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现代农作物种业提升工程建设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 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有关直属机构: 《四川省现代农作物种业提升工程建设规划(2011-2020年)》已经省政府领导同志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二日 四川省现代农作物种业提升工程建设规划 (2011-2020年) 四川是农作物育种大省、制种大省和供种大省,农作物种业发展水平对全省乃至全国粮食安全和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1〕8号)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川府发〔2011〕23号)精神,紧密结合四川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国家种子工程、优势农作物区域布局规划,特制定《四川省现代农作物种业提升工程建设规划(2011-2020年)》,着力构建我省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巩固提升川种优势,实现我省从种业大省向种业强省跨越。 一、规划背景 (一)我省农作物种业发展具有较好发展基础。我省农作物育种的整体水平位居全国先进行列,三系杂交水稻、杂交小麦和杂交玉米研究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一大批农作物新品种被认定为国家级良种在全国推广。1990年至今我省进行了3-4次大的品种更新,全省粮油作物良种履盖率已达95% 以上。三系杂交水稻种子生产与利用优势突出,被国家确定为杂交水稻种子主要繁育基地,制种面积占全国的25% -30% ,省际间调剂量占全国的30% ,外贸出口占全国的51% ,均居全国首位;杂交油菜制种面积占全国的20% ,居全国第二位;杂交玉米制种面积呈快速增长势头,攀西安宁河流域玉米制种基地被国家确定为重点繁育基地。企业整体实力逐步提升,有全国范围经营资质的“育繁推一体化”企业 14家,有进出口资质的企业20家,数量位居全国第一,2010年全省前10强销售额11.75亿元,有7家企业销售额1亿元以上(其中2家企业销售额2亿以上)。监督管理体系逐步健全,救灾备荒种子贮备制度开始建立。 (二)我省农作物种业发展面临新挑战,存在的问题亟待解决。当前,种子产业竞争日趋激烈,国外大型种业集团凭借雄厚的资金实力、强大的创新能力、灵活的营销模式,相对我省种子企业占有明显竞争优势。保障我省粮食自求平衡和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对我省农作物种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但目前我省农作物种业支撑条件仍较薄弱,新品种研发不能完全适应生产发展需要,创新转化、应用推广不够,制种基地建设机制尚未形成,企业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不强,救灾备荒种子贮备制度不完善,市场监管能力亟待加强。这些问题影响了我省种业加快发展,必须切实加以解决。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农作物种业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科技创新,整合种业资源,增加种业投入,强化市场监管,快速提升我省农作物种业自主创新能力、企业竞争能力、供种保障能力、市场监管能力,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巩固提升“川种”优势。 (二)基本原则。 ---坚持突出优势,提升“川种”地位。立足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着力做大做强在国内具有突出优势的“三系”杂交水稻种子产业,加快发展杂交油菜、杂交玉米、杂交小麦及优势特色经济作物种子产业。 ---坚持企业主体,推进产学研融合。以“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为主体,立足企业创新发展需求,整合农作物种业资源,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创新和拓展产学研利益联接机制,引导、支持创新要素合法有序向种子企业流动。充分发挥“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在商业化育种、成果转化与应用等方面的主导作用。 ---坚持自主创新,培育突破性新成果。充分发挥骨干农业科研机构的支撑引领作用,不断强化科技创新、集成创新和内外合作,引导企业成为品种选育和科研投入主体,重点围绕杂交水稻和杂交玉米、杂交油菜、杂交小麦等作物,加快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作物种业科研新成果,着力提高农作物种业核心竞争力。 |
|
