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即“两化融合”),48.6%的企业提高了生产效益,71.2%的企业提升了整体管理水平,30.6%的企业降低了运营成本,信息化建设提升了企业综合竞争力。信息化带动了流通现代化,组织实施了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和电子商务服务平台示范工程。到2010年底全省共有各类电子商务网站1113个,年交易额近250亿元,促进了以绿色、低碳、高效为特征的新的商业模式的发展。

(四)信息化成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有效途径。率先开通全省远程医疗会诊系统,率先实现全省医疗保险联网,启动居民健康信息系统建设,实现社保卡集成社保和金融应用,就诊一卡通项目正式启动。福建三农服务网整合了省级所有涉农部门的信息资源;党员远程教育系统等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农村现代化远程教育工程稳步推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网络初步形成。“数字鼓楼”、“数字武夷”示范区成为信息化便民惠民的样板;“12345,有事找政府”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深受百姓欢迎。

  (五)信息化基础工作日趋扎实。出台了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数字福建建设项目管理等一批管理办法,政府投资项目管理进一步规范,《福建省信息化促进条例》编制已形成阶段成果,信息化标准体系初步形成,信息安全体系初步建立,信息安全保密工作进一步加强。

  二、存在问题

  全社会对推进信息化的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需要进一步提高;建设发展不平衡,重复建设现象依然存在;信息资源开发共享水平和业务协同水平不高;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信息技术带动经济产业发展的潜力尚未充分发挥;市县电子政务以及农村信息服务有待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形势比较严峻。

  三、发展形势

  (一)信息技术保持快速发展的态势。以绿色、智能、可持续为特征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不断发展,云计算、物联网以及泛在网络、智慧地球等新技术、新理念不断产生,为应用开拓了更加广阔的前景。信息和信息技术一体化应用,将加快重构现代产业体系,推进资源优化配置,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基于公民参与的社会互动网络将深入推进政府施政理念更新。数字家庭日渐普及,走向信息社会的步伐不断加快。

  (二)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加速演进。宽带、泛在和融合的新一代信息网络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基础设施。宽带普遍服务成为共识,物联网研发应用加速推进,基于网络和新兴技术手段的资源整合和公共服务不断向纵深拓展,综合信息网络与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融合,成为经济运行和社会公共服务的关键载体。互联网正深刻改变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并逐步与社会发展的变迁进程高度融合。

  (三)国家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都对信息化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了信息技术与产业发展方向与重点,也为数字福建的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四)海西建设全面推进。《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极大推动海峡两岸合作交流;国务院批复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明确了海西建设的重点,福建作为两岸合作交流先行先试特殊区域,可以发挥独特优势,为数字福建发展开辟新的领域。

第二章 总体要求


  

  数字福建发展已站在新的起点上。“十二五”期间,必须抓住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迅速普及的机遇,拓展发展空间,不断满足发展要求,为实现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支撑。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跨越发展为主线,抓住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全社会网络化加速发展所带来的机遇,坚持创新驱动、智能发展、惠及全民、安全可控的要求,着力提升电子政务应用水平,增强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着力推进城乡信息化协调发展,增强服务民生的能力;着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着力优化信息化发展环境,加快构建信息化条件下经济社会运行的新模式,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

  二、基本原则

  (一)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坚持创新驱动,努力实现信息技术应用和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综合平衡区域、城乡、行业间的信息化发展,协调处理好各种问题和矛盾,发挥政府在政策引导、制度保障等方面的作用,调动社会力量参与信息化建设。

  (二)统一支撑,集约建设。统一设计我省电子政务总体技术框架,集中建设基础设施和应用支撑平台,集中提供应用支撑服务,基于统一支撑环境开发建设部署部门业务系统,强化资源整合、集成和共享。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探索成本低、实效好的信息化发展模式。

(三)以人为本,惠及百姓。把以人为本作为信息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切实贯彻便民、惠民和富民的根本宗旨,推进信息技术在社会领域的深化应用,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能力,加快形成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保障和改善民生。

  (四)健全机制,保障安全。强化项目生成、审查、资金安排、验收和后评估机制,提升数字福建建设效益。全面加强信息安全建设,坚持积极防御、综合防范,正确处理安全与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安全保发展,在发展中求安全。

  三、发展目标

  深化数字福建建设和应用,到“十二五”末,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数字福建建设取得新的重大进展和协调发展,信息化指数位居全国前列。

  (一)处处可以高速上网。电信网、互联网、广电网三网实现融合发展,宽带应用加快创新;福州、厦漳泉两大都市区基本实现光纤入户;全面建成无线城市;实现设区市4g信号全覆盖和行政村以上地区3g信号的全覆盖。

  (二)事事可以网上办理。省、市、县三级行政许可事项和非行政许可、行政执法事项全面实现网上办理,省级政府部门核心业务信息化覆盖率达85%,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实现率达70%以上。

  (三)一卡通行一卡通用。实现社会保障卡全省覆盖,推进社保卡在社会相关领域的应用,推动全省就诊一卡通;建设城市交通一卡通系统,实现公交、地铁、出租车等城市交通客运一卡通用。

  (四)公共服务快捷方便。全面建成乡(镇)信息服务站和村级综合信息服务中心,服务民生的信息化体系基本建成,人民群众享有快捷方便的综合信息服务,努力实现城乡基本公共信息服务均等化。

  (五)产业效益显著提升。实现核心业务信息化的企业覆盖面达80%,经济运行质量显著提升,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大幅提升。到2015年,80%的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全省电子商务年交易额达3000亿元;软件业实现增加值1500亿元;培育多个物联网、云计算、三网融合百亿元产业集群,信息产业从业人员达100万。

  

  

 

专栏一:基础网络设施发展指标、三网融合

 

基础网络设施发展指标:至2015年,全省电话用户总数争取超过4800万户,其中移动电话用户数达到3900万,拥有率超过105部/百人;数据业务用户总数达到4700万户,其中互联网宽带接入业务普及率达到28%左右,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达到1080万,年增长率18%。

三网融合:是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在向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下一代互联网演进过程中,其技术功能趋于一致,业务范畴相同,网络互联互通、资源共享,能为用户提供话音、数据和广播电视等多种服务。

第三章 构建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


  

  大力推进新一代基础信息网络先行发展,构建国内一流的宽带、融合、泛在、安全的下一代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创造良好的电磁环境,全面提高网络技术水平和传输能力,实现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发展。

  一、下一代网络设施建设

  (一)新一代ip通信网络。全面推进“城市光网”工程,实现有线、无线无缝连接、全面覆盖的通信网络。启动以自动交换光网络ason为基础的下一代光网络建设,实现光网络节点智能化和全网资源的动态配置。建设海峡新一代ip通信网络,提供更优质的互联网信息服务。

  (二)光纤宽带网络。推进光纤宽带网络升级,全面提高宽带普及率,实现千兆光纤通达全省各市县区,对新建城市社区全面实现光纤到楼。大力发展高带宽小区和商务楼宇。优先采用光纤宽带方式,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实现全省行政村全部通达光纤和宽带。

  (三)新一代移动通信。继续推进3g网络的建设和完善,实现全省所有行政村、景区的网络覆盖,为我省新农村建设提供优质可靠的移动通信保障;开展对4g等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的跟踪和研究,积极引入、推广先进成熟的新技术。

  (四)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加快推进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双向化改造进程,实现全省广播电视网络整合,为我省有线电视用户提供优质、可靠、安全的服务。积极做好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技术标准的跟踪工作,推动我省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的建设进程。

  (五)全省电子政务网络。构建标准统一、纵横互通的电子政务网络体系。完成电子政务外网市县横向接入网建设,开展外网移动办公和应急接入;完成全省政务网全光化改造。推动部门业务专网整合到全省政务网、政务外网。建设网络性能、应用分析与控制系统。建立业务专网与电子政务网络间信息交换技术机制。

  二、无线城市基础设施

  (一)无线综合信息服务。加快“无线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基本实现对全省县级以上城市(包括县城和重要乡镇)的覆盖,形成无线宽带城市体系,创造良好的电磁环境。建立具有移动信息化特色的城市综合信息服务体系,提供多种无线信息化服务。

(二)移动位置感知公共网络。统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位置信息的需求和服务,推进利用北斗卫星系统和无线城市资源,建设各类位置信息服务系统;基于统一的空间地理平台,整合构建跨平台的、统一的位置信息共享服务系统,提供无缝的定位和空间坐标服务。

  

  

 

专栏二:新一代ip通信网、3g、4g、ason、fttx、ngb、

三网融合、无线城市、泛在网络

 

新一代ip通信网:采用ipv6协议,具有非常巨大的地址空间,网络规模将更大,接入网络的终端种类和数量更多,网络应用更广泛;可以提供100m以上的端到端高性能通信速度,可以实现无处不在的移动互联网应用。

3g:即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rd-generation)的简称,是指支持高速数据传输的移动通讯技术,能同时传送声音及数据信息,速率在几百kb以上。

4g: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4th-generation)的简称,是集3g与wlan于一体并能够传输高质量视频图像,以及图像传输质量与高清晰度电视不相上下的技术产品,能够以100mbps的速度下载,上传的速度也能达到20mbps,并能够满足用户对于无线服务的要求。

ason:即自动交换光网络(automatically switched optical network)的简称,是指一种具有灵活性、高可扩展性的能直接在光层上按需提供服务的光网络,是在光传送网中引入控制平面,以实现网络资源的按需分配从而实现光网络的智能化。

fttx:即光纤接入(fiber-to-the-x,x=h for home,p for premises, c for curb and n for node or neighborhood)的简称,其中ftth光纤到户,fttp光纤到驻地,fttc光纤到路边/小区,fttn光纤到结点。fttx技术主要用于接入网络光纤化,范围从区域电信机房的局端设备到用户终端设备。

ngb:即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ext generation broadcasting network)的简称,是以有线电视数字化和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cmmb)的成果为基础,以自主创新的“高性能宽带信息网”核心技术为支撑,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提供高清晰度电视、数字视音频节目、高速数据接入和话音等。

