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2011年秋种小麦高产攻关活动方案的通知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 省农委制定的《2011年秋种小麦高产攻关活动方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一年九月二十一日 2011年秋种小麦高产攻关活动方案 为深入推进新一轮小麦高产攻关活动,进一步缩小我省小麦生产与河南等高产省份的差距,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特制定2011年秋种小麦高产攻关活动方案。 一、攻关思路和目标 按照强化“四良”(良田、良种、良法、良制)配套,稳定面积,主攻单产,改善品质,提升效益的总体思路,加大高产攻关力度,进一步释放增产潜力,巩固和提高淮北中北部高产地区单产水平,挖掘稻茬麦单产潜力,力争2012年全省小麦单产达到350公斤/亩,比今年增加10公斤/亩,其中沿淮稻茬麦单产增加20公斤/亩;总产达到252亿斤,增加7亿斤;优质率达到86%,提高3个百分点。 二、攻关内容 1. 建设良田。建设旱能灌、涝能排、地力提升为主要内容的良田是实现农业生产稳定发展的前提条件。要抓住国家和我省大兴农田水利的机遇,以小麦主产县和核心示范区为核心,统筹整合农田水利、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集中投入,分年度推进。以大中小沟清淤疏浚、涵闸农桥配套、机电井建设及设备配套为重点,着力抓好排灌配套,提高农田排涝抗旱能力。以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为手段,培肥地力,加快中低产田改造。进一步提高整地质量,淮北地区要借鉴河南、山东经验大力推广畦田化种植,沿淮和江淮地区要实现“三沟”配套。要定期实行深耕深松,提高耕地蓄水保墒能力。力争到2015年,将小麦高产攻关核心示范区建设成高产稳产良田。 2. 普及良种。良种是实现小麦优质、高产、稳产的基础。要加大种质资源开发保护和良种繁育力度,及时发布主推品种,进一步加强高产、高抗、优质小麦品种的宣传推广。继续加大品种结构调整力度,淮北地区要进一步扩大半冬性品种比例,主推一批能够在10月上旬播种的半冬性品种;沿淮及江淮地区要结合当地实际增加半冬性品种应用面积,发挥半冬性品种增产潜力大、播期弹性强的优势。以实施小麦良种补贴政府采购政策为契机,精心筛选优良品种,确保高产、高抗、优质的优良品种采购量达到95%以上。力争到2015年,小麦良种覆盖率达到90%。 3. 推广良法。良法是实现丰产丰收的关键,重点内容是推广科学播种、平衡施肥和病虫害综合防治。要围绕实现一播全苗的目标,切实提高播种质量,打好秋种基础,争取生产主动。实行抢墒播种与造墒播种相结合,确保足墒播种。加强播种前后的镇压,切实解决旋耕不实带来的播种过深、透气跑墒、易旱易冻等问题。按照以墒情定播期,以播期、整地质量定播量的思路,科学确定播量,在保障足够基本苗的情况下,切实解决播量过大的问题。稻茬麦地区要推广机条播技术,改变撒播、用种量大、播种质量不高的现状。要以平衡施肥为重点提高科学施肥水平。进一步扩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面。推进施肥方式改进,推广化肥深施技术,提高肥料利用率。推广平衡施肥技术,优化氮肥的基追肥比例,尤其是对烟农19等易倒伏品种,要按照基追肥5:5或6:4的比例施肥,因苗追施返青肥,重点追好拔节肥和后期叶面喷肥,防止冬前旺长、后期脱肥、倒伏和降低病害。要以综合防治为手段,加强病虫害防控。加大种子包衣和药剂拌种技术推广力度,对地下害虫重发区做好土壤处理。推广化除技术,突出抓好稻茬麦化学除草。重点抓好纹枯病、赤霉病、穗蚜等病虫害防治,突出预防赤霉病。 4. 构建良制。要加快改革创新步伐,构建提高小麦生产组织化程度、促进关键技术落实的体制机制。以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为重点,培育和扶持规模生产经营主体,大力推广“托管种植”,加快规模经营推进步伐,力争今年小麦核心示范区各种形式的规模经营比例达到30%,2015年达到60%。培育和扶持农机、植保等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统一服务的载体,力争今年小麦核心示范区田管社会化服务覆盖面达到50%,2015年达到80%。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为核心,以订单生产为突破口,大力推进小麦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提高小麦产业化经营水平。 |