---坚持政府引导,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构建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和社会参与的多元化现代农作物种业投入新机制。加大对基础性公益性研究、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制种基地建设、商业化育种、市场监管体系和救灾备荒种子体系建设的投入。对育种能力较强、市场占有率较高、经营规模较大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予以重点支持,增强其自主创新能力和引领带动能力。 (三)发展目标。经过 5-10年努力,主要农作物良种生产能力提高20% 以上,制种机械化水平达65% 以上,主要农作物品种实现一到两次更新换代,突破性农作物新品种推广面积占有比例60% 以上,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 以上,种子产业年销售收入达到100亿元以上,培育年销售收入 10亿元以上的企业 4家以上(其中15亿元以上企业2家),上市种业企业6家。全省供种保障能力、创新转化能力、企业竞争能力、市场监管能力全面提升,种业综合实力位列全国前三位,实现种业大省向种业强省跨越。 三、主要任务 (一)着力提升农作物供种保障能力。科学规划和布局优势种子生产区域,建立优势种子生产保护区,建设一批由政府主导、企业掌控的优势种子生产基地,打造现代种业核心产业带;强化种子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整合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新增1000万亩高标准农田、现代农业基地建设工程、种子工程等项目,完善种子基地基础设施,建成交通方便、能排能灌、耕地质量好、配套设施齐全的种子生产基地;创新种子基地建设运行模式,基地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规划布局,大力推行“种子企业+种子专业合作社 +制种大户”模式,鼓励种子企业建立直接管理和控制的生产基地,引导种子企业与制种专业合作社或制种农户建立稳固的利益连接机制;强化种子基地管理,建立健全种子生产技术标准体系,规范种子收购秩序,切实解决撬抢基地、抢购套购等突出问题,保证良种供应数量充足、质量安全、价格合理。 (二)着力提升种子企业竞争能力。通过政策、投资引导,加快推进种子企业兼并重组,培育一批具有农作物育种优势、实力雄厚的“育繁推一体化”企业。鼓励优势种子企业并购优势科研单位和引进优势人才,促进种业资源整合,提高育种创新能力;支持重点企业引进先进加工设备和技术,引导和推动大企业加大投入,提高种子加工水平,提升种业国际竞争力。 (三)着力提升农作物种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1.加强科技创新。集成全省种业优势科技资源,创新现代种业科研方式,组织开展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突出基础性、前沿性和应用性研究,着力创制一批性状优异的新材料,攻克一批核心关键技术,选育一批重大突破性优良新品种,构建技术链,支撑产业链。 2.加快成果转化。充分发挥种子企业成果转化应用的主导 作用,着力推动建立产学研紧密结合共同转化科技成果的长效利益机制,探索建立重大突破性优良新品种转化推广新机制,通过政府奖励、以奖代补、良种补贴等方式,推动突破性良种大面积推广应用,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3.增强持续创新能力。加强育种公共创新平台、成果转化平台和人才队伍建设,重点抓好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种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区域种质创新与试验核心基地等创新转化平台建设,培养和集聚一批国内外种业科技领军人才和育种攻关团队,建立健全我省育种攻关体系。 (四)着力提升种子市场监管及种业服务能力。建立健全“职责明确、手段先进、监管有力、服务完善”的种子管理体系。规范品种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品种保护测试、转基因安全评价,强化品种审定与保护;建立种子质量例行监测制度,扩大企业监督抽查和市场检查范围,加强种子质量监管;完善省、市、县三级种子监管体系,增强市场监管能力和信息服务水平;加强种子储备调控体系建设,扩大种子储备范围和储备量,增加种子市场调控能力,确保种子市场安全有效供给和灾后恢复生产。 四、重点建设项目 (一)农作物种子种苗生产基地建设项目。 1.建设项目。到 2015年,建立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的杂交水稻、杂交玉米、杂交油菜优势种子生产基地70万亩,制种机械化水平达50% 以上。其中,水稻制种基地40万亩。到2020年,在水稻、玉米、油菜、马铃薯、小麦等粮油作物和蔬菜、优势特色经济作物优势区,建成政府主导、企业掌控的优势农作物种子种苗生产基地180个、共计134万亩。其中,粮食作物种子生产基地99万亩,蔬菜及优势特色经济作物种子、种苗生产基地35万亩(详见专栏1)。 |
|
专栏1:农作物种子种苗生产基地建设项目