无线城市:就是使用高速宽带无线技术覆盖城市行政区域,向公众提供利用无线终端或无线技术获取信息的服务,提供随时随地接入和速度更快的无线网络。

泛在网络:指无所不在的网络。它以“无所不在”、“无所不包”、“无所不能”为基本特征,帮助人类实现“4a”化通信,即在任何时间(anytime)、任何地点(anywhere)、任何人(anyone)、任何物(anything)都能顺畅地通信。

第四章 全面提升电子政务水平


  

  按照顶层设计、集约建设、统建共用、服务优先的要求,建立全省统一的电子政务总体框架,集中建设区域电子政务应用支撑,大力推进政府核心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实现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建立信息化条件下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新模式,推动全省电子政务协调发展。

  一、电子政务支撑平台

  (一)开展电子政务顶层设计。通过顶层设计统筹部门、区域、城乡电子政务协调发展,推动全省电子政务“集约化建设、一体化集成、协同化应用、协调化发展”,建立顶层设计成果应用机制,提高电子政务统筹能力和规范化管理水平。

  (二)统一服务渠道。按照“一级政府一个平台”的原则,整合建设统一的政府门户网站,连接各类应用系统,实现一体化、一站式服务。集中建设政府12345非应急服务热线、110应急服务热线,整合、受理和提供政务信息、应急信息等服务,形成热线系统和门户网站相互支撑、融合互动的服务窗口。

  (三)统一应用支撑。建设统一的电子政务数据中心和云计算服务平台,部署政务信息目录和交换系统,建设可复用的服务构件和技术构件软件,为各类业务系统提供统一的基础架构、应用平台、可信认证和应用软件服务。建设公务员门户网站,实现统一的单点登录、信息资源整合、应用系统集成。

  二、电子政务应用

  (一)通用基础应用。全面推进电子公文流转、档案电子化管理、政务即时通等基础办公软件的应用,推进政务网高清视频会议系统的建设,完善网上审批系统和行政执法平台,扩大电子监察范围。加快组织资源、人力资源、财务资产、数字化声像档案等通用行政资源管理业务的应用开发;推进政策制定、法规设立、规划编制、公共物品采购、行政审批、财政管理、监察审计等通用行政管理服务的应用开发,实现各类政务资源电子化集约建设、高效使用、有效管理。

  (二)业务协同应用。以服务对象为中心、流程优化为主线,推动综合治税、城市管理、应急指挥、信用监管、社会保障、劳动就业、食品和药品安全监管、环境保护、治安维稳、大通关、证照年检等跨部门业务协同应用;统一开发部署决策和管理系统、宏观经济运行监测系统、产业结构分析决策系统,逐步开展跨部门的决策分析和预警分析服务,提升政府宏观调控和决策水平。

  (三)部门行业应用。建设完善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相关业务系统,实现信息化对省级核心业务全覆盖。基于部门顶层设计成果,全面推进发展改革、经贸、统计、工商、财政、税收、物价等服务经济发展的行业应用,推进住房、教育、文化、卫生、就业、社保、食品安全、交通运输等服务社会民生的行业应用,逐步实现各行业信息化覆盖。推进金财、金审、金人、金宏、金质等“金字工程”业务系统的集成化、一体化建设,形成纵横协作的电子政务一体化服务格局。

  三、综合监管信息化

  (一)食品、药品监管信息化。重点建设食品、药品安全信息系统,实现各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之间信息互联互通和共享,对猪肉、蔬菜、水产品等大宗消费食品开展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环节追溯试点,并逐步扩大覆盖面。对药品实现生产、加工、流通、使用各环节全程可追溯。

  (二)安全生产监管信息化。推进省应急救援系统平台、重大危险源监控系统平台、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平台等网络建设,加强对重点行业和领域安全生产的监管,对接国家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构建安全生产监控管理网络体系。

  (三)应急指挥信息化。以省级应急平台为枢纽,构建上联国务院应急平台,下联省政府各职能部门和市级应急平台的全省应急指挥体系。建设完善应急管理系统和公共应急指挥系统。整合建设省市县三级应急资源保障管理系统,统一支撑各类专业应急,建成完善统一的应急指挥平台,并实现跨级跨部门的连接运行。

  (四)市场监管信息化。搭建12315消费者维权网络一体化工作平台,建立网上举报投诉、打假查处的合作、交流与协调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强化执法合作与联动。完善企业、个人征信数据库建设。

四、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一)业务信息资源开发。依照部门顶层设计成果,加强开发人、财、物、事、组织、自然资源、文献信息等各类业务对象信息资源。遵循一数一源原则,建立《政务信息资源采集目录》。健全信息资源管理制度,加强业务数据标准制定和使用的检查管理,完善信息采集更新机制,建立标准规范、时效鲜活、准确完整的数据环境;加强电子文件全生命周期管理。积极利用物联网技术健全信息采集体系。

  (二)基础和共享主题信息资源开发。完善提升人口、法人基础数据库建设和应用,建设行业统计数据库、宏观经济基础数据库,强化金融、税收、统计以及车辆、房产等基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推进涉税信息交换与共享系统建设。推动面向行业应用、趋势分析、综合应用等共享主题数据库建设,为智能电子政务提供基础数据共享、多源信息融合、数据挖掘与联网分析服务。

  (三)信息公开和共享服务。依托门户网站、呼叫热线等服务渠道推进信息公开,开展咨询投诉、实时交流、民意调查等在线交互活动,推进公众参与政府决策管理工作,提升政府民主政治水平。开发政务网信息搜索、信息订阅推送,在线信息比对、复用等服务。建设统一规范的证照信息库,建立面向政府部门之间使用的证照信息共享系统。

  五、一体化协调发展

  (一)市县电子政务协调发展。积极推行电子政务应用系统一体化开发建设,支持集中统一建设和应用服务的模式,推动各级业务平台与上一级业务平台的对接。加快市县电子政务支撑平台和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基础信息资源和业务信息资源在基层的汇聚。支持在基层政务部门开展以服务企业和公众为重点的电子政务服务模式创新试点示范。

  (二)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加快电子政务网络向农村的延伸和覆盖,完善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系统工程,统一开发满足农村村务管理、村财管理、人口管理、宅基地管理等业务需要的应用系统;整合计生、民政、劳动、卫生、综治等相关业务系统,实现城乡业务协同;加强电子政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平台向农村的延伸,实现城乡一体化管理。

  

  

 

专栏三: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源于系统工程学。电子政务顶层设计是指从整体和全局高度,去分析、决定电子政务中的具体决策,分析应用系统的业务可行性,优化工作流程,提高政务效率,实现政府绩效目标。顶层设计能大大减少电子政务建设中存在的盲目建设、重复建设,对电子政务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五章 推进社会发展信息化


  

  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社会信息化发展,不断提高公共服务和便民服务信息化水平,加快福州、厦漳泉两大都市区通信服务同城化,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构建社会事业现代化的新基石。

  一、通信服务同城化

  (一)基础设施同城化。推动福州、厦漳泉两大都市区在现有基础上,统筹规划布局基础通信网、无线宽带网、应急指挥通信网等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扩容改造各都市区现有城域骨干网络,构建区域一体化通信基础设施。

  (二)信息服务同城化。构建福州、厦漳泉大都市区统一的综合便民服务信息平台和家政信息公共服务热线,充分利用网站、呼叫中心、信息亭、智能卡、信息服务站和移动政务终端等多种方式,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把服务延伸到街道社区和村镇,推进城市社区信息化。开发家政服务、养老服务、旅游出行、医疗保健、电子阅读、电子金融、智能交通、智能导航等信息化应用服务工程,推进基本公共信息服务城乡一体化应用。

  二、服务民生信息化

  (一)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和劳动就业、劳务合作、劳动用工备案系统、人才公共服务以及全省毕业生就业公共服务系统,推动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建成多层次、多功能的就业信息服务体系和人才信息服务体系。加快“五险”地税统征信息系统、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信息系统、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信息系统、社保关系转移接续等系统建设,形成较为健全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基层信息服务系统。

  (二)一卡通服务。加快全省社会保障卡项目建设,继续推动全省就诊一卡通,推进社保卡在养老、医疗、失业、社会救助、计划生育等领域的应用。整合城市交通卡系统资源,新建或改建城市交通一卡通系统,逐步实现公交、地铁、出租车等城市交通客运一卡通用,逐步将一卡通服务扩展到泊车电子计时表和停车场等领域。

  (三)卫生信息化。健全居民健康信息系统,推进医疗、医药和医保(新农合)的信息联动;卫生信息专网覆盖全省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网络终端纵向延伸至村卫生所,实现村级新农合门诊结报。进一步提高医院信息化水平,全省县级以上医院全面实施电子病历与临床路径管理。结合居民健康电子档案,建设具有智能化的医护管理信息平台。全面推广应用统一规范的基层医疗卫生信息系统软件,基于网络建设上下级医院的双向转诊和预约挂号服务。完善公共卫生和卫生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增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和处理能力。

三、公共服务信息化

  (一)教育信息化。建设先进、高效、实用、安全的福建教育科研计算机网,建成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完善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管理系统,形成科学规范的信息化教育管理体系;整合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形成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教育资源库群;建立公共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提高教育科研设备网络化应用水平。