|
三、主要措施 1. 提高核心示范区建设水平。今年秋种核心示范区面积扩大到2000万亩,比上年增加500万亩。要按照“县有万亩示范片,乡镇有千亩示范方,村有百亩示范点和科技示范户”的布局,层层分解,落实到田到户。要与农业部整建制高产创建和万亩示范片有机融合、捆绑实施。要整合各方项目、资金、人力、物力等资源向示范区集中投入,创新运行机制,夯实基础设施,全面提升示范区建设档次。核心示范区建设要达到“五有”标准,切实推进“五统一”服务,力争关键技术到位率达到100%,巩固和提高核心示范区单产,为全省产量稳步提高提供有力支撑。要在生产关键时期组织乡村干部、农技人员、大户、科技示范户、广大农民群众在示范区开展现场观摩活动,真正发挥示范区的示范引导、宣传培训、辐射周边的作用。 2. 加强基础服务能力建设。一是加强苗情、墒情、病虫情和灾情“四情”监测能力建设。优化省、市、县三级监测网点布局,加强“四情”监测信息化建设,强化例行监测和应急监测,及时发布监测信息,为决策、指导和田管提供科学依据。二是加强新品种、新技术试验能力建设。省级建立7个小麦新品种试验展示区和4个新技术试验区,各主产县也要建立新品种展示点和新技术示范区,开展新品种适应性试验展示,研究示范良种良法配套技术,为更新优良品种和关键技术奠定基础。三是加强技术服务能力建设。加大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建设力度,提高和更新农技人员专业知识,配备必要的监测、培训、宣传、交通等设施设备,充分发挥公益性服务机构的基础作用。 3. 强化技术指导服务。要根据生产实际,提炼简单、易学、实用的关键技术,在关键农时及时发布“四情”信息和生产技术指导意见,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短信等现代媒体作用,加大农情信息和技术宣传力度。结合“阳光工程”培训项目,加大关键技术培训力度,突出培训农机手和科技示范户。完善农技人员包村联户和对口服务大户制度,组织广大农技人员开展包片、包户驻点指导服务。 4. 强化政策扶持。加大农业“四补贴”政策落实力度,农机具购置补贴向小麦主产县倾斜,重点支持补贴购置大中型拖拉机及其配套的深耕深松机、秸秆还田机、旋耕施肥播种镇压复式作业机械和牵引式灌溉机械。对核心示范区农民继续实施良种良法配套补贴,有条件的县要开展物化补贴试点,最大限度发挥补贴资金的效益。认真组织实施深耕深松补贴政策,启动秸秆还田补贴试点,增强土壤蓄水保墒能力,提高耕地质量。 5. 加强组织领导。小麦主产区各级政府要把小麦高产攻关活动摆上重要位置,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攻关措施落实机制和工作运行机制,确保任务落实到人、责任明确到人、措施落实到位。农业、水利、财政等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合力推进小麦高产攻关。进一步完善小麦高产攻关考核指标体系,加强核心示范区苗期、收获期现场考评。小麦高产攻关考核结果作为粮食生产“三大行动”考核的重要内容,对成效显著的市、县予以表彰奖励。 附件 2011年小麦高产攻关核心示范区建设任务分解表
| |||||||||||||||||||||||||||||||||||||||||||||||||||||||||||||||||||||||||||||||||||||||||||||||||||
