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抓好2012年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工作的实施意见
凉府办发[2012]11号2012年02月21日凉山彝族自治州政府

凉山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抓好2012年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工作的实施意见


  
  

凉山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抓好2012年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工作的实施意见

  (凉府办发〔2012〕11号)


  

  各县市人民政府,州级相关部门: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十分重要的一年,也是实现现代农业提质增效、跨越发展十分关键的一年。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对全州稳定增势、高位求进、加快发展,意义重大。根据《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2012年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意见》(川办发〔2012〕8号),结合我州实际,现就抓好2012年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理清发展思路,明确目标任务

  2012年农业生产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首要任务,以狠抓农业产业化来推进农业现代化。突出抓好农业产业良种化、标准化和品牌化;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加快农业经营方式转变;加快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倾力打造全国重要的战略性优质花卉基地、全国绿色食品马铃薯标准化生产基地、全国苦荞生产基地、全国优质特色水果基地、国家级优质茧丝生产基地;加强农业执法、监管、检测,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机安全生产形势的稳定。千方百计促进农业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

  2012年农业生产的总体目标是: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762万亩以上(其中马铃薯235万亩),总产比2011年增加2.9万吨以上。经济作物面积200万亩,水果蔬菜各新增产量5万吨。花卉以园区建设为重点,计划新增1万亩,经济作物总产值65.78亿元,新增3.22亿元。建设现代农业万亩示范区13个,建设高标准农田16.5万亩。种植业为农民人均增收110元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39%以上。全年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二、努力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

  各级各部门要继续抓好新增3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工程,着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采取有力有效措施,努力保持全年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一要落实农业“四补贴”政策,推进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762万亩以上。二要开展高产高效创建活动,按照“774222”的要求,继续选择有条件的地方整体推进,建设万亩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13个,继续深化“四新”(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示范和“五良”(良种、良法、良制、良壤、良机)配套。三要扎实推进“三带”粮经产业带建设,高寒山区形成以昭觉、布拖为核心的绿色马铃薯产业带和以美姑、布拖为核心的优质苦荞产业带;二半山区形成以盐源、会理为核心的特色水果产业带和以昭觉、普格、盐源为重点的绿色蔬菜产业带;安宁河、金沙江河谷地区形成以西昌、冕宁为核心的优质水稻产业带,以西昌、德昌为核心的高档花卉产业带和早市蔬菜产业带,以宁南、会理、会东为核心的热带水果产业带,以雷波、金阳、宁南为核心的优质脐橙产业带,以宁南、会东为核心的优质茧丝产业带,着力打造一批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的粮经生产核心区。四要抓好科学防灾减灾,主动应对干旱、洪涝、低温冰冻等自然灾害,尤其要高度关注近期旱情发展动态,做好预案,掌握主动权。加强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的监测预警与防控和重要检疫性有害生物的监控、阻截与清除,落实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措施,力争全年病虫害损失率控制在4%以内,全州开展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100万亩,绿色防控示范面积10万亩以上。五要及早谋划晚秋生产,继续按照“主攻秋荞,扩大秋豌豆,狠抓秋洋芋,发展秋红苕,开发秋玉米,多种秋菜、秋绿肥”的思路抓好落实,力争晚秋作物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20万亩,总产达到15万吨以上,筑牢全年粮食生产的最后一道防线。

  三、合力打造优势特色支柱产业

  将马铃薯、苦荞麦、花卉、优特果蔬和优质茧丝等特色优势农产品确定为州级支柱产业,形成我州农业发展基本框架,实现农业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一是巩固、加强马铃薯、苦荞麦等极具凉山特色的农业产业发展,全力打造“中国绿色马铃薯之都”和“世界苦荞麦之都”。二是大力发展花卉业。以西昌、德昌为重点,集中建设花卉基地,结合凉山“阳光旅游”,建成一批集生产与旅游为一体的高效农业项目。三是提升以名、特、优、鲜、稀为主的瓜果蔬菜产业。要在引进名优特新品种、发展精细果蔬、无公害果蔬、反季节蔬菜的基础上,提高果蔬基地产出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从加强科学规范管理入手,积极争取无公害、绿色食品认证,抢占市场,争取份额。四是加快发展茧丝产业,始终保持全州茧丝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着力夯实产业基础、优化产业布局、落实科技措施、创新发展机制,推进茧丝产业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努力把我州建设成为全国规模最大、质量最好的优质蚕种、优质蚕茧、优质生丝和优质蚕桑综合开发利用基地。