  (二)科技信息化。研发建设基础设施、科学仪器、文献数据、自然种质等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推进全省科普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升级改造“6?18”网上交易平台,促进相关平台资源、信息、成果的有效共享,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持续提升影响力,打造永不落幕的项目成果交易会。

  (三)文化信息化。完善福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全省公共图书馆,建设区域数字图书馆服务平台;建设数字文化资源共享平台,共建福建文化资源数据库;开展面向移动信息终端的数字图书馆服务。

  (四)社会服务信息化。建设民政服务在线,围绕社区社会服务、最低生活保障、儿童福利、养老服务、重点优抚对象、“五老”人员等建设灾害信息报送和信息服务的相关信息系统。建设残疾人服务信息平台,实现各项助残助疾工程“一员式”服务。加强社会法律服务和刑释解教人员服务,全面提升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能力和水平。

  四、公共安全信息化

  (一)平安城市信息化。以平安城市报警与监控系统建设为基础,建立统一的公共安全控制体系,实现对社会相关行业、居民住宅小区、娱乐场所等公共视频报警资源和各级公安机关指挥中心、接处警、监控、信息管理、地理信息等系统的有效融合,满足城市治安、应急指挥、交通管理以及事故灾难预警、安全生产监控的需求。强化监狱安全管理,开展警务协作和救助系统的联网联动,建立突发事件联动处置平台。

  (二)防灾减灾信息化。整合水利、气象、地质、国土、地震、交通和海洋等防灾减灾信息资源,完善监测及预警预报信息网络,建立防灾减灾信息化体系。推进预警到乡、预案到村、责任到人的防灾减灾管理新机制,加强省、市、县、乡、村五级灾情收集网络的信息化建设,着力推进海西气象监测预警体系、多要素自动站网、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完善气象综合观测、预报预测和公共服务等系统,实施地震监测预警与社会服务系统工程,加快全省山洪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实施防风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建设;开展海洋灾害监测与预警报系统建设,建设天地一体化应急指挥信息系统,实现各类灾害应急指挥与城乡综合管理全天时、全天候、全区域覆盖。建立自然灾害数据库,完善防灾减灾专家咨询系统,全面提高重大灾害预警预报、快速反应和紧急救援能力,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三)环境安全信息化。推进信息技术在我省主要江河源头区、重要水源涵养区、饮用水源保护区、防风固沙区、重要湿地区、重要海湾和重要渔业水域等重要生态功能区强制性保护中的应用;强化环保监管和生态环境保护,持续推进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做好污染源、核与辐射源、水电站最小下泄流量和环境质量(水、空气)自动在线监测监控,完善全省环境自动监控中心建设,增强我省环境安全预警和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五、数字城市

  (一)城市管理智能化。支持有条件的城市运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数字城市。建设数字城市管理平台,推进地理信息的共享应用;在社会治安、综合执法等领域推广网格化管理模式,实现城市信息的跨部门共享;完善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加强应急指挥调度协同和应急救助资源共享。提高自来水、燃气等公用事业的智能化运行水平。

  (二)城市公交智能化。以服务广大百姓出行为出发点,构建全省智能公交系统总体框架,建设覆盖省级-典型城市的公交基础信息与网络支撑平台,加快推进企业智能公交系统建设,开展面向不同层级行业管理部门的公交信息化应用,示范建设面向社会公众的、全省统一的客运信息服务体系,加快综合客运枢纽信息化进程,建成城市公交ic卡安全体系。

  (三)旅游信息化。打造“海西数字化旅游平台”,构建现代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促进智能旅游与数字城市融合,创建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园。构建旅游企业电子商务平台,旅游企业核心业务实现信息化。

第六章 加快经济领域信息化




  初步建成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信息服务体系,加快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一、农业农村信息化

  (一)整合涉农信息化资源。统筹规划、建设和管理农业农村信息化、服务终端、服务场所、服务资源、服务队伍、管理制度,逐步实现一村一站并逐步实现资源的协同使用。统一开发部署面向乡镇和村委会的业务应用系统,开发、推广技术适用、功能完备、服务多元的信息终端。加强农村空间地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满足农村土地规划管理、城镇建设等需要。

  (二)完善“三农”信息系统。整合各类涉农信息资源和服务平台,推进千乡万村信息化工程和福建新农村综合信息服务项目建设,为农民提供适用的市场、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信息服务。更新农业科技服务手段,全面推广农业信息服务热线12316,完善农业信息服务子系统和农业公用数据库,建立和完善形式多样的农业专家智能咨询服务体系。规范和完善公益性信息中介服务,支持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合理有序流动。

  (三)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推动信息化与现代农业的紧密结合,提高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支持订单农业发展,创新服务“三农”的运营模式。建立专业性信息资源和服务平台,实现特色农业和农产品产业链全程管理和科技服务的信息化,带动产业实现良种化、精准化。

  二、两化融合转型发展

  (一)产业信息化改造提升

  1.制造业转型升级。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推广集成制造、敏捷制造、柔性制造、精密制造等先进制造技术;建设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技术平台,建立制造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引导和扶持制造业企业加快智能化,推进制造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型,服务东部沿海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

  2.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结合我省产业振兴计划,利用信息技术加快推进工程机械、电工电器、船舶修造、汽车制造、环保机械、飞机维修等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发展壮大,改造提升轻工、纺织、冶金、建材、林产等传统优势产业的信息化水平,实施节能设备惠企的信息技术推广,推进产业节能减排,提高产业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二)重要经济基础设施信息化

  1.智能电网。提高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等环节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实现信息流、业务流的融合,根据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发展需要,建设具有自动平衡机制和优化输配能力的智能电网体系。

  2.智能交通。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智能交通系统,普及和推广电子不停车(etc)等应用系统,实现客流、货流、运输工具、交通基础设施等信息的实时采集、共享和及时发布,提高基础设施和运输工具的安全监管能力及两者间的信息互动能力,提高基础设施和运输系统的运行效率,提升交通出行者的服务质量,促进节能减排。

  3.综合运输和物流信息化。加快构建综合运输体系,推进物流运输网络、物流合作平台和物流节点网络建设,推进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应用,实现客、货、交通工具等综合物流要素的指挥控制、调度管理和应急响应;推动交通运输体系和物流服务体系的网络互连互通、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完善全省电子口岸及交通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有效服务海西“大港口、大通道、大物流”建设,提高服务周边地区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的信息化水平。

  4.水利信息化。建设覆盖城市农村、大中小流域的基层水利信息采集体系,加强各类水利基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完善各类水利应用系统,实现对水资源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的精确控制,减少资源消耗、空间占用和污染排放,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建立以信息流为主线的智能管理模式,提升应对和化解水旱灾害和突发性水利事件的能力。

  三、电子商务

  (一)抓好示范应用。创建若干个具有典型带动作用的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带动区域性电子商务发展和劳动力转移。发展完善中国国际信息技术(福建)服务外包产业园,创新拓展“福建国际电子商务应用平台”功能。建设电子商务与物联网商务整合应用示范平台,推进物联网、云计算技术与电子商务模式的融合创新;推动电子商务云计算公共服务中心建设,提升电子商务服务商应对大规模用户的能力。

(二)完善公共服务。完善面向中小企业的电子商务服务,推动面向全社会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吸引电子商务服务商,开展面向农业生产、农村生活的网上贸易以及配送服务。

  (三)带动产业发展。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新型流通方式和经营业态,做强做优一批知名连锁经营企业。大力推进网上消费、通讯信息消费等新型消费模式,进一步促进网络信息消费大众化。

  四、信息服务业

  (一)信息技术服务。加快信息技术服务推广应用,发展网络增值服务、手机电视、网络电视、网上购物、远程医疗等新兴业态;鼓励运营商开展多种形式的信息技术服务;完善、提升数字福建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大力发展嵌入式软件、动漫网络游戏、网络安全、计算机应用系统设计及系统集成,打造国家软件出口基地。

  (二)信息内容产业。重点发展软件与数字集成、数字媒体内容、网络游戏、设计创意、数据加工等数字内容服务业。做大做强厦门、福州动漫基地,培育以省内企业为主体、聚合全国优秀动漫企业优秀动画、漫画创作公司及出版社产业群,推广我省丰富的文化资源;吸引台湾动漫产业转移落地,促进我省动漫游戏产业的发展。

第七章 推进海峡两岸信息化合作


  

  建设平潭智慧岛,着力探索两岸信息化合作新模式,把我省建设成为海峡两岸信息化交流合作先行先试示范区。

  一、通信产业合作

  (一)信息网络互通。合作建设厦门-金门直达通信海缆和tse-1海缆福州-淡水传输系统工程,率先实现海峡两岸信息网络互通;推进设置语音、数据和互联网业务国际交换节点,特别是面向台湾的区域性通信出入口。

  (二)通信业务合作。进一步推进闽台无线电管理交流与合作,维护台湾海峡良好的电磁环境,保障两岸“三通”无线电通信安全。推动平潭设立云计算特别管理区,推进信息网络互通和离岸、在岸通信业务合作,促进两岸电子口岸联网。加强闽台通信企业战略合作,探索实现移动业务两岸自由通行。

  二、信息产业合作

  发挥闽台产业的比较优势,对接台湾智能制造业,在数控机床、电子标签、传感器、智能识读机、智能卡、核心芯片以及智能控制系统等方面开展合作,加强与台湾信息产业优势互补和对接合作,形成具有新型工业化特色的两岸产业合作基地,共同提升产业链国际竞争力。

  三、信息服务合作

  以两岸签署《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为契机,推进两岸电子口岸对接,加快两岸电子商务与邮政快递合作,推动闽台电子商务与两岸物流的对接与发展;两岸原产地证书实现电子证书交换核查;加快“海峡电子商务产业基地及育成中心”和“台湾正品网”项目建设,吸引国内外特别是台资企业到基地创业。