2.建设内容及支持环节(按照国家要求设置,下同)。 (1)土建工程:种子检验检测用房、农民培训中心、农机具库房、种子初加工房、种子库房、晒场、温室、网室及马铃薯储藏窖等。 (2)田间工程:主要依托国家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工程、中央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省新增1000万亩高标准农田、新增农资补贴田间工程等项目进行建设,包括田型调整、农田排灌渠系、田间耕作道路、小型提水蓄水设施、地力培肥等。 (3)配套设施设备:用于基地生产、加工、检测等设施设备,包括种子生产各种农机具,烘干、加工、清选等设备设施;检验检测试验设备、检验用交通工具、信息采集和数据处理设备等。 (4)制种农户补贴:每年对杂交水稻、杂交玉米、杂交油菜、小麦种子生产农户补贴,用于制种直补或保险补贴,提高农户对重要及优势粮油作物种子的生产积极性。 (5)制种农户培训:培训制种农户 10000人次以上,提高制种农户的田间生产技术水平,保证生产种子质量。 (二)农作物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项目。 1.建设项目。重点支持现代育种理论、材料、方法等共性关键技术研究,突破性优良品种选育和创新平台建设,到2015年,培育突破性农作物新品种20个;创制有重大应用前景的育种材料200份,建设农作物种业科技创新平台100个;到 2020年,建成国内领先水平的农作物种业科技创新与转化平台50个,突破性农作物新品种选育、重大应用前景的育种材料创制实现翻番,主要农作物种子更新换代一至二次,良种覆盖率达98% 以上(详见专栏2)。专栏2:农作物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建设项目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项目:建设100个科技创新平台,包括:①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区域性实验基地、产业技术创新中心;②在海南三亚、云南西双版纳建设高标准的玉米、水稻和蔬菜常规育种基地,以及转基因工程育种基地,包括转化中心和隔离繁重基地;③建设水稻、玉米、油菜、马铃薯、小麦等农作物的分子育种中心。 ◇公益性、基础性研究项目:设立:①基因研究及材料创制专项;②科技成果中试与成果转化专项;③ 共性关键技术、标准及配套装备专项。 ◇人才培训专项:①加快现代农作物科技创新团队建设;②加快高等农业院校农作物种业相关学科建设,每年重点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种业科研、生产、营销服务和管理人才。 2.建设内容及支持环节。 (1)科技创新平台建设:①土建工程。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区域性实验基地、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农作物的分子育种中心、转化中心、学术交流中心用房。②田间工程。常规育种基地以及转基因工程育种基地(包括转化中心和隔离繁重基地建设)。③配套设施设备。实验室或技术中心相应仪器设备、基地小型农机具以及种子加工、检测、储藏设施设备。④学术交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10次以上。 (2)公益性、基础性研究:开展项目及进度由每年项目指南安排。①基因研究及材料创制专项。开展农作物基因工程研究,挖掘、利用优异基因,创制400份有重大应用前景的育种新材料。②科技成果中试与转化专项。支持产学研单位联合开展育种新材料、育种新技术、突破性优良新品种等科技成果中试与集成转化。③共性关键技术、标准及配套装备专项。设立20项公共关键性技术研究专项、100个不同作物配套标准规范、10个配套装备研究等项目,开展现代育种、品种测试、机械化制种、种子加工、质量检测和种业管理等环节的共性关键技术、标准规范和配套装备研究与应用。 (3)人才培训:①打造高层次、高水平育种攻关团队,提升成果转化能力和持续创新能力。②培养一批高素质种业科研、生产、营销服务和管理人才。③强化种子行业管理人才培训项目,区试人员、检验技术、法律法规等行业管理人才培训。 (三)“育繁推一体化”企业支持项目。 1.建设项目。一是择优支持“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开展水稻、玉米、油菜、小麦等农作物大规模商业化品种选育和应用技术研发。二是在种子生产优势区和粮食主产区,依托重点种子加工企业,建设一批大型现代化种子加工中心(详见专栏3)。 专栏3:“育繁推一体化”企业支持建设项目 |
|