|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2011年秋种小麦高产攻关活动方案的通知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 省农委制定的《2011年秋种小麦高产攻关活动方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一年九月二十一日 2011年秋种小麦高产攻关活动方案 为深入推进新一轮小麦高产攻关活动,进一步缩小我省小麦生产与河南等高产省份的差距,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特制定2011年秋种小麦高产攻关活动方案。 一、攻关思路和目标 按照强化“四良”(良田、良种、良法、良制)配套,稳定面积,主攻单产,改善品质,提升效益的总体思路,加大高产攻关力度,进一步释放增产潜力,巩固和提高淮北中北部高产地区单产水平,挖掘稻茬麦单产潜力,力争2012年全省小麦单产达到350公斤/亩,比今年增加10公斤/亩,其中沿淮稻茬麦单产增加20公斤/亩;总产达到252亿斤,增加7亿斤;优质率达到86%,提高3个百分点。 二、攻关内容 1. 建设良田。建设旱能灌、涝能排、地力提升为主要内容的良田是实现农业生产稳定发展的前提条件。要抓住国家和我省大兴农田水利的机遇,以小麦主产县和核心示范区为核心,统筹整合农田水利、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集中投入,分年度推进。以大中小沟清淤疏浚、涵闸农桥配套、机电井建设及设备配套为重点,着力抓好排灌配套,提高农田排涝抗旱能力。以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为手段,培肥地力,加快中低产田改造。进一步提高整地质量,淮北地区要借鉴河南、山东经验大力推广畦田化种植,沿淮和江淮地区要实现“三沟”配套。要定期实行深耕深松,提高耕地蓄水保墒能力。力争到2015年,将小麦高产攻关核心示范区建设成高产稳产良田。 2. 普及良种。良种是实现小麦优质、高产、稳产的基础。要加大种质资源开发保护和良种繁育力度,及时发布主推品种,进一步加强高产、高抗、优质小麦品种的宣传推广。继续加大品种结构调整力度,淮北地区要进一步扩大半冬性品种比例,主推一批能够在10月上旬播种的半冬性品种;沿淮及江淮地区要结合当地实际增加半冬性品种应用面积,发挥半冬性品种增产潜力大、播期弹性强的优势。以实施小麦良种补贴政府采购政策为契机,精心筛选优良品种,确保高产、高抗、优质的优良品种采购量达到95%以上。力争到2015年,小麦良种覆盖率达到90%。 3. 推广良法。良法是实现丰产丰收的关键,重点内容是推广科学播种、平衡施肥和病虫害综合防治。要围绕实现一播全苗的目标,切实提高播种质量,打好秋种基础,争取生产主动。实行抢墒播种与造墒播种相结合,确保足墒播种。加强播种前后的镇压,切实解决旋耕不实带来的播种过深、透气跑墒、易旱易冻等问题。按照以墒情定播期,以播期、整地质量定播量的思路,科学确定播量,在保障足够基本苗的情况下,切实解决播量过大的问题。稻茬麦地区要推广机条播技术,改变撒播、用种量大、播种质量不高的现状。要以平衡施肥为重点提高科学施肥水平。进一步扩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面。推进施肥方式改进,推广化肥深施技术,提高肥料利用率。推广平衡施肥技术,优化氮肥的基追肥比例,尤其是对烟农19等易倒伏品种,要按照基追肥5:5或6:4的比例施肥,因苗追施返青肥,重点追好拔节肥和后期叶面喷肥,防止冬前旺长、后期脱肥、倒伏和降低病害。要以综合防治为手段,加强病虫害防控。加大种子包衣和药剂拌种技术推广力度,对地下害虫重发区做好土壤处理。推广化除技术,突出抓好稻茬麦化学除草。重点抓好纹枯病、赤霉病、穗蚜等病虫害防治,突出预防赤霉病。 4. 构建良制。要加快改革创新步伐,构建提高小麦生产组织化程度、促进关键技术落实的体制机制。以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为重点,培育和扶持规模生产经营主体,大力推广“托管种植”,加快规模经营推进步伐,力争今年小麦核心示范区各种形式的规模经营比例达到30%,2015年达到60%。培育和扶持农机、植保等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统一服务的载体,力争今年小麦核心示范区田管社会化服务覆盖面达到50%,2015年达到80%。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为核心,以订单生产为突破口,大力推进小麦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提高小麦产业化经营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