四、全面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

  以抓高产高效创建和现代农业万亩示范区建设为主,推进科技成果的创新推广和转化应用,重点落实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制、新模式”。一要抓好“种子工程”, 全面实施良种化,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5%,种子质量抽检合格率90%,确保良种和新品种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二要开展节水灌溉、生物防治、农产品储运加工保鲜和优质高产高效生产等实用技术的推广,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三要强化指导,建立健全以市场为导向的农技推广运用机制。四要多措并举,建立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的新模式。规划建设科技创新平台,提升农业科技服务质量和水平,实现科技服务在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覆盖,整体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五要全面调整农业机械化装备结构、作业结构和区域布局,继续引进马铃薯移栽机、油菜收割机等新型机械,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效率。

  五、强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深入贯彻落实《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建设1000万亩高标准农田工程规划纲要(2011-2015年)的通知》(川府发〔2011〕9号)精神,强化规划引导,突出分类指导,坚持成片建设,实现项目区田网、渠网、路网“三网”配套,平坝区格田化、丘陵区梯格化、山区梯田化“三化”联动,农田排灌能力、农机作业能力、耕地生产能力“三力”提升,按照“田成方,土成型,旱能灌,涝能排,土壤肥,产量高”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要求,扎实开展耕地质量建设,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16.5万亩以上,配方施肥推广205万亩次,突出样板和规模效益,力争农业生产条件大大改善。要充分用好国家加快农田水利建设的政策,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多方筹集地方建设资金,尽快完成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建设工程。同时要抓好测土配方施肥工作的统筹组织与各关键环节的技术指导与监管,规范测土配方施肥项目业务,确保土壤产出率得到有效提升。

  六、倾力打造“大凉山特色农产品”品牌

  坚持以品牌和市场带产业、促生产,进一步强化“品牌就是竞争力”理念,做大区域品牌、做强企业品牌,突出“大凉山特色农产品”品牌打造。以“大凉山”雷波脐橙、会理石榴、盐源苹果、金阳青花椒、马铃薯、苦荞麦、茧丝等特色优质农产品为重点,进一步在产品包装、市场营销上政企联动,以品牌建设促进产业优化升级。要加强宣传推介,坚持“走出去”战略,积极组织相关企业参加全国农交会、绿色食品博览会、西博会等国内外大型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提高农产品品牌知名度、美誉度,扩大品牌市场效应,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积极进行产品深度开发,提高品牌建设层次,推进品牌建设不断深入。提高农业生产的产业化水平,围绕优质特色农产品,大力推行农超、农企、农校等产销对接模式,减少流通环节。开展国际合作交流,促进农业国际贸易。大力发展农民营销大户、营销经纪人,壮大农产品营销队伍,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和有较强市场拓展能力的流通企业,促进其不断发展壮大,逐步建立稳定的产销合同和服务契约,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有效衔接和农产品初级加工型向精深加工型转变。