  推进建设立足海西、覆盖海峡、服务全球的海峡外包呼叫中心。建设互联网数据中心,为台资企业提供两岸数据容灾互备服务。推进相关信息共享,推进台湾海峡气象、风暴潮、地震资源等海洋气象信息资源的交流与共享,推进原产地政策智能查询及应用服务系统建设。共建信息化台湾海峡。

  四、建设平潭“智慧岛”

  (一)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通信基础设施,推动各通信运营企业建设城乡一体化的高速宽带、智能化、全覆盖的综合信息网络,建设平潭无线城市,打造平潭“智慧岛”。加强两岸通信、互联网、电视运营商合作,努力构建服务两岸民众和岛内企业的电子商贸服务平台及智能化生活信息平台。

  (二)建设现代信息服务业。建设海峡计算数据和信息服务云中心,利用物联网技术,推进建设基于云中心的智能旅游、智能通关通检、智能园区、智能商业和智能政府信息服务等系统和应用。开展两岸合作办学,建设信息化教育培训合作基地。

  (三)建设高端专业园区。推进闽台产业合作共建共管的专业园区,积极承接台湾新一代技术密集型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转移,吸引台湾投资物联网、新型信息材料等高端电子信息产业,整体提高产业承接对接能力,形成两岸信息化交流合作先行先试示范区。

  

  

 

专栏四:tse-1海缆

 

tse-1海缆:即海底光缆(submarine optical fiber cable)的简称,又称海底通讯电缆,是用绝缘材料包裹的导线,铺设在海底,用以设立国家之间以及地区之间的电信传输。

第八章 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


  

  紧紧把握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普及发展的历史机遇,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坚持高标准发展、集聚式推进,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研发应用,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一、物联网

  (一)平台建设。建设各类感知设备和接入系统,构建分布和集中相结合的物联网接入平台,促进物联网资源整合和共享;促进基于统一平台的互联互通和信息汇聚,提供统一的物联信息采集、处理、分发、交换和应用服务。开发物联信息统一标示服务平台,提供物联标示生成、映射、识别等服务,与人口、法人、空间地理及证照等基础数据库对接共享,为物联网应用提供基础数据支撑服务。建立物联网技术研发实验室,为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进行物联网前沿技术研究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建设物联网应用软件测试平台。推进物联网相关技术标准与规范的研究制定。

  (二)应用推广。推进物联网技术在“两化融合”中的推广应用,重点在电力、机械制造、石油化工、汽车生产、交通运输等工业生产制造与经营管理领域推行智能制造、智能控制、智能物流。推进物联网技术在需求迫切、信息化程度高、应用基础较好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的应用。重点推动智能交通、智能校园、智能城市、智能环保、智能海洋、智能渔港、智能水利等领域物联网示范应用。推进物联网与物流网、快递服务网络的融合发展。建立环境资源动态监测、污染源监控、生态保护信息系统、海上渔业安全系统和突发事件应急指挥系统。加强物联网在农业生产经营和农产品质量安全、食品生产加工等方面的应用。

  (三)产业发展。大力发展电子标签、传感器、智能识读机、智能卡、核心芯片以及智能控制系统等安防监控产业,形成以区域物联网应用园区为龙头的物联网产业集群。以引进大项目、培育大基地为导向,通过重点示范应用,深化与相关行业的融合,带动物联网应用产业发展。推进在传感器、智能卡、应用软件、集成服务等方面形成多个产值超百亿元的产业集群。

  二、云计算

  (一)平台建设。整合建设电子政务云计算服务平台。整合省经济信息中心、省超级计算中心、省政务数据灾备中心以及省直部门现有的电子政务系统软硬件资源,构建电子政务内、外网省级云计算平台;融合各类身份认证技术,建设云空间可信认证平台,为各级政务部门提供基础设施服务、应用平台服务和应用软件服务。整合建设服务企业的云计算服务平台。整合科技制造、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等领域信息化服务平台,构建面向企业的云计算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信息基础设施服务、应用平台服务和应用软件服务。

  (二)应用推广。引导电信运营商改造升级数据中心,向社会公众提供云服务。引导电信运营商、互联网信息服务和内容服务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加快向云服务方向转型。引导软件企业和信息系统集成企业提升云计算平台的集成能力和服务能力。鼓励服务中小企业的各类机构和产业园区,依托公共云计算服务平台提供信息服务和信息技术服务,降低中小企业推行信息化的成本。鼓励公安、交通、教育等信息化应用水平较高的行业,率先运用云计算技术,提供覆盖全行业的各类云计算服务。

  (三)产业发展。支持虚拟化技术和云计算软件平台、云管理、云存储、云中间件以及云安全等云计算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支持我省it制造业企业利用云计算技术升级改造技术架构,开发新产品,构建新的服务体系。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的信息沟通和业务合作,推进产学研联合,实现云计算核心技术、应用技术产业化。将云计算特别管理区项目纳入厦门综合配套改革方案,并抓好落实,吸引台湾和海外云计算企业向特别管理区集聚,实现国际光缆接入,满足云计算特别管理区国际数据出入带宽需求,吸引境外企业将离岸数据处理业务向我省转移,围绕数据录入、整理、清理等环节,探索数据服务外包产业新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将云计算特别管理区建设成为全国领先的离岸数据开发、集散和处理的中心,打造云计算服务外包整体产业链,带动我省云计算产业发展。

  三、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应用

  (一)基础建设。建设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城市级空间地理基础数据库,统一支撑城市规划、建设、交通、房屋管理、应急指挥等需要;建设福建省地名基础数据库,建立全省统一的标准地址库和地址匹配服务系统,实现部门业务数据空间化。

  (二)技术集成。综合集成地理空间信息技术与物联网、无线城市等技术,建立物体位置感知与服务网,构建物联网时空观测与位置服务平台,实现物体时空信息的动态定位、标注、速报、分类、融合、统计与推送,为物联网应用提供统一的地理框架和可视化技术支撑,促进我省地理空间信息产业和物联网产业的协调发展。

(三)“3s”应用。建立导航与位置服务网,促进无线定位技术在智能交通、精细农业、现代物流、环境监测、智能安防、数字城市等物联网领域的应用;建立遥感技术服务平台,开展多平台遥感数据在海西城市群、平潭综合试验区等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重大工程领域的综合应用和技术开发;面向智能电子政务,广泛开展自然资源与地理空间基础信息共享、地理数据挖掘与联网分析、多源信息融合与决策支持等深度应用服务。

  

  

 

专栏五:云计算、物联网、3s技术

 

云计算:是以虚拟化技术为基础,以按需付费为商业模式,具备弹性扩张、动态分配和资源共享等特点的新型网络化计算模式。在云计算模式下,软件、硬件、平台等it资源将作为基础设施,以服务的方式提供给使用者。云计算将加速信息产业变革和信息基础设施的服务化进程,催生大量新型互联网信息服务,带动信息产业格局的整体变革。

物联网:是指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将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的一种网络。其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仪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流程管理的网络。

3s技术:是遥感技术(remote sensing,r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的统称,是空间技术、传感器技术、卫星定位与导航技术和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相结合,多学科高度集成的对空间信息进行采集、处理、管理、分析、表达、传播和应用的现代信息技术。

第九章 强化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全面加强信息安全建设,坚持积极防御、综合防范,正确处理安全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健全网络与信息安全体系,加强信息内容安全管理,提高重要信息系统信息安全保障水平。

  一、网络与信息安全

  (一)提升安全防护能力。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防护能力建设,建设统一的网络信任体系、病毒防治系统、应急响应中心、补丁管理中心和集中的容灾备份中心,保障基础信息网络、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建设统一的云安全管理平台,统一云网络边界防护策略管理、云内网络入侵事件监控和阻断,为云计算服务环境中的数据传输安全、数据存储安全、数据审计安全提供支撑。加强物联网安全研究,开展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工作,依照等级建设信息安全保护设施。加快涉密信息系统安全保密防护设施建设,提高涉密信息系统的安全保密防护能力。严格信息安全产品的采购和管理。

  (二)统一电子政务安全环境。建设统一的安全保密测评、病毒防治、应急响应、补丁管理等安全基础服务平台。建设电子政务统一的信息安全监管平台,对政务网违规外联、信息保密、漏洞风险进行统一实时监控和管理。建设全省统一的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急处置平台,提升突发的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处置能力。建设和完善省电子政务灾备中心和商务部安溪灾备中心,形成多点备份、互为支持的全省政务信息数据灾备系统,满足各级政府和重点领域对政务信息灾备的需求。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运营、谁负责”的原则,健全分级负责、分层管理责任制。

  二、信息内容安全管理

  (一)加强互联网管理。遵循“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建立以省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省通信管理局、省公安厅三个部门为主,分别主管互联网信息内容、互联网行业发展、打击网络违法犯罪,其他相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互联网管理工作的工作格局。加强域名、ip地址、网站准入、网站接入服务管理,逐步推进网络实名制。研究提出贯彻落实国家有关互联网新技术新业务安全规范的实施办法,建立互联网新技术新业务信息安全评估制度,及时发现和排除网络信息安全隐患。加强互联网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工作。

  (二)加强信息安全管理。加强新闻网站建设,不断巩固壮大网上主流舆论。按照及时准确、公开透明、正确引导、有效管理的要求,加强对网上热点问题的应对和引导。加大网上有害信息查处力度,深入整治网络淫秽色情和低俗信息,坚决切断违法有害信息传播利益链,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在净化网络环境中的作用。加强互联网涉密信息检查监管。电信运营企业、接入服务企业、域名注册管理和服务机构、ip地址分配机构、信息服务企业等要建立健全网络信息安全责任制,完善信息内容安全管理措施。