◇农作物种业商业化育种项目:每年选择4大作物约 10个品种实行以奖代补,支持“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突破性新品种培育推广。 ◇现代化种子加工中心建设项目:建设大型现代化农作物种子加工中心 10个。主要建成玉米果穗加工、水稻籽粒烘干和加工、小麦籽粒加工等先进的现代化加工生产线,引导并带动供种质量全面提升。 2.建设内容及支持环节。 (1)农作物种业商业化育种项目:对“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开展杂交水稻、玉米、油菜和小麦商业化育种育成并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的高产、优质、多抗突破性品种实行以奖代补,每年择优补助10个品种,每个作物2-3个。 (2)现代化种子加工中心建设项目:①土建工程。加工中心、常规检验用房。②设施设备。烘干、精选、翻混、包衣、包装及质量检验等设施设备。 (四)农作物种业监管能力提升项目。 1.建设项目。到 2015年,建成省级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站50个,新建50个县级种子质量检测站,建成省级种业信息直报站30个;到2020年,省级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站和县级种子质量检测站建设的数量在2015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建立并完善我省品种管理体系,省、市、县三级种子监管体系、储备调控体系及信息服务体系(详见专栏4)。 2.建设内容及支持环节。 (1)农作物品种试验体系建设:①土建工程。包括品种检测室、考种室、挂藏室、晒场、储藏设施及农机库房等。②田间工程基础设施。包括田间排灌系统、田埂硬化、土地平整及作业道路、挡鼠墙、防雀网等配套设施。③仪器设备。包括试验专用拖拉机、播种机和小区收割机、耕作机械、数粒仪、电子天平、水分仪、烘干机、发芽箱等。承担有玉米品种试验的区试站试验用地不少于300亩,承担有棉花、油菜品种试验的区试站试验用地不少于200亩,承担有稻、小麦、大豆、马铃薯品种试验的区试站试验用地不少于150亩。 专栏4:农作物种业监管能力提升项目 ◇农作物品种试验体系建设项目:根据各作物种植区划、优势区域布局、生产实际和当前区组进行布局,充分考虑不同地区布点密度,做到适度平衡,并与已建品种区域试验站连成整体试验网络,规划省级品种试验体系,新建和改扩建品种区试站项目100个。 ◇农作物种子监管中心建设项目:在原有质量检测体系基础上,以县级种子监管中心建设为重点,综合农作物种子质量监管,兼顾市场、生产信息调度,建设 1个省级、21个市级、100个县级农作物种子监管中心,建设1个省级固定南繁鉴定基地,建成覆盖省、市、县三级的农作物种子监管体系。 ◇农作物种子行业服务能力提升项目:依托国家现有种业信息直报体系,建设以省级信息点为中枢,市县信息直报点为基点,覆盖主要生产基地、农作物种子销售市场及种业企业的信息监测直报点30个,省级种子信息中心1个。 ◇主要农作物种子储备项目:重点储备短生育期大宗粮油作物种子和经济作物种子700万公斤,其中,省级 200万公斤,市、县级500万公斤。 (2)农作物种子监管中心建设:①省级种子监督检测中心。主要是检验室建造,包括设立试剂配制区、样品制备区、pcr 区以及标准样品库,购置转基因种子检测设备和标准样品处理、贮藏设备,包括荧光实时定量pcr 仪、生物安全柜、纯水仪、制冷除湿系统、移动种子架等。②市级种子监督检测中心。每个市级种子检测分中心新建种子检验室 600平方米,田间鉴定圃 10亩,购置种子质量常规检测仪器设备28台(套)、购置分子及转基因检测仪器设备15台(套)、实验操作环境控制系统和数据处理系统设备等63台(套)。③县级种子监督检测中心。以净度、种子发芽率、水分和纯度四项指标检测设施设备为基础框架,包括检验室500平方米、样品储藏室 60平方米、发芽室等 20平方米,配备质量检测和信息处理必需的仪器设备、市场执法车及常用装备。 (3)农作物种子行业服务能力提升。购置信息采集设施设备,人员学习培训,信息采集、统计、报送费用补贴。 (4)主要农作物种子储备:用于主要农作物救灾备荒种子储备和种子市场价格剧烈变动时进行市场调节。补助种子收购贷款贴息,种子加工及储藏费用,种子转商损失及价格调节时的销售价格补贴。 五、投资概算与资金筹措 项目从2011年开始实施,每年投入 5.577亿元,10年总投资55.77亿元。 |
|
资金筹措渠道主要包括国家投入、地方财政配套和其他投资三个部分。每年需争取国家项目资金3.296亿元,共计 32.96亿元。每年需省级财政投入约1.124亿元(其中存量资金 0.7亿元、整合资金0.224亿元、新增资金0.2亿元),共计11.24亿元。其他投资中,每年需市县财政投入 0.347亿元,共计 3.47亿元,由企业承担的项目企业投资规模与中央投资的比例原则上不得低于1∶ 1,每年需投入0.81亿元,共计 8.1亿元。同时,鉴于规划期较长,主要建设内容和资金测算可根据年度实际情况在项目指南中调整确定。 六、组织实施 农业厅会同省发展改革委、科技厅、财政厅建立《四川现代农作物种业提升工程建设规划》(以下简称种业提升工程)工作推进协调机制,研究解决现代农作物种业提升工程建设的重大问题,组织实施重大项目。农业厅按照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总体要求,负责编制并组织实施《种业提升工程》;省发展改革委要主动与国家“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种子工程规划”等重大项目对接,争取对我省支持,并协助完成全省《种业提升工程》项目规划立项;科技厅要认真履行育种攻关统筹牵头职责,强化基础性公益性研究和创新平台建设,探索创新种业科技体制机制,组织产学研单位协同攻关,加快成果转化步伐,为四川种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财政厅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整合有关政策性资金,调整农口政府性资金支出结构,切实加强投入保障,在原有资金渠道不变的前提下,统筹农作物种业发展财政和基建项目,同时新设立种业提升工程财政专项。 |