  七、努力推进农机化发展水平

  2012年启动实施“农机化示范县建设工程”。各县市要认真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和支持农机化发展的税费优惠政策,切实抓好农技购置补贴工作,实现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39%以上,建设机耕便民道1400公里,更新改造维修提灌设备1057台次10000千瓦,常年提水保灌面积41万亩以上,力争实现全州农民人均从农机服务上获得新增纯收入15元,努力推进全州农机化发展。一要加强领导,认真落实工作责任。各级农业部门要提高认识,精心组织,将农机购置补贴实施工作列入农业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按照加快推进农机化发展方式转变,优化农业机械结构布局的要求,进一步调动农民购买先进适用、技术成熟、安全可靠农机具的积极性,确保补贴资金不折不扣落实到农民手中。二要加强宣传,积极营造政策舆论环境。各地要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尽早宣传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公开补贴政策,让广大农民充分了解农机购置补贴内容、操作程序和有关要求。努力营造良好的政策宣传舆论氛围,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关心补贴政策实施的良好局面。三要结合我州农业生产实际,有目的选择适宜我州各地农业生产的农机具,努力推进我州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八、切实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坚持“源头入手、标本兼治”,强化标准、检测、认证、风险应急和执法监管五大体系建设,坚持突出重点与全面推进相结合,2012年全州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站挂牌覆盖率达到100%,。各县市农业部门要紧紧围绕“努力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目标不动摇,一手抓执法监管,一手抓标准化生产,深入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从源头上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努力确保农业产业安全和农产品消费安全。要加快县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建设,加强治理整顿,加大对农业投入品的执法监管力度,实现对农业生产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农产品质量合格率在96%以上。继续推进“三品一标”建设行动,不断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管,加强对已认证的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产地环境和产品质量监管与保护,努力提高产地环境和产品质量水平,完成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0万亩,无公害地理标志产品认证10个,绿色、有机食品认证7个。加强应急能力建设,切实做好突发问题的科学处置,要加快完善应急机制,提高信息报送时效性,建立舆情监测制度,健全风险评估体系,通过全面开展风险隐患摸底排查和监测评估,实现科学管理、明白生产、放心消费。

  九、扎实推进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要把农技推广、人才培养和推广体系建设作为农业部门的经常性工作,常抓不懈。一是农技推广人才培养要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相结合。各地要以增强为农服务能力为目标,围绕“机构建设、队伍建设、机制建设”等重点内容,深化人才培养和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强化公益性职能,确保人员经费,完善各项制度。二是农技推广人才培养要与专业项目相结合。要充分结合测土配方施肥、高标准农田建设、植保工程、种子工程、粮油作物高产创建等项目,培养具有地方特色、本土化的高技能人才。三是职业技能培训要与常规培训相结合。把职业技能培训与新型农民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培训等结合起来,深化“大培训、大示范、大推广”三大行动,整合资源,集约各种生产要素,配套推广增产实用技术,采取不同的方式,对基层农技人员分层分类开展培训,用好、用活基层农技推广技术人才,促进农民增收。

  十、加强组织保障,确保目标实现

  认真落实粮食生产行政首长负责制,把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摆上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及时研究解决影响农业和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突出问题,在财力投放、资源配置等方面向农业和粮食生产倾斜。强化政策落实,不折不扣落实好中央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管好用好支农资金,确保各项资金按时足额落实到基层、兑现到农户。各地要将粮食生产主要目标和任务分解落实到具体部门和责任人,在关键农时季节派出工作组开展督促检查,确保圆满完成全年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目标任务。

  附件:2012年全州粮食面积产量任务分解表

  

  
二〇一二年二月二十一日

  


  附件:

  2012年全州粮食面积产量任务分解表

  

  单位:万亩、万吨

  

县市

项目

面积

总产

2011年实绩

2012年任务

2011年实绩

2012年任务

全 州

761.2

762

224.4

227.3

西昌市

86.5

86.5

30.8

31.2

木里县

26.4

26.8

5.4

5.5

盐源县

72

72

18.3

18.6

德昌县

26.5

26.5

9.7

9.8

会理县

87.4

87.4

29.6

29.9

会东县

72.7

72.8

26.6

27

宁南县

27.6

27.8

8.2

8.3

普格县

30.9

31

7.6

7.7

布拖县

29.5

29.5

7.2

7.3

金阳县

34

34

6.8

6.9

昭觉县

30.6

30.6

10.7

10.9

喜德县

34.8

34.8

8.4

8.5

冕宁县

50.9

50.9

16.5

16.7

越西县

45.1

45.1

12.6

12.7

甘洛县

35.4

35.4

8.2

8.3

美姑县

32.5

32.5

8.4

8.4

雷波县

38.4

38.4

9.4

9.6



  

  

  
  
  
  

凉山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抓好2012年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工作的实施意见


  
  

凉山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抓好2012年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工作的实施意见

  (凉府办发〔2012〕11号)


  