第十章 保障措施


  全省各级信息化部门应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充分发挥信息化在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体制机制,落实各项措施,保障规划顺利实施。

  一、完善管理机制。加大政府部门间的协调力度,建立健全分工明确、衔接紧密、协调一致的信息化管理体系和推进机制。完善电子政务绩效考核机制,试行信息主管制度,形成信息化发展与深化经济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相互促进的机制。加强市县信息化建设,促进全省信息化协调发展。继续提升省经济信息中心、省空间信息工程研究中心等数字福建技术支撑基地建设;推进信息中心整合,提高信息化建设和运行维护的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水平。建立健全信息化中介服务体系,形成完整的综合服务保障体系。

  二、加大政策扶持。各级政府要加大对数字福建发展资金的投入,优先支持建设基础性、公共性项目,支持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研究和关键设备、创新产品研制。进一步落实鼓励自主创新的金融、财政和政府采购等扶持政策。统筹调整通信资费服务标准,促进网络资源共享和互联互通,争取国家对台通信信息服务合作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参与信息化建设,加快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其他投入为补充的信息化建设投融资机制,吸引国内外风险投资及社会资金投向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三、加强标准建设。充分发挥信息化标准专业技术委员会、企业和行业协会的作用,结合数字福建建设需要,建立和完善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信息化应用领域的标准体系,加强信息技术标准的研究制定、宣传贯彻和组织实施工作。尤其是加快制定适应云计算、物联网等相关新技术标准和信息交换、信息共享等相关基础标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动软件正版化。建立信息化标准登记服务系统,加强对信息资源的标准化管理,为信息共享、业务协同提供信息标准支撑。

  四、加快人才培养。加大“招才引智”工程的力度,培养高级人才、创新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和战略运营团队。重点引进适应信息化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和云计算、物联网等需求的高级专业人才,建立物联网教育培训联盟。完善数字福建专家委员会建设,搭建咨询决策智囊团,提升为数字福建发展决策咨询服务的水平。加强农村农民信息员队伍建设,提高农村信息技术教育普及率。加强对企业员工信息化素质和技能在职培训。加快与台湾信息化人才交流和教育培训合作。组织形式多样的信息化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全社会信息化素质。

  五、完善法制建设。加快制定出台《福建省信息化条例》,推进数字福建建设向服务社会、服务民生为主转变,向更多依靠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转变,向统筹行业信息化、城乡信息化、区域信息化协调发展转变;建立完善信息化发展指标体系,实现数字福建建设有序、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强对互联网管理立法的组织领导,抓紧修订互联网管理的重要法规、制度。

  六、强化宣传推广。利用各种媒体和渠道大力宣传信息化的作用和意义,积极宣传数字福建十年来的建设成果,交流推广信息化建设的有益做法与成功经验,采用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十二五”数字福建专项规划的宣传,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数字福建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七、保障规划实施。省直各部门、各市、县(区)要结合本部门、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工作计划,加快相关项目的策划生成。加快规划项目的前期工作,进一步细化规划重点项目的建设目标和建设内容。建立规划实施的动态评估考核机制,加强规划协调管理,确保规划目标和任务的实现。

  

  附录:“十二五”数字福建重点项目一览表

  

  

序号

项目名称

性质

建设目标

建设内容

建设单位

一、信息化基础设施工程

1

3g移动通信网络

扩建

基本实现全省县级以上城市,形成主城区100%覆盖接入带宽2m以上。

利用先进成熟的新技术,保障网络的平滑升级。继续推进3g网络的建设完善,全省新建3g站点1.4万个,新建1.7万套的室内分布系统,新建gsm基站0.7万个。开展各类无线城市应用,建立具有移动信息化特色的城市综合信息体系。

各电信运营商

2

互联网升级工程

新建

实现光网络节点智能化和全网资源的动态配置,大幅提升互联网带宽和数据流量。

启动自动交换光网络ason为基础的下一代光网络建设,对城域汇聚、骨干网络进行扩容改造和网络优化,完善网络结构,逐步进行ipv6改造,推动下一代互联网部署实施。

各电信运营商

3

光纤宽带网络

新建

100%实现全省建制村光纤和宽带通达。

推进光纤宽带网络建设,升级网络基础设施,推动通信运营企业采用fttx光纤接入技术,大力发展高带宽小区和商务楼宇;对于具备条件的住宅小区、商业楼宇、工业园区直接实施光纤到户、光纤到办公室、光纤到楼。

各电信运营商

4

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

新建

建成全省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基本形成ngb监管体系,全面支持三网融合,从功能和性能上达到与电信网平等竞争与合作的水平。

推动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双向改造,提高网络业务承载能力,建设全省运营支撑平台和业务接入平台,普及高清视频、全媒体信息、网络娱乐、网络教育、家庭服务等新兴业务,开展广电行业电信业务和互联网业务的示范运营,试验示范3d电视业务和家庭物联网服务,初步建立基于互动电视业务的跨域业务运营示范区。

省广电网络

公司

二、电子政务统一支撑平台

5

电子政务门户网站整合项目

续建

大幅度提升面向社会公众和企业的服务数量和质量,实现政府网站一站式窗口服务社会公众。

整合部门门户网站,建立省政务网站群及部分设区市政务网站群,逐步整合、移植各级政务部门、跨部门和重点领域的服务资源,特别是教育、社保、就业、医疗、住房、交通、证件办理、企业开办、资质认定等领域服务资源。

省政府办公厅

6

公务员

电子政务

应用门户

系统

新建

整合部门应用系统,实现单点登录和信息资源整合,实现统一的电子政务应用系统门户。

主要包括:1)单点登录系统。 2) 内容管理系统。通过内容管理实现信息采编、发布和网站管理等功能。3)个人工作台。主要包括电子邮箱、通讯录、个人日程、待办事宜、部门信息、文档检索、即时消息、视频会议等,实现个性化服务。4) 应用系统集成。通过政府公务员门户整合相关应用系统,实现统一的用户认证、信息统一展现、信息和应用的集成等功能。

省经济信息

中心

7

电子政务呼叫中心

续建

整合已经存在的各类公共服务热线,实现各政务应用系统与呼叫中心的有机衔接,实现各类公共服务电话号码的统一服务和管理。

依托运营商建设统一的呼叫中心,建立电话、互联网、计算机等技术和服务整合在一起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统一受理社会公众以电话咨询、投诉、建议、服务请求,通过信息交换平台分发到各政府部门,为社会公众提供便捷的服务。

省经济信息中心

8

市县电子政务数据中心

新建

为市县横向部门政务信息资源和政务应用系统提供统一、稳定、可靠的处理和存储的物理环境。

在市县数字办建立数据中心,主要包括建设数据中心核心网络、部门服务器托管区、数据交换共享区、公共服务平台区/综合管理控制区、互联网出口区。配置服务器、数据存储系统、容灾备份系统、系统软件和安全系统等。

各设区市、县(市、区)政府

9

市级政务目录和交换系统部署

新建

实现政务信息资源查询、定位、交换、共享服务。

包括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管理系统、政务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系统、交换中心、交换前置系统。

各设区市

10

电子政务通用构件服务平台

新建

实现通用的技术构件和业务构件的集中部署和共享使用。

包括政务业务协同平台、单点登陆与统一授权管理平台。web服务注册管理中心、手机短信服务、电子邮件服务、消息中心服务、搜索引擎服务及其他服务组成。

各设区市

11

电子政务安全基础服务平台

续建

向政务应用系统提供统一安全基础服务。

主要包括以下设施和服务:身份信任体系、容灾备份中心、安全保密测评、病毒防治系统、应急响应中心、补丁管理中心。

省网安办

12

电子政务安全监控平台

新建

对政务应用系统实行统一安全监控。

统一安全监管平台包括安全事件监控平台、违规外联监控平台、内网保密监管平台、漏洞风险评估平台。

省网安办,省保密局

三、电子政务通用基础应用

13

通用行政资源管理系统

新建

向各政务部门提供通用的人力资源、组织资源、机关资产、机关事务管理的信息服务。

建设人事管理通用平台(包括机关事业单位组织管理、人员计划统计管理、新增人员管理、人员使用管理、离退休管理、人事档案管理)、建设机关资产管理通用平台(包括车辆管理、能耗管理、公房管理等)建设机关事务管理通用平台(包括安全保卫事务管理系统、绿化管理系统、计生管理系统等)

各相关厅局

14

网上行政执法平台

续建

实现网上政务公开、网上行政执法、网上监察监控功能,进一步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执法服务质量,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

依托省级网上审批系统的现有网络系统、数据库系统、安全系统等资源,建立省级网上行政服务大厅;开发网上行政执法业务办理系统、网上行政执法电子监察系统、公共服务系统等应用系统;建设行政职权基础数据库;实现与厅局、各设区市已建行政执法系统数据交换。

省效能办,省经济信息中心

15

网上绩效管理平台

新建

实现政府绩效考核的科学化、规范化、透明化。

主要包括评估体系管理、指标设置管理、评估指标分解管理、审核指标管理、报送材料管理、评估小组考评管理、公众评议管理、查访核验管理、考评材料汇总管理、评估结果管理、绩效档案管理。