|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现代农作物种业提升工程建设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 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有关直属机构: 《四川省现代农作物种业提升工程建设规划(2011-2020年)》已经省政府领导同志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二日 四川省现代农作物种业提升工程建设规划 (2011-2020年) 四川是农作物育种大省、制种大省和供种大省,农作物种业发展水平对全省乃至全国粮食安全和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1〕8号)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川府发〔2011〕23号)精神,紧密结合四川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国家种子工程、优势农作物区域布局规划,特制定《四川省现代农作物种业提升工程建设规划(2011-2020年)》,着力构建我省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巩固提升川种优势,实现我省从种业大省向种业强省跨越。 一、规划背景 (一)我省农作物种业发展具有较好发展基础。我省农作物育种的整体水平位居全国先进行列,三系杂交水稻、杂交小麦和杂交玉米研究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一大批农作物新品种被认定为国家级良种在全国推广。1990年至今我省进行了3-4次大的品种更新,全省粮油作物良种履盖率已达95% 以上。三系杂交水稻种子生产与利用优势突出,被国家确定为杂交水稻种子主要繁育基地,制种面积占全国的25% -30% ,省际间调剂量占全国的30% ,外贸出口占全国的51% ,均居全国首位;杂交油菜制种面积占全国的20% ,居全国第二位;杂交玉米制种面积呈快速增长势头,攀西安宁河流域玉米制种基地被国家确定为重点繁育基地。企业整体实力逐步提升,有全国范围经营资质的“育繁推一体化”企业 14家,有进出口资质的企业20家,数量位居全国第一,2010年全省前10强销售额11.75亿元,有7家企业销售额1亿元以上(其中2家企业销售额2亿以上)。监督管理体系逐步健全,救灾备荒种子贮备制度开始建立。 (二)我省农作物种业发展面临新挑战,存在的问题亟待解决。当前,种子产业竞争日趋激烈,国外大型种业集团凭借雄厚的资金实力、强大的创新能力、灵活的营销模式,相对我省种子企业占有明显竞争优势。保障我省粮食自求平衡和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对我省农作物种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但目前我省农作物种业支撑条件仍较薄弱,新品种研发不能完全适应生产发展需要,创新转化、应用推广不够,制种基地建设机制尚未形成,企业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不强,救灾备荒种子贮备制度不完善,市场监管能力亟待加强。这些问题影响了我省种业加快发展,必须切实加以解决。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农作物种业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科技创新,整合种业资源,增加种业投入,强化市场监管,快速提升我省农作物种业自主创新能力、企业竞争能力、供种保障能力、市场监管能力,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巩固提升“川种”优势。 (二)基本原则。 ---坚持突出优势,提升“川种”地位。立足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着力做大做强在国内具有突出优势的“三系”杂交水稻种子产业,加快发展杂交油菜、杂交玉米、杂交小麦及优势特色经济作物种子产业。 ---坚持企业主体,推进产学研融合。以“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为主体,立足企业创新发展需求,整合农作物种业资源,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创新和拓展产学研利益联接机制,引导、支持创新要素合法有序向种子企业流动。充分发挥“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在商业化育种、成果转化与应用等方面的主导作用。 ---坚持自主创新,培育突破性新成果。充分发挥骨干农业科研机构的支撑引领作用,不断强化科技创新、集成创新和内外合作,引导企业成为品种选育和科研投入主体,重点围绕杂交水稻和杂交玉米、杂交油菜、杂交小麦等作物,加快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作物种业科研新成果,着力提高农作物种业核心竞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