  各县市人民政府,州级相关部门: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十分重要的一年,也是实现现代农业提质增效、跨越发展十分关键的一年。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对全州稳定增势、高位求进、加快发展,意义重大。根据《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2012年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意见》(川办发〔2012〕8号),结合我州实际,现就抓好2012年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理清发展思路,明确目标任务

  2012年农业生产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首要任务,以狠抓农业产业化来推进农业现代化。突出抓好农业产业良种化、标准化和品牌化;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加快农业经营方式转变;加快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倾力打造全国重要的战略性优质花卉基地、全国绿色食品马铃薯标准化生产基地、全国苦荞生产基地、全国优质特色水果基地、国家级优质茧丝生产基地;加强农业执法、监管、检测,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机安全生产形势的稳定。千方百计促进农业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

  2012年农业生产的总体目标是: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762万亩以上(其中马铃薯235万亩),总产比2011年增加2.9万吨以上。经济作物面积200万亩,水果蔬菜各新增产量5万吨。花卉以园区建设为重点,计划新增1万亩,经济作物总产值65.78亿元,新增3.22亿元。建设现代农业万亩示范区13个,建设高标准农田16.5万亩。种植业为农民人均增收110元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39%以上。全年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二、努力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

  各级各部门要继续抓好新增3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工程,着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采取有力有效措施,努力保持全年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一要落实农业“四补贴”政策,推进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762万亩以上。二要开展高产高效创建活动,按照“774222”的要求,继续选择有条件的地方整体推进,建设万亩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13个,继续深化“四新”(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示范和“五良”(良种、良法、良制、良壤、良机)配套。三要扎实推进“三带”粮经产业带建设,高寒山区形成以昭觉、布拖为核心的绿色马铃薯产业带和以美姑、布拖为核心的优质苦荞产业带;二半山区形成以盐源、会理为核心的特色水果产业带和以昭觉、普格、盐源为重点的绿色蔬菜产业带;安宁河、金沙江河谷地区形成以西昌、冕宁为核心的优质水稻产业带,以西昌、德昌为核心的高档花卉产业带和早市蔬菜产业带,以宁南、会理、会东为核心的热带水果产业带,以雷波、金阳、宁南为核心的优质脐橙产业带,以宁南、会东为核心的优质茧丝产业带,着力打造一批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的粮经生产核心区。四要抓好科学防灾减灾,主动应对干旱、洪涝、低温冰冻等自然灾害,尤其要高度关注近期旱情发展动态,做好预案,掌握主动权。加强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的监测预警与防控和重要检疫性有害生物的监控、阻截与清除,落实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措施,力争全年病虫害损失率控制在4%以内,全州开展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100万亩,绿色防控示范面积10万亩以上。五要及早谋划晚秋生产,继续按照“主攻秋荞,扩大秋豌豆,狠抓秋洋芋,发展秋红苕,开发秋玉米,多种秋菜、秋绿肥”的思路抓好落实,力争晚秋作物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20万亩,总产达到15万吨以上,筑牢全年粮食生产的最后一道防线。

  三、合力打造优势特色支柱产业

  将马铃薯、苦荞麦、花卉、优特果蔬和优质茧丝等特色优势农产品确定为州级支柱产业,形成我州农业发展基本框架,实现农业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一是巩固、加强马铃薯、苦荞麦等极具凉山特色的农业产业发展,全力打造“中国绿色马铃薯之都”和“世界苦荞麦之都”。二是大力发展花卉业。以西昌、德昌为重点,集中建设花卉基地,结合凉山“阳光旅游”,建成一批集生产与旅游为一体的高效农业项目。三是提升以名、特、优、鲜、稀为主的瓜果蔬菜产业。要在引进名优特新品种、发展精细果蔬、无公害果蔬、反季节蔬菜的基础上,提高果蔬基地产出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从加强科学规范管理入手,积极争取无公害、绿色食品认证,抢占市场,争取份额。四是加快发展茧丝产业,始终保持全州茧丝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着力夯实产业基础、优化产业布局、落实科技措施、创新发展机制,推进茧丝产业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努力把我州建设成为全国规模最大、质量最好的优质蚕种、优质蚕茧、优质生丝和优质蚕桑综合开发利用基地。