省效能办,省经济信息中心

16

政务网高清视频会议系统

续建

提高政务网视频会议系统容量、稳定性,提高会议控制能力灵活性和图像质量。

主要包括多点控制单元系统,高清视频终端系统、视频会议室改造、网络双线路备份系统、应急视频会商系统升级。

省政府办公厅,省经济信息中心

四、电子政务业务协同应用

17

数字城市管理系统

新建

提高城市管理的精细化、规范化,提高城市运行的监测和响应能力。

整合公安、民政、交通、规划与房产、园林、环保、水电等公用事业的城市管理信息资源,建立城市部件和事件数据库,建立城市管理和处置规范,构建城市管理工作平台。

各设区市

18

突发公共应急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

新建

实现应急事件的统一预警和发布。

建立各类预警信息的汇集通道,确保预警信息快速通畅传递至本系统。充分整合和利用各应急专业部门预警信息发布渠道以及电视台、省广播电台、省政府门户网站等公共传媒发布渠道,建立完善的发布体系,确保预警信息的全方位发布。制定信息审核、发布管理制度,确保预警信息准确和权威发布。

省应急办

19

社会保障卡系统

续建

实现社保卡在全省范围内的覆盖,实现社保卡在社会保障、医疗卫生、金融各领域一卡通用。

建设省市两级社保卡制发卡系统,配置相关的服务器、密钥机等设备,开发社保卡全省联网管理软件,开发社保信息采集处理系统、社保金融信息写入处理系统。建设社保卡就诊一卡通系统,改造医院软件接口,配置读卡终端。推进社保卡在养老、医疗、失业、社会救助、计划生育等领域的使用。

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20

电子口岸平台项目

续建

通过平台将地方各有关部门、单位和企业与大通关核心流程及相关的物流商务服务程序整合到统一的平台上,为行政执法部门加强有效监管、提高行政效率服务,为广大企业提高通关速度、降低贸易成本、提高国际竞争力服务。

主要包括:口岸监管跨部门协同应用系统(船舶进出境联检系统、通关单证联检系统、船舶舱单联合监管系统、ic卡网上联审辅助系统)、口岸监管电子政务类系统(包括电子关锁系统、进出口电子作业系统、电子闸口系统、出入境集装箱检验检疫系统、出口农产品、食品集装箱全程监控管理系统等)、口岸物流企业电子商务类系统(电子疏港、电子单证转换等)、口岸基础信息共享系统(通关状态查询、船期查询、集装箱状态查询等)、辅助决策分析系统(包括本地进出口货物流向分析、进出口货物类别和货量分析、国际转运业务分析、运输工具航线和载运货量分析等)

省口岸办、海关、国检、边检、海事等部门

21

人口综合业务服务系统

新建

实现人口业务协同办理,避免基层人口信息重复采集,减轻基层工作负担,提高基层人口服务能力。

开发部署统一的人口业务综合服务系统,建立统一采集、按需分发、资源共享、信息复用的人口信息采集和使用机制,实现人口计生、公安、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的人口数据在基层的共享。配置服务器、ca认证服务器等硬件,配置数据库管理软件。

省人口计生委、省公安厅等

五、重要部门业务应用系统

22

宏观经济运行监测系统

新建

提升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决策水平。

整合统计、经贸、物价、能源、房地产、金融、外贸等部门资源,依托宏观基础数据库,构建经济运行预警监测模型,实现宏观经济运行的动态监控。

省发展改革委

23

福建省工业企业服务网

新建

通过建立企业直报系统,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直接通过服务网提交问题,省、市、县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直接通过服务网高效、便捷的协助处理问题。同时及时掌握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

1、建设基于“数字福建”政务网的省、地市、区县三级网络连通;

2、建立各设区市、县(市、区)重点企业上报信息的标准化工作;

3、对各设区市重点工业企业相关工业运行数据采集、整理和分析;

4、建立省级工业运行监测模型;

5、应用软件开发。

省经贸委

24

福建省应急物资储备

信息网

新建

建成福建省应急物资储备信息网,能够有效综合汇总和提供各类应急物资信息,便于省指挥部办公室随时掌握省级各相关物资储备部门、省级应急物资重点生产企业和重点商贸企业数据库情况,保证应急物资数量充足、质量合格,调得出,用得上。

1、网络平台建设。基于“数字福建”政务网搭建网络平台。省级各相关物资储备管理部门的物质储备库与相应的物质储备信息通过“数字福建”政务网提供给省指挥部办公室应急物资储备信息网,物资储备管理部门随时更新储备变动情况,以便情况紧急时随时调用。

2、应急综合数据库建设。应急综合数据库包括的内容有:应急物资保障数据、应急专家数据、应急物资地理信息库。

3、支撑构件平台。

4、应用软件系统。 

省经贸委

25

财政一体化管理系统

新建

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高财政管理绩效,规范数据口径,防止财政资金体外运行沉淀。

包括建设财政行业应用支撑平台(包括总帐组件、交易凭证组件等通用业务组件),预算管理子系统、财政支出管理子系统、财政收入管理子系统,国库现金管理系统、财税库银联网系统,财政转移支付监控系统。

省财政厅

26

重点领域价格监控系统

续建

提升价格监测实时性和有效性。

包括价格成本监审系统、电力价格管理系统、商品价格管理系统、服务价格管理系统、行政事业型收费价格管理系统。

省物价局

27

交通物流公共信息化平台

新建

推进全省交通物流信息资源的广泛整合,推动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突出对台物流中转服务特色,促进交通物流的发展。

以“政府引导、市场主导、行业监管”为平台建设原则,开展交通物流基础设施运行、港口物流、道路运输物流、高速公路物流、货运枢纽节点专业信息、甩挂运输管理及其他专业物流等信息服务,纵向对接国家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共享平台,横向对接其他行业性物流信息平台,成为我省其他行业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载体,构建覆盖全面、网状的物流公共服务体系。

省交通运输厅

28

金盾工程

二期

新建

提高我省公安机关各部门的信息共享和各警种的协同作战水平,推动我省公安机关工作体制机制创新,提升我省公安机关整体效能和科学指挥决策水平。

包括警用地理信息平台、部门间信息共享平台、警务信息综合平台、公安情报信息综合平台、重点区域安防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完善三类基础设施网络、安全技术设施和信息中心技术系统和四类应用系统。

省公安厅

29

国盾工程

新建

推进我省国家安全机关信息数字化进程,提高我省国家安全机关信息化整体水平。

国家安全机关整体协同工作平台、信息分析预警平台、网络技术安全检查平台、社会动态信息数据接入平台、数据综合分析平台。

国家安全厅

30

司法信息化工程

新建

实现全省司法行政系统信息共享、业务联动,提高司法行政工作效能。

包括:1)局域网及安全系统建设。包括省司法厅,设区市、县(市、区)司法局,乡镇(街道)司法所局域网及安全系统建设。2)视频会议系统建设。包括省司法厅至9个地市司法局和84个县级司法局视频会议系统建设,实现与省监狱局、厅劳教局视频会议系统的互联互通。3)应用系统及数据中心建设。开发福建省司法行政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公证业务系统(含办证业务、公证管理功能模块)、司法所业务系统(含社区矫正、安置帮教、人民调解、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普法宣传、法律援助功能模块)等应用系统;建设省司法厅数据中心;

省司法厅

31

金质工程

二期

新建

规范工业产品、食品和特种设备监管检验工作秩序,实现一体化管理,提高安全监管和质量安全监控的快速应变能力。

构建省、市、县三级联动一体化的工业产品、食品、工业品、特种设备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平台,质量检验检测平台,研发安全应急指挥处置系统,完善数据中心,实现质量信息共享,建立公众监督预警服务系统。

省质监局

32

金审三期

新建

创新审计管理和质量控制,推进联网审计,发挥审计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的功能。

在全省推广现场审计和审计管理系统,实施联网审计,创建宏观经济运行审计评价模式,完善非涉密审计专网建设,完成省级审计数据中心建设。

省审计厅

33

金土工程

二期

新建

提高建设用地和矿产资源管理水平,增强资源监管能力和参与宏观调控的主动性,促进土地、矿产资源的节约集约。

建立国土资源vpn网络;完善省、市级数据中心,搭建省市数据备份中心,形成全省基础数据库“一张图”底板及基础数据更新机制;建成福建省国土资源“批、供、用、补、查”等业务数据的联动分析展示和监管服务平台。实现覆盖全省的土地、地质矿产图形化、网络化业务管理;实现省级国土资源信息化主业务流程基本覆盖。

省国土资源厅

34

环境安全监控平台

新建

持续推进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污染减排,强化重点行业和企业跟踪监管,实现对污染源、核与辐射源、水电站最小下泄流量和环境质量(水、空气)自动在线监测监控,完善全省环境自动监控中心建设,增强我省环境安全预警和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包括:1、网络基础平台。依托全省政务外网,实现全省环境质量自动在线监测站、污染源自动在线监测、水电站最小下泄流量监控中心的互联互通、数据共享。2、数据库建设。整合监控中心资源,建设生态环境本底基础信息库、污染源基础数据库、污染物排放数据与污染物监测数据库、环境质量监测数据库、污染源分布地理信息数据库、环境安全预警系统数据库、环境突发事件处置预案数据库、救援资源数据库等。3、环境应急指挥和移动执法平台建设。4、建设福建省核与辐射环境监管指挥决策系统平台,为国家和全省核应急决策支持系统提供运行环境,对全省核与辐射环境及辐射类项目实现在线监管。

省环保厅

35

海洋渔业安全环境保障服务系统

新建

为广大渔民和渔船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海洋预警报服务,更好地为各级海洋与渔业行政管理部门提供决策支持。

建设福建省海洋渔业安全环境保障服务体系,研发集合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渔船动态信息、海洋预报产品综合计算分析的海洋渔业环境保障服务系统。

省海洋与渔业厅

36

海洋经济运行监控系统

新建

解决在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经济管理等问题,为国家、省制定海洋经济决策提供信息支持。

建立海洋经济监测与评估指标体系,开展海洋经济评估模型库和海洋经济统计方法库等研究。搭建省、六个沿海地市、34个沿海县的三级联动海洋经济运行监测网。开展信息资源规划和数据库建设。完成海洋经济运行监测系统,海洋经济运行评估系统,海洋经济地理信息系统和辅助支持系统。

省海洋与渔业厅

37

福建省海岸带防灾减灾地理支持系统建设项目

新建

围绕我省海洋灾害防灾减灾需求,提高海洋灾害预警信息支持和辅助决策为主线的能力。

建立一套系统、标准化的沿海堤防基础信息资源库。完成海堤类别划分。整合海堤工程数据、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等地理信息资源,建立福建省海洋防灾减灾地理信息系统。集成风暴潮、赤潮、海上突发事件处理等相关业务系统,建立海洋防灾减灾辅助决策支持系统。

省海洋与渔业厅

38

安全生产监控平台

新建

实现对安全生产的应急信息化管理,进一步完善我省政府应急体系建设,提高政府安全生产的应急救援能力,有效防范和及时处置生产安全事故。

包括:1、网络基础平台。依托政务外网实现全省安监局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之间、省安监局与省安委会相关系统互联互通。2、移动应急平台。改装移动应急指挥车,建设音视频信息采集子系统,建设基于卫星、超短波、3g等多种手段的移动通信平台。3、数据库建设。整合重大危险源监控中心等各安全生产监管部门资源,建设安全生产企业等基础信息数据库、应急事件信息数据库、预案数据库,救援资源数据库、安全生产地理信息等数据库。4、开发安全生产日常基础业务应用和应急救援值守等系统。

省安监局

六、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39

证照信息共享服务系统

新建

创新建立证照信息共享服务机制,实现证照信息科学管理、有效共享和高效应用,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

制定证照信息标准和管理规范,建设证照信息资源体系,建立面向政府部门之间使用的证照信息共享系统和面向社会公众应用的证照信息服务系统(政务通信箱),开展全省统一的证照信息推送、共享和验证服务,支持业务信息的参考、比对、验证,方便社会公众管理和使用自身证照。

省经济信息中心

40

全省统计数据采集处理平台

新建

以企业一套表为核心,建成覆盖全省法人单位和产业活动单位的统一的数据采集处理平台。

以经济普查资料为基础,充分利用编制、民政、税务、工商、质检等部门行政记录,建设省市县三级共同维护,覆盖全部法人单位和产业活动为对象的常规统计调查,提供科学完备的调查单位库和抽样框;以企业一套表为核心,以基本单位名录为基础,建设统一的基层调查单位数据采集联网直报和数据处理平台,提高政府统计能力,减轻基层单位负担,提高统计数据质量。

省统计局

41

涉税信息

交换与共享系统

新建

强化税源管理,优化纳税服务,提高税收征收管理质量和效率,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确保税收及时足额入库,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有关政府部门和其他相关单位按照规定的内容、方式和周期向税务机关提供涉税信息,以及税务机关依法向有关部门和单位提供纳税人的涉税信息。

省国税局

省地税局

42

宏观经济基础数据库

新建

为省委、省政府及省直有关部门分析形势、研究工作、宏观决策提供综合信息服务;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

综合汇集、挖掘、整合大量的分布于各部门的信息资源,建设行业统计数据库、宏观经济基础数据库,全省数据采集处理平台,建立宏观经济运行监测系统,提供经济运行辅助分析,提升政府宏观调控和决策水平。

省统计局

43

空间地理信息综合服务平台

续建

为电子政务和社会信息化应用提供系列化、标准化、基础性的自然资源与地理空间数据资源,促进地理空间信息在各行业的信息共建、共享与跨部门综合应用。

建设完善省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数据库,建立政务空间地理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基础数据共享、多源信息融合、数据挖掘与联网分析服务;建立全省统一的地名基础数据库、标准地址库和地址匹配服务系统,实现部门业务数据空间化;推动行业地理空间信息基础平台建设,通过统一平台、统一底图、统一公共应用组件,为全省电子政务提供统一、开放、集成的地理空间信息服务。建设城市级空间地理基础数据库,建立遥感技术和信息服务平台、城市管理和应急联动的统一信息平台,统一支撑城市规划、建设、交通、房屋管理、应急指挥等需要。

省测绘地理信息局

省空间信息工程研究中心

七、社会信息化

44

社会保障信息服务系统

续建

为社会公众提供社会保障服务。

建设五险地税统征信息系统、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信息系统、社会保险关系接续转移等系统的开发与建设。实现各社会保障业务系统间的信息共享。

省地税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45

劳动就业应用平台和劳务合作信息共享平台

续建

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就业服务。

建设多层次、多功能的就业信息服务体系。加强人才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和网络建设,建成覆盖省市县乡的人才公共服务信息系统。加快全省毕业生就业公共服务网络体系建设。

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公务员局

46

住房保障服务系统

新建

为社会公众提供住房保障服务,提升住房保障管理水平。

包括:住房信息管理系统、房地产开发经营动态管理系统、商品房预售管理系统、房地产权属登记与交易系统,物业管理系统、房屋拆迁管理系统和保障性住房管理系统。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47

居民健康信息系统

续建

实现我省医疗机构居民健康信息的共享和利用,提高社会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1、建立省级居民健康信息系统数据中心。依托电子政务外网实现省级数据中心与省属10所医疗机构互联互通。2、开发全省统一的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系统省级平台软件,实现居民健康信息的采集、存储、查询、处理、分析和共享。3、进行医疗机构相关信息系统接口改造,实现医院机构端与省级数据中心的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共享交换。

省卫生厅

48

教育信息管理系统

新建

实现政府、学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加强对数据的统计分析与综合利用,掌握教育总体状况,实现教育公共服务的信息化,提高决策和服务水平。

建立覆盖各级各类教育学校、学生、教师等基础信息的教育管理主题数据库;建立各类教育管理信息化支撑系统、建设教育经费管理、学生流动监测、毕业生就业监测等方面的信息系统。以教育公共服务的最终用户需求为中心进行服务整合,实现各类教育管理与服务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提供招生、资助、就业以及学籍学历证等公共服务的信息服务。

省教育厅

49

公共文化服务平台

新建

推动信息技术在全省文化行政管理工作中的广泛运用,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推进我省文化行政信息化工作的建设。

依托省级政务数据中心,建设部署文化主题数据库、从业人员数据库、文化经营单位数据库等专题数据库,开发文化市场管理平台业务应用系统(包含文化市场管理子系统、文化交流管理子系统、公共文化管理子系统、文化遗产管理子系统、在线服务平台等)并在全省文化行政管理系统推广使用。

省文化厅

50

金社工程(民政)

新建

提升社区服务、低保业务、社会救助等各类面向公众的政务服务水平。

建设社区社会服务工作系统、最低生活保障和儿童福利信息系统、灾害信息报送和服务系统、社会救助系统、婚姻登记管理系统、民政基层社会服务办理和养老服务体系管理系统、社会组织管理系统、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管理系统、社会服务状态预警与分析决策系统。

省民政厅

51

金人工程(计生)

新建

提升计生业务管理水平。

建成一级平台(省级)、五级应用(省、市、县、乡、村)、七大系统(监测分析、宏观决策、财政功能、行政执法、社会应急、政务公开、内部管理)。

省人口计生委

52

城乡政务信息交换服务平台

新建

促进城乡政务信息共享。

开发满足社区农村使用的应用系统和人口业务综合平台,整合计生、民政、劳动、卫生、综治等相关业务系统,实现城乡政务业务协同。

各有关单位

53

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

续建

在一期工程建设的基础上,基本建成覆盖全省的水情、工情、旱情信息采集系统,增强业务应用系统的处理能力,整合资源,提高信息安全保障水平,构建科学、高效、安全的省级防汛抗旱决策支撑体系。

水情信息采集系统、工情信息采集系统、旱情信息采集系统、网络与安全系统、应急移动指挥系统、业务应用系统、综合数据库和数据汇集支撑平台建设等。

省水利厅

54

福建省山洪灾害防御工程

新建

通过在有山洪灾害防治任务的县(市、区)开展以建设监测预警系统、强化群测群防体系、完善防御预案、宣传防御知识、提高全民防灾避灾意识等非工程措施为主的建设,构建监测预警网络和群测九防的防御体系,实现有效防御山洪灾害,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最大限度减轻山洪灾害损失的目标。

分三年时间建成全省69个县(市、区)山洪灾害防御非工程防御体系,主要包括山洪灾害普查、危险区的划定、临界雨量和水位等预警指标的确定、监测预警系统建设、责任制组织体系建立、防御预案编制与完善以及宣传培训演练等。

省水利厅

55

城乡综合便民服务信息平台

新建

提升面向农民的政务服务水平。

以市为单元,集中建设政府12345非应急服务热线系统,以及海峡家政信息公共服务热线系统,构建城乡综合便民服务信息平台,统一短信平台,开发家政服务、养老服务等应用系统以及旅游出行、医疗保健、电子阅读等移动终端应用,建设电子金融、智能交通、电子监控、智能导航等信息化应用服务工程。

各设区市

八、经济信息化工程

56

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

续建

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的信息化水平,提高我省产业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引导和扶持制造业企业加快智能化,建立制造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加大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省企业信息化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省

外经贸厅

57

农业农村信息化工程

续建

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缩小数字鸿沟。

统筹农业农村信息化、服务终端、服务场所、服务资源、服务队伍、管理制度的规划、建设和管理,逐步实现一村一站、资源协同使用。推进千乡万村信息化工程和国家新农村信息服务试点项目建设。统一开发部署面向乡镇和村委会的业务应用系统。

省农业厅

58

对外开放综合通道信息化工程

新建

服务海西“大港口、大通道、大物流”建设,提高服务周边地区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的信息化水平。

构建物流运输网络、物流合作平台和物流节点网络,建设全省电子口岸协同运行平台及交通电子口岸等子平台、港航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交通运输公众信息服务平台、交通视频监控共享服务平台。

省外经贸厅、交通运输厅、口岸办

59

海西数字化旅游平台

新建

提升旅游服务水平。

建设智能旅游研发中心,促进智能旅游与数字城市融合,创建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园。构建旅游企业电子商务平台,旅游企业核心业务实现信息化。

省旅游局

60

海峡电子商务基地及育成中心

新建

促进两岸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合作。

建设海峡电子商务实训示范基地和海峡电子商务项目孵化和产学研成果转化中心、建设电子商务“云”服务平台、电子商务支付平台、电子商务快递服务合作平台;建设福建省电子商务监理中心、电子商务风险投资与上市服务中心、移动商务模式创新研究中心等。

省外经贸厅

九、海峡信息化工程

61

厦金海缆

工程

新建

率先实现海峡两岸信息网络互通。

合作建设厦门--金门直达通信海缆和tse-1海缆福州--淡水传输系统工程,以tse-1海缆登陆站的建设为契机,争取在省内综合通信业务国际交换节点,重点申请设置面向台湾的区域性国际通信出入口。

省通信管理局

62

海峡外包呼叫中心

新建

实现海峡两岸呼叫中心外包业务集中化。

建设“立足海西,覆盖海峡,服务全球”的海峡外包呼叫中心。

省通信管理局

63

闽台互联网数据中心

新建

力争成为海峡两岸数据信息共享中心,提升信息服务水平。

推动建设互联网数据中心,为台湾企业提供两岸数据容灾互备服务。

省通信管理局

十、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工程

64

物联网应用公共支撑

平台

新建

建成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物联网技术硬件平台和以产业服务为核心的软件平台。

统筹物联网信息采集,统筹建设,部署感知设备和系统,提供统一的物质信息采集、处理、分发、交换和应用服务,建设物联网统一标准和应用软件测试平台。建立物联网技术研发实验室,推动智能交通、智能校园、智能城市、智能环保、智能渔港、智能水利等领域物联网应用。 

省数字办、省信息化局、电信运营商

65

行业云计算公共服务平台

新建

建成面向社会公众和行业领域的云计算平台,实现统一云服务。

构建面向企业的统一云计算平台,为企业提供信息基础设施、应用平台服务。在公安、交通、教育等信息化应用水平较高的行业,率先运用云计算技术,提供覆盖全行业的各类云计算服务。引导电信运营商改造升级原有数据中心,探索基于云计算服务的新型商业模式;鼓励服务中小企业的各类机构和产业园区,建设公共云计算服务平台,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优质低价的信息资源服务。

各有关单位

66

云计算特别管理区

新建

在平潭和厦门建设云计算特别管理区

建设离岸、在岸云计算数据机房等基础设施,完成国际海缆接入,满足云计算特别管理区国际数据出入宽带需求;建设数据灾备中心,吸引境外企业将离岸数据处理业务向我省转移,围绕数据录入、整理、清理等环节,探索数据服务外包产业新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将云计算特别管理区建设成为全国领先的离岸数据开发、集散和处理的中心,打造云计算服务外包整体产业链。

厦门市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

67

云计算产业基地

新建

在云计算产业基地聚集一批全国领先的云计算企业,实现园区500亿元以上产值。

在福州、厦门软件园规划建设云计算产业基地,引导云计算技术和服务企业向产业基地集聚。加强云计算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的信息沟通和业务合作,促进产学研用联合,实现云计算核心技术、应用技术产业化。

有关设区市

68

时空观测与位置服务平台

新建

建成时空观测与位置服务平台,实现各类位置定位、地理位置搜索等功能。

集成地理空间信息技术与物联网、无线城市等技术,建立物体位置感知与服务网,实现物体时空信息的动态定位、标注、速报、分类、融合、统计与推送,为物联网应用提供统一的地理框架和可视化技术支撑。

省测绘地理信息局、省空间信息工程研究中心

69

“3s”应用工程

新建

利用各类3s平台,实现在全社会普及遥感、地理信息、定位等各项应用。

建立导航与位置服务网,利用无线定位技术在智能交通、精细农业、现代物流、环境监测、智能安防、智慧城市等物联网领域开展应用;建立遥感技术服务平台,开展多平台遥感数据在海西城市群、平潭综合试验区等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重大工程领域的综合应用和技术开发;面向智能电子政务,广泛开展自然资源与地理空间基础信息共享、地理数据挖掘与联网分析、多源信息融合与决策支持等深度应用服务。

省测绘地理信息局、省空间信息工程研究中心、各相关单位

十一、公共安全信息化工程

70

安全基础服务平台

新建

保障基础信息网络、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

建设统一的网络信任体系、安全认证体系、病毒防治系统、应急响应中心、补丁管理中心和集中的容灾备份中心,完善全省统一的数据灾备中心、网络信任体系和安全认证体系。明确政务网络安全域的划分和控制。开展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工作,依照等级建设信息安全保护设施。

各有关单位

71

建设统一云安全管理平台

新建

实现政务内网、政务外网云计算平台安全管理。

统一云网络边界防护策略管理、云内网络入侵事件监控和阻断。建设统一云安全基础服务平台,统一身份信任体系、病毒防治系统、应急响应中心、补丁管理中心和集中的容灾备份中心。建设统一的保密监控管理平台,强化国家秘密信息管控。构建云安全体系,为云计算服务环境中的数据传输安全、数据存储安全、数据审计安全提供支撑,通过技术实现与标准制定保障云安全,提升用户对云计算服务的信任度。

各有关单位、省公安厅

72

建设统一的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急处置平台

新建

保障政府网站信息安全,提升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处置水平。

建设政府类互联网网站安全监控平台,对政府类互联网网站信息内容、访问日志和受攻击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建设我省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采集系统,逐步推进全省统一的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急处置平台的建设,建设覆盖全省的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的通报中心、应急处置指挥调度系统。

省网安办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福建省“十二五”数字福建专项规划的通知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福建省“十二五”数字福建专项规划的通知

  (闽政〔2011〕82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福建省“十二五”数字福建专项规划》已经省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〇一一年九月十四日

  


  
福建省“十二五”数字福建专项规划

  (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福建省数字福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一一年九月)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发展基础

  一、发展成效

  二、存在问题

  三、发展形势

  第二章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发展目标

  第三章  构建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

  一、下一代网络设施建设

  二、无线城市基础设施

  第四章  全面提升电子政务水平

  一、电子政务支撑平台

  二、电子政务应用

  三、综合监管信息化

  四、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五、一体化协调发展

  第五章  推进社会发展信息化

  一、通信服务同城化

  二、服务民生信息化

  三、公共服务信息化

  四、公共安全信息化

  五、数字城市

  第六章  加快经济领域信息化

  一、农业农村信息化

  二、两化融合转型发展

  三、电子商务

  四、信息服务业

  第七章  推进海峡两岸信息化合作

  一、通信产业合作

  二、信息产业合作

  三、信息服务合作

  四、建设平潭“智慧岛”

  第八章  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

  一、物联网

  二、云计算

  三、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应用

  第九章  强化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一、网络与信息安全

  二、信息内容安全管理

  第十章  保障措施

  附录:“十二五”数字福建重点项目一览表

  

前言


  

  

  “十二五”时期,随着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开发应用,信息化将从技术创新、网络普及和信息扩散向全面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生产率方向转变,步入加速深化、深度集成、融合转型的发展新阶段。编制实施《福建省“十二五”数字福建专项规划》,对深化建设数字福建,全面提升信息化水平,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规划》的编制,以《2006~2020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为指导,以《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纲要(修编)》和《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为依据,阐述“十二五”时期福建省数字福建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要工程和保障措施,是“十二五”期间制定各年度工作计划和安排项目建设与政府投资的主要依据。

  本规划基期为2010年,规划期为2011~2015年,由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数字福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组织编制。

第一章 发展基础


  

  “十一五”时期,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数字福建建设紧紧围绕我省发展目标,电子政务、企业信息化、社会信息化三大应用稳步推进并取得积极成效,信息化发展总体水平居全国先进行列。

  一、发展成效

  (一)公共信息网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电信网、计算机网、广电网以及移动通讯网基本覆盖全省,实现从单一到多元、从相对滞后向适度超前的新提升。到2010年底,全省光缆线路总长超过39.3万公里,96.5%的行政村通光缆,电话拥有率112.1%,互联网普及率65.8%,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98.34%。

  (二)电子政务应用普遍开展并逐步深化。电子政务外网已开通至乡镇,全省网上行政审批系统全面建成,应急视频会商指挥实现“视频到乡、视听到村”,省政府办公厅与各级政府以及各级政府部门之间已实现非密电子公文交换,省政府“中国福建”门户网站2010年绩效居全国第6位,“金字”工程完成阶段建设任务。建成人口基础数据库和法人基础数据库及各类分布式数据库;建成省级政务信息共享平台,率先开展了以共享平台为整合总线的各部门相关应用系统和数据库的有效整合集成,信息共享体系初步形成,政府信息公开度位居全国先进行列。持续开展全省电子政务绩效考核,形成了推动电子政务深化应用的良好局面和机制;开展电子政务顶层设计,推动电子政务集约化建设和发展。

  (三)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了新动力。据抽样统计,通过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即“两化融合”),48.6%的企业提高了生产效益,71.2%的企业提升了整体管理水平,30.6%的企业降低了运营成本,信息化建设提升了企业综合竞争力。信息化带动了流通现代化,组织实施了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和电子商务服务平台示范工程。到2010年底全省共有各类电子商务网站1113个,年交易额近250亿元,促进了以绿色、低碳、高效为特征的新的商业